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就是天道,或者理解为自然规律。有人把儒家的天理和道家的道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道家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第一性的。而儒家信奉的是仁,也就是仁心,这点从孔孟的仁义思想主张就可以看出来,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仁义孝悌才是第一性的。 通俗的说,道家认为道本来就是道,人只有顺应道,才能得道。而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想得道,首先要有道德。注意,儒家的道德和道家的道德也是有区别的,儒家的道德更多是伦理上的,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人的一种道德伦理的标准,所以儒家才会提倡孝悌,也就是道德神学。 一 宋明时代兴起的儒家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程朱理学将“天理”引申为“天理之性”,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即封建的伦理纲常。他们还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成为一种禁欲主义的压抑人性的主张。 注意,这个理学的存在,因为正是因为有理学,才会有心学的诞生,为什么? 心学和理学本来就是一堆孪生兄弟。陆九渊提出的心学本来就是和朱熹的理学针锋相对,甚至二人还曾经发生过“鹅湖之会”,确切的说两次,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的南康之会。 争的是什么?如何存天理!或许你会问,这有啥好争的? 二 鹅湖之会中,朱熹和陆九渊争的不可开交,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不欢而散,可是朱熹其实是大赢家,因为理学在宋朝和明朝得到了重大发展,成了显学,而心学呢?一直默默无闻,被认为是异端,直到王阳明的出现。 理学有个问题,信奉的是禁欲主义,提倡人们把欲望全部格除掉,比如女人要裹小脚,女人要三从四德,寡妇不能改嫁等等,其实孔孟并未提到过对女性的束缚,但是理学家们就是以圣人的名义裹胁了女性,而且被视为正统。举个例子,潘金莲,为什么叫金莲?因为裹小脚被视为一种美,叫三寸金莲。 简而言之,理学认为残酷的束缚,禁止欲望才能得到天理,也就是“灭人欲,存天理”,理学家们致力于向外求理。咋理解呢?欲望就是恶的,所以必须格除。 三 可是王阳明对比表示非常的不以为然,他认为,我心就是天理,心外无物,心在无理。比如他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意和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王阳明看来,天理本是无善无恶的,至于善恶其实是人的诚意不足的原因。 因此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用良知的本能来知善恶,并且去格物,也就是去除掉的,存留下善,也就是为善去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