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一线条美1力感(圆)

 田牧 2018-03-12

书法行草艺术的线条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1.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一线条美1力感
钟表中常运的发条

     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宋代米芾曾说:“得笔(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据目睹他作书的人说,他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的笔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散之的草书《李贺 南园》线条好,用墨妙,章法美。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之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著名画家宋玉麟先生说:“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精品。”欣赏这幅精品佳作,一定要抓住重点,这就是林散之先生的经典笔法——“锥画沙”。

“锥画沙”是书法中的专业术语,比喻书法用笔的一种技法,是书法线条的最高境界,是书法家一生为之而奋斗的终极目标。可是,翻开中国书法史就会发现,数百年来能写出 “锥画沙”笔法的人没有几个。“锥画沙”就是用锥子在沙子上画,起止无迹,具有 “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所以,人们就用“锥画沙”来比喻书法用笔的方法。“锥画沙”产生的线条,痕迹圆浑,劲健沉着,充满张力。唐代书法大家褚遂良在《论书》中说:“用笔当如锥画沙。”

 
 林散之(当代)《李贺 南园》

释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到了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讲得更为直白:“如锥画沙……简而言之,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林散之先生对“锥画沙”的笔法十分推崇,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止,终于悟出了“锥画沙”的真谛。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道藏真。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乞鬼神。”这首诗说的是,要达到“锥画沙”的境地,应从楷书入手,然后进入行书,最后学草书。草书下笔必为楷则,才能写出“锥画沙”的笔法,才能惊天地、泣鬼神。

    弄清何谓“锥画沙”之后,我们就能看出林散之先生草书作品《李贺南园》中的“锥画沙”线条。“何”“山”的最后一画,还有“州”“个”“万”,这些都是“锥画沙”的经典笔法,特别是“州”的最后一笔,林散之先生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将这一竖写得超长、超弯,像竖弯钩,几乎占了一个字的位置,从而进一步突显了“锥画沙”的线条。整幅作品可谓远观有势,近看有质,纵横飘逸,直逼宋人。我们再看作品的局部,放大了的“带”字,仿佛既尖又长的锥子在平沙中来回上下,左绕右缠,尤其是最后一竖,如同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东海龙王斗法时手上用的金箍棒,“大大……长长……”成为定海神针,将“带”这个字所有的笔画高高撑起。这一竖,是力的象征,是美的体现,更是林散之先生几十年草书“锥画沙”笔力之所在。

赏析至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这幅草书佳作《李贺 南园》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为这幅作品的题跋:“大有锥画沙之趣也!”

颜真卿《争座位帖》“若州佐之与县令乎”起,字形展开、行距扩大、气势纵掣、笔意圆转,奏出了全篇最具圆号般的温蕴流转的缓板乐段。如此这般的圆籍线条的运动,又无不于柔丽中透视出刚毅与果敢,由此看出书者“钢线化作绕指柔”的不凡本领。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一线条美1力感

颜真卿(唐)《争座位·若州佐之与县令

若州佐之与县令乎?若以尚书同于县令,则仆射见尚书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厅齐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书令与仆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阶,六曹尚书并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类。尚书之事仆射,礼数未敢有失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一线条美1力感

钢丝化作绕指柔

 再看《毛泽东词 清平乐·会昌》,这是林散之先生用长锋羊毫笔在生宣纸上创作而成的。气息高华,碑帖交融,刚柔并济,笔走龙蛇,瘦劲欹侧,连绵盘郁,奇境横生。特别是瘦劲盘郁的线条构成了这幅作品的主要风景。作品中的“晓”“行”“踏”,以及“城外”“高峰”等字的线条是林散之先生花费几十年功夫才换来的“绕指柔”。这线条柔中有刚,圆劲飘逸,充满了张力和弹力。这线条细得像蚕丝线一般,好像在手指上绕来绕去,如此滑溜,如此柔软,极具质感、涩感和动感。这就是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百炼钢成绕指柔,奔腾坠石倒惊魂。云飞霞落,酣畅奔放,加之饱含书卷之气的笔意与毛泽东“风景这边独好”词意的节奏、音调互为映衬,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诗境,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林散之学生庄希祖教授在《林散之书法艺术解析》中写道:“即使是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王铎、于右任,没有哪一个能化成如林老的'绕指柔的笔画线条来。”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一线条美1力感

林散之(当代)《毛泽东词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清初王铎的书法,气势阔大,变化多姿,有挥斥八极之概。明清两代,唯傅山可与匹敌。如此幅《临张芝帖立轴》大草,以线条的质量胜,如春蛇出洞,蜿蜒伸缩,左窥右视;又如雁荡飞瀑,流激珠撒,骤急骤缓。有一笔连绵十字者,有一字断数笔而书者。行笔速处,线圆气沉,行笔缓者,点划仍畅。他自称“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大家手笔,确有人不能到,不可及处。确是他真迹中之精者。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一线条美1力感 

          王铎(清代) 临张芝帖

释文:不辨行动,潜不可耳。终年此当治何理邪。有诸分张,复得一会,讲竟不竟,还当思更就理。昨游悉谁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