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一次来先锋相比,前夜的北岛多了份从容和淡定。
2016年10月16日,北岛第一次来到先锋书店,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北岛是一个时代的文学活动的见证者、参与者乃至引领者,是新诗潮运动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曾经标志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与艺术的纯粹度,他的写作代表着中国文学的一种探求方向。
尽管两年前那次分享会轰动了南京城,但很多读者还是觉得讲座时间太短,也有读者还未曾来得及见到他,听到他,听他说那些曾引导了千千万万读者的诗歌,而在2018年的3月8日,我们终于又等到了北岛。
这一次,他是为缅怀张枣而来。
张枣,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
对于张枣,很多人对他最深的印象便是那首著名《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2010年的3月8日,张枣因肺癌与世长辞,终年48岁,8年后的这天,我们在南京,在先锋怀念他。这次与北岛一同到来的嘉宾里,陈东东、宋琳、敬文东都与张枣有着不解之缘。
左起:宋琳、北岛、陈东东、敬文东
在我们将这场活动的预告发出去后,不断地收到大量来自读者的询问和表达激动之情的讯息。尽管当天是工作日,仍有很多人早早就来到书店,大家一圈一圈环坐在中央活动区,安静、有序,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着实令人感动。
放眼望去,年轻的面孔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翘首企盼,满怀欣喜,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先锋。
北岛老师步履稳健,一件驼色的大衣和一条棕色的围巾衬得他精神矍铄,他高瘦的身形就像一座灯塔,远远也能一眼望见。所有焦虑的等待在此时瓦解,掌声欢呼中、镁光灯闪烁下的北岛老师从容不迫地落座活动区,除下外套,叠好,向在场所有人微笑示意,他还未开口,就已经显得那么有力量。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缅怀张枣,作为他的朋友,北岛、陈东东、宋琳、敬文东眼里的张枣,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宋琳老师与张枣是多年的好友,他从1992年以来一直是《今天》文学杂志的编辑,也是一名诗人。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宋老师先行拿起话筒向大家问好。他说,此时此刻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心里很是激动,这个景象已经很多年没见过了,在南京,在先锋书店能够再一次见到,非常珍贵。
我们四个人在这谈谈我们的老朋友——诗人张枣,今天是他的忌日。古语有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张枣作为一个早慧的天才诗人,他被柏桦预言中的《镜中》,流传了大江南北,也被很多音乐人传唱。但他不仅只有《镜中》这样的诗,他是湖南人,血液中就有楚国文化。
张枣在重庆读书期间结识了柏桦等一些诗人,交谊很深。他和柏桦经常约着坐公交车到一个地方见面,用张枣的话来说,他们就是“话语的织布机”,经常聊到两人都饿坏了才发觉,他俩就是知音——诗人在他的书写工作中,对知音是有期待的。
过去的诗歌,诗人是主体,当代诗歌却越来越注重读者是主体——读者渐渐参与到写作中来了。比如我们理解张枣的诗是需要一定素养的,这样的话对读者就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我对读者的一种期待。
北岛老师拿起《亲爱的张枣》,边翻动边回忆,他清亮的声音从音响中传出,沉稳,有力。
《亲爱的张枣》是宋琳和柏桦主编的,我在里面只写了不到2000字的回忆。其实我要写的话可以写满一本书,那些有关我和张枣的故事,说起来很复杂,我现在只能简单讲一下。
我第一次见他是1985年的早春,在重庆。我、他、柏桦在北碚住了一夜,那天我记得我们都很兴奋,谈了很深,张枣也对我提出了某些批评,他说我是激进派的英雄主义情结,我也没有争辩,大家因此变成了好朋友。他86年去了德国,我89年在西柏林,那些年我经常去看他,90年《今天》杂志在海外复刊,张枣发表了一些作品,92年的夏天,我们请张枣和宋琳做了诗歌编辑。我印象中他特别喜欢吃中国菜,经常半夜12点吃长沙风味的菜,我能感觉到张枣的寂寞,他说他在枯坐,白天喝啤酒,半夜在昏睡。他想回国,我跟他谈过几次,我说你是不是要继续写作,作为一个诗人你就要耐得住寂寞,你回到大陆可能会受不了,他说没办法,德国这个国家风景很好,但不太喜欢德国的其他。2006年,张枣终于回到了大陆。
北岛老师说完,话筒便递交到陈东东老师的手里。陈东东以诗人的身份已是第三次参加先锋书店的活动了,第一次是北岛主办的“2017香港诗歌之夜·南京站”活动,第二次是“2017-2018诗歌之夜”跨年活动,这一次,他也是为张枣而来。
我跟张枣认识挺晚的,我第一次见到他是96年,之前我跟他有过通信,向他约稿,来往了10年。他出国是因为去德国结婚,后来有变故,又找了个上海女朋友,所以经常来上海找我。《亲爱的张枣》这本书里我写了很多和他的细节,有一个我印象很深——他是个很爱吃的人,我们主要活动就是吃东西,找各种餐馆。有一次吃到很晚,我们走在空无一人的上海街头,灯火很亮,他说,我相信上海这里肯定有一个地方是可以接纳我们诗人的。他想要的不是一个完全世俗化的地方——这跟他的诗歌有点接近。我觉得他的诗不是那种很直接的,他所描述的是现实之外的、可以安顿诗人的一个地方,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敬文东老师最后一个发言,他是四个人里最晚认识张枣的。他说,张枣去世8年,我们今天在这里怀念他,如果他天上有知,应该会感到欣慰。
2005年的冬天,欧阳江河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张枣想回国,能不能到我们大学来——我是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的教师,我说我就是一普通教师,但可以试一下。那时候张枣有一个成都重庆的小圈子——巴蜀五君子,除张枣以外的四个人我都认识。他来我们学校,我们前任院长帮了很大忙,他是个很爱才的人。遗憾的是,张枣在2006年入职,查出癌症是在2009年的12月9日,他发短信给我说查出了癌症,他为了要安静一下,第二天就去了德国。他在去世前7个小时给我发了很多条短信,但看不出什么意思。很遗憾,我虽然和张枣同事三年,却不是很了解他,我们从来没在一起谈过诗,都是在谈八卦,我当时以为时间还很长,谁知道从此再没有向他讨教的机会。
张枣是个兢业的老师,在查出癌症的前几天还在坚持上课,是学生把他扶到讲台上去的,他赢得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后来有很多学生去长沙岳麓山张枣的墓地献花并看望他的父母。
现场席地而坐、认真聆听的读者
张枣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我特别喜欢他身上的那股纯粹劲。他说中国古诗是形而下的万古愁,很好解决,但有种形而上的万古愁是无解的——比如生命毫无意义,但有很多事情对生命本身有意义。在这过程中,张枣产生了一种所谓的颓废,但却是一种很积极的东西,他对美食、美色、金钱、生活、快乐的热爱,在他的诗里体现得非常充分,看他的诗可以发现他几乎不写悲惨的事,他生活中却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但他从来不写,他把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是他跟很多人不同的地方。
张枣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很多人对他的认识。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简单,古人的经验和生活方式跟我们比就是儿童——李白可以写床前明月光,在座这些诗人要是写床前明月光就死定了。张枣对复杂性的追求刚好满足了新诗对复杂的追求。张枣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绝对不允许把他所有的诗都拿出来,他不喜欢每一首诗写得重复——语气、结构、句式、情绪等都不允许重复,导致他每首诗的写法只用一次,极其苛责。由于对自己的苛刻,导致他发明方式的能力消灭了,张枣说,我已经没有表达的东西了。
也许他的英年早逝,是一种给我们留下一个完整诗人形象的方式,让我们觉得这是他比较幸运的地方,是一种安慰。
忆起逝去的好友,总是有太多的话想说,宋琳老师再次拿起话筒,在眼前为我们建立起了一个更加完整、有血有肉的张枣。
张枣的诗在我们当代诗歌中保持了一种距离。认真的读者会从他的诗里发现一种语调,非常亲切,我们称之为“亲密性”,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写诗?他在寻找一种对话。多数诗歌都是自白体,作者直抒胸臆,张枣的重大发现就是对话体,这是他重要的写作风格,他很强调滋味。
诗歌是有品级的,我认为大众还没认识到张枣的品级。张枣的诗总是兴高采烈的,但他的内心其实很痛;他向往“甜”的境界,但我见过他手腕上的刀痕——他想过自杀。他短短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痛苦对于诗歌来说也是消极的因素。但张枣从来不在朋友面前表现出愁苦,他用自己的方式度过难关,这样的一个诗人对我来说,作为朋友,交往这么多年,我始终没有觉得他怎么这样,因为我觉得事情发生在他身上都正常。他的诗和文字间有一种对应性,他就是这样,一个会对朋友敞开心扉、关心朋友的、非常温柔的人。
诗人韩东、画家毛焰在现场
这次活动,北岛老师还带来了“镜中丛书”和“红狐丛书”,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北岛老师现在把诗歌的推广当作自己的事业,他希望世界范围内的诗歌能够被大家认识,希望读者了解诗歌更多丰富的形式,也从诗歌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思想人文状况,“镜中丛书”和“红狐丛书”就是这样的存在。
北岛老师在讲解“镜中丛书”和“红狐丛书”
这次活动中还首次出现了歌唱诗歌的形式,大家在歌手高樱的歌声中领略到了诗歌的美。
分享会结束后是签售环节。大家自觉在活动区旁排起了长队——这也是先锋每场活动最亮眼的场景之一。
与上一次签售一样,很多读者都是千里迢迢赶来。北岛老师其实是一个很爱寒暄的人,他会不时地猜测面前读者的年龄,或是询问来自哪里,猜对了他很开心,猜错了就当作签售期间的调剂。
很多读者表示上一次没签到,这一次终于满足了夙愿。两次签售,都有很多小朋友怀着崇敬之心而来,这其中不乏自己也在写诗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位读者拿着一本很旧的《北岛诗集》过来,上面是北岛老师1986年给她父亲的签名。32年后,北岛老师再次签上日期,完成了一次生命和诗意的传承。
“北岛”,这两个字的分量不言而喻,而当北岛老师将它们郑重在每一本书上写下时——无论是十本、百本,还是千本,他都一笔一划、苍遒有力。他书写下的不光只是他的名字,更是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以及,对中国诗歌的无限引领。
签售结束已是快晚上10点,众多读者久久不愿离去,北岛老师也欣然答应大家合影的请求。这位年近古稀的诗人,从来不存在所谓的“架子”,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位诗人的风骨,从来不违理想。
最后,愿各位老师身体康健。在南京下一个美好的季节,我们希望再次与你们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