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姬姓部落为什么有了“周”的国号?周王朝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

 好了明理 2018-03-10

姬姓部落为什么有了“周”的国号?周王朝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

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

陶复陶穴,

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

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

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

爰契我龟,

曰止曰时,

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

乃左乃右,

乃疆乃理,

乃宣乃亩。

自西徂东,

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

乃召司徒,

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

缩版以载,

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

度之薨薨,

筑之登登,

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

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

皋门有伉。

乃立应门,

应门将将。

乃立冢土,

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

亦不陨厥问。

柞棫拔矣,

行道兑矣。

混夷駾矣,

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

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

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

予曰有御侮!

译文:

瓜藤上大瓜小瓜不绝绵绵,

我们的民族从苦难中获生,

就在那低湿的漆河水边。

古公亶父我们英明的祖先,

来到这里挖土穴穿窑洞,

那时候没有房屋宫殿。

伟大的古公亶父,

到周原走马视察。

沿着那湋水西岸,

直到那岐山脚下。

跟那位姜姓娘娘,

一起把居所勘察。

周原上的土地如此肥沃,

堇葵和苦菜都甜如糖饴。

于是就谋算下一步规划,

于是就用龟甲占卜吉利。

龟兆暗示这里宜于安居,

于是决定把宫室建在此地。

于是就在这里居住,

于是划分左右盖屋,

于是定界整理土地,

于是翻土治理田亩。

原野上从西一直到东,

到处都是一派忙碌。

于是召来掌管建筑的司空,

于是召来掌管工匠的司徒,

命令他们建筑宫室和房屋。

建筑物的地基要划得笔直,

把筑墙的厢板捆紧再填土,

新造的宗庙多么严整肃穆。

装土的声音陾陾,

填土的声音轰轰,

筑土的声音登登,

削墙的声音嘭嘭。

百道土墙同时开工,

喧闹声像鼛鼓沸腾。

于是建筑起王城的郭门,

那皋门是多么高大雄伟。

于是建筑起王宫的正门,

那正门是多么庄严恢恢。

于是建筑起祭祀的神社,

戎狄俘虏在此排列下跪。

我们不断地来祭祀上帝,

也不做有失声誉的事情。

彻底铲除了柞树和棫树,

大路和小道都已经开通。

那野蛮的昆夷狼狈逃窜,

跑得疲惫不堪胆战心惊。

虞芮到这里评断公平,

文王因此而声闻四邻。

我们拥有了附属之国,

我们拥有了辅助之臣。

我们拥有了奔走之臣,

我们拥有了御侮之臣。

姬姓部落为什么有了“周”的国号?周王朝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

茶水先生解读:

周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在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和眉县一带。在迁到这里之前,他们是聚居在以北大约100公里左右的豳地,也就是现在的旬邑、彬县一带。为了躲避犬戎的进犯,古公亶父决定南迁。

这次南迁在周王朝的发展史中意义重大。一方面从原始的游牧部落向农耕文明发展,另一方面初步建立了国家性质的行政机构,形成了国家雏形。同时,因为地处周原,姬姓部落被称为“周人”,邦国也因此有了“周”的国号。

这首《绵》正是描写古公亶父率部落南迁,在周原建社、立庙、造宫、筑城,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诗篇。

迁到周原之前,整个部落“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之后,古公亶父和渭水以南的姜姓部落联姻,“爰及姜女,聿来胥宇”,从此以后姬姓与姜姓一直保持着通婚的关系。

周原的土地肥沃丰饶,适宜农耕,于是“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古公亶父在详细地考察了地形地貌之后决定定居下来。周原大地上,立刻呈现出一派生产大忙的景象。

种地的种地、建房的建房,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宫室建起来了,“俾立室家”;宗庙建起来了,“作庙翼翼”;城郭建起来了,“乃立皋门”;神社建起来了,“乃立冢土”。一个崭新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雏形逐渐显现出来。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人才济济,百业俱兴。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这样称颂古公亶父,“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正是从这里,周王朝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绵绵瓜瓞”,这句看似突兀的起兴之句虽然简短,但却含义深远,华夏民族正是像这绵绵不绝的瓜藤一样,演绎了三千年兴旺不绝的恢弘篇章。

姬姓部落为什么有了“周”的国号?周王朝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