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张杰坤、13280725021 近两年我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开始留意天象对气候、疾病、先天体质的影响,愈发惊叹老祖先的伟大和神奇!从伏羲氏7500年前一画开天到现在,华夏民族的老祖先把天地人的自然规律总结的那么详细,通过比类取象来指导人们生活,真是太伟大了! 五运六气就是老祖先们观天、观地的经验总结。就说2016年丙申,丙辛化水,年运是水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2016年开春以后首先从南方沿海城市开始出现洪涝灾害,后来沿着珠江流域、长江流域,越过黄河向北推进,接下来的洪灾是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总之2016年从南到北一直是水灾不断。古人的一句水运太过,就把丙申年主要自然灾害给概括了。这引起了我对五运六气的重视,看来古人发明这个五运六气是指导中华民族躲避、防范自然灾害的。如果我们能对五运六气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这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来说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不过五运六气也的确难学,我曾经好几次拿起五运六气的书籍,翻看几页就放下了。对于我这个没有学习过中医的人来说,单就里面奇怪的名字就把我搞迷糊了,什么司天啊,什么在泉啊等等。 前几天中医科学研究院的朋友从北京来到潍坊参加一种膏药的评审,我们在一起聊起了五运六气,原来他已经潜心研究五运六气多年了,听他谈起每年的年运、六气与疾病的预防是那么神奇!这又一次激发我学习五运六气的决心,翻出以前收集的资料,经过两天的仔细阅读,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五运六气的演绎规律,还制定一份六十甲子和五运六气的对照表。现在把我的学习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初学五运六气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注:点击文章右上角的蓝色字体:潍坊泰济堂,即可进入张杰坤先生的公众号,点击关注后即可接收到最新的象数治病案例分享,也可以查阅以前的精彩文章。求数治病的朋友可以实名申请添加微信:zjk3721。添加申请时需要注明:象数治病) 五运六气是根据每年的天干、地支推算出来的。要想学习五运六气首先要把每年的干支搞清楚,就像2016年,干支纪年的话就是丙申年,2017年是丁酉年,2018年是戊戌年,其实我们常常说的属相就是根据每年的地支来的。天干共十个,地支十二个,合起来二十二个字。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天干推算年运,年运分为主运和客运,主运每年都一样,春、夏、长夏、秋、冬,即:木、火、土、金、水五行。每一行主管73天零5刻,(一天分为100刻)春天属木,自然就是木运了,夏天属火,长夏属土,秋天属金,冬天属水,自古至今永远不变。变的是客运,所以我们重点研究客运,客运根据每年的天干不同分为太过与不及,十年一个循环,依据木火土金水接续相生的规律循环往复。年运是根据十天干的合化的五行推算出来的。
这里面有个诀窍,五年一循环,其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次序,木年运气过了,那么下一年的火年,而且过与不及交替出现,以此类推。 2012年壬辰,木运太过; 备注: 想了解勐库戎氏普洱茶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左下方的蓝色字体“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勐库戎氏普洱茶专卖网店。感受一下勐库戎氏倡导的:用良心做茶,做良心茶的魅力!和有缘的朋友分享一些正宗的普洱茶,一方面让自己平时有事做,另一方面多少挣点生活费补贴一下家用,也算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准备点资粮! 2、五运说完了,再说说六气,六气是由每年的地支推算出来的。六气里面有几个专用名词需要死记硬背,司天和在泉,司天主要管上半年,在泉主要管下半年。(一年上半年阳气生,天气为主,谓“司天”;下半年阴气行,地气为主,谓“在泉”)
这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专用术语没什么好说的必须记下来。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厥阴风木、太阳寒水、太阴湿土都是一些中医上面用的名词。和十二经络里面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太阴脾经,太阳膀胱经、厥阴肝经、少阳胆经等等有点关系。对于没有学过中医的人来说,记起来有点困难。不过这里面也有点小诀窍。首先是阴阳相对,其次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一直不变。也就是说司天和在泉是相对的,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循环往复。 如果学习过六爻、八字的话记忆就更方便了。亥子丑为冬天,在北方;寅卯辰为春天,在东方。从亥开始是一阴司天,依次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看上图的十二地支,巳亥相对,例如:从亥开始, 巳亥是一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这样记忆就方便了。再仔细看图的话,图中有三个十字线,子午卯酉、寅申巳亥、辰戌丑未,三对十字交叉线,十字交叉线上的司天和在泉正好相反。例如: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到了卯酉之年就是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正好颠倒过来。 研究司天和在泉就是为了划分六气。六气分为主气和客气,无论是五运还是六气都涉及到一个起始点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复杂,目前国内研究五运六气的大致上分为以顾植山教授为首的一排认为每年的运气交接点为大寒。以田合禄教授为首的一派认为从立春开始。还有广州的李以坚老师用经络测定仪测定穴位能量的变化,提出太过之年交大寒,不及之年交立春。总之,这些观点都有道理。 我倾向于大寒交接说,根据宋朝五子邵雍邵夫子的《皇极经世》推算,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学说,天地人的次序是,先天而后地其次才是人!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讲的天影响地,地影响人。历法中立春主要是用来观测人事的,那么向前推进一个节气就是大寒。总之,这个交接点很可能不是一个固定的,否则从唐代·王冰到现在1000多年,不符合规律的早就被淘汰了!为了便于计算我暂且采用交大寒说!即每年五运六气的起始点是大寒,终于小寒,每一气的跨度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四个节气。每年的主气一直不变,从大寒开始分别是: (初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厥阴风木,(一阴) 每年的客气是根据年支的不同而变化,客运的排列顺序是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一阴....,周而复始。 那么如何确定每年的初气和终气呢?古人规定每年的司天之气为第三之气,每年的在泉之气为第六之气也就是终气,其它的根据客气的排列顺序推算。就拿2016年来说吧,丙申年,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那么2016年的客气排列如下: (初之气)大寒:少阴君火,(二阴) 声明:下面是在新浪博客摘抄百花凤凰的博文,供大家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2dca80102wswu.html
癸巳年,戊癸合化火,癸为阴干为少徵,为火运不及年,主全年气候变化,但年支巳火帮扶,故本年又变成平气之年,主要表现为全年不冷不热,国泰民安。厥阴风木生火,气生运,气盛运衰,以气为主,运次之,气生运为顺化,气候变化平和,对人体影响不大。火之平气称升明之纪,其病响动,痪疯,因心主血脉,故其病宜在脉。司天之气厥阴风木,主上半年气候风气偏盛;在泉之气少阳相火,主下半年气候热极生寒,寒热更至。癸与巳都属阴,且大运少徵火与在泉之气少阳相火五行属性相同,故本年为同岁会年,气候变化专一,发病易徐缓而持久。 2014年甲午:土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 甲午年,甲己合化土,甲为阳干为太宫,为土运太过年,主全年气候变化比较剧烈,地支为午,为少阴君火,火生土,年支帮扶天干土运,这个土就太旺了,主要表现为全年湿热太盛。少阴君火生土,气生运,气盛运衰,以气为主,运次之,气生运为顺化,从运气相合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倒还算平和,对人体影响不大。司天之气少阴君火,主上半年气候比较热;在泉之气阳明燥金,主下半年气候比较燥。 2015年乙未:金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 太阳寒水在泉 乙未年,乙庚合化金,乙为阴干为少商,为金运不及年,地支为未,为太阴湿土,土生金,年支帮扶天干金运,这个金从不及正好补上了。气生运,气盛运衰,以气为主,运次之,气生运为顺化,从运气相合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倒算平和,对人体影响不大。司天之气太阴湿土,主上半年气候雨湿比较多;在泉之气太阳寒水,主下半年气候比较寒冷。 2016年丙申:水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 厥阴风木在泉 丙申年,丙辛合化水,丙为阳干为太羽,为水运太过年,天干代表运气的运,这个水运太过就是丙申年的大运,也叫中运,主管这一年的气候变化,那么,2016年全年的气候变化特点就是雨水很多。地支代表运气的气,地支为申,为少阳相火,水克火,年支耗天干水运,运克气,为运盛气衰,从运气相合的角度来看要以运为主,气次之,也就说这一年天干地支结合起来看还是以水多为主。司天之气少阳相火,主上半年气候较热,人容易发热恶寒,火克金,肺里面容易出毛病;在泉之气厥阴风木,主下半年气候风大,木克土,脾容易出毛病,表现出来的也都是脾经不通的症状。 2017年丁酉:木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 少阴君火在泉 丁酉年,丁壬合化木,丁为阴干为少角,为木运不及年,天干代表运气的运,这个木运不及就是丁酉年的大运,也叫中运,主管这一年的气候变化,那么,2017年全年的气候变化特点就是燥气(金气)大行,草木不荣,肃杀元气亢盛。木气衰弱,则所不盛者,更相迫凌,木气更受刑,故人形不足,中气清冷,多患肠鸣、泄渲等症。治以乌梅丸为主(乌梅、黄柏、党参、桂枝、附片、细辛、黄连、当归、川椒、干姜),辅以连梅理中汤加味(党参、白术、干姜、甘草、黄连、乌梅、木香)。 地支代表运气的气,地支为酉,为阳明燥金,金克木,年支克天干木运,气克运,为气盛运衰,为天刑,从运气相合的角度来看要以气为主,运次之,也就说这一年天干地支结合起来看还是以燥金为主。司天之气阳明燥金,本来木运不及燥气就旺盛,两燥相并,木气不能行其令,制土无权,于是燥土二气俱盛,同时木气受刑,子气来复,可以出现炎暑流火的情况,多病寒热、疮疡、痈痤等暑热病。 阳明燥金司天,主上半年气候是燥气偏盛,而肝气受制,多病少腹痛、眼目昏昧、眼角疼、咽嗌干燥等症。木不疏土,则易发腹泻、腹鸣等症;在泉之气少阴君火,主下半年气候热气过盛,热邪内迫,故发病多见气上冲胸、寒热疼痛、目昏齿痛、眼肿、发热如疟、腹胀、疮痈等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