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 与 小
大与小、阔与窄、长与短、伸与缩等因素主要解决比例匀称问题。大字、小字、长画、短画的适当安排, 产生协调均匀而又参差错落的美。同时, 大字、小字本身的书写也有特定的审美要求。
在字中部分与部分、行间字与字的组合中, 如何使其比例匀称, 是书家不断探讨的问题。所谓“匀称”──大小匀称, 通过展促、肥瘦、伸缩等因素得以调整实现。促大展小是其中得到格外重视的途径。通过肥瘦、轻重等形式因素的不同侧重, 也可以调整大小字的视觉空间份量, 使其协调匀称。按照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竖匾中字高者显小, 字低者显大。因此在书写时可以将高的字写得稍大, 以求协调。从外部空间对字形大小的影响看, 中间之字因四围空间小而略显大, 两边之字外围空旷而略显小。为求字形匀称,就不能简单地按几何框架求大小一致, 而要考虑到人的视觉感受上的协调性。在组字成篇的美化书写中, 既要考虑大小阔窄的匀称, 又要充分利用汉字繁简差异、形体多样的结构特点, 因字为形,表现出大小变化、形状参差之美。大字具雄伟磅礴的气势, 小字更有安详含蓄的韵致。榜书、摩崖与手卷、尺牍的审美意味各具千秋。高山仰止的伟岸气度和潇散自若的文人风骨 ,体现在大小各异的书境之中。在书写方面, 二者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大字书写须不拘束, 有气势, 小字书写要精到而微妙。大字虽以气势雄伟见长, 但书写时却不可刻意硬作气势。视大字如小字, 把小字当大字, 使书家的审美心理得以调整, 可以更自如地行笔使墨。书大字如书小字, 可以避免刻意作势、用力硬撑的弊病, 使书写率意自然。舒同的《徐家涯水库》、贾松阳的《归》、徐蔚的《松门》、刘海粟的《云海》、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都是大字如小字的典范。怀素《小草千字文》就是小字如大字的杰作。
“徐家涯水库”是舒同视察许家崖水利工程时题写的五个大字。每字原高100厘米,宽80厘米。时年作者50多岁,正年富力强,笔法浑熟,运笔酣畅淋漓,端庄大方,遒劲有力。有泣鬼神、惊天地之气。书者生前曾说:“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是自己一生中写的最大的字,也是他最满意的字,而且刻的也好。这五个大字虽然没有落款,但人们一看就认出是舒同体。
舒同(当代)《徐家涯水库·碑刻》
竖立在大坝溢洪闸旁的《许家崖水库》石碑,既是一座书法名碑,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已成为费县著名旅游景点——鄪国明珠“天景湖”的历史文物标志。
贾松阳(当代)《归》
摩崖“归”字,是我国著名气功书法家贾松阳先生为迎接97年香港回归题写的。字高97米,象征着香港于97年回归,宽度是49米,寓意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长长的台阶共有171级,象征着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之后,终于在97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个大字用墨600余公斤。笔蘸饱墨重380余斤,松阳用了九天九夜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运笔流畅、气势磅礴,力道含内,苍劲寓外。飘逸如云烟绵绵,笔断而意脉相连;洒脱如凤鸟飞翔,形斜而字愈端正;苍劲如虬龙盘曲。后又经过7个月被镌刻在了天桂山的悬壁上,散发着永久的馨香。
刘海粟(当代)《云海》
刘海粟“云海”二字表现为一种拙朴浑厚的阳刚之美,体现出古拙雄强,朴茂寸劲的艺术个性,苍茫凝重而又不失灵动,点画沉厚而丰富。
徐蔚(当代)《松门》
徐蔚的《松门》这幅作品用近隶书的骨架,溶入精美的今草点划,畅涩一体,互相照映,彼此充实,质实而流动。雄强奇逸,苍古味厚。
怀素(当代)《小草千字文(局部)》
释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治文字,(乃服衣裳)。
怀素《小草千字文》用笔点画分明,宛转圆熟,筋骨内含,且无过多的引带;结字平稳谨严,含巧于拙,寓奇于正;通篇文字古雅静穆,神定意闲,一种脱落尘埃、意境高迈、绚烂至极而又归于平淡的姿态徜徉于字里行间。是草书中小字如大字的典范之作。
林散之(当代)《杜牧 山行》
释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於二月花。款识:杜牧山行一首,八十三叟林散之。钤印:古为今用(朱文)、江上老人(白文)
“蛇行草丛”是林散之书《杜牧 山行》的充分表现,线条连绵不绝,气韵生动流畅,结体欹侧有致。作者用心於用笔的使转,纵横牵制,钩盘环行,跌宕错落,转
蛇行草丛
折活泼,流动如生。从作品中看章法虽不刻意经营,但自然中流露出率意。如“远上”两字较小,“寒”字突然写大,“山石径”字小,“斜”字又很长,“白”字小,“云”字长,“生”字小,“处”字又很长,使整幅作品的节奏变化很大,让人感到极大的震撼。“霜叶”二字的重笔非常明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至正文末字“花”处回锋向上重力一点,嘎然而止,正如散翁所言:“收要收得紧,放要放的开……”。通篇就象一首舒缓轻柔的乐曲,忽而轻松,忽而沉重,忽而倾吐,缠绵悱恻,韵味十足,感人至深。至曲终突然安静下来,此真乃是一幅上品佳作。
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从“天高云淡”到“屈”字一气直下,“天高”字体大小适中而疏朗淡雅。“云淡”写得纤细而柔和。“望断南飞雁”字势
毛泽东(当代)《清平乐.六盘山》
释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逐渐开张。“南飞雁”三字突然加大加重,好像诗人的目光随着大雁飞去。“不到长城非好汉”,写得刚柔兼济,劲健有力。“汉”字的三点水写成一波三折的长形点,与右侧笔画相连,顾盼呼应。“屈指行程二万”“指行程二”四字骤小,轻笔弱写,形成跌宕。从最强音降低8至16度。往下看,结束上阙的“万”字另起一行,特别加大,以下留下大片空白之后,同一行“六盘山上高峰”略作停顿收缩,提笔轻写,“六盘”二字只占“万”字六分之一,待全篇结束后,以上款、题名等小字与之遥相呼应,取得了浑然一体的效果。“红旗漫卷西风”又以大笔落纸,好似红旗在风中飞舞。“今日长缨在手”的前五字弱笔收写,从“手”到末句“何时缚住苍龙”,为全篇连续三行最大的字,唱出了全篇的最强音。毛泽东书法中常有不拘成法之笔,书迹中的“缚”字,非草书写法,字形大而笔画细,左盘右绕。如万丈长缨,欲缚苍龙,形象地刻划了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和韬略;而“苍龙”的“龙”字向右侧倾移,最后一笔伸到缚字下面,好似被捆缚在巨人脚下。如果把怀素的《自叙帖》与毛泽东书写的草书《清平乐 · 六盘山》等一些书法放在一起加以欣赏,不难发现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两件作品总体特征是,中锋使毫,用笔快捷迅猛,如疾风迅雨,扑面而来,有万夫莫当之气势。其线条虽然细瘦,却蕴涵劲力,如强弓力挽,势在即发。其章法特点是纵向取势,左右穿插,似两军对垒,相互厮杀;又如担夫争路,左闪右让。有时一字甚至于被压缩成一点,有时一个字却又占据了几个字的空间,真可谓是用笔大胆、落墨泼辣。欣赏此作,不难想象“飘风急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意境。
历史上曾有无数人为怀素书法的气势所震慑,但平心而论,并无多少步趋怀素能够成功的书家,得怀素书法精髓者更是寥寥。究其原因,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世界,毛泽东是深得怀素精髓的第一人。
傅山《草书五律诗轴》书录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五言诗一首,末识“书为松初
释文: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书为松初先生词伯教政。傅真山。
先生词伯教政”,款署“傅真山”,下钤“傅山印”。此轴无藏印,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从书风判断,当属傅山中晚期作品。书法笔势雄奇,连绵飞动,起伏迭宕,字间连带自然,表现出生气郁勃的宏大的气势,体现了书法家极强的个性。结字不求工稳,单个字显得欹侧不稳,然通幅观之,气韵生动,结构自然,字形大小的变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跃动感,给人以朴拙遒美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