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8月27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该大会的主席西奥多赫兹尔提出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他后来在维也纳向世人宣布:“我在巴塞尔缔造了这个犹太国。大家也许在5年内 ,无论如何在50年内将会看到她。”在51年后即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 西奥多·赫兹尔 (?????? ??? ???? Theodor Herzl,1860年5月2日—1904年7月3日),本是奥匈帝国的一名犹太裔记者,童年时候移居维也纳。学习过法律并取得了奥地利的法律执照,但他后来主要从事的是新闻学和文学职业。担任维也纳《新自由日报》主编。 赫兹尔早年主要是为报纸写杂文花絮,和犹太人无关,后来又写作戏剧。当时,反犹主义受到正义人士的谴责,而对其相对应的犹太复国主义在国际上也遭受争议,犹太人内部也并不一致,甚至遭到许多宗教领袖的反对,当时的维也纳犹太拉比公开称犹太复国主义与犹太教导不相符。赫茨尔起初举旗不定,对犹太复国持反对态度,相信“同化”是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后来欧洲日益兴起的反犹主义让他感受到了亡国的切肤之痛,于是决心呼吁欧洲犹太人团结起来建立犹太国,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他成了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之父。 1897年,赫兹尔在维也纳自费出版了锡安主义周刊《世界报》(Die Welt),后在瑞士巴塞尔组织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者大会。他被选为会长,并且此后每次大会上历次都全票当选。1898年以后开始在各国进行外交活动。被德皇威廉二世接见几次;在签署海牙公约的会议上和不少政治家见面。1901年5月,首次被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见,但苏丹拒绝把巴勒斯坦允诺给应许给锡安主义者,并说“我宁可兵刃加身,也不愿意失去巴勒斯坦”。
在人类历史上,犹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民族。公元前5 世纪沦为过“巴比伦囚 虏”;罗马帝国时代遭驱逐而漂泊世界各地;中世纪被圈在“隔离区”,遭受宗教迫害,有时甚至还得为天灾人祸、疾病流行等蒙受不白之冤;到近代,它仍然为各国主体民族所不容。2000年间,犹太民族一直如同生活在炼狱之中。 促使赫兹尔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的是著名的德雷菲斯事件。他写道:“正是这个德雷菲斯事件使我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 1894年,法国军方根据捕风捉影的“证据”,怀疑犹太军官德雷菲斯上尉向德国提供了情报,随后认定他有罪,把他流放鬼岛,后来又制造伪证,进一步陷害他。犹太人不会忠于寄居国,犹太人从戎,更是“其心必异”,这是那时的流行看法。当时,赫茨尔作为维也纳一家大报的记者,旁听了全部公开审讯。在《人权宣言》发表100 年后的巴黎,他亲眼看到一个无辜犹太军官被扯下军服上的徽章,亲耳听到 “杀死犹太人”的叫喊,目睹了法国某些当权者一手导演的这出反犹闹剧。终于,他的“民族同化”信念崩溃了。他写道:“如果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先进,无疑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都可以走上这样的道路,那么人们还能向尚未达到法国人100年前水平的民族期望些什么呢?”同年,他在剧本《新犹太区》中借主人公之口呼唤道:“犹太人啊!我的兄弟,只要你们不懂得应如何去死,人们就不会让你们活下去……我要逃—出—去!逃—出—犹—太—区!”
赫茨尔的这个主张没有得到犹太富翁们的重视,甚至遭到过他们反对。但对于犹太群众来说,《犹太国》一书如同“来自晴空的闪电”,赫茨尔是“大卫王死里逃生的子孙”(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语)。从此,赫茨尔以全部身心投入了犹太复国事业。 至于这个民族家园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赫茨尔本人起初也不明确。他们设想过南非和阿根廷,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投过票。直到巴塞尔大会才最终定在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地区。 赫茨尔因积劳成疾,1904年逝世于维也纳,终年44岁。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年即1949年,他的遗骸移葬到耶路撒冷最高的山顶上,即今天的赫茨尔山。 1948年5月14日,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争取和努力,第三个犹太国——以色列终于宣布成立,一个被赶散2000年的民族重新回到自己的故土重建自己的祖国,并统一使用一门被大多数犹太人弃用了上千年的语言——希伯来语,这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1948年,本古里安在悬挂着赫兹尔头像的独立大厅宣布以色列复国 犹太民族的历史遭遇和赫茨尔所开创的复国历程证明,一个决心谋求有尊严的生活、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是消灭不了的。本世纪德国纳粹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也未做到这一点。相反,纳粹的暴行激起了世界各民族同情、声援和支持,犹太民族最终有了自己的家园。一个民族要有梦想,而且需要坚持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
来自: 王桃qa7tzz73qd > 《哈利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