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思想探索的结晶,也是其一生教法的总结。 王阳明在征思田的途中写信告诫儿子说: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摘自王阳明家书《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释义】你在家里,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勤读诗书、执守礼制,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 我平生讲学,就“致良知”三个字。仁,指的是人心;良知而引发诚意、真爱、悲痛、忧伤,这就是仁,没有诚爱恻怛之心的,也就达不到良知了。你看到这里,应该加以好好的省悟。 “致良知”的思想,不仅体现着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倾向,而且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的深化。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在事上磨炼,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工夫。 有心友留言说,一直看王阳明心学(ID:yangmingxinxue)公众号的文章;看的多了,发现有些文章是重复的,而有些文章内容的意思是一样的,比如故事一样。问我是否还可以创新。 王阳明心学(ID:yangmingxinxue)公众号已经运营5年了;笑笑生自己研究王阳明心学也有15年的时间,想必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我们看《传习录》,反复提到的词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心外无物等。其实这些词都是一个意思,懂了心即理就自然懂了知行合一。王阳明先生晚年的时候,只说致良知。 1520年,王阳明先生在南昌正式提出“致良知”之后,致良知成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灵魂,阳明心学遂又称“良知学”。王阳明诗《长生》曰: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对弟子说:我一生讲学,就是讲了三个字:致良知。 有人听到王阳明只管不厌其烦地讲“良知”,就对他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王阳明十分自信地回答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致良知,谈何容易?王阳明说: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要去操心你的成功,要去操心你的良知。 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所以致良知就是要在这些场合把握良知,着实用工夫,即“随时就事上致良知”,“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这也是象山在事上磨练的功夫。 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天不生阳明,如万古长夜。王阳明心学,一回万古之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