一、教学重在过程,挑战应试教育 我是2004年再回到学校,深感当今中国受应试教育祸害不少。有人把中国大学的教学形容为“16周幼儿园两周的高三”,我觉得并不为过。我的教学理念是受在国外念书的女儿影响,她学设计,有一门我们也有的课《市场营销》,我问她用什么教材?她说没教材,自己找书看,老师也讲得很少,主要是做作业,比如说一门课10次作业,平均分数就是这门课的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毕业设计时我问她做什么,她说做一部动画片。我说你又不是动画专业,只是学了一门课而已。她说没关系,可以学嘛。结果她真的做了一部动画短片。反观我们的学生,甚至不少研究生会跟我说,老师这个我没学过,这个怎么做?这到底是你做研究还是我做研究呀?就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咱们研究生还不如国外本科生。 我把国外这些教学理念应用到我的教学中,力求教学过程化。我上课一般不点名,学生不来也不用请假,但我随时有作业,你不来做不了(不允许补交),偶尔一次不来不要紧(谁没个头疼脑热呀),多了就影响成绩。或许有老师说这样工作量很大呀,其实有些作业我并没有细看(尤其是学生人数多的时候),交了作业就有成绩,我抽查部分做讲评。有的作业也很简单,比如某堂课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白纸,让他们每人在上面提一个问题。我觉得让学生脑子动起来比他们心不在焉坐在教堂要强得多。上课我讲得不多,看书能看懂的我基本不讲,多让学生讲。有一次我有一个在职研究生听了我的课后说,没想到你们暨大本科生的课这么棒,学生讨论这么热烈。好了,我就别王婆卖瓜,下面摘录两段学生的反馈吧吧。 虽然老师没有让做我们课程总结,但是一学期的新媒体研究课程,带给我太多启发和感悟,我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回顾这个学期的课程,总结自身的学习表现与收获。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在这门课上的收获,我想应该是——“转变”。这种“转变”不是多学了几个新知识点,也不是了解了几个经典案例的简单改变,而是一种思维上的触动。这门课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在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有了新的视角。 听谭老师讲媒介平台、传播裂变的理论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也十分受用。课下一直在感叹:原来课堂理论和运营实践也可以结合地这么紧密!这块理论对我们的启发真的挺大的,所以很谢谢老师,让我们知道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一个跨学科领域!也真的很希望老师您有机会能多多给本科生开课 ^_^ 二、高仿真模拟实战,激活学生潜能 目前不少学校都存在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两张皮”,与现代传媒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轨。虽然不少高校为了改变现状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效果来看,对实践教学的探讨还属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我担任的《电视节目策划》教学遵循电视节目策划的规律和方法,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考评方式上模拟真实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其高仿真的考试方式既创造了一种更有成效的、相互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制作节目的意识和实战操作能力。以下是李兴丽同学的报道(节选): 2011年12月21日晚,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电专业《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考试在教学楼A603开考。来自省市电视台的专家和广电系的教师共同担任考官,模拟电视台的节目策划立项评审会,学生通过方案陈述和现场答辩来完成考试。同学们直呼刺激过瘾,深感受益匪浅,高仿真的考试方式也赢得业界专家的一片叫好。 瞧这蓄势待发,有模有样的策划团队,还有这身经百战,丝毫不含糊的专家评委,说您看到的是电视台的节目策划方案竞选一点也不夸张。全班75人分为七个小组,分别针对电视台各类节目进行了改版或全新策划。台下坐着来自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的四位频道总监和节目监制以及广电系三位教师,考试着重考评学生策划方案的创新性、可行性以及说服力。在现场展示中,同学们就节目的受众定位、节目形态、主持人风格及运营模式等内容进行了独具特色的阐述,专家们时而肯定了同学们的策划亮点,时而毫不客气地指出方案的不足,并就策划的创意和实操与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互动,智慧的火花不时赢得在场评委和同学的阵阵掌声。 这个报道上传到微博上,在全国高校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北京大学新传院长徐泓教授::[赞]支持暨大新闻教学的改革。我们要学习。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支持这样的教学探索。 复旦大学陆晔教授:看来偶们广电节目构成的期末考试,单是每个组的同学提交模拟竞标的新节目投标书和十分钟样片是不够滴,还应该按电视台节目竞标流程来组织领导专家审片和答辩。暨大给我们很大鸭梨啊。SMG兄弟们啥时候来定制我们学生娃娃的节目创意呢? 武汉大学新传吕尚彬教授: 这个考试改革值得推广。节目策划的课堂实战模拟,请到广州四大电视机构的频道总监霍节目监制与专业老师一起担任评委,对学生提出的改版方案,从创新性、可行性、说服力等方面进行评审,以实战的要求进行测评,达到了实战演习的水准。 中国传媒大学副院长何苏六教授:支持这样的教学探索。 扬州大学张爱凤副院长:祝贺谭教授!希望有机会能来向您学习,我也在上这门课。 三、巧用新媒体,玩转大课堂 传统教学局限于课堂这一物理空间,而互联网则可以把它延伸到虚拟空间,而且有各种玩法。我以《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这门课为平台进行了全新的教改实践,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本科生课程教学采用了课堂讲授、在线学习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考试包括微信、微博运营报告和新媒体案例分析两种方式。互动教学除了课堂讨论之外,我还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充分利用QQ、微博、博客以及“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等平台进行教学,他的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并随时可与老师进行讨论。 我们在新浪博客“谭天论道”和微信订阅号“暨大新媒体”(现改为谭天论道)上,可以随时发布学术热点和前沿资讯,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通过转发、评论和老师随时互动;“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除了每天向公众推送一两条新媒体新动态、新文章之外,还开设教学模块,内容包括作业点评、答疑集成、课外阅读指导等,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回复,构成了网络的学术讨论空间。更为私密的QQ群和微信群则是谭天教授指导自己研究生深入进行学术讨论的另一个平台。 “产学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涉及到与校外与社会的合作,一般教师往往囿于社会资源的匮乏而止步。谭老师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媒体人脉,加上媒体转型和节目创新都有很强的需求,校媒双方一拍即合。践行“产学研”就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2014年,我在研究生课程教学首次尝试“产学研一体化”,我们与广东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DV现场》合作,让学生结合理论,全面运营其官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四、与学生较真,与自己较劲 我在学院是被公众为最较真的一位老师,我觉得较真就是跟自己较劲。有人认为高校工作很辛苦,何必那么跟自己过不去呢?我不那么认为,我有两个理念:一是科研为教学服务,你不做研究那跟中学教师教师有什么两样?我反对教学与科研对立的观点。二是我经常鼓吹“快乐学术”,科研教学很辛苦,与其苦逼着,不如开开心心,我常跟学生你不觉得研究这个东西很好玩吗?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可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就采取抓两头放的办法,一是抓尖子,指导他们参加科研和挑战杯;二是抓差生,尽量不让他们不及格。 有的些老师认为对学生要求严,学生会有意见,一是给老师评分打低,二是不选你的课。我不怕,每次第一次上课我都会跟学生说,你们最好别选我的课,我这个人比较较真,要求严格,但还是有许多学生选我的课,他们相信严师出高徒。当然总会有差生,但我不会为他们降低要求,那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那怕影响我的评分也不在乎,我的教学评分在学院只算中上吧。对那些有难度的作业和考试,开始时同学们都哇哇叫,但完成后都一呼过瘾,感到学到真本事。有学生毕业后还跟我说,您是我真正值得感谢的老师。 暨大的学生特别不好教,既有内外生也有外招生(港澳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还有文化差异。而且我上的课门类多层次多,但我都会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精心设计,总之就是爱折腾。教学yi是一良心活,成绩不易量化凸显,但学生是一面镜子,不少毕业的学生仍然记得谭老师这个较真勤奋的园丁,这就够了!我的努力也得学校和学院的认可,先后把我评为师德标兵和卓越导师,把我的照片放大贴在学校橱窗里,害得我这个低调的人在校园里常常被认出来。最后我要提醒一下诸位老师,我这些招数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因为每个学校个人老师的情况不一样。我希望大家谨记三个关键词:良心、创意,务实。 最后是这个虚拟课堂的讨论: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该怎么做?您有什么新招或问题?说说你们的看法并在下面留言。此外,这样的良心教法可以有点赞和打赏吗?哈哈! 附:哈佛大学研究的好老师十二个特征: 特征一:备课充分 |
|
来自: pursuitman > 《讲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