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祖仁论峨嵋派拳术法

 大古玩收藏 2018-03-13

是峨嵋派拳术技艺中运动节奏的具体表现,快与慢要相互依托,互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数峨嵋派拳术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时"鼻息无声神气守",如木偶似的轻柔细缓,但一书起来则如星女掷灵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嵋派拳术谱记载:"手脚齐出方为真,借力使力须抖劲,拳脚勇锐快当先,招尽势定慢中静。"这种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发、快慢相兼的技击原则,正是峨嵋派拳术运动风格之表现。快与慢的正确处理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以快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坟稳,快中求活动,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强调快,应防止"一快遮百丑"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细活"的做法。

折叠"动与静"

的矛盾关系是"以静为动为奇。""默然而处,亦动也。"故有"动极而求静,静极而生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识为峨嵋派拳术技艺发展的内在原理之一。动是峨嵋派拳术技艺的基本动态,这种动态包含着踢打摔拿劈刺抡砸多种击法(并突出"五峰"、"六肘"之运用)以及身躯拧旋折叠、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腾挪闪展、进退变换;表现于内的动则是气血的流畅、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断的准确,反应的及时。

折叠"虚与实"

是 

 
 

 善用的一大原则。四川人体质轻灵,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时,常采用"避实击虚",以巧制胜。拳经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这就指出,攻出时要开之以虚,诱敌深入,伺机反攻。防守时要合之以实,使敌无暇可击。峨嵋派拳术技艺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令人莫测。在拳艺中则表现为重心为偏侧以利步势之变换,其脚就有左虚右实右或右虚左实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单边攻中带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备,故称之为实,防之谓虚,以实击虚,一击必中,一触即分,用虚化实,虚而引之,使敌进击之力失去攻击点。拳谱云:"实打实,拼蛮劲,虚打虚,空稀稀,实打虚,伤骨筋,虚化实,省气力。"因此,练拳较技,必明虚实,拳艺方能更精进。

折叠"高与低"

这对矛盾反映在拳艺中是指动作结构上的变化要有高有低之变化。 因此,峨嵋派拳术路中,就有高桩与矮桩之分;有满手与短手之别;身法上有挺展放在与收缩紧小之异。拳谱讲:"高打矮,长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脚招。"又云:"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嵋派拳术演练风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叠、俯仰伸屈等变化。因此,有"龙行虎步,鸡身猴形、五掌七掌、鹏尽凤腾"之说。

折叠"轻与重"

之矛盾表现在峨嵋派拳术技艺,是以形喻势的又一体现。拳谱云:"强打蜻蜒点水"样的轻灵巧打,"弱打似猛虎扑食"样沉重勇猛。讲究轻如蜻蜒点水,重如铁锤击石。击拳以气摧力,快而有力,发腿似野马飞蹄,掌指点穴似离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云,势沉如高山巨鼎,窜蹦似猿猴攀枝,静沉似龙盘虎踞。故峨嵋派拳术技艺一招一势重如铁,一法一式轻如叶。轻为突出重,重为轻之根,轻重缓急,使演练拳艺更趋技艺的悠扬旋律。以上所述"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等矛盾,均在拳艺中综合性的表现,从而使峨嵋派拳术技艺更富有科学性、技击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理论

双目如钉,形神兼备,拽拳踢腿,闪展腾挪,进退快速,变化矫捷,灵活多变,虚实兼用,盘龙卧虎,一触即发。 峨嵋武术也同少林武术,武当武功一样,练武以"德"为先,不讲武德,便是武贼,强调武德的重要。为丰富中国武术运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光大中国武术运动应让峨嵋武术不断弘扬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折叠编辑本段当代发展

1983年,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为抢救、挖掘和弘扬峨嵋派武术,征集到许多武术资料,采访了巴蜀境内数千名60岁以上的老拳师,对他们的技法进行录像,收集到了68个门派、2368种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比同期收集到的少林派武术250多种更为丰富多彩。

英国有黄纪富、史密斯等人成立的"国际白眉武术联合会",美国有陈坚、陈朝辉父子创立的峨嵋武术馆,意大利也有徐浩建立的峨嵋武术馆,加拿大的李蓉创办了峨嵋武术气功保健中心,创编了三星太极拳。擅长蛇拳的加籍华人梁守喻多次组织加拿大与四川武术的交流。

为振兴峨嵋派武术,先后设立了四川省武术馆,成立了四川武术协会;乐山市、峨嵋山市、夹江县、眉山市和成都市建起了许多所武馆或武术学校;峨嵋山市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武术操,从少年儿童抓起。由乐山大佛文武学校组成的"峨嵋武术表演团",多次在峨嵋山、成都、重庆、深圳和香港等地表演以彰显之。也有不少外国青年,到乐山大佛文武学校学习峨嵋派武术。2002年9月,乐山第四届国际旅游大佛节中,在峨嵋山举办了"少林、武当、峨嵋三大门派武术精英赛",以促进峨嵋派武术的振兴。

成立于2004年夏的中国峨嵋武术研究会,会员发展到500多人,整理峨嵋派武术资料,从青少年中培养武术尖子,已经涌现出"峨嵋十三剑"等一批年轻的高手。

2009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Ⅵ-23 。

2014年3月,在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邓椿山为项目负责人的《基于峨眉武术文化的武术服装设计与开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10635090))课题研究下的,已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峨眉武术服装(外形外观专利号201330445311.5 专利权人:邓椿山 王亚慧 张龙琳)。发表相关论文:《峨眉武术服装的现状分析及设计构想》(刊登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4月刊);《峨眉武术服装设计阐述》(刊登于《艺术科技》2013年7月刊)。峨眉武术服装已投入峨眉武术文化的宣传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