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丹溪治病也重视体质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3-12

大家都知道,黄煌老师在研究经方时,特别重视人的体质,提出了“方人”、“药人”学说。我们莱菔荟的扛把子长衫农夫最近在公众号里一直发文连载黄老师的体质学说,大家可以跟着学习。其实,古代的一些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曾经断断续续地提出过类似的主张,比如朱丹溪。

一提起朱丹溪,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是滋阴派的鼻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主张。再能想到的,可能就是陈修园总结的“杂病法,四字求”,谓朱丹溪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为总纲。这两点确实是朱丹溪重要的学说思想,但也掩盖了朱丹溪在医学上其他的思想光辉。实际上,朱丹溪在治疗疾病时也特别重视人的体质特征。

朱丹溪的书中,很多医案都是首先列出病人的外在特征,比如“形瘦性急”、“形瘦色黑,平生喜酒”、“色紫稍肥”、“视其形瘦而稍长,其色青而苍”、“质弱而多怒”等,体现了丹溪对体质的重视。在讲述杂病证治的书《丹溪先生心法》中,也多注重体质的不同从而用药亦有差别,比如“中湿四”中,先列常用方剂,然后对于有沉困怠惰症状的,分肥人(丹溪辨为湿热)、肥白人(丹溪辨为气虚)、黑瘦人(丹溪辨为热),胖子也分为两种,可见丹溪观察之细微。

丹溪先生在他的代表作之一《格致余论》中还特地写了一篇“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提出了“形色”的重要性,在治病时要先观察人的勇怯、肌肉、皮肤等,比如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等等,如果形色不同,即使外在病情表现相同,治法也要有异。

接着朱丹溪举了两个医案,说明黄芪的应用要因人而异。第一个医案是一个姓陈的病人,丹溪写到“东阳陈兄,露筋,体稍长,患体虚而劳,头痛甚…”,突出了病人瘦而长的形象,丹溪用药是“以人参、白术为君,川芎陈皮为佐”,病人吃了五六天后病情未减,丹溪说,药力有次第,再等一两天就会见效。但病人家属等不及了,这时有人提议再加点黄芪。丹溪笑而不答。又过了一晚,病人说好了。谁知仅过半天,病人说胸膈以上满闷,没有饥饿感,丹溪特地看了病人的腹部,腹纹已经没有了,就问病人:“你夜里是不是在药里加黄芪了?”病人说是的。丹溪立即用二陈汤加厚朴、枳壳、黄连,三帖而安。这个病例是不该用黄芪而用黄芪的,丹溪并给出了补救的办法。

第二个医案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郑先生,秋天发热口渴,被人用柴胡加寒凉药治疗七八天后未效,找到朱丹溪,丹溪看其人形肥,面赤带白,脉诊后,用黄芪附子汤,冷服,继以黄芪白术汤,慢慢地就调治好了。

'黄芪体质'多肌肉松软而浮肿

从这两个医案中,可以看出,朱丹溪已经掌握了黄芪的应用指征,但是他在最后总结时说一个是气虚、一个是气实。这就很是牵强,因为第一个医案中还是用了人参这样的补气药。而且丹溪先生对第一个医案中旁人提议加黄芪的反应是笑而不答,颇堪玩味。

当然,朱丹溪不会藏着掖着,只不过是非其人勿语。据李中梓《本草通玄》黄芪条目下言:“丹溪云:肥白而多汗者宜与黄芪,若黑瘦而形实者服之,则多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另,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补充了多怒的人亦禁用黄芪)。可惜,仓促成文时,丹溪先生的这段话我在曾读过的朱丹溪五种医书中没有见过,以后若见到,再作说明。

对于黄芪的适用人群,还是黄煌老师说的明白,黄老师归纳出了“黄芪体质”:“其人多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精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肿,手足易麻木。咽喉多不红,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体质的形成,除与遗传有关外,尚与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等有关。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中老年人多见黄芪体质。黄芪体质是适用长期服用黄芪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这样,就非常清晰明了,医学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