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吹箫看谱问题
箫友:看着谱吹总觉得有点不自在,吹的没味。但又懒得背谱。
文松答:正想聊一下看不看谱吹奏的差异,马上看到楼主发此帖,真是心有灵犀! 我感觉不看谱才可以享受吹箫的美妙,甚至闭目来吹更棒,有时吹到好像入神了!曲罢醒来精神很棒,好像充过电一般.养成这般习惯是从学习南管开始,南管的传统规定看谱不能上场,只能自己练习,因此馆阁活动中大家都能很享受那长曲倍下来的美情境. 说来背谱是一项重点,好像苦差事,我觉得只要不太花心,一曲曲吹熟了,慢慢就容易背下来,视谱虽也是音乐演奏的重要学习,我觉得那在乐团中,分谱多,演奏曲多,新曲也很多,那免不了依赖谱与指挥来构成团队默契,若自己吹箫,小乐团合奏,只要熟练后,背谱的曲情发挥更淋漓尽致呢! 大家觉得呢?
再聊一下自动记谱的几种乐器:
以前参加乐团是没有背谱的习惯,谱那么多本,团练时才知道要练的曲子,只要熟练就好,从不考虑过记谱。 学南管要背谱是一件困难的事,曲子又长又慢,尤其引子,散板几乎要一起呼吸来定拍子,四人管弦谁出错或节奏不稳,是很明显就放炮,因此慢中的节奏,数秒才一拍的超慢板,真的需要背下来能找到默契。没学过南管的人,会以为南管好像没节拍,其实南管的寮拍非常严谨。一开始习惯一般慢板与行板的人很难练那默契,我曾经带一群都是国乐科班毕业的专业乐团,临时练南管演奏曲要国际演出,老是练不齐超慢板速度,后来就是建议大家一起呼吸才搞定。而且大家都事先把谱子背下来,才练成。 学古琴用的是减字谱,都是指法与位置标示,练成这弹奏手法,谱子自然就背下来了!我每看弹古琴的人都很自在。 吹尺八本曲也一样看直书的文字谱,都是吹奏的符号与音孔配置,练熟了吹奏的手法,谱也自然记下来。 学北管唢吶也一样,须得先念谱,因为念谱中有加花技巧音在其中,单看谱吹不成旋律,念熟谱就把旋律记下来了! 背不背谱没关系,把旋律熟记后自己发挥有很好,若有合奏就需要在规范中发挥,不能自己天马行空,谱算是默契,若谱在心中,较能专心于旋律中。
请教文松老师,上油问题。
箫友:之前在文松老师的网上学会了植油通管防裂, 有些问题想请教: 1. 我住多伦多, 这里很干燥又冷, 用油通管要定期吗? 最好多久通一次? 2. 通多了会不会影响音色?
文松答:
1视油的挥发性,若挥发慢,一季一次够了. 2不会影响音色,怕油的特性对对味觉与触觉的影响.还有油质与吹后湿度的变化是否变质,造成发霉或其它作用. 我是用苦茶油,一年上一到两次而已. 平日吹后以绵布通管,挂在墙上,或置于大花瓶(当作笛箫筒)中. 放置通风处,还有吹后通管(其实我每吹一两曲都会通管,这样共鸣较佳,内壁中的水珠会影响泛音),我的箫从没吹裂过.即使到韩国北京演出,经历温差与湿度变化环境. 我有不少裂箫都是还在材料时干燥过程所裂的.
箫友:请问苦茶油是不是可饮用的那种?我在网上查找,出来的都是能用来煮食的!
文松答:苦茶油是食用油没错,也可以治疗胃病. 不太会变质,有淡茶香,是老一辈的方法,我也觉得蛮好的!
箫友:文松老师,茶油会不会干燥,还是擦完是一层油腻?
文松答:会渐渐干燥,淡淡擦拭后开始有一点光面,没多久就会吸入内壁,也会部分挥发干燥,我觉得不油腻.两三天后就不明显擦过油了.但那油脂效果都还在,视吹后水滴被隔离效果便知. 茶油只是选择之一,很多油脂都可以,相关有不少经验,可以翻一下旧帖讨论过。
箫友:如何提高嘴唇的敏感度
文松答:常吹,持续的时间久一点,每次两小时以上,每天不间断,大约一年就会显著效果. 光说不吹再多说明都无益,体会以后的路上,一面有问题,一面交流最受益.例如人在北京,问长安大街怎走容易,若问杭州西湖怎走,就会说来话长 其实也不须太心急,只要有持续吹,掌握正确方法(口风与音色操控)就会进步,别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而只看理想状态,唇的灵敏度练习急不来,只要自己每次吹奏时,多体验箫音与唇的变化关系,渐渐就会发现好音色只在一点点的变化关系,走着的这过程是体会的路,也是可陶醉中的渐进过程,是值得好好享受的.
箫友:请问文老师:您所说的那个起音的领音或装饰音,是高于起音八度还是一度呢?也就是说:如果起音是中音3的话,那么领音是用高音3还是用中音4呢?
文松答:领音高一度(大二度),或小三度,四度或五度都可以,不是高八度.某些流派有特定,我没有,但处理尽量短暂装饰. 如果下行音,就以该音颤音装饰.不再增加.以免过于花巧
箫友:您能把关于领音的问题结合一首曲子用文字在这里表述一下吗?最好是在简谱上面标明那些领音或装饰音,以便我学习之用。并希望从上行音和下行音两个方面用简谱举例。谢谢!
文松答:这样建议给您参考看看: 我认为领音要练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动作,每个音孔的动作。我是这样练的:例如要吹筒音5,快速将2开一下。做记成谱会很复杂,要练自己的灵活性,才能随心所欲。
箫友:文松老师的演奏真是出神入化。不知唐口箫好不好吹?
文松答:过奖了! 唐口箫对会吹UV箫的人来说适应需要些时间,但我也看过专业人士吹了很久仍然没将其音色吹出来的情形.主要是习惯的束缚,还有太小看它了,没有专心适应它一段长时间. 其过程是 开始音准会吹偏低,过一段时间"也许"音准上来了,但音色依然单薄,或音量很小,或闷住,吹出的箫音类似uv吹口的纯音,很难走出uv吹口的束缚
箫友:高音的力度与音色控制 请教关于高音力度变化 近几天在练高音弱吹,老是力不从嘴, 在i以上口风变化很不如意
另:高音的音色变化不知道怎么控制,请教。
文松答:我所了解高音的弱音处理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普遍的方式,比较直接易用;气息不变,口风位置偏移吹口,相同气流量与气束大小下,让箫声减低,这情形箫声在减低的同时相对出现气声.因为其余气偏移吹口后产生的风阻所出现. 第二种是我比较喜欢的方式,收细气束,让口风聚焦,气息需相对减弱以维持气流的不变,这样高音就弱下来,可以维持箫声的纯度.但这方式比较不容易练成,主要在于气息收弱的拿捏.例如原来的大音量高音要减弱的动作,是将口风渐收聚,收聚的口风若气息不变,气流会增强,因此需要随之递减腹部之出气量.递减多少是因回馈箫声来调制,需要熟练些时间. 关于高音共鸣的吹法,关键在最佳共鸣点的掌握--口风角度,但有个先决基础是箫器的最佳共鸣点与最佳气鸣点的位置是否一致,两者若一致,就容易找到,只要将超高音吹顺那个角度来吹中高音,那润声自然出现,若箫无此性能则需要俯仰口风角度寻找能重迭点在哪角度,就吹那角度让其共鸣,不想共鸣时再还原原角度,若最佳共鸣点与气鸣点是同一点,则在口风集中在最佳气鸣点(设计音准)下,直接变化气流就可以变化润度.
箫友:高音比较省气? 有很多人说,高音比较省气,所以应该吹得比低音长,但我却相反,低音吹得长,而高音吹得短,至于原因,我是这么想的: 低音口风较大,似乎用气较多,但高音其实用气并不省,因为高音虽然口风小,但它的气流要急,因此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气并不比低音少(甚至更多),而且腹部和嘴都会相对用力,造成更紧张一些,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不知各位箫友及前辈有何心得,小弟在此抛砖引玉了。
文松答:低音域是箫的魅力所在,需要吹得浑厚饱满,高音是刺耳的,可以近听的箫声需要收弱高音。以此标准来看,吹高音比吹低音省力很多。若箫声低音软弱单薄,高音大声,那就近乎笛声,当然吹高音吃力。关键在口风的焦点有没变化。找到了口风的焦点就可以吹出高纯度(不带杂音)的箫声,也可以很省力.具体做法是上下唇所互动下的最佳角度与气束的集中度,那只是一个点,很省力又清析圆润的高音,那样的高音才能近听.收摄的口风,不是紧逼的口风,上唇是可以放松,用到内缘导气.下唇是互动的细调机能,变化忽而气声杂音,或箫声断止.范围很大,需要细细调整,听箫声作微变.弱的高音容易偏低,那是开口量问题,不能往下俯吹收音,是唇部变化的收音,略仰配合收细的唇部,不是单单气息降弱收音,这样才可以纤细如丝的收掉,一点也不会降低音高. 回江南杭州的问题:在吹高音时,声音从渐强到渐弱时,腹部或嘴部用的力它的变化是否也是从渐强到渐弱? 高音的强弱是口风的开合变化,并配合出气总量的变化,因为维持高音需要的气流不能变,因此腹部出气量与唇部开口大小配合着变化。但若由低音转高音,例如八度变化,则用气量不须变化亦可,只将口风缩小,输出总气量虽然不变,气流已加强,因为缩小焦点关系。这样的高音就不会很大声,也会省力气。
箫友:"略仰配合收细的唇部" 这一点与罗守诚常用到的"嘘"声技巧的差异?~~
文松答:我对罗先生的嘘声技巧不了解,因此无从对照,我所提供的分享都是自己走过吹奏历程心得。 上月与北京来的王次恒先生见面交流,他的口风就是典型紧口风,以笛子技巧直接沿用的箫吹法,吹得很饱满,也可以控制得很纤细,他的双唇功夫也很精密变化,箫音色纯度也很高。他一直强调腹部的着力点,由底而发,直通而出,我比较着重节流功夫,两者都很重要。放松的全身,下腹部的换气方式,不要因紧张而造成喉部或胸部的负担与阻力,双唇其实也可以放松的控制气流,这样轻松吹箫是我的方式,王先生着重舞台表演的效果,要的是能饱满与大音量,那用力的下腹部配合紧逼的口风,效果确实是很有力道的。只是我想这样无法持续吹久,例如吹禅一吹数小时或整天,那样的心是静不了,息不了!用途不同,学习的方式也需不同,没有对错问题。
箫友:个人感觉文松老师的风格根罗守诚老师的有些接近. 罗老师是典型的松口风.(他的六张笛箫CD都是由台湾风潮出版,在大陆较难见到,所说的嘘声是把箫尾往下往里收,上嘴唇往外移动, 声音略弱而有空灵之感.如<平沙落雁>引子中多有使用.
文松答:文松不敢与名家比拟,就此论坛分享心得,大家参考,不是我的东西我不会发表,一定是经验细节,书中看不到,我觉得才有分享意义,
慕帆提到罗守成老师的吹法,我看来是仰吹法,这与我说的的略仰弱收有些不同.仰吹法是一种持续的段落,箫音色空灵感,在实际音频谱中,其实是比较单薄的波谱,浓度(频宽)不是很够的吹法,表现曲中某段落,较轻飘的感觉.我提到略仰收细是要结束的高音,不能直接弱气而收,需要配合唇的收细与略仰然后收音,那是可以纤细如丝般收高音,不会因弱音而音准往下调. 我再强调一下轻松的吹高音,一样可以吹平吹(结实音色)与仰吹(空灵音色),只是音量不大而已.
箫友:再次请教一下文松老师,口风细时和粗时的双唇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我发现我不太能把口风变得很细。因此才使自已在吹高音时会用大力。不能省力地吹。
这段时间仔细体会了文松老师的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理解,不知对不对,请文松老师指正,小弟不胜感激之至: 1.从低音转高音,如低音5变到高音5,腹部出气量是一样的,因此腹部用的力也是一样的,只要缩小口风并找准焦点即可,这样就不会觉得累。
2.从强音转到弱音时,则腹部力量变小,而口风要变细 从弱音转到强音时,则腹部力量变大,而口风要变粗
文松答:口风的收与放是双唇的开与合,有人会配合上唇回收(下唇推出)来吹高音,那是高八度的音准低于基八度音准才需要这样做,若箫的八度音准够准,只要开合,就是风门大小的控制,就可以变化高低音,高音若吹弱会比低音省力,尤其宽松的口风吹出浑厚低音,那用气量是较大的.在实际收弱高音,或变化高低八度,双唇是往接近方向,但有一点要注意,当双唇相近时,很多人的气束会分叉,无法集中,因为上唇中央突出,会让出气中阻而分成两散气.所以要找到自己的小风门最佳唇位置,我是偏向左侧,使用左侧的唇斜度,可以收到很细如丝.能使高音弱下来,吹箫便可以省下很多力气了! 你的两个体会与我的叙述意思吻合. 第二项的强转弱与弱转强,唇与腹是配合的没错,这好像一个服务器,腹部供应气量配合口风出气需求量,箫声则由耳朵接收的回馈控制信号. 在变化的过程中,最重要有两点:
1变化的顺畅度,平稳性
2变化中的最佳口风维持,莫让焦点偏移,箫声才不会在小声时沙哑。 留意一下,弱高音的沙哑情形很容易出现(很多人有此情形),若能讲究一下口风的精密焦点,这问题就可改善。
箫友:不知道您是不是经常用共鸣音来吹,我听张维良和曾格格吹,他们好像都很少用到共鸣音。 在吹的时候我总有一总困惑就是不知到底用纯音来吹还是用共鸣音来吹,或许是我资历尚浅,有时很不好分辨这两种效果哪一种好。不知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文松答:是的!张维良的箫声低音共鸣吹得很多,但高音的共鸣(水声)用得很少,我猜与他的口风有关.或箫本身.我觉得高音共鸣用得好的是戴树红!水声重要的是口风的焦点要精密准确,我很难叙述,箫声一听便知,风阻少,气流集中,箫的泛音列丰富,是构成水声的条件.我个人感觉共鸣声的使用可以多多展现,反倒是是纯声应该用得少,只在于某些特定段落或起音尾音穿插.丰富的箫声比较能吸引人,西洋长笛也是这么讲究.但是特殊情境,也可以纯声用得多,营造气氛.顺便一提,共鸣丰富的箫声现场听比录音感觉好很多,纯音箫声则是录音比现场好听.
箫友:关于气息控制:声音怎样变弱而不是变小? 张维良的教学vcd里提到气息控制,强调一点气流速度不变, 音高不变。示范的音跟我的差异太大了,但我鼓捣一晚没能 理解,那声音怎么弱下去的哪? 试吹中音5,我能找到的办法就是降低吹的力度。这样声音自然 变小,但问题就来了,后半程控制不了,发出来的是怪怪的低音5, 这个变音听起来非常别扭。老师们帮我开个药方吧。多谢了。
文松答:气流速度不变是维持音高与音色的基本条件,而在流速不变下,缩小气束大小就是将音量降低的方式.这样气流一定,但总出气量减少.也有另一方式是将口风偏移位置而不缩小范围,这样箫声也变小,部分气流转成沙声.这样气流与总出气量都维持不变.气流若没维持住的弱下来,音质与音高会产生变化,缩小风门会造成偏高是因为你不止缩小风门,连上下唇互动的俯仰角度改变了,或是你的总气量没有缩小,造成气流增强才会如此.记住气流维持不变下的缩小风门,当然是腹部用气量要同步调节渐小,以配合输出流量的的维持不变.
箫友:您所谓的“渐层”,该如何理解?
文松答:渐层就是共鸣与纯声间的渐变,浓淡间的层次变化,再配合强弱,箫声扣人心弦,特别是现场的质感,太迷人了!这美感录音好像很难录下来。找到这个后,吹箫变化无穷,现在入迷的人已经不少!包括不少琴友都因此学箫。共鸣声的口风是气流加强,我不懂您说的压力是哪里?入气角度是一致,找到共鸣角度就是箫的最佳气鸣角度,这样吹的箫声最佳,音准也最正确(我的箫是以这样设计,其它箫就不确定)。
箫友:谢文松老师。这就是说吹箫时,角度正确,控制纯声和共鸣声主要靠气流的强弱。我所说的压力就是我的一种感觉,就是管径不变,管内的气流量和口风的大小、出气速度的乘积成正比。增大气流量时,如果口风大小不变,必然要加大出气速度,这时管内气压增大,口腔内的压力也会增大。实际和加大气流量是一回事。
文松答:是的!只要角度正确,强弱其气流即能变化共鸣浓度,其基础是箫的泛音列频率精准,若箫倍频泛音列不规则就不能。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是直接使力,因为这样的变化太大了,音量也会突然变大,因此在维持一样的气量(腹部用力感或说出气总量)下只要收一点唇缝,气流就可微调增强,因为出气总量不变下,气口缩小,流量便增强,这与高低八度变化雷同,只是变化幅度小一点。
箫友:您所谓的“渐层”,该如何理解?
文松答:渐层就是共鸣与纯声间的渐变,浓淡间的层次变化,再配合强弱,箫声扣人心弦,特别是现场的质感,太迷人了!这美感录音好像很难录下来。找到这个后,吹箫变化无穷,现在入迷的人已经不少!包括不少琴友都因此学箫。共鸣声的口风是气流加强,我不懂您说的压力是哪里?入气角度是一致,找到共鸣角度就是箫的最佳气鸣角度,这样吹的箫声最佳,音准也最正确(我的箫是以这样设计,其它箫就不确定)。
箫友:谢文松老师。这就是说吹箫时,角度正确,控制纯声和共鸣声主要靠气流的强弱。我所说的压力就是我的一种感觉,就是管径不变,管内的气流量和口风的大小、出气速度的乘积成正比。增大气流量时,如果口风大小不变,必然要加大出气速度,这时管内气压增大,口腔内的压力也会增大。实际和加大气流量是一回事。
文松答:是的!只要角度正确,强弱其气流即能变化共鸣浓度,其基础是箫的泛音列频率精准,若箫倍频泛音列不规则就不能。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是直接使力,因为这样的变化太大了,音量也会突然变大,因此在维持一样的气量(腹部用力感或说出气总量)下只要收一点唇缝,气流就可微调增强,因为出气总量不变下,气口缩小,流量便增强,这与高低八度变化雷同,只是变化幅度小一点。
箫友:请问文松老师:渐层有没有规律可循?在曲子的行进过程中,何处用纯音何处用共鸣较好?
文松答:应用看个人发挥,我的心得是:
旋律中若有雷同乐句可以一淡一浓对偶,长音可以显现浓淡的处理线条,类似草书一般.利用强弱与浓淡来变化旋律中的抑扬顿挫,更能扣人心弦.走入一段轻柔淡远,再回到浓郁处,韵味也极佳.它可以单独操作浓淡,也可以配合强弱音量来使用,淡时轻弱,浓时强烈饱和.我还在发现中,以上请先参考。
箫友:淡与浓和纯音与共鸣音之间又有什么区别?谢谢!!
文松答:浓淡是指共鸣的深浅,听起来有饱和感的深浅,就是纯音与共鸣的层次变化,通常也可以与强弱配合变化.
强弱:单纯的强弱可以共鸣持续下的强弱,可以单声波不共鸣下的强弱箫声变化,也可以共鸣深浅配合音量大小的变化.
例如没共鸣的低音也可以变化大小,由大声的松厚变化到小声时的松虚), 有共鸣的低音大声时饱和度与音量会更大,小声共鸣依然可以听到弱声的重迭感。
箫友:文松老师:依我的愚见,强弱与浓淡其实是一个概念,强弱是纯音的变化技巧,浓淡是共鸣音的变化技巧。效果就是纯音有气震音,共鸣音也可以有气震音。单说共鸣音就是浓的时候共鸣音饱和,淡的时候共鸣音不饱和。不知是否正确,请老师指正。
文松答:浓淡是音色上的变化,强弱是音量上的变化,我认为是分开的两个素材,虽然可以融合应用。气震音又是另一技巧,应该分开来谈比较清楚。浓淡是指共鸣声的强弱,是指共鸣泛音(基波的倍频以上声波)的强弱变化,强弱是整体箫声的音量大小。为何浓淡与强弱不同?因为浓共鸣也可以处理其强弱音量。淡共鸣亦可。强弱包含共鸣声可以强弱,弱共鸣纯声等都可以强弱,那是箫声的大小声浓淡指的是泛音变化,第二组声波以上(2,3,4倍频)的声响高低变化音量,但基波音量不变。
箫友:淡与浓和纯音与共鸣音之间又有什么区别?谢谢!!
文松答:浓淡是指共鸣的深浅,听起来有饱和感的深浅,就是纯音与共鸣的层次变化,通常也可以与强弱配合变化.
强弱:单纯的强弱可以共鸣持续下的强弱,可以单声波不共鸣下的强弱箫声变化,也可以共鸣深浅配合音量大小的变化.
例如没共鸣的低音也可以变化大小,由大声的松厚变化到小声时的松虚), 有共鸣的低音大声时饱和度与音量会更大,小声共鸣依然可以听到弱声的重迭感。
箫友:文松老师:依我的愚见,强弱与浓淡其实是一个概念,强弱是纯音的变化技巧,浓淡是共鸣音的变化技巧。效果就是纯音有气震音,共鸣音也可以有气震音。单说共鸣音就是浓的时候共鸣音饱和,淡的时候共鸣音不饱和。不知是否正确,请老师指正。
文松答:浓淡是音色上的变化,强弱是音量上的变化,我认为是分开的两个素材,虽然可以融合应用。气震音又是另一技巧,应该分开来谈比较清楚。浓淡是指共鸣声的强弱,是指共鸣泛音(基波的倍频以上声波)的强弱变化,强弱是整体箫声的音量大小。为何浓淡与强弱不同?因为浓共鸣也可以处理其强弱音量。淡共鸣亦可。强弱包含共鸣声可以强弱,弱共鸣纯声等都可以强弱,那是箫声的大小声浓淡指的是泛音变化,第二组声波以上(2,3,4倍频)的声响高低变化音量,但基波音量不变
箫友:浓淡是二者之差,强弱是二者之算术平均。不知可不可以这么理解?
文松答:两者是指泛音列与基波?那已接近.我所指的浓淡就是共鸣深浅,共鸣深浅就是基波与泛音列之大小比例变化,泛音列音量超过基波音量很大时,就是共鸣深迭,泛音列若小于基波,就是浅共鸣或纯声(泛音列不出现).ps.基波是箫声之单纯音,很多人都只吹基波箫声,例如筒音低八度的基波波长是有效管长(出音孔与吹口间)的的两倍左右.第二八度波长是筒音波长一半(接近有效管长).强弱是指箫音总和,不管共鸣深浅与否,其总音量之大小.
箫友:请问文松老师,吹口大小与管径有没关系?因见有粗管径的箫,吹口开得很小;而细管径的箫却有不小的吹口,甚至打通顶盖。对于同样大小吹口而管径不一的箫在口风上有没有差别?
文松答:吹口大小关系口风操控重要,我建议习惯吹大吹口的同好适应一下中小吹口,对细腻度的操控会有说明。比较起来略大的吹口较容易学习,尤其初学阶段,口风较宽,一时尚未收摄集中,大吹口易于出声。或在乐团配乐中的箫需要较大音量,也需要较大吹口。大口配合大内径,大音孔,音量相对提高。建议适应略小吹口的另一原因是口风的集中度练习,例如我也实验过七寸小箫,练习纤细如丝的口风,相对八尺巨箫练习口风宽松度,那是两种极端。经过细口风练习,对于纤细优质高音的掌控也会有帮助。吹口与内径可以配合,也可以反向设计,小管径大吹口比较没问题,大管径小吹口有一定限制,不然无法制作完美共鸣与音准.同样管径开口开大开小会影响音高与音量.吹口一样大小而管径不同,口风是有差别的,口风的差别比较重点除了在大小外,还有吹口内沟形状与深度,还有外缘的角度.尤其竹壁厚薄都会有影响.大管径有利于低音波长振幅,小吹口利于细腻度操控,若过度是无法成良箫.
箫友:想问一下,有共鸣(包括低音共鸣与高音共鸣)和纯音之间的吹法有何区别?低音共鸣个人感觉是把上唇稍前,气往内,喉内扩张,不知是否正确?
文松答:箫声的形容
形容乐器的声响,普遍很笼统的称为"共鸣",共鸣之词用得很广泛;为了明确区别,我将箫的声响效果分三方面来明确化其差异
1共鸣 指箫声的多重泛音(倍频谐波)同时出现,操控其泛音迭音之深浅(强弱)变化。 低音称为”雾声” , 高音称为”水声” ,不共鸣称为纯音。 2.气声 指箫声因口风与吹口角度造成的风阻大小变化,气声大可以带沙哑,气声少可以纯净箫声. 3.通透度 指箫声与箫体(竹)所共振的效果,是物理材质与声波上的谐振,这在一般乐器上也称为共鸣. 共鸣与不共鸣在高低音上原理是一样,操控气流的松缓与稍稍急流,好的箫在一致的角度下就可以变化,而且每个音孔都在一样角度下,这样的箫最好应用;容易操控旋律变化的浓度,有的箫需要俯一点(上唇往前一点)吹才可以出现,这就是八度的重迭点.找到重迭点就可以吹出共鸣,若不能每个音孔一致共鸣角度,也可应用于长音的变化.低音的喉内扩张是增加口风松弛度与腔内共鸣(谐振),不管共鸣与否都有帮助.共鸣与通透度有互相增益的现象,一个是倍频声波多重声响,让材质的震动也会增加.另一个是材质通透让多重声波再增添材质通导共振声响,这样复合后会互相增益.。半狂生兄提到的手指麻麻的感觉是材质已经产生共振没错,但其效果来自饱和共鸣所带动更明显,制作好共鸣,会把通透度激发出来.材质有益共振也会将共鸣声效率更高,这也就是为何同样处理好箫共鸣,木材质与竹材质的效果不同,因为增添了竹才竹纤维的通透度.
箫友:我发现第1种是不影响音高的。第二种由于上下缩短音高会上升,但是可以把口风的左右拉长使音高不变,这样就只有音色再变了。
文松答:音高的变化关键在开口率(吹口与唇间大小开口)的变化 音色的变化在入气角度与吹口角度的关系,每个人的习惯有异,变化点会互动,对着镜子实验看看,与耳听的回馈箫声做拿捏变化.入气角度与吹口导角可以有风阻变化(气声变化)入气角度配若吻合箫的重迭频率基准角度,可以吹出重迭箫声,多泛音共鸣与单声波的纯声,这也是角度与气流强度的配合.我的经验:以俯仰变化音高,口风切角细微变化来变化音色
箫友:文松老师讲的基准角度是否是指的切口正好将气流平均分开的角度呢?
文松答:这基准角度会因箫而有差异,例如有的箫低八度比高八度略低,就要大于吹口入切角度,需要更俯角才会共鸣,反之亦然。若频率倍数关系很标准,其基准角度会与吹口入切角度一致。
箫友:还想请教文松老师,我们平常所讲的吹口角度都是指的纵角度,音色与口风与箫吹口的横角度有什么关系呢?比如说口风的右左偏斜,及口风的扩散角度?
文松答:横的角度来看,口风与吹口宽度需要配合,以V型较为集中,U型稍椭圆,外切型宽平,多浪费一分气都是没必要的,让口风最有效率的吹出箫声,除了吹口处的气鸣用途,所有的气都不浪费,这样的箫声杂音比最大(箫声/杂音),音色最美,也可以很省力的吹,让吹箫有如吐纳般舒服.所以一吹口宽度控制出气宽度是很重要的口风掌握方式.再谈纵身角度,口风的纵身角度,以外切型最小,v型最大,其差别就是偏离纵身角度,吹不出声音,因此外切型吹口的纵身角度小,又须宽平口风,是一般人较难适应的关键.
箫友:请问文松老师: 俯仰变化不是控制口风切角的主要因素吗? 请问其差别
文松答:俯仰变化是直接变化箫与下额的角度,类似点头与仰望的变化(在箫音可以持续下会变化音高),口风的切角变化可以不变俯仰角度,只让上下唇的互动关系变化,就可以微调。
箫友:文松老师:学生愚钝,吹奏这些时日,进步甚微。无颜见老师。
我细细揣摩,有此心得:好像这里面的微妙与每支箫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在我吹奏老师的作品时,按照老师的吹奏技术精要尤其显见效果。我前些天在语聊室使用老师的宝器吹奏几首流行曲,很尽兴,一时兴起,使箫音洪亮、浑厚,非常陶醉,但只顾自娱自乐,共鸣还是未能把握好。期间有前辈指点持箫角度,我当时持箫中音、低音时与身体夹角45—60度,吹至高音,自然抬高将近90度,如不抬高觉气息难以击穿发音点,这时获得非常饱满的高音,即第3个八度音。不知这里面有什么错误感觉,请老师指点!
文松答:高音与低音的变化,我通常只操作唇间的开口量变化,不作俯仰(或说箫与身间之角度变化)。例如由低音转高音,只将双唇稍闭(事实上我会略偏左侧,用到左唇的细缝)若想将持续的高音渐变大音量,就渐开唇缝,配合气量加大(维持流量),这样高音就转大声。第三八度的超高音,先练结实音色后再练收细功夫。其角度与高音区是一样角度。通常我会用五度泛音所产生的第三八度筒音(开1348孔),这个音比全按或只放八孔容易收细。需要抬高箫才比较顺吹,感觉是口风的角度(上下唇前后互动)的关系不是拿捏洽当,靠箫的角度补偿之,思考一下其结果改变了哪里?对着镜子试试就可以箫不动,微动双唇达到一样的结果。俯仰通常是为了改变音高,因为开口率的变化。个人习惯不同,也有可能会维持在仰角或俯角,吹一生都不变。维持开口率,但改变出气角度,其实就是变化了气鸣切入点。对箫音有绝对的关系。还有风阻系数(气声)。
箫友:您在上文中提到:“事实上我会略偏左侧,用到左唇的细缝”。这种技术是不是各种吹口都适用?“横的角度来看,口风与吹口宽度需要配合,以V型较为集中,U型稍椭圆,外切型宽平”,这样看来,上述技术多在吹口开阔的外切型上使用。是这样么?
文松答:每个人的嘴型与唇型不同,需要开拓自己的操控细腻度,别人的方法只是参考,还是需要走出自己的方法.我以前只有uv吹口这么做,现在唐吹口也这么操作,都很顺利了!那是左侧的细度更纤细一点,但吹不同吹口有不同的形状,虽然同样是有移动,但操作模式不同,因为箫声而回受控制最佳的焦点,这好像回馈法的伺服机制.我还是提醒听箫声作微调,每次吹箫先找口风焦点,这是我的习惯,焦点找不到,吹不成曲.
箫友:还是要请教一下:"低音的厚度", "低音箫声饱和度" 与共鸣的差别?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音色,我还是处在一种比较蒙眬的感觉.
文松答:低音的厚度,是指口风宽松,让低音能厚实一些。低音箫声的饱和度是将第二八度、五度、第三八度等泛音列的箫声与低音箫声一起重迭发声,其饱和度会很强。有重迭感,因为增加了中高音声波,因此箫声丰富而饱满,饱满是共鸣后才会饱满,没有共鸣的低音会较虚的感觉,也是较柔的质感。因为只有最低声波单组。
箫友:"第二八度、五度、第三八度等泛音列" 是指迭加上去的附加声波吧. 只能把波形分解之后才能看到, 只对音色有影响而对音高等没有影响.是这样吗?
文松答:都有影响!如果这把箫的五度音与八度音不够精准,是无法在低音区或中音区时让高音一起迭近来,箫声的共鸣就会无法出来,或是迭得很浅,共鸣饱和不永远无法吹出,一加强气流箫声就变了八度,无法在八度不变下,增加共鸣音色,一听就很明显了!只要你有听过经验,每次一吹箫就会很明显分辨箫的共鸣深度。不用测声波,用声波说明只是协助了解原理。 这样的箫高音与低音区的八度或五度泛音其实音准不是很吻合的,必须在吹奏高低音时以口风来控制其音准,有些人习惯这么控制,吹到正常的箫,误以为八度不准。其实是长期受不准的箫熏陶下的影响。 在同一角度下,只改变气流,来变化高低八度,这样才客观,不能上唇往后缩来升高八度,若这样才准的箫,永远无法吹出共鸣,共鸣就是在一个角度下,同时吹出多组音,其频率(音准)若不够准确,无法在一致口风角度下同时迭在一起。
箫友:口腔形状的变化,也会引起音色的变化,言其中的机理又是什么呢?
文松答:口腔形状的变化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前述过,口腔空间的改变大小,对气鸣起了谐振作用的大小,另一个是对操控口风有一些影响,出气的导角与开口量,甚至导引的距离,这基本上都是口风与口劲上起了一些变化.
箫友:请问老师,舌的形态对于箫音的薄厚、长短、高低、力度有无影响? 我体会过舌头如根部上拱舌尖下按,气多平弱,吹到长音收尾时多无力,此时气息也大约吹吐殆尽。但底气充足时此形态“轻吹高音”时,却效果很好,好像这样可以有效压扁气流,再由嘴唇收束圆拢,将轻吐的气流灌入箫管,得到很纯净圆润的高音,比笛音多出几许泛音,从而将乐音修饰得更加通透色彩丰富。不知这样是不是正确的习惯?
文松答:一般的吹奏舌的作用只要顺气即可,舌根往下,则有增加口腔容积作用.若用到气冲音舌的作用就很重要!
箫友:感谢文松老师!老师说到的气冲音舌的作用,随着练习的增多,我有了体会,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感觉对路,非常希望老师给与调教!毕竟我是初学者,求知心切,言语不讲究,请老师莫怪。我吹奏时感到:吹吐气息时,喉部、舌头根部随着有节奏的上下颤动,便可以有效地控制气震音,获得理想的缓急效果。好像要比单纯腹腰用力省力。舌头在“吐音”时(就像发英文中“TH”音),很有用,但要轻快放松、气息不能太急。再说到“单吐”、“双吐”,好像不多用,但舌头在发音时却承担着重要责任。
文松答:你的问题可能需要分开来说:吐音,用于音头的清楚,一般传统箫不用,但基础也需要学会,偶而用用。这是用舌来控制出气的平整。tk发音。传统用的出气平整法,用到上唇控制,好像发出p的发音一般吹奏间,我的舌头好像是舌尖稍下,中央微升,以利出气之引导,若气冲音(唐吹口特有),则导引作用更强,力道才会出来。
箫友:舌根向下,好像在吹高音与超高音时,要加疾吹吐气流,加大力度,沉在小腹的气力就会感到吃紧,所以吹出的音也短促啸厉,尖锐刺耳。
文松答:唇控吐音不分任何吹口大小都可以应用,早期(民初)有位竹笛演奏家,忘了名字?我看过纪录片(电影数据馆),演奏快速曲子,用唇控法吐音,令人叹为观止!箫的应用比较简单,只要口风稳定中以上唇的闭、开来控制气的闭、出。气冲音与共鸣效果在u吹口也可以发挥得不错,台北有位箫友曾用u吹口演奏尺八曲〔第四风洞〕,相当神似尺八效果。只是箫曲的风格需要与否吧!唐吹口的气势会强烈些,那是吹口特性上的优势。共鸣也是,u吹口的共鸣层次也可以变化得与唐吹口接近,只是明朗度略少,配合内敛的风格,不是恰如其分?吹高音舌根向下与否,只要顺气,不要造成过度的肌肉紧张,只要出气顺畅,力度应该是由腹部而发,口腔是自然顺畅为主。
箫友:如何掌握曲情 曲可以传情,当中有作者之情,有奏者之情,也有听者之情。怎样去理解作者之情?怎样表达奏者之情,如何去感染听者之情?或者三者之情的关系,你有什么其它的理解呢?
文松答:音乐没有绝对的意义与情感,严格说是一种美,旋律、韵律架构出的美感,所以曲情也者,每人体会有所不同。话虽如此,音乐的诠释仍然有其基本处理手法,从学箫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严谨的学习操控基础,例如速度,强弱,音符连贯顿挫的流畅度等等,有如书法,虽可以独创一体,但还是先由基础功扎稳为要。对于悟性而言,已经不是局限单一领域,音乐的素养与人文、哲学、或说性灵修为都有彼此关系。
箫友:曲子的第一个音难吹 最近吹箫老是觉得曲子的第一个音吹不准,也不能一次就能找到口风的最佳位置。第一句的第一个音往往要吹好几遍才能找到感觉,有时甚至一晚也吹不出理想的音
文松答:起音是有不少值得探讨的细节,口风不稳定的问题只要熟悉就好,针对处理的方式,我在此分享一下我的体会:通常箫的起音都带一点领音装饰,但这一点领音的处理方法,还真是万化千秋,据说戴树红老师有一个特殊领音法,由全按启动,快速引上孔而落入主音,利用全按的筒气转折到装饰音然后快速到达主音,这是一种突出型领音,我不习惯这么做.我比较喜欢的是若有似无的领音方式,这方式很简单,只是多加一个装饰音,但需要搭配得宜,才会若有似无,取其下缘触发,由开某一孔的按孔入主音,那个按孔的动作,同时与吹气动作,只让主音之始有个按孔之起源,有清楚的起音,类似轮廓稍被加强,却没听到装饰音.算半个装饰音! :) 针对若有似无的领音,形容得很复杂。而起音也有需要稍强的起头,那是有一点力道或张力时,让领音明显,甚至双装饰音来强化,这是考验手指的灵活度。对于领音的练习,我记得小时后,我很过火的将每个音都刻意装饰,来练习不同音孔的装饰手法,有临孔装饰法,五度装饰法,小三度装饰法,四度...等,这样可以让每个音孔的装饰手法随心所欲而取用。拿捏的轻重也可以因熟悉后而自然流畅。
箫友:迭音和打音 很想了解一下,南管洞箫遇到相同音有没有比较固定的奏法?
文松答:南管对迭打没有特定规则,我想与个人习惯有关,我对快速音或节奏变化稍快的部分用迭音装饰较多,对舒缓的节奏或长音处理以打音较多,有时也穿插使用,让旋律不致太呆版.
箫友:关于口风的另一种说法
口风是不能细的,细如针就更不对劲了,你可以问问王次横,看他怎么说,他虽然不怎么有名,也是专家,南派的大口风吹法虽然音色柔美,但吹小笛子的粗犷豪放却有所不如,贫道以为。师傅的吹法是放开喉咙,嘴极其松弛,气息流动就会通畅,也符合内丹学的要义
文松答:细口风只是吹细弱音的状态,不是持续的吹箫口风, 能收能放才能变化张力与箫声.松弛与养气之说很有道理!我也支持放松,包括:身体、心灵、口风....问题就在于怎么个松法?这与吹箫散气程度也有很大关系。吹箫过程中随着音量的变化,音高的变化,甚至共鸣音色的变化,是需要调节口风的气束大小,以变化气流,这关系散气程度与箫声的纯度。松口风的收摄对初学者是比较难的,往往气流大小的变化是以使力大小来变化,这样就会很散气,吹箫后觉得疲倦。 吹箫的口风有很多种,从松紧来说有:松口风,微笑口风,乃至紧逼口风,从角度来说有仰吹法,俯吹法,内外吹法﹔从唇部应用来说有:内唇法与外唇法等等,不计其数。就松弛程度来说,初学者以微笑口风较容易入门,虽然偶而容易会有紧逼的吹法,不过这是个进阶过程,嘴唇的操控能力都还不熟练,就以松弛口风练习,只怕松弛是松弛了,箫声杂音很多,也吹不了高音,甚至吹得头昏脑胀。因此我认为以微笑口风入门是一个好方法。松与紧是需要走过些路程的,一个在山顶上的人告诉正在上山的人别用力,放轻松!理想是理想,踏实是踏实,还是需要自己体会。 我再语重心长的提醒,吹箫的散气程度与方法有很大关系,我一再提到口风的纤细控制,是指效率的口风,不是要紧逼口风,能收能放的松弛是理想,不过自己需要体会,一步步来,吹箫可以是深呼吸的吐纳,每一口气都很长的吐纳,那是口风的效率够高,全身都松弛下,进入人箫一体的境界! 若吹过箫就觉得很疲倦,那代表方法还不是很正确,就闭目垂帘养气几分钟,气沉丹田的深呼吸是有助于恢复散发的精气。平常也多打坐,禅定功夫可以让敏感度与领悟力提高。
箫友:气震音之细分 在曲子中加上气震音可以丰富乐曲的表现. 但是如果一首曲子中的气震音只有一种形式, 也仍不免落于单调. 以我个人之理解, 从气震起始分, 可以是出音即震, 或先平后震, 或先震后平. 从气震幅度来讲, 有大与小之分等, 总是根据曲意来灵活应用. 想听听大家的经验.
文松答:关于气震音,我将之归类于长音处理方式(声波的持续方式) 气震的控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频率(波动速度),一是振幅(波动大小) 箫音的持续,关系曲子的情境与美感,所以处理的方式须配合旋律与节奏.没有定则,我认为唯一的基础是变化的线性美感.突出与机械式的规律需要避免.南管的长音气震速度很慢,一个长音(数秒钟),只有一个周期,好像书法的笔划.这对习惯性气震频率的人是很大的考验,稳定的功夫马上见真章.南管外的曲子,我处理方式是与曲子的节奏感与气氛配合,掌握其"律动"与"匀融自然",朝这方向努力.例如节奏稳定的行板,其波动与节奏成倍数关系,例如散板或慢板,波动与振幅都容许线性变化.稳定的徐徐渐变功夫是关键.
箫友:影响箫的共鸣的因素有哪些? 记得以前有一些贴子专门在谈论箫的共鸣的问题,但好象主要说到的是吹奏时的注意上下唇的位置。现在我想问的是箫的共鸣声的出现,除了口风的因素以外,是否还有箫的制作上的原因?哪些因素会影响箫的共鸣?怎样影响?
文松答:可以参考上方的箫性能与音色,口风音色等帖. 共鸣的原理是八度音,五度音...等等倍频声波(泛音列)重迭出现的箫声,箫本身若没此性能就无法吹出,这原理竹笛也一样,长笛尺八都一样.乐器本身的性能为最大关键
箫友:我觉得自己的音是很单薄的,缺乏共呜。上次请教了粤声的郭老师傅,他说是我还没找到“点”的原故。然后他自己示范了一下,果然同一支箫,吹出来的音色相差好大的。
文松答:没错!吹奏的口风对音色变化有很大差异,同一把箫不同人吹奏会有不同的音色的情形.若针对箫本身而言,它的设计好坏也会影响操控它的共鸣声的顺畅度,或甚至无法共鸣出现.从严格的角度来衡量共鸣标准,还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其共鸣范围有多大.若我们将三个八度的音都纳入检测它的共鸣丰富度就会很宽.一般箫尤其大口径箫,以中低音为要点,因此一般都以两个八度共鸣为基准,第三八度只要泛音指孔能找到准确就好,我以前也这样制作.最近将第三八度纳入泛音控制范围,共鸣度丰富了不少,这有一点牺牲主波(会稍减),后我又以增尾长来满足我要的低音. 若大家有兴趣试一下你的箫,吹吹看筒音,能否吹出.5 5 2. 5. 7. 其音高准确度如何?是否接近纯律音高.单独吹出其不同音也容易操控?若都肯定,那筒音的共鸣应该可以在低八度时吹出.5 5 2.的相迭音,第二八度可以吹出5 2. 5.的相迭音.若同一口风角度下八度,五度音高都不准确,那可能就不能迭出来共鸣声.
箫友:除了7.,其它倒是都能吹出,以前不知道那个2.是泛音,还以为是自己的箫出问题了呢!具体的准不准倒没有考证过~在吹箫时,如果自己的喉咙、胸腔及腹部都感到明显的下沉的时候,声音就会感觉特别好,可惜我总不能坚持太久!!
文松答:应该可以吹到7.或部分还到再上去的2..还有再上去4.. 必要时加开后孔协助.
箫友:对于吹走者而言,怎样把箫的中低音的音色发挥出这把箫应该有的音色呢?文松答:中低音的口风要松,唇口开,这样低音会厚实些,若要共鸣出现,上唇略往下逼,气流增强,让八度五度泛音一起出现.若箫性能不够好,可能要更俯吹才会出现,或无法出现共鸣,仅有单声波. 我认为吹厚实低音,细高音,是箫声基础练习,把高音大声,低音小声的通病改调.
箫友:请教老师,甚么才知道八度五度泛音一起出现了? 只知道吹得「有感觉」的时候,音会特别亮,身边的计算机显示屏、玻璃杯、木板,也会一起响,这是不是达到八度五度泛音共鸣呢?(or 只是水杯共鸣...?)
文松答:可以听到箫声不同,泛音一起出现时,音色有复合音,不是单音.差别很大.可以参考我网页中<唐式吹口研究>的"雾声"(泛音共鸣)与"纯声"(单声波纯音)的样品箫声,或试听页中,浓共鸣的uv吹口箫声.
箫友:怎样控制渐弱的?1.将气流慢慢变慢,出气变少。 2.将风门慢慢变小,最后关闭。 3.将管慢慢上仰 4.最后加增音 5.其它(请你们说明OK?) 可以多选,最好能说说你们的感觉。这是个比较实际的问题。 主要是指第2个8度SO以上的音,这些都是我都试图用过的办法,但是还是很难完美的把一个长音控制减弱最后完全干净的消失,请各位赐教!
文松答:口风与唇缝同时变小才能维持音高的渐弱.甚至口风角度需要略扬,不是将管上扬,管上扬音高会下降.唇缝很均匀的变化是个关键点.气息在收时若唇缝没收细,尤其高音时,气流将急速下降,会变音,到最后细到极处,气息要收时,略扬以维持尾音.
箫友:音准怎样才算准呢?...
文松答:箫笛笙兄解释得很清楚了,口风角度可以变化的范围很大,所以量测时自己俯仰吹看看.指标可以摆动很大范围,因此要保持一定口风来量测比较客观.调音器是计频率,只要输入接口不失真,准确度是很高,但超低音与超高音,因频率处理的模拟电路好坏差异就会较大.调音器是针对十二平均律,制箫要考虑补偿纯律关系. 绝对音高与相对音高的问题要分明,绝对音高可能是吹口距离与口风的关系相对音高是音孔间距问题.
箫友:吹笛子会影响听力吗?吹箫呢?
文松答:长时间吹笛确实会对耳朵有影响,尤其高亢的音(梆笛), 我以前经常吹后右耳(接近音孔)持续耳鸣声一段时间.参加北管鼓吹也一样,后来我都戴了耳塞.耳朵对持续的大音压声波会造成疲劳现象,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长期而言敏感度会降低.吹箫应该不影响,音量(音压)并不会太大.
箫友:关于箫的手指问题,老有些拿不定,因此很困惑,希望大家不吝赐教。由于学箫没有正式的老师,全靠自己去悟,悟不出来,就很徘徊。我是正手持箫,常用8孔,一孔偏右。一开始学箫,右手我是用的第一指的指肚,因为看见张维良老师的书上这样说。后来听大家说,大多是用中关节去按,这样方便,于是改用中关节,后来,我的朋友说,第一指肚按敏感些,更容易把握。我就徘徊了。上次看张先生的节目,我注意观察,发现,他用孔在一条直线上时,用的中关节,8孔便右时用的是第一指的指肚。是不是这就是最好的,或者人们约定俗成了,困惑。也许,可以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或者习惯,练得自己熟练就好,但是我还是想知道,跑开个人因素,怎样更好些。 先谢谢了。
文松答:我的持箫方式与张是一样的,小指按于指腹,其余各指自然伸直,放松下的相对位置.这关系到持箫的人体自然,手指灵活性也比较好,若说以指腹按孔灵敏度较佳,是有其道理,对初学者而言,易于按满音孔,但手指比较别扭,灵活度会差些,一开始觉得比较容易按孔,长期对吹奏有所阻碍.尤其吹长曲,手指会很酸.若觉得灵活度没问题,吹久手也不酸,那也就不须改变了,良好姿势目的是让吹箫轻松,发挥自如罢了!
箫友:最自然的手应该是微微弯曲,不信我们把手完全放松看看,在西洋乐器的手型要求上都是以自然手型为理想的手型,如钢琴双手和小提琴的左手,都要求半圆的手型。 我想,将手指完全伸直是不是应该?因为我把手伸直确实有点累。
文松答:相较于指尖按孔与伸直按孔,伸直应该自然些. 虽说伸直也不是完全伸直,以小指为端点延伸上来,持箫的手指与箫成45度左右,手掌微含,是很放松的姿态,不是绷直的紧张情形. 若以指尖(或指腹)按孔,尾孔需要偏些.若以自然45度持箫,尾孔依每人差异,比上指尖姿势略近于中线,合乎人体舒适的姿态最重要,上述两者各有优缺,前者比较舒适,但拇指在箫后方的角度需要按在关节上,或略偏的节点.久后会长茧.我现在略调位置已经改善,或可加设西洋竖笛用支撑架.以利放松.(苏文宗老师就这么用,他也曾送我支架,我偶而也用),以指尖指腹按孔,若音孔位置调整到合乎人体工学,也是可以,但灵活度,相较还是差些,而且超长箫,例如AD或GC箫,那就不用想吹了,指尖是不可能按满音孔,除非是巨人. : )
箫友:箫的共鸣? 奇怪!这两天我一直在研究箫的弱奏问题,好象我的邹叙生的F调箫还不如天津的F调箫(100元的)共鸣更容易出现,头疼!
文松答:就目前所提的共鸣是概略的提出单一条件: 第一组谐波超越主声波,这样的重迭感,还有主声波到底可以多大,关系声音的厚度,还有更多谐波组的平衡度,就是泛音列的平衡度, 这些都是在箫音色上的重要关键.制箫者若没将物理现象搞清楚,只能掌握因准问题.音色的结果都归咎于竹才材质,或运气.若条件刚好具备,别小看一把便宜的箫呢!
箫友:请教文松兄: 近日多听了箫友的录音(包括自己的),发觉普遍都有一个基本功不足的问题,气息的调节、音色的控制和变化等都很不到位,往往对曲子空有很多设想,但一到箫上就发挥不出来,想到做不到! 但听文松兄对箫的控制,却是游刃有余,变化多端而又轻松自如得很。想必是日子有功,基础功夫到家的原因。是不是南箫有一套独特的练功的方法?或者是文松兄集各家所长自有一套办法呢?很希望文松兄能把自己日常练功的经验和箫友分享一下,以便大家参考着下点苦功,祈望可以在短期内能有较多的进步。先谢您啦!
文松答:如何练功南箫没有特别练功法,就是曲子长,吹久了功力自然增长.老师也不会教你口风,技巧,顶多是念给你跟着唱,吟诵曲子的"大韵",弹琵琶练箫而已.若当作练功,可能不会觉得轻松,我是没有很刻意练苦功,因为喜爱所以经常吹是真的.功力进步的原因主要还是多吹,有空就吹,吹长时间比较会进步,我是说一次都吹2-3小时,这样唇功才有体会到,每天若只吹半小时,进步就少.还没暖机,唇还没适应好就罢手了,就没累进.我若几些日子没吹,肯定是有半小时还在琢磨口风,就是不够精密.我大部分吹箫的时间,都约两小时左右,会吹着欲罢不能的感觉,就是很顺畅的程度.约在三四年前,为配合表演需要,经常练长曲子,都清晨一大早上山吹,每天约一个半小时,晚上经常参与馆阁活动,也是吹箫,那一阵子长功不少,录音,演奏会,排练...好累!因为演出团体其它人是职业,只有我是兼任,我还得白天上班,两头忙,这样的过程也会进步很多.录音也是进步的好方法,可以发现自己的缺点,自己吹箫与进录音室又有很大不同,如何让箫音色更美,这有很多细腻需要着手的地方,如何控制强弱与情境,处理的功夫会更讲究,若配上好对手,合奏的水平高,更会互相切磋进步.雅集也是个进步的好地方,交流互补,我觉得这里办得很成功,很多人热心交流,我希望大家更热诚点,有不少人都是冷眼旁观,其实加入讨论可以让自己更投入,"闻道有先后",不须不好意思,不须较量高低,让自己在交流中吸收,学习,不只箫艺. 箫是我们的喜爱,也许是人生中的靠港,摆脱名利的困扰,忘机箫友比任何利益更珍贵,箫艺的内涵需要散发自内心的涵养,一个人吹箫再怎么厉害,技巧只是工具而已呢!给大家参考!
我认为把吹长曲子,慢曲子当作练功是好方法.吹箫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增加收入,就是因为喜爱,所以不须"苦"练.慢曲子,长音的处理过程,深入体会,长功于陶醉中不是更好?! 例如:起音,一个1的音要开始吹,怎么吹?吐音吹出?加一装饰音? 加什么装饰音?吹出后平稳?波动?波动深度?速度?音量变化? 怎么收?渐弱?赠音收?(学自散步兄) 例如箫音,如何强弱变化,如何音色变化? 原理都容易了解,派上用场就需要实际操作的熟练度. 将熟悉的曲子吹慢,体会这些细节,双唇尝试变化与体会, 甚至都没吹什么曲子,几个音符,长音,短音,停顿,配起来,好似写书法,听来就有妙处! 另有一点很重要是换气的地方,要注意一下乐句的段落,南管箫法中有很重要的"连枝带叶",不在中间扯断;也有"藕断丝连",其它乐器休止了,箫需要连过下个音符.音乐情境的表现手法见仁见智,可以明确的是操控的熟练度,还有细节够不够完美,这些是需要我们随时都在注意与掌握之中.才会进步的.吹好箫是抒情,先感动自己,而箫声传递到聆听者心中,手指其实也按动每一颗听者的心。与大家共勉!
箫友:每天工作都很忙,有时在家也要工作到深夜,每天能静下来吹上几十分钟已是难得,真羡慕能吹上几个小时。要是有深夜吹箫的环境就好了,可以加班吹 :)尽管吹得不好,我已很受用了,哈,自得其乐!
文松答:夜深在公园或空旷处吹箫无妨,夜里室外的箫声不吵人,若在公寓式家中,就需要练弱奏.我昨夜也到近郊山上吹了两小时不时还有山客前来赞美,夜里我最常到大公园中的湖边,吹个小时感觉也很棒!从小生长在乡下,我都习惯在小山岗吹箫,乡里没人不熟悉我的箫声,有个堂姊远嫁后最思念的就是我的箫声.乡里有人叫我金箫客,因为当时戏剧中有此箫客.现在我居住城市,到近郊山上,或在附近公园吹箫,邻近的人,都习惯了我的箫声呢!甚至有听众. : ) 有没人赞美不重要,大家不排斥我们吹,而我们可以自得其乐更重要.吹久了就会越有成就感,越喜欢,不让人赞美都难! : )
箫友:怎样录音好?
文松答:音质关键在于声音卡与MIC(麦克风) 声音卡在录音时设定取样频率(44.1k)与位元素(16bit) 若资料量设太低会降低音质, mic一般是电容式,灵敏度高,音质差异很大,有很便宜的,也有录音室用高级的,若有内含电路放大与补偿的,水平就不差了. 也有动圈式麦克风(唱歌,手握式那种多半是),它的感应范围在一米内较佳,可以抗外来杂音,响应频率接近人声,对箫声也适合. 录音地点若有空间感(这叫残响特性),对箫声共鸣有利,若太大(长度超过23m以上),会造成回音,听起来会很复杂声波,反而不好.以音乐厅为例,古典乐需要残响2秒,却严禁回音.
箫友:我原先用主板集成声卡,后来屏蔽掉了,换了一个创通vibra PCI 的,一百多块,算是不上不下把,比原来的好,和高档的比算玩具;MIC也卖了个不上不下的,280元的秋叶原,音质、保真度倒是比原来的耳麦强得多了,可惜拾音的信号弱,通过录音软件放大到正常音量时噪音也跟着上来了 :) 正好就这个问题请教一下文松先生,不知道我给MIC加一个前置放大器是不是能解决这个问题?
文松答:有个问题要确认一下,噪音的出现有两种:
一是机器的放大电路噪音,这可以经过外部放大器或外部MD,DAT等含mic放大器的小机器再将信号输入计算机,记住计算机的声音卡要接入LINE端子,这样信号才不会太大而失真.另一是环境中的噪音,那就没法用外部机器改善了,得请邻居安静点听箫,不然还有个办法,就是换支动圈式mic,就是唱卡拉ok那种,远一点的声音,小一点的通通不会录到,就没噪音了.我是找时间关在房间,或浴室,机器在外头,启动再进去吹,事后剪断多录的,还可以,但要看时段.顺便建议一下,录音地方与计算机隔远一点,避免计算机的风扇声,这噪音难听,只要延长一下线路就改善很多了,或与计算机隔个遮蔽或转角也会改善,
箫友:嗯,散步最头痛的还是前一种噪音,因为这种噪音是始终和乐音溶合在一起的,所以即使通过噪声采样来降噪,因为噪音过强,所以大幅度的降噪总是同时导致箫音的失真——现在每次录了曲子都不敢彻底降噪了,总得留少许噪音在里面:)
文松答:若是电路噪音可以这么测,用外加CD PLAYER 输入计算机声音卡LINE IN,看看CD音质如何,若没问题,那就好办了,加一台随身听录音机aiwa立体声的,或sony MD做前置放大就可以改善,若还是噪音,那就只好换声音卡了,我建议用半专业的,可录到96k音质的,价格约在台币4000元左右就有,我用过,声音有专业水平.只是两轨就是.
箫友:请问箫的手指技巧 箫的手指技巧是箫艺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颤音、震(指震)音、迭音、打音、赠音、滑音、历音等等,请各位箫友谈谈自己是如何练习的,感觉最难练的是那一种技巧,有何体会
文松答:关于颤音南管(音)中,箫颤音用得很多,引腔或润饰音中常用到,南管箫的颤音,特别是后孔大拇指的颤音,是以手臂抖动式颤音,可以很绵密的颤抖音,张维良曾经到泉州学习南洞箫技法约三个月,因此他吸收了南洞箫的技法. 我在南曲的吹奏中,应用这样的颤音手法不只背孔的拇指,延伸到食指与无名指(上手),都可以很绵密的颤抖音,手指离音孔很近的手腕抖动式颤音,特别是八骏马的开头马声(颤食指),便是这样的效果,这样的应用是我延伸的颤音,还没见过别人使用,其实不难练! 提供大家参考!
箫友:疑难杂症,诚请专家会诊 病家: 学制的"焦尾"箫 年龄: 5月26天零7时58分零2秒 病因: 5音吹不出纯正之声 病史: 刚做好时, 5之发音不畅, 因是刚采下不久之竹,急烤干燥, 为新箫故,有说,久之, 音自通也. 症状: 今日取出试吹, 7以上各音, 音色较初时不知动听多少倍,随生爱怜之心.欲常伴之.然走至6音,音色略暗, 至5音,任如何努力, 都不肯出声矣. 吹口是打通的, 选材为虫蛀毛竹,用胶水胶过,透光视管内, 未见漏隙(音孔除外).做工粗糙,羞言. 诚请名医专家,乃至江湖郎中替"焦尾箫"会诊,妙手回春为盼也!
文松答:看来是内径太小,或内径比例错误.
箫友:文松老师!有道理!!!! 我查看过了, 这支箫和另外一支同类箫的外观差不多大小, 从箫的底端看过去,这支箫的内径是小了整一圈多.按孔的管壁厚了1mm的样子. 还有, 按孔壁,上位的薄, 下位的厚. 请教老师,这支箫是否还有救? 我可不可以将内壁再打薄些, 打匀称些?
文松答:音孔位置与内径需要配合,若你比对此音孔与正常箫音孔位置一样的话,那这支箫的内径也要相当内径.否则不只低音难吹,连相对音程都会有问题.内径小的箫适合制作高音调箫,弱内径差太多,我想你很难磨到希望的宽度与顺畅度,除非有适当的工具.不然比做一把新的还困难.
箫友:气息的问题
有时吸了好多气,全身都鼓起来了,吹较长音时,感觉气一下子就用完了。这是什么原因?如何克服?
文松答:肺活量+腹腔吸气量是胸腹呼吸的总量只要方法正确后,需要时间慢慢练而增长。比较重要一点,而大家容易忽略的是: 输出的量--口风的控制能力,对于长音的掌握,会觉得不够气的原因主要在气息的控制不够妥当,浪费太多在箫声以外的气声,掌握好"口风的准确度"与"气束的焦点"是很重要的,确定口风可以轻轻吹出高音,纤细的高音,共鸣清澈无杂音.而不是使劲的吹,唇缝缩小,气流自然提高,气出量没增多.厚实的低音需要的气流量较宽大,但一样可大可小,随自己气能量掌握.开源与节流一样重要,开源除了方法检视正确外,随着吹奏时间慢慢增长。节流除了掌握好箫声最佳共鸣外,对气力的节省与发挥是当下最迫切的学习.把气花在箫声共鸣上而不浪费,这是普遍觉得用气不够的解决之道。我再强调一点,再怎么气力不够的人,只要口风掌握得宜,可以一样吹出够长的音,只是张力变化上比较不足而已,不影响多数曲子的优美表现.例如将纸片贴在吹口下方,检验一下,气流出于外有多少,体验一下如何以最轻力下吹出不含气声的纯箫声。
箫友:请教憋气的问题可能是习惯了吹南箫一类管径较粗的乐器,再吹一些小管径的如小紫竹箫、葫芦丝之类只需要很少气量的乐器时,就会有憋气的感觉,十分难受,甚至有时要一句乐句吹完了,气还没用完,要立刻把气呼尽,才再吸气吹下一句。不然会有窒息的感觉。
箫兄的蔽气感觉我也有,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散步兄的方法很好!不过我还没能按排好每句乐句的吸气和呼气。。。以前我的解决办法是在吹低音时,鼻子同时出气,将废气排掉,但这样会形响音色和有少许呼气声。。。另一个大问题是关于喉咙异响,在吹箫时我的喉咙会不自觉的发出一些响声,另外听深衣的“梅花三弄”好像也有。 文松老师文章说这主要是不够放松和呼气用力支点引起的,我试着去做,自已觉得已经非常放松了,(或者自已觉得完全放松其实就是没有放松吧)用气支点却无法捉摸。不过现在已经少很多了,但没法完全解决。
文松答:关于憋气的问题气息的需要量需要做点调节,我的经验是: 一般情形下,气息的交换不刻意吸入大气量,除非有特别的长音与长乐句.轻松的吹箫是很重要的,放松而自然,不须在身体或心里任何地方紧绷;换气的地方其实可以很自在,顺其自然,留有余力而换气, 我有储备一个循环换气的技巧,用于不时之需,不管要多长的乐句要连,或憋太多气,可以自由调节,但口风需要在很顺畅控制下,浑厚的低音处比较难不着痕迹。例如纤细的高音处,那是谁也不知道你何时换了气.我先建议大家练习一下纤细,省力的口风,音准不降低情形下,吹最小声的,同一首曲子练最小声的音量,特别是高音,如何吹最小声而平稳,音纯;例如吹长音,看看撑多久,至少要半分钟不断才通过考验.(吹第二八度的g或a),再来是练低音的厚度,这需要气量大的,练一练吐纳功夫.下回再谈!
文松:微笑与否若吹U形吹口需要点微笑的嘴唇,若是v形吹口,上嘴唇有点收缩并略向下抿;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每个人的嘴唇都有所差异,主要让箫声先结实,音量大小可控制自如为原则;音准的掌握也可以维持,不能音音量而变化.两片唇的功夫式吹箫的最关键,它是不断开发的领域,就唇上功夫可以说个好久! 基本上吹箫(U形)与吹笛的口风是雷同,箫更重气息的控制,尤其长音; 有一点注意一下,了解一下你习惯口风是平吹,仰吹或俯吹,测量你的习惯口风,能上升多少音高,与下降多少音高,这上下幅度范围可看出你的口风在高处或低处? 我认为最好在中点;日尺八多半在高处(仰吹),我用的唐箫以平吹为标准.
喉咙声响 吹箫时容易在努力吹奏时,出现喉声,是在口风与气息上多出了不必要的力气,尤其在练习新技巧时容易出现,控制上的紧张(或说用力),造成喉拢部分也跟着使力,不由自主地就出现喉音. 可以试试让喉拢深度略为扩张,口中含一点气在其口中,这也可以增加低音共鸣,另一方面反复练习容易出现的部分,让技巧纯熟,便能放轻松的驾驭,紧张之处减少.喉音就会减少.
箫友:箫的高音弱奏问题 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练习口风、风门、嘴劲,发现一个难题——高音上的强弱变化不太好控制,尤其是高音的弱奏,在高音上由强渐弱或由弱渐强时总不如在中低音上那么随心所欲。可是高音弱奏很能体现一些意境,比如《春江花月夜》开头的箫的领奏。不知各位对高音上强弱变化的练习有何高见?
文松答:轻吹的弱高音,轻吹的高音又分纯与不纯,细气束与吹口成顺角度,稍松弱,可以是纯箫音,细气束与吹口锐角稍微差角,可以出现有谐波的透明感.拿捏在丝毫之间..
箫友:我想,每个人心目中的"纯箫音"是不尽相同的,如何理解真正的"纯箫音"和"有谐波的透明感"?如果气束与吹口的角度不变,只是把风门压扁了,当然也在拿捏之间,音色似乎会显得清脆些,这时与"透明"感差异多远?
文松答:箫声每个人的体会与形容会有所不同, 我的叙述以声波原理来看,我说的纯箫声就是接近于物理上的正弦波"纯音".从声波图形测出来的波是干净而不变形,不带有其它谐波的意思.我说的共鸣谐波,那是从波谱上的分析,它有出现多组谐波,甚至谐波比主波强.若要用感性的体会来说,那就无法论述了,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
箫友:我替文松老师再简单解释一下“纯音”问题。 拿一个音叉和一架钢琴比较。假设这个音叉的固有频率(敲一下它,它自己会振动发音,振动发音的频率)为440赫兹,钢琴上某一个键(音),此键音也为440赫兹,敲击此键发的音频率也是440赫兹,它们音高一样,比如都是低音5,但你听起来感觉这两种(钢琴和音叉)发出的音不一样。通俗地讲,音叉的音单调,钢琴的音好听,音色丰富,原因就在于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纯音,在扫频仪上显示出来的波形是单独一个正弦波形,而钢琴发出的声音里除了有音叉发出的这个正弦波形之外,还有其它频率的波形——即谐波,谐波的频率与440赫兹(可叫基音)成一定的数学函数关系,在扫频仪上显示出来的就不是象音叉那样单独的一个正弦波形了,而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波形——象大家用cool edit录音时屏幕上与声音同步显示的那样的。一般来说谐波越多,音色越好,谐波的频率、个数决定了音色。比如,钢琴、笛子、黑管、二胡、小号都发一个中音1,有点经验的人马上可以分辨出各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就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而根本原因就在于谐波情况不同。 初学者吹箫和名家吹箫,即使用同一支箫发同一个音,去掉其它因素如腹震音等,你的感觉也会不一样,我想原因就在于名家能吹出谐音,而初学者的箫音里很少有谐音或根本没有,能发出纯音就很不错了。 不知以上对也不对,请指正。
箫友:再给箫痴兄补充一下:) 这里各位所说的谐波在乐理上也叫“泛音列”,乐器使用泛音的原理也就是去其基音,存其谐波…… 至于是否谐波越多,音色越好倒不能绝对而论。应该说不同的谐波(也及泛音列)分布规律表现出了不同的音色,至于哪一种音色是“好”的就看各人喜好了,所以这才会有不同人对于不同乐器的不同爱好,有对于同一乐器的不同音色追求 :)
文松答:这讨论越来越深入喔! 纯音与泛音列在音色上的差异可以增加曲中意境表达性,因为听起来音色可以变化.自然可以表现不同质感与情境.纯音不见得好吹,要吹得纯,确实需要功力.因为要把气声去除还是不简单.泛音列吹明显出来也是功力,也是乐器性能与唇上功夫的练就,乐器的共鸣越好,其实是测出它的泛音列越多,越均匀;这些泛音列基本上是和谐的音.在物理上称为谐波.比较常见的箫声,其实是箫声带气声,这箫声有一点微弱的泛音列(乐器本质),我说的纯箫声是将气声消除,泛音列缩小,接近没有.我说的吹出共鸣,是将泛音列声波加强,让其超出主音. 箫声明显重迭感.这变化不是哪个较好,都是我们可以应用的范围,另外,乐器的共鸣好通常是说它可以出现更多均匀的谐波.例如弦乐器定音四度,五度,八度差,都可增进泛音.
文松老师所发主贴及箫友问答
口风与音色控制
分享一下我对音色控制,箫共鸣的心得.音色在乐器本身上占重要因素,例如材质,吹口,音孔与内径曲线都有相当多关键因素,先不谈乐器上的问题.就吹奏者的口风与气息控制上可以改变音色/共鸣效果来说说. 箫属于气鸣乐器,两端都是开口形气鸣,声波是由空气在吹口处产生的气鸣,其频率为管长与开口率为其波长要素,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根据这原理气鸣乐器的声音不是乐器震动的声波,只是气鸣腔的声波,与材质无关,但实际上竹材的种类,密度确有实际的影响,我认为那是气鸣声波与箫管材质产生的共振效应,而使音色改变的原因,也有大部分不是材质密度问题,而是箫的规格性能做得不够精良,而造成共鸣效果不佳,这才是大多数. 来说口风与吹口间的关系,这是吹箫者的功课,有几个过程进阶
1箫声出现,但气声明显,沙沙声带着箫声,高音吹得很大声,低音吹得很小声, 觉得丹田力气不够.这个阶段是还没掌握到良好口风的情形.很多的气都浪费在外,不是气鸣用. 2.箫声已经可以很清楚,也吹得很圆,但是低音不够厚实,高音的音量小不了,低音音量大不了.这个阶段已经有较熟练的口风角度控制,但对于气束的缩放还没有掌握好. 3.箫声张力已经可以控制自如,但音色并没有变化性,只有吹出单一种箫声,不含多共鸣谐波的箫声. 这种情形或有乐器的因素,在吹奏者掌握气束角度与强弱上,还不够变化微调的功力. 十余年前,有位来自香港的专于丝弦琵琶的艺人,据说师承清朝宫廷音乐,他有高超的琴艺,却流落无依,辗转借住于一位箫友家中(后来不幸意外过世),他当时见我这位箫友吹箫,指点他,箫要吹出把乌声,当时一直他无法体会他所说的把乌声是什么,而这把乌声其实就是双谐波的共鸣效果,就是高低两个八度一起吹出来,我一直强调的共鸣效果,到四年前,这位箫友在寒舍品论箫时,才恍然大悟,提起这个故事. 在琴箫试听中,张维良的吹奏对共鸣声的掌握很好,曲风虽各有异,在音色共鸣变化上,他有深入于这方面功夫. 共鸣音色变化并不是用于所有的曲子,我是建议这口风能力需要练习好,可以收放应用于自己意境的表现上.给大家参考!
箫声音色的变化可以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共鸣音色变化,一个是气声音色变化 气声音色是口风与入气角度的变化,造成箫声带沙(失焦)声与纯净的箫声。共鸣音色的变化是操控箫的物理特性,让共鸣谐波产生变化(浓度与组别变化),这样的共鸣变化具有层次感与丰富性。 在实际的作用练习上,气声的部分简略不谈,这就像初学到熟练的口风变化过程,容易体会。共鸣动作的实际变化可分两个部分来谈:
1低音共鸣 第一个八度的音阶,我把它归类为低音区域。低音区共鸣可以由喉舌下沉来增加口腔的空间,可以增益低音的厚度,不过真正的共鸣其实是操控箫管的物理(多重泛音谐波)特性。其关键在箫性能与口风的气流强度。 低音域的箫声口风是相对宽松缓和的气流,但共鸣的变化是变化气流强度,让高频谐波出现,甚至高过基频箫声很多,若箫性能好,相随的谐波会很多组一起出现。这时就可以因为气流的变化,改变了箫声的共鸣浓淡变化。 实际的练习可以由筒音开始,因为筒音是箫最丰富共鸣的一个音,它的泛音列比其它音阶更多。一般教材都教导以宽松的口风吹低音,让气流变缓,以增加低音的厚度,若只有将气息减弱,一样是低音,但这是单薄又小声的低音。低音的厚度由宽松气息增加,所以吹高低音时嘴唇要控制其开口量的大小,让气束变化集中度,也因而变化缓急流量。再由口腔的空间增益低音的厚度,这是针对低音第一组声波的加强。在实际的低音箫声饱和度的感觉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是谐波共鸣有没出来,还有出来的深浓度。这在口风操作上是渐进的气流强度,略收宽松口风,并同时曾加气量,可以将低音的声波达到定点强度,接着产生音色质变,这音色质变其实是第二组以上的泛音波的出现与强度升高过程,直到超过第一组的指波时,共鸣感就会觉得够强,若箫的共鸣深度够精密,可以在增加谐波强度,直到超过甚多,此时箫声的质变会变异到类似喇叭的声响。 由浅入深,低音共鸣除了尝试出现与不出现,还可以操控浓淡变化。由筒音的适应后,在同一口风状态,随意变更音阶,好的箫是维持一样的共鸣度变化音高,深共鸣,整体音阶都是深共鸣效果,浅共鸣或无共鸣亦同,变化音孔开放位置的箫声都是维持相同的共鸣度,这就是理想的箫性能。这样就可以由口风的气流变化共鸣深浅浓度,应用于曲中的乐句对偶,或旋律中的浓度变化,增加曲情之丰富创造力。 渐层度的变化范围决定于共鸣深度,可以深迭共鸣就可以参控其深迭到纯声的范围,这样的应用好像绘画的颜色的增加,创作材料增多了,发挥的效果就丰富起来。 再提醒,先由筒音练起,先练共鸣饱和度,然后回复到不共鸣纯音,熟悉后渐层性就出来。
2高音共鸣 第二个八度与第三个八度的超高音,归类于高音区域。其共鸣效果仍然以筒音为最丰富。高音的共鸣谐波因为比较高频,除了筒音外有浓厚的共鸣谐波的[雾声]感觉,还有下把手音区还可以有五度音明显的近频泛音外,其余各音孔听起来的并没有浓厚的重迭感,其共鸣音频是比较高频谐波,会产生一种圆润质感的谐波,也因此我称之为[水声]。 高音共鸣的出现先决条件是口风与吹口角度的吻合与集中度,只要箫的谐波特性够好,清脆又圆润的音色在此时自然出现。但在筒音的第二八度,却可以类似低八度般的多重感,因为它与邻近的倍频五度音(背孔不开才有)与第三八度音可以紧密重迭,并且其振幅可以超出基波很高。它的共鸣效果是值得好好发挥的!可以有丰富的层次变化。 再谈到口风的收摄,在高音区与低音区需要分别,并熟练其变化的一次到位定点。高音收,低音开放﹔收摄而集中的高音口风,若吹口气鸣角度适切时,箫音是很干净的,若需要改变音量,就是开口量与下腹(支撑点)出气配合,这样箫音就稳定转大声。若想变化纯声与水声,那须在入气角度上作一点点切角变化,并配合出气的流量的加强与减弱。纯声与水声的变化在u吹口上变化量是没有唐吹口那般的明显,因为唐吹口可以纯度很高,u吹口的纯音类似雅箫音色,比较干净而纯淡,水声出现时,圆润而饱和。
3流畅感与应用 分开练习高低音区的共鸣变化操作后,在应用的过程里,首重其流畅感。流畅感可以分两个部分来谈。 音阶转换的流畅感,还有渐成变化的流畅感。其顺畅的变化关键与箫物理性能很关系,再就是口风的稳定性,还有气流操控的线性度。 在实际的操控中,上嘴唇扮演很重要的关键任务。而在适应最佳气鸣角度加上下嘴唇的配合(实际是下颚的细微变化),上唇是负责收摄出气范围与集中度,下唇是负责与上唇互动成出气角度的细微变化。若移动左右会变化气束宽度与上唇使用位置,还有出气形状。若前后变化则会影响到气鸣角度的变化,初试操作时,容易一变化就没箫声,或失焦,这都是一次变化太多,注意心动,唇微动。 一开始最难的在于稳定度不够,忽而掌握到忽又消失,这飘移的现象需要靠吹奏的时间增长,来练就双唇细微的控制力与稳定性。还有一个关键经验提供参考,每当吹奏口风掌握很流畅时,将箫放下再从新对一次,是否能快速一次到位,练习这样的搜索口风定位法,让每次的练习是累积上次,而不是归零重新开始。
理想的流畅感有以下三种应用:
纯声的音阶变化流畅度(用于乐句对偶,或乐段情境营造) 共鸣声的音阶变化流畅度(用于乐句对偶,或对比饱和度、力度) 音区的变化流畅度(音乐性的美感) 共鸣层次的变化流畅度(箫曲的丰富曲线,长音的美感)
这只是个人的体会,抛砖引玉,有待大家共同开拓更宽广的箫艺应用!
箫友:再提一个老问题 以前在这里和箫友讨论:我发觉吹箫时如像唱歌一样把咽腔或胸腔打开,可以引出共鸣。我是从吹巴乌中领略到这点。可惜我对唱歌不在行,咽颚胸腔打开不好,共鸣不能有很明显的效果。但众箫多以为这不切实际,以为箫发声处于人体之外,就算能做成共鸣也不会被察觉,不知文松兄对这问题有没有注意呢?
文松答:箫的共鸣有一部分在口中, 藏着等人问呢! 哈哈... 低音的共鸣有个重要的关键在口中,口中往深度处含一口气,在松口风时(低音域)这口气可以协助气鸣.这是我在应用循环换气时的习惯,发现低音效果更厚了.我也曾与吹长笛者交流,发现长笛也有某流派如此吹低音.这个应用是口风控制已经纯熟者可以试试,若口风还无法收放自如前,先别打乱了学习基础,口中一含气,怕箫声吹不好了. ppwei 姑娘的问题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练习:
1.细高音长音练习,吹一个长音,例如筒音.5的2..试着控制长音(先别腹吟的稳定音)收弱--转强--收弱,这样长音张力练习. 2.低音厚度的开拓,练习低八度音,松口风,让低音浑厚感,上嘴唇放松,略前,下嘴唇略收,感受一下低音的浓度与厚度.低八度音反复练习, 3.掌握好前两项时,注意转换练习,高/低八度转换,嘴唇要变化口风松紧(唇缝宽度变化).习惯了分别控制,转换练习也很重要. "劳动号子" 朋友的问题,可能需要对着镜子,吹奏的嘴形位置与角度做调整,去找到最佳箫声的位置,可以由下嘴唇的前后变化(一点点就影响很大),改点口风角度,找到嘴唇的最佳位置,有利于气束的集中控制,不分散.
箫友:不知文松老师是否已经批阅过我的作业(红楼箫曲),散步老兄给我挑出了好几条很好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最宝贵的一条就是说我吹箫时能放不能收,不能收放自如,散步兄给我也开了“药方”,我这几天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和散步的药方,散步兄建议我要留几分劲——留点余气,同时结合文松老师所谈,即控制气束的粗细、缓急,控制气束的缩放,达到收回来的目的。是不是这样?请文松老师、散步兄再予指教。
文松答:回箫痴痴兄的问题: 我觉得你的低音厚度是够,但共鸣只偶有出现,听起来不是你所掌握的出现.意思是你还没有拿捏到共鸣的收放自如.还有一点吹箫很重要的一点也给你参考,箫声要有抑扬顿挫,阴阳变化,细腻的吟诉,强弱的处理要掌握好,起音收音都要注意,你显然跟着谱吹,有点匆忙应付,主要是你没收弱,无法储存余气来掌握曲子.以上给你参考. 吹箫若方法正确,对健康有益,我有几个南管吹箫前辈,年纪都近90岁,依然健朗能吹. 我照片中是弹南琵琶,南管曲子要背谱靠弹琵琶吟唱,这是"学箫拾着琵琶",无意中南管琵琶也学会了.所以那是弹琵琶练箫呢!
箫友:请问老师哪些曲子会用到共鸣?
文松答:其实每一首都会用到,把好音色吹出来,变化音色,这是常用的曲情变化技巧之一。
箫友:是不是通常在低音部分?
文松答:共鸣有低音的部分(雾声) 也有高音的部分(水声)
箫友:有的时候吹不太好就会同时出两个八度的音,郁闷啊,我觉得吹低音时是不是要把口腔下边打开, 吹高音时把上边打开呢? 这样在吹高音时嗓子有点难受,但声音发出来很圆润,无杂音,请文松老师指点。
文松答:低音的口风需要气流慢,气束宽松才会浑厚,这是低频主音波,要让共鸣声出现又要略强的气流,在宽松口风之后,再练略强之宽松.口腔是内部(舌根部)往下,让口腔有个空间.唇部是下唇略张。高音需要气流强,同样口风开口需要使大力才会变高音,这是错误吹法。需要调节上下唇关系,使气束集中,这样不加力气就可以增加气流,焦点越集中,可以越细的高音,也让箫声越纯而结实.需要高音转大声则口风略开,同时配合的力气也增加.收放在双唇的互动关系为主,力气的调节为辅。
文松:今天来谈一下普遍习惯uv吹口的人吹外切吹口的常见问题 很多习惯一般洞箫的人,学习吹尺八或唐吹口箫,普遍都吹起来音高偏低,音色也比较闷,原因在习惯问题,这习惯关键有三:
1.箫与唇的位置关系 一般洞箫室内沟吹口,双唇中线对准洞箫外缘,吹口缺角外缘接近于洞箫外缘,气角度是往斜内沟吹.如此习惯一拿到外切吹口,一样放置位置,吹口会接近下唇,被下唇挡住了一半,不是吹不出声,就是吹声小而低,箫放置太低也!外切吹口的吹口线在缘周接近1/3处,因为被切去了接近1/3,若还是放在外缘就是偏低了,因此需要让双唇中线对准外切吹口锐利边线,然后箫放下45度左右,吹口自然出现,直直吹出就会有声音.
2.入气角度 延续放置箫与唇的关系正确后,唐吹口箫的入气角度与uv吹口有很大差异,就是上下唇的互动关系,唐吹口比较属于平吹出,uv吹口需要稍往内吹,一般习惯uv口风的人,若一样内吹法吹唐吹口,会让音色压扁,闷而带点杂音,让开口率降低,音准也会偏低.
3.气束 唐吹口需要较宽的口风,但一般人一放宽口风就会觉得费气,那是均匀度的问题,上下唇的开口,理想是扁弧线条开口变化,开口两边都是尖细的形状,透过双唇的开合,变化出气厚度来变化高低音,或音量变化. 一般习惯uv吹口的口风比较集中,切吹口没有充分掌握大弧度吹口,要吹出开阔的唐吹口音色尤其深迭共鸣是不容意掌握,甚至一直吹不出完全音色.
箫友:请老师帮我解答:
我刚学箫不久,也看了好多以前的贴子,也知道了要吹好箫是一个长期练习的过程,还是不得要领,现在吹的时候箫声出现,但气声明显,沙沙声带着箫声,我在吹的时候用手试了一下,有气从吹口处跑了出来,响是气流跑出来时摩擦吹口那里引起的,在听老师的录音时发现音好纯净,是不是吹出来的气全进了箫腔里面去了?我现在吹时要跑出来一些气才吹得响.
文松答:若是初学,先将箫声吹稳,若能不太用力吹就能有清楚箫声,那口风就接近了.
气不是全部进箫中,有一定的比例外出,吹太多在外会造成风阻气声与杂音没错.吹省力箫声就会干净些.很重要的就是口风的焦点与角度与吹口的适切气鸣点,慢慢体会,多吹是唯一走进之路.当你吹到感觉箫声很好时,记得感觉一下唇况,将箫放下再定位一次,让你下回能记住此状况,由此再往前迈进,别每次都归零,进步就会较快.每天持续吹的时间拉长,唇的灵敏度才会提高,才有可能改善,不少人吹了数十年,箫声一直无法突破,关键在于良器与有没体会箫声与口风焦点的关系,这是一个回馈的感应圈,听箫声细调口风,那是一条很长的开拓之路.我还在体会中,每有突破...
箫友:文松先生,我初次来本站就看到如此高水平的帖子,惊讶之余不禁十分钦佩.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跟老师学萧已近一年.现在可能正初在您所谓的"第三层"阶段,正在音色的变化和长音的处理上下工夫,而我最大的麻烦就是:
1.感觉气有时不够用,用表一测:缓吹25秒左右,超吹的5有15秒左右,这似乎还远不够.我应该怎样练习加以改进? 2.高音部分的超吹与急吹不自如,有时在这些地方"断气"或"失控",是否是因为嘴的力道不够控制? 3.腹振音感觉不太自然,吹腹振音到底应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以上问题若能得您指点一二,晚辈不胜感激!
文松答:我的解释也许与书本上或你老师所讲解有所不同,我先说明一下,所有的分享内容,都是我个人走过来的心得,而我吹箫是以自我陶醉为主,偶而演出都只是分享,所以我的心得是如何让吹箫很轻松,而听箫的人也因这样的箫声而觉得舒服,
1缓吹超吹的名词我觉得容易误导学子,好像是使力的程度的差别,这引用自竹笛的名词不太适合吹箫,我这样批判是因为箫声比较忌讳吹高音就大声,吹低音就小声.悦耳而可以近听的箫声是"高音可以纤细,低音可以厚实. 就箫的发声原理来说,高低音的差异是气流的强弱来变化没错,但若想维持接近的音量,吹高音只是将气门缩小,并不是使力的变化,就你的用气长短时间来看,很明显是受笛法名词所影响,超吹就是超力气来吹.
2高音的超吹或急吹,实际上是控制口风的集中度,问题多半缩小口风后,容易失去其与吹口相对角度与位置,缩小口风需要更高的精准度,一般初学者多半吹着"散气",不是集中的气束,气是透明看不清,含一口香烟吹出来便知气束的集中度,或手放置于口风前方(箫上方)感受出气的范围也可以大致了解. 回答你的问题不是嘴的力道不构控制,而是唇的灵敏度不够高,开大开小变化太大,也不稳定,要持续多吹弱高音来练习口风焦点(提高唇控灵敏度)
3腹震音先不急着练,先练如何让箫声稳定,稳定而结实的长音,注意是小气量出声,不用大声,但清清楚楚的箫声,不带杂音. 当稳定度够后,练强弱变化,很慢很慢的变化,十秒一周期,十秒一次的腹吟,直线性的渐渐变化强弱,这些基础若建立起来,那腹吟音就会易如反掌.而且不会如快速练起来的机械式腹吟,那样的箫声很难感动人的.流畅平顺的层次变化,最基础,也是最深的技法.
箫友:请问:这里您说的腹吟音就是腹震音吧?
文松答:谢谢肯定!
我说的腹吟是腹震音没错!我喜欢用腹吟来形容箫声的波动。因为我喜欢箫声好像人声般的吟诉,传递心思般的吟出... 它的波动是自然而有渐次变化的,由止而渐动,动渐而停止,有慢有快,有深有浅,平顺而自然。
箫友:非常赞赏文松老师的高见!“震”与“吟”在箫声的表现上应该是有质的区别吧?是否:“震”是物理的层次,“吟”是艺术的层次?这关系到基本的概念问题。希望文松老师能做进一步的解析。
文松答:在一般的概念下,震就是起伏波动,震动;其速度略快而固定,而腹吟虽也是波动,但着重渐次起伏与不固定速度的起伏变化的流畅波动,可以有以下动作情形:就震动速度来讲是可变的,可以由平转慢震到略快震,又回复慢震到休止平稳; 也可根据曲情而用快或慢的吟动效果.就振幅来说也可以起于平稳,由浅入深的振幅,或由深渐浅的振幅变化,应用于持续性或渐弱的搭配.配合"振幅"与"速度"的渐变,就可以构成多样化的腹吟余韵.
箫友:我是刚学箫的,而且是自学的,没有人能够指导,所以感到困难重重;有个问题想求教于老师:我发现吹高音很费力,而且时常吹不上去;G调只能从低音5吹到高音3不知道怎么办?
文松答:吹高音不须太用力,只要口风集中,角度对准,气流就够,就可以吹出清澈高音,清晰不刺耳。详细读完这些说明,体验看看就知道,我在推广轻松吹箫。
文松:箫性能与音色
刚刚提过口风与音色的控制,箫的性能问题也该讲讲,不然有的箫怎么也吹不出共鸣,有人不知所云,还以为我在瞎吹.这话题在我网页中有一篇关于音色控制的叙述,也许有人看过,http://www./donsiau/write_siauing.htm其中我有列举波谱来比较共鸣声波的特色.但有些箫性能不佳,可能它的波谱频率单调,无法测出箫声的多谐波,这样对于音色的变化是无法执行的.我认为箫的性能要求除了基本上的音准,吹口灵敏度,音孔合乎人体工学,等等外,最重要的是它的共鸣性能,在我的选箫经验中,大慨可以分下列等级. 1.所有音孔都没有共鸣,八度变化需要俯仰口风才能配合音高,这是两八度音准有问题.这把箫性能不佳. 2.八度音准没问题,但共鸣只有筒音或少数几个音孔可以出现,这箫虽在吹奏上没问题,但在音色变化上缺乏延伸性. 3.八度音准够,且每音孔都能共鸣,但不同音孔间需要变化口风角度才能达到共鸣,这把箫已经接近理想共鸣特性. 4.不但八度精准,且每个音孔都具备有双谐波以上,且第二组谐波均能在统一口风角度下操控其强弱,这是箫的理想共鸣特性.就是每个音孔都可以变化音色. 5.可以深迭共鸣,共鸣声波组超过五组以上,可以吹出饱和感浓共鸣,并可以渐层变化共鸣效果. 检验一下你的箫,低八度共鸣先检验,吹出介于高八度与低八度间的双重声音,是低八度音,但第二八度已经出现,重迭在一起,每个音孔都试试,若无法出现可以试着稍微俯吹,口风是比松低音口风稍紧一点,气束略强.介于第二八度出现前,重迭出来.把玩一下,开拓控制能力,也检验一下你的箫,好玩喔!有的朋友已经很了解,也检验一下我有没说错,欢迎指教!
灵敏度 灵敏度这名词用得很广泛,在电子设备上尤其是重要的性能规格,灵敏度高,可以表现比较细微的部分。例如麦克风或早期的唱针,好的组件它的灵敏度是可以平坦宽带的高灵敏度,因此能传递高传真的细节。一支录音室用麦克风,造价数十万是很平常,就讲究那细微的收录再现性。箫有其灵敏度问题,吹奏的人(口风掌握)也有灵敏度功夫
箫的灵敏度关系有以下几点: 1入气角度、吹口深浅、幅度(大小),还有下额角度,构成吹奏口风的流畅性与变化操控性的方便与否,都会关系到吹奏的灵敏度。
2共鸣特性。每一音孔一致角度的重迭特性是一个很关键的吹奏流畅度关键,高低音转换汇显得容易而滑顺。尤其是能一致角度深迭的共鸣特性,会使箫显得能细腻操作与层次变化直线性。反之若共鸣特性不够完美,会让箫声在旋律变化音高时,不够滑顺,增加吹奏的困难度,会让吹奏失去信心,吹箫之趣也减低。
3通透性。箫声与箫材的共振传导特性,会使吹奏灵敏度提高,细微的箫声显示明澈清晰,不会浑滞木纳。带有点甜味(细微高谐波)就是通透度的明显现象。
人的灵敏度 提到人的灵敏度是两片唇的开拓功夫,从吹箫的历的累积,让双唇的操控性更精密细微。还有一把良器也会有助于灵敏度的开拓,那是操控与被操控原件间的宽容度加宽了,让学习过程受引导。另外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每次吹箫,都讲究箫声的纯净度(不带杂音),每次都累进唇控功夫,到达想变化大小声在轻易之间,想变化迭音浓度也在轻易之间,这就是到达了高灵敏度的吹箫口风。 再提一点手指的灵敏度,吹箫的最大魅力除了箫音外,还有指头直接接触音孔,操控音孔的灵敏度与微变功夫,这是西洋乐器间接按孔所无法到达的模拟线性特性,练就瞬间灵活的按指,尤其领音与迭音,似开未开,似洞未动的灵动,是箫声的颗粒显现特性,值得平常(不吹箫)练就每个手指的独立灵活性,然后应用于音符的微动中。 练就音符的微动,一开始会不够自然或花俏感,那是一个过程,渐渐到变化于吹气之前,息气之后,那微妙的时间关系掌握。箫声的颗粒,还有息气后的残响(腔管内余韵)这都是属于非常细微的细节,箫曲缺它就不够味,”远听笛子近听箫”箫声可以近听,就是听其细微韵味。例如[平沙落雁]尾段中,双指颤音,持续直到音息后一段时间,这效果有如听到落雁再起飞,如如此细微处理手法,都在指与息的灵敏功夫上,这是我们值得努力的方向!
箫友:再问一下文松先生,是不是每个音孔都能吹出您说的重迭音就说明这支箫的共鸣比较理想呢?
文松答:散步兄说的没错,若每个音孔都能轻易掌握重迭音的出现与否, 而且变化音孔(维持不变的口风)不同音孔可以维持重迭不变的音色, 这算理想了! 若要进一步可以用频谱分析仪,查看谐波组有多少,更多是更好. 箫兄提到若箫无法变化音色的音孔,是制作上的技术问题,这说来复杂.
箫友:谢谢先生,这些天真是长了不少知识。顺着这个话题再请教一点,先生网站的那篇文章曾有说明唐式吹口(日本尺八)的谐波比国乐箫、南管箫都要大,散步刚才在试验谐波的时候忽然有一种感觉——日本尺八特有的冲气奏法是不是和这个有关呢?
文松答:散步兄别客气!提到有关尺八,因为外切形吹口,锐利的大弧度,它容易在吹口处出现高频谐波,这些高频谐波是尖锐声与气嘶声,我文章说的是这现象. 冲气奏法主要是外切吹口可以突出冲气声,透过舌部的导引气流,让瞬间气声很大,然后接者吹出低音强共鸣,尺八的共鸣要求特别重要,这低音共鸣音色变化很大,主要是谐波(倍频)超越主波很大的突出效果.箫无涯问到的迭音是.5与 5才是,例如低音的是.5与 5,还有2.(五度音).第二八度的5 可以听到5 2. 与5.实际的音色重迭感,好像巴乌的璜片声.
箫友:大陆箫友一般在市场上难以买到很好的箫,那便很难有机会享受到你说的那种共鸣的乐趣了,请教文松兄有没有比较容易的方法,可以在没有太多工具的情况下,自己动动手,就能把手上的箫稍为改进一下音色的办法?(泡水的方法不长久,一干就回复原来样子)
文松答:我听张维良的琴箫,共鸣声都有出来,有位台北的箫友也热爱琴箫,曾到大陆学习,他当时也被大陆老师要求要吹出共鸣音色,只是不是每个音孔而已.听散步兄的录音也有出现,我想主要建议大家练就好口风控制能力,以后选箫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挑出共鸣音每孔都好的,才是理想。泡水不是改良方法,这问题牵涉复杂,音孔距离,大小,吹口开率,角度,内径大小,互动都有关系.
箫友:我们手边没有这些工具,是不是有软件可以分析?请文松兄不吝示宝:)
文松答:我是使用工作中的频谱分析仪,调整音乐厅音场用专业仪器.不是简单软件,可以寻找大陆是否有声音波谱的软件,没有软件也可以听出来箫声有差异,重迭的音色.可以这样,若大家有兴趣,每人录一段约十秒的长音,吹出自己觉得最好的共鸣,mail给我,我帮大家测一下,然后把频谱分布图寄给大家参考,并给建议,这样好吗?我试了手边一把大陆制琴箫,共鸣只在上手的音孔较佳,各位可以试吹下手方开的音,例如F调就吹F音.有意者可以将箫声寄到:dahtai.winson@msa.hinet.net,我会于两天内将频谱分析,并寄还图片参考.大家同意时,也可以公布比较,箫声压缩时采用大数据量些,以保留原音,分析较准确,也许我的理想比较严格,其实大部分的箫是没有达到这水平,南管界也没人这么要求箫,只要求低音要够浓,也没人提出过这理想特性,日本尺八大部分的成品也没达此水平,我测过我自己的日尺八与朋友的高贵日尺八,也没有每个音孔同一角度的重迭性能.多数是需要稍微改变一下气息角度.琴箫也一样,某几个音可以就很好了.我以长笛的共鸣性做标准,也听到某些吹得精妙的日本本曲出版品,箫声共鸣特性确实如此,因此追求这理想,也实现了,才提供给大家参考.从箫艺的开拓到制箫技术的进阶这是相辅相成的,我是这样实践的. 几年前我制作完成一把g调八孔箫,音色让我相当满意,我当时很惊讶箫音可以如此透明,乃提名"惊波",视为至宝,后来我对这样的声波做研究,才开始我追求箫音色性能的旅程,后来那把箫被箫友钟爱而脱手,却开拓我制箫的领域,也对长笛,尺八等精良乐器做分析与比较,这点点滴历程,相信有制箫的朋友感受得到. 我也曾经将这些发现分享给台北的箫友,邀集到家中,我搬了公司的仪器回家,让大家实际了解一下箫音变化的声波与频率分布关系,也检验自己的箫与吹奏技巧.在这里我无法让大家都亲临现场,相信透过网络也可以交换些心得,给大家参考!不一定追求箫的十全十美,但吹奏上的开拓是需要的,我不希望大家因此对自己箫不满意,其实更重要的是享受吹箫的乐趣,东坡不是说过"但是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不被物役才是啊!
箫友:听文松兄这样说,令我有冲动搞个频谱仪回家。不单止可以检查箫好不好,更可以检查自己吹的好不好,用眼睛看比用耳朵听要精确一点,这肯定相当有趣。不知这种仪器会不会很贵?
文松答:频谱分析仪有几种类型, 有可携式单机型,含液晶显示器,配备一支全音域平衡电容式mic,机器价格是台币十来万.mic是3万左右.另一种是计算机型,配备输入接口,与专用软件,价格约在八万元,输入设备约三万,软件两万,麦克风三万. 还有更简单的,是在日本尺八网站上有的,比较简单的波谱调音器软件,那也可以看到简单波谱.我建议使用尺八网站的tuner 软件,否则频谱分析仪在操作上较麻烦,需要些专业知识.这软件请"竹韵箫声"苏老师介绍一下在哪个网站下载.是他找到的.
箫友:专业的仪器很贵呢
文松答:是阿,就是那,你选英文操作窗口,波谱选择频率范围在吹奏的音域就行了,计算机的的声音输入mic都要准备好,就会显示出来我也下载了试过,好像只有日文窗口,在表示那里选择FFT波形0-10800 就好了,其余不变没关系。吹长音,看看谐波有多少组,靠左的是主声波,一般是最高,其余是谐波(箫共鸣越好谐波越多);吹奏时让谐波超出主声波就是共鸣声出现.这波谱不是很细腻,也可参考。
箫友:请问先生,如果用筒音来试可以么?或者我把每一个音孔的都录一段是不是更好呢?再就是录的时候是否允许有气震音?不好意思顺便抬个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陶渊明说的而不是苏东坡 :P
文松答:哈哈... 果然先生高明! 这两位我常搞错,因为都很景仰!以不波动音方便测试,每个音都来也好,我可以标号出图.录好后若裁剪最佳音段落,每个音三或五秒也够.
文松:箫声纯净度与纯音
这两个容易搞混的名(形容)词,再来补充一下,我所说过的关于箫声的这两个意思。纯音箫声: 在物理上所谓〔纯音〕是只声波是正弦波,是单一频率的振幅,标准的纯音是从声频信号产生器震荡出来,环经中的声波比较接近纯音的是不贴笛膜的笛声与埙等吹出的声音﹔我所指箫声的纯音也是指接近于这样音色的单声波,倍频泛音出细很少,没有多谐共鸣的箫声。
纯净箫声: 纯净度是指不管共鸣与不共鸣的吹奏更替,都让箫声干干净净,较少杂音或气声的箫声。纯净箫声意思接近于信号杂音比S/N,让杂音相对减低,例如吹箫的风阻或散乱的杂音减少。也有刻意的气声用于曲情中变化中,其分别是干净箫声中偶而的出现,而不是一致箫声的情形。
文松:听觉、味觉、嗅觉与深呼吸的静心效果 看到吹箫与气功的热烈讨论,最近有些体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闲来我常利用吹箫来静心,也常分享这样的静心箫曲,前天的箫琴雅集,有位听箫者进入寂静后,身体不自主律动起来。不仅吹箫者可以入静,聆听者依然。 我有个茶师朋友(帮闲居士),他的茶有神奇效果,让人松弛精神,有静心效果,喝过其茶后吹箫弹琴与聆听箫琴,都有相得益彰的寂静禅悦效果。还有瞬间入定的特殊老茶,协助修行者突破关卡。檀香也有安神效果,还有自然花草提炼的香精,透过味觉吸入,让人心灵沉淀,也是帮助放下的方法之一。舒缓中枢神经,心灵放松而达到静心效果。吹箫是深呼吸、长呼吸的沉稳法,配合箫音的沉静悠然,在自然轻松的口风下,忘情于箫曲中,那是很容易的事。茶道若是道,喝茶间能让人当下宁静、入定,那是真的茶道!不是外在的装扮与姿势。。。 为了我的腰痛还未痊愈,留下我必须再前往帮闲茅庐的因,某一天闲来,去电帮闲居士想去访并治疗,他说没问题,欢迎前往。乃请内子驱车接我一同前往,抵达时联络到一茶道馆,原来漆艺家赖作明及洞箫前辈陈焜晋等也都聚于该茶馆。当天午后一起见识茶道大师何在彬与其茶道,不太需要言语的体会,我以当下箫声回报。 很巧的因缘聚合,后我等又返帮闲茅庐,继续喝茶、吹箫。当夜访客散去后帮闲为我疗伤,今已将愈,事隔五天。我很想找时间去再会帮闲与那位茶道大师。仙风道骨,温文缓和的语调,经由引导与体会,原来不假外求的自性,如此美妙!
昨夜与一茶文化推广老师交流,谈到:茶事,茶艺,茶道的过程,茶文化除了生活文化或美学,也蕴含着生活哲学,与修心触类旁通,我也以音乐与之分享.却又增添了一次茶会的交流表演,盛情难却,只好随缘. 最近诸如此凡事不少,静心都在当下片段,有机会当录一段息心之曲以请法师指点.
文松:滑溜感--谈吹箫顺畅的质感
最近吹箫比较着重在渐层音色的应用上.发现箫的共鸣深度与口风的搭配好时,有一种很滑顺的感觉,觉得音色圆润又可以渐层变化,音阶变化的一致性流畅感,在渐层变音中特别明显. 以前的共鸣应用,只在长音时做音色--共鸣出现与否的变化,现在扩展到乐句的旋律中,也可以做质变,那除了口风的稳定度需要练习外,还有箫的共鸣是否能深迭,还有其深迭角度是否每个音孔都一致. 我再描述一下共鸣层次变化的实际情形: 以前所提到过的共鸣,只有应用在共鸣的出现与不出现两种,那基本上是每个音孔,在一致口风下的两个八度可以重迭.现在所体会到的共鸣,是深浅差异,主要在箫物理特性上有多组泛音可以深迭,在此基础下,透过口风的缓急,可以变化箫声的共鸣深度,那就会改变泛音组出现的强弱与渐层组别,箫音色就会有丰富的表情.有一种滑溜的吹箫质感,在你操控音色质变时,流畅而细腻的变化,这样的吹奏质感,会令人更入箫心...
理想的流畅感有以下三种应用: 纯声的音阶变化流畅度(用于乐句对偶,或乐段情境营造),共鸣声的音阶变化流畅度(用于乐句对偶,或对比饱和度、力度),音区的变化流畅度(音乐性的美感),共鸣层次的变化流畅度(箫曲的丰富曲线,长音的美感)。这只是个人的体会,抛砖引玉,有待大家共同开拓更宽广的箫艺应用!
文松:唐吹口的口风现象 最近又一次日本神崎宪老师来教授尺八本曲,仔细观察他的口风,也是偏向一边.记忆中看过的的外切型口风,每个演奏家都是偏一边的,只是偏的方向不同而已.我想这与扁平长型口风,采用嘴唇的最适切位置是很有关系的. 口风的适应性问题,我也发现神崎宪老师也有,例如在琴园的雅集,他吹民谣时的口风就没有到达他的最佳状况,但是在本曲吹奏就很快恢复,到后来的春之海片段,又是与民谣一样.隔天的讲座,我坐在最前面,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很重要原因:本曲吹奏需要用到俯仰的浮沉滑音,口风在滑音的动作上很快会就定位,因为浮沉的线性变化是口风很精密才能完成,无形中本曲的技法会很快让口风就定位,让紧张而造成的嘴唇紧张关系快速解除. 吹本曲对外切型口风很有帮助,我发现口风没有适应很好,本曲根本无法吹奏,也验证了我听日本出版的cd作品中,本曲吹奏的音色变化与口风的精密度,比演歌高很多.其原因主要是本曲的浮沉控制是一个口风的严谨训练过程.
箫友:问文松老师 唐吹口口风偏向一边有甚么好处呢?
文松答:一般人嘴唇的最平坦处不是在中央,尤其大多的人是嘴唇中央突出,这是不利于口风的控制,所以用嘴唇的一边更平坦.
箫友:哪是不是高音才用偏吹呢?偏吹在仰吹俯吹中有没有起了一些特别作用呢?
文松答:高低音变化会嘴唇偏得多与少的变化,俯仰的偏移量较少,但也有些微差异,一般都以偏移边的方向,斜向下变化.例如偏右边的嘴唇,以右前倾斜俯仰变化,或有以上把手的左右为变化方向. 偏吹其实在口风的形状上不是很对称的扁平形状,而是横卧笔尖形利用偏移变化量可让笔尖收得很细(偏唇外比近中央更细扁),我的嘴唇中心点是没突出,因此口风中央很平,但细微的弱高音,也不自觉得收向左边,直接往下是收不细的,我想与唇缝的尖细度有关.因此在uv吹口上,我的习惯是中央,但收细是偏左. 在唐吹口上,为得浑厚的低音强共鸣,除了以中央打开外,也发现以略往右偏更浓,高音虽然在习惯的方向上也收得很细,但我曾经练习过同一方向的偏移变化,对唐吹口的高低音快速变化更有利与顺畅.
箫友:我吹悠时,仔细观察吹口水汽痕迹,发现总是有点偏左,一直以为自己的口风不对,看来还是歪吹正着了!不过我歪吹发出的声音好像是不太正常的。以前还以为超长管吹奏(2尺3寸以上)是口风偏向的原因呢... 因为长管多数要偏放在下手的一边...
文松答:嘴虽然偏,但吹气对箫而言是均匀的,吹几秒后,探视内径, 应该是自吹口至音孔以上均匀雾状才是正常.上下有一点渐成递减周围都是一致.吹长管的管径大些,更须利用上下唇的左右偏移增加横向口风的长度.尤其低音,这样才会浑厚低沉.再总结一下: 若能掌握好各个音孔的俯仰变化音高的口风维持能力,就能掌握好最佳的吹箫口风,这不仅在外切型吹口上,也适用在一般的内沟型吹口。 因此学习口风俯仰的出音顺畅度,会是进入口风精密度的良好途径之一! 1大范围的变化,箫音能持续且音高线性变化 2变化中的箫声尽量吹实不虚散。 上下唇互动关系调整以达到且维持上述理想目标。最佳口风会是上下俯仰范围的中点。
文松:再谈长音处理的种类 最近学习日本本曲,发现琴古流本曲的长音有其一致性方式与南管有相反的现象。 南管的长音一般处理悬腰细丝形,因为长音通常很长,都以书法线条方式处理,例如: 初如行云流水,悬腰纤细如丝,收尾响如宏钟.讲究收尾的力道.持续的长音讲究笔直稳定,不用气震音,应该说一个长音数秒,气震一周期,中音量起音,渐而收细,到琵琶声捻起又渐强后利落收尾.经常引上孔做或强或弱的赠音. 琴古流的长音是弱音起,渐强也跟随渐摇头幅度,然后渐弱也气震随之弱下幅度,然后收细而止.是属于中央突出形. 北海道民谣的长音处理又与琴古流不同,虽然波动也是由静止渐起幅度变化到收弱尾音后,最后的尾音增下孔低音收.听到尾韵是落低音收. 尺八的波动方式有摇头式轻微俯仰变化音高型,也有气震型波动.不过都很讲究渐层变化功夫.
箫友:长音的处理是固定的模式还是每个演奏家都不一样呢?
文松答:演奏家对长音的处理各有其独到之处乐曲流派也有其特定美学. 摇头与点头都是一样的改变俯仰(音高)方式,只是音高波动变化量的差异
文松:尾孔小指的颤音 习惯吹六孔箫的人,对于吹八孔箫,用上小指时,其灵活度是一种考验.我对八孔箫练得不多,最近较常吹,就发现尾孔小指在颤音上有点不听使唤的感觉,因此就练了一下小指头的灵活度,有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尾孔的灵活度与箫的音孔位置/持箫方式的互相关系 一般八孔箫的尾孔都开侧一边,侧多少?其位置与持箫方式有很大关系,若用指尖或指腹按孔需要侧得比较多,若自然持箫方式(指腹按尾孔,其余手指依自然姿势<约45度>与音孔交叉处按孔).其尾孔需接近中线,或在中在线.这个关键点不但与持箫的舒适度有关,也与小指的灵活颤动有关. 另一方面,下把手的拇指位置与灵活度也有相对关系,尤其小指快速颤动时,后方的拇指是一个支点,最好与小指成相对关系,这样的稳定度会更佳,若指腹按孔式小指偏移较多时,后方的拇指需要支撑于相对小指的180度,成为相对角度,对其灵活度材好发挥.若自然持箫法,尾孔接近中线,或中线时,拇指也是以接近正后方位置有利.
文松:由吹口风阻谈箫声之纯度与变化 趁着大家在讨论到尺八或唐吹口,我从物理上的角度来谈一下吹口的风阻问题与箫声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唐吹口与日尺八都是外切型吹口,它与u或v吹口在箫声的纯度上是有差异,这又出现在于变化范围的问题. 外切型吹口的吹口弧度大,因此一般吹起来风阻系数大,箫声带有强烈气声,其声波都带有高频谐坡,相较内沟型uv吹口,uv型显得干净许多,因为吹口弧度小,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箫声的一定结实度.就学习过程来说,uv吹口容易掌握,因为吹口纵轴的容许范围比较大.出音容易. 虽然在一般比较下,外切型吹口是风阻比较大的,不过透过口风切角的精密掌握,它却可以吹出几乎是物理上的纯音(正弦波),是uv吹口所不能及;原理在于外切型吹口虽然弧度大,但与嘴唇的关系是比较接近的弧度,经过严密的训练后,吹口的纵切角与外切角一致时,它可以出现无风阻的吹音,因为锐利的大弧度吹口与入气成为顺气角度时,风阻是很低的.这是uv吹口无法到达的纯度. 我经常提到外切型吹口的变化幅度大,但需要配合精密的口风控制能力, 它的变化性有下列几项: 1音色的变化 纯度与气声,的变化 多谐波共鸣与单主波的变化 2强弱的动态范围张力变化 3俯仰的音高变化
箫友:谢谢文松老师的分享! 文中提到「经过严密的训练后...出现无风阻的吹音...」,可不可以向大家透露一下严密训练的一些要点?
文松答:没错!每天的持续练习时间是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指导你的口风角度与弧度. 大家以后注意一下,同一把尺八或唐口箫,不同人会吹出相差很大的音色,当然箫也一样,不过外切型吹口的差异更大,同样都可以吹出声音,都可以吹乐曲,一中没把箫声吹实的人大有人在.
文松:通常的音色问题 讨论过竹材的音色差异,其实它的影响不是很大,最大的关键是在基本性能问题.普遍遇到的音色差别很大,都是这基本性能的设计差异.这在同样的竹材质下,音色悬殊.主要音色差异,除了吹口形式不同的影响以外,主要是内径与音孔的搭配关系.微妙的变化由八度关系五度关系等等偏移度的变化.大家都看到日尺八内径有曲线图,若根据它的曲线图制造,不一定能成功制成好性能.关键在于所搭配的音孔位置与音孔大小,还有竹壁厚度等,及若音孔数量的差异等。这些变量若不是一样的条件,那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你参考尺八内径图来制作八孔唐吹口箫,很可能八度会不准.例如材料的厚度不同,即便所有条件都一样,也会有音色问题.这是以严谨的测试结果会出现落差,若以一般吹奏,也许不觉有异,只是某些音不好掌握共鸣声,或某些音色较闷而已,其实是它的声波性能有些问题.
箫友:问老师,设计箫可不可以用计算机仿真?如可以的话,那便简单了!
文松答:计算机仿真可能比较麻烦的是如何输入竹子的这些参数? 例如它的内径变化形状.很不规则,如何感应输入? 运算应该都没问题
文松:浅谈箫曲情 说箫是传心之器,对于吹奏的气氛营造与情感抒发,表现的方式是如何? 严格来说,音乐没有绝对的意义,旋律并没有绝对的意思表现,只是一种乐思与美感的传递.透过演奏者的诠释,但聆听者听到的感觉不见得与演奏者一致,这并不代表不知音,我认为只要引起共鸣,音乐的意义就达到.箫的特色是它的声音柔性感人,表现它的独特优点,我的处理主要有几个方向: 1线性渐层 箫声的处理或旋律的变化中,线性的渐层方式是重要的质感表现.这是一个渐变的方式,让聆听者感受到一种平顺度,这与下一重点互相辉映,让层次感出现.这包含强弱的渐变,音色的渐变 2倾诉 我喜爱吹奏吟诉的箫韵,这特色在于乐句中让抑扬顿挫出现,适时顺畅的收与放,这收放之间,好像牵引者聆听者的心弦,让乐章好像不断倾诉的心声.收放的倾吐模式与强弱渐变互相辉映. 3平缓 在箫的意境上,慢曲比快曲更能表现,舒缓的感觉,从容不迫的韵律是箫曲选择上,或演艺的优点,我比较喜爱这一类的曲子,甚至将曲子吹慢,让其风味宽阔舒缓. 4纤细性 点点滴滴,一强一弱,纤细如思的操控性,这是箫曲很重要的质感,即使是出音收音,都操控其质感,很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雕琢.这需要在平常间就熟练操控驾驭乐器性能的基础,一切都在自然的抒发中呈现而出.这也一种美的质感.
箫友:读先生的几篇文章,很有感触,心能意会,却无以在箫中表达,盖先生以致炉火纯青之境,因而游刃有余。自然流露,心性而发。现在,对于我来说,听曲,可以细细去感受箫情,沉浸在箫那种曼妙、清远、悠然、自在中,感受箫带来的美感。 可是,现在,自己拿起箫来,脑袋里只想着箫的技巧,怎样去掌握这些技巧,以至于达到很流畅、很优美的箫声,想到用什么样的箫的方式、技巧更便于达到表达箫情,常常手足无措,因为此时箫并不能言心声,还不够能传情。 突然想起音画同源,刚学绘山水画的人,对于皴的技法的运用,总想弄明白画北方的山用什么皴,画南方的山用什么皴,以表现南北方山不同的风格来,大师说,画山时心中只能有山,不能想着皴。 我想,是不是需得经过这个要弄清楚,然后在到无需弄清楚,再到心中有丘壑的境界呢。:)
文松答:闲云这一番话确有禅意! 以箫当作抒情工具,我也还在学习.就我的心得提出些浅见,不一定是唯一方式.学箫的基础技法是需要有个阶段把它弄清楚没错,例如学画的光影构图用笔等... 我觉得都是建立表达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吹奏上其实诠释方式是由内而外的散发,与性情与艺文涵养有关,利用一定的基础(工具)表达出来.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箫的基础若建立起来,那就如虎添翼,挥洒自如.但在建立表达的阶段,难免会手不如心,渐渐能人箫一体时这问题就没有了吧!我想! :) 长音平稳后才有可能渐变,不稳就会突变长音稳定后,试试5-10秒的长音一次渐变周期。
箫友:小辈时常呼吸急迫又粗,只破坏了自己本来已经不足的箫声 1. 希望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使呼吸声成为曲中美感之一」之心法要诀... 2. 又想问,如要快吸气,要诀又在哪呢?
文松答:吸气时口张开,喉下放,与鼻同时吸气,声音就很小吸气与口风很有关系,若气没效率,就会吸气不及,老是不够气用,也就无法从容,因此如何吹奏省立的好箫声,口风的焦点要拿捏好.
文松:轻吐与领音 笛与箫的技法上是有些区别的,在此提出让大家参考一下. 关于圆滑线外的音符,笛子都以轻吐出音,这是延伸自长笛的技巧.让音阶清楚呈现,但在传统上,特别是箫,比较少用这种一律轻吐的吹法.而是以领音取代,若有似无的快速领音是让旋律中音阶明显的另一方式.
箫友:领音一般用上方几度?或者加几个音作为领音?吹领音时是用气吐吗?一点吐不用的话会不会出现发音不集中,类似“气冲音”的现在呢?
文松答:我不知江南丝竹的领音是否有原则,就我的吹奏习惯,领音是没有固定高多少度音,一般是上把手的无名指或时指,快速颤一下,或双指一起颤动.也可由上一音孔颤一下而起音,基本上领音是没有用到舌与唇的动作.完全是圆滑音的装饰.这就是一般说箫不使用吐音的特色,比较圆融的曲风.领音的动作虽简单,但拿捏的时间与出气技巧很重要,掌握不好会变得很突出.我觉得它是利用音的下缘,领音的下缘装饰出主音的清晰度,不要变得花巧而突出,是一点点若有似无的快速前音.
箫友:是不是就是说根据习惯和感觉,在本音上颤一下;或者在本音的上方音上颤一下在,再引出本音?
文松答:例如要吹出 1 2 3的音,实际吹出支51 52 53 或21 32 43,但前面的音是很轻且很短的引入主音,要吹到若有似无,只有下缘听到最妙,手指与出音口风的配合,需要练就纯熟时间性关系
箫友:这只说明了手指的动作啊,唇部怎么办?吹领音的时候不是还会出现月夜听箫所说的类似“气冲音”出现呢`?是不是因为领音时间短,可以忽略`?
文松答:因为领音是弱出,取其下缘为用,当然没有气冲音的现象. 唇部不须特殊吹法
文松:箫一如禅 即兴吹箫,心放何处?有一次在加拿大与诸多留学生交流,我吹了几曲,问大家觉得如何?回应都说,喜最后一曲,问何曲名?乃即兴所吹之曲,隔日一行者访我,问:即兴吹箫心在何处?我答:心在箫中,箫随心行,心动声起,箫声有心,箫心归一,动亦如止.箫声琴声都是六触之声,体得声外之义,就体得无弦琴声.好比渡筏,藉以过度,收心为一,而后忘却.. 变动的旋律中系住妄动的心,是动中之静.肢体动静与心之动静可以分开来看,学生下课后奔驰于校园,其肢体是动,其心是静 老师坐于办公桌前,肢体是静,其心是动.
文松:颤指练习 昨晚吹秋江夜泊,想到这个话题,与大家分享一下! 颤指在南管箫是常用技巧,我最近吹这几曲张维良的曲子也都应用到颤指.很雷同于南管,只有这曲秋江,用到小指的颤指(筒音颤音),我吹八孔箫不多,小指的颤指还没练过呢!原本想拿六孔箫来吹,就会很顺手,尤其筒音是5,音律不会有问题,后来想想还是练一下好了!昨晚猛练,还是没很听话,大家听听录音便知. 呵呵...其实颤指不是一两天可练成,需要长世间累积,我的练习方法如下: 1.平常就可练,不只吹箫练 只要有空都可以练,一面开车也可练,一面聊天也可练,十余年前曾经练得太密集,夜间作梦,也在老婆身上颤指<差点被扁..,哈哈... 2.单指练与双指交叉练 尤其无名指,小指,单指颤抖,交替颤抖,练习互动的操控姓 例如食指与中指交替,中指与无名指交替,食指与无名指交替... 3.大幅度与小幅度练习 绵密的功夫需要进阶过程,大幅度先练独立性,小幅度练其绵密度. 有吹笛基础者就指法灵活性本就具备,但与箫之间的操控灵活度, 还是需要适应,越灵活越能发挥.别小看颤指,不只颤音用到,领音,装饰音,历音..等等都关键着指头的灵活度,这帖大家服用看看有没效呢!
文松:奥妙的松与紧
吹箫的体会,思考其道理与生活间的哲学有相通之处. 最近在与箫友的讨论中,发现一些心得与松紧有关的: 一.口风的松紧学习过程中先学习了紧口风,如何吹响,吹大声,高低音变化,口风常是紧憋.接着体会低音的音色需要松口风,吹大箫也需要超松口风,又练习如何放松口风.够厚实的低音也可以出现了,高音也可以纤细如丝或响如宏锺;为突破箫音共鸣时,这松与紧的拿捏确在丝毫之间的变化,似松似紧的掌握. 二.指法的松紧十指持箫的过程也是先经过憋扭的紧过程,灵活的运指学习是在适应过了憋扭过程后的放松.放松的持箫姿势便利了手指的灵活度,但快速运指的独立操控性,仍然在该指指尖经过松与紧的过程,先经过紧的操控过程后,到达放松的运作时,已然驾轻就熟,此时松紧在一念之间自如.这松紧过程看来好像焠炼的过程,脱胎换骨须经焠炼呢!
文松:情境与处理手法 意境其实也是抽象的表现,每个人的体会都会有所不同,音乐其实没有绝对的意义.因为心境差异,聆听的结果也悬殊,我认为重要的是引起共鸣,对演奏者来说,音乐的情境是一种表达能力,传达细腻度与质感, 比较写实来说,着重于处理的手法,它的精密度有多高?能有多少变化范围?一切是否都在掌握之下?或偶然机率? 例如箫音的质感,音色的圆润,共鸣变化能力.旋律与强弱的互动关系,抑扬顿挫的述说性,也具有阴阳变化关系,来吸引聆听者.转韵能力,我重箫韵,努力于旋律转折中,润饰音与贯、晢 气度,对旋律的处理手法其实需要吸收各方面的养分,旋律油然而生,自然流露.恰如其需的速度,快而不急,舒缓而不散漫,一切都在掌握下的从容性.一个音符的起音与收音都能见功力,这就是我说的细腻度,够高的细腻度就是够高的掌控能力.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度高了,细腻度高了,那就能随心所欲的发挥. 在实际的操作上,我认为口风与气息占了七成功力,指法占三成.嘴唇的状态也影响口风的掌握能力,嘴唇需要好好保养好的,一有稍微的破裂或粗糙,那对细腻度影响重大.对练习的体会也有影响.指法在与气息的搭配上,利落的颤指,适度的变动音阶,灵活性与线性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是长笛机械键所不能及的地方,按孔手指的灵活性,与气息巧妙地搭配关系有不少细节. 箫友:散步也猜到老师是为了这个而有感的:) 说实话,那个“即兴”真得很粗糙呢,但当时也说不清为什么缘故,就是没心情认真吹,可以说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了——其实真正的即兴是需要有多方面的基本功和修养的,散步目前还不具备这个能力,但我会听从文松老师的建议去努力的!
文松答: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即兴曲的基础,琴是你拿手的器具,纤细的功夫,不着痕迹流畅感,其实也是心中累积的素材与熟练的技艺.我的感想只是提出来共勉 : )
文松:意见与交流
我经常在试听曲中对箫友们提出些参考意见,或跟帖中发表看法,我以热心的态度与大家交流,有时很直接希望大家别见怪,也别气馁,好像我一直在挑毛病,打击自信....不同的水平给不同的意见与期待,分享我的经验,箫友们本就超乎名利范围,吹箫寄情缘离尘嚣纷扰,若同好们交往需要骄柔作做就不自然,在此特别提醒大家,脱下所有面具,以最真实的心地,分享彼此,会更能成长,更乐在其中! 我也希望大家对我多指教,让我学习不同的领域.
文松:谈吹口额面斜度
吹口深度、宽度、斜度等关系口风操控的灵敏度,这以前都讨论过﹔还有一个吹口额面的问题,我觉得也很重要,大致从我的习惯与心得分享大家: 吹口额面该分开内沟吹口(UV)与外切吹口来谈 内沟吹口的气鸣适切角度,以我的经验是与内沟角度有很深切关系,就是顺着内沟斜度来气鸣音色最结实(这还关系到共鸣角度设计,理想是与此角度相同更完美好操控)。因此从这个气鸣角度来看,额面最好是与箫垂直,就是吹口平面,不往后斜。若往后斜,会让吹气角需要需要更往下调整才能顺内沟斜度,否则口风会习惯成由内往外吹的仰吹式,这会产生音色上的瓶颈,音高也会不同。因此内沟吹口的理想额面是平口,这样口风角度可以大一点点,不须往低处俯吹太多,嘴唇的操控可以放松一点。而需要的斜度只是针对箫与下巴的接触顺下巴的曲线做修饰的顺角。而不是类似日本箫那般的斜面角度。 外切吹口的气鸣角度顺着外切角度而下,若额面不往后斜,口风角度会很大(与下额间角度),因此通常随着外切角度而下斜补偿之,这是为了维持最佳气鸣角度。而除了这斜度外,若大管径的箫还必须于下支点,修饰更低的弧度来吻合下额的曲线,以让吹奏的接触符合人体自然曲线。
以上针对额面角度与气鸣角度的关系给大家参考,欢迎进一步讨论!细节还有UV的节内与节外开口差异,有兴趣再来讨论!
箫友:节内开口或节外开口,额面需要做相应的考虑? 如果额面角度做了相应的考虑,是不是意味着吹箫者的口风就不需要因箫的不同而调整了呢?
文松:节内与节外在额面可以作相应的调整,不过这样还不完全能让节内节外口风吻合一致,主要还关系内沟斜度,还有外缘往上翘(翘多少)与平行直线等差异.会让箫与下额定位有一点差异,入气角还是有些为差异.不过也不难适应!
文松:气鸣角度差异比较
呼应吹口额面斜度的音色比较<以同一把DG八孔U吹口试吹
箫友:多谢文松老师,中午刚刚听过,很受启发,还要慢慢消化细细体会一。提个弱智问题,您说的入气角度和箫师寒山老师在前面帖子里提到的仰吹俯吹是怎样的关系?
文松:补充说明一下: 由内往外吹是指口风角度的入气角从吹口内方吹到吹口外 顺吹口方向是指顺内沟(UV)吹口的内沟斜度,稍略由外往内吹 俯吹是指由明显外往内吹。 与仰吹俯吹有一点关系,但也可以分开来说,通常仰吹(浮音)是指为提高音高而加大吹口端开口率,仰吹提高开口率很容易是由内往外吹的角度,但也可以提高下额,使维持入气角度顺着吹口,音也一样可以升高。 俯吹也一样,通常是指(日式的沉音)为了降低箫音而下俯缩小吹口开口率,若维持出气角度不一定需要由外往内吹,不过相较于顺气角与俯吹角,俯吹音量会强一点。当在缩小开口率时。
箫友:又收藏了!!! 看到清平的问题,隐约觉得二者差不多,可又不完全等同。听了先生的解释,清晰透彻!另外再来个问题:气冲音要求风阻比较大吧?是否就该“由外往里”吹?
文松:气冲音的风阻大不过不是靠俯角度加大的.是在一样的角度下,让气束加宽且突强产生效果.这样在气冲后的音色才能维持与延续.
箫友:就是所说的内吹法,外吹法吗?
文松:我有提过与内吹有关是上唇内缘吹法,就是松口风的吹奏方式,指气流的导引模式,与气鸣角度是两回事.若有教材上的说明,我不懂,还请多多指教!
箫友:是人和我说过内吹法,按意思理解是比较仰点,接近您说的由内往外吹。是一个吹尺吧的朋友说的。
文松:尺八的吹法若由内往外吹,也是散音吹法,听过部分现代曲与歌谣演奏家如此吹,以七孔居多。我所知本曲吹法就不能如此。因为这关键到浮沉音的流利掌控,由内往外吹要由浮音转换到沉音时,衔接上有点困难。
请教文松老师:我是初学者,我在吹曲子的时候,经常在吹到筒音的时候会发不出声音,大约10次有3次吹不出来或者声音勉强吹出吧,是我的口风有问题?但是同样口风,我松开第一孔,也能吹响,是我的手指没按好吗?我该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呢? 还有我不能一下子吹一连串的音,这样导致出来的声音不够顺畅,给人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该怎么解决? 谢谢!
文松老师答: 有可能您的簫筒音不容易發聲,類似筒音的八度有偏離,或管徑細長,物理上低音振幅自然小,若其製作不到達共鳴就會難吹(類似細管琴簫或玉屏)。再有就是有一點小漏洞,可以試一下泡水後,管壁濕時吹看看,若明顯發音,就是有漏,或裂痕。乾後找到裂痕或漏點(類似蛀孔)以瞬間膠點一下。 再來談口風的問題,初學簫感覺氣息不夠,其實問題不是氣息容量不夠,而是用量太大。找到節流的方式,氣息就會長了,別吹太大聲,只要清楚的簫聲就好,變化口風流量,找到省力吹法,將氣息用在吹簫,吹在外面,或造成風阻的雜音用途,這樣就省力而簫聲純淨。尤其吹高音時,須將風門縮小(氣流就會急),而不是使大力。風門縮小時很容易角度也跟著變了,說是容易,細節要對著鏡子,留意集中的出氣口別偏移了簫口,也別因嘴唇的過度動作而角度也變了而音色散漫或失聲。細節每個人唇況不同,需要自己體驗,培養雙唇操控靈敏度試吹簫最大的努力方向。一開始基礎如此,到越深入時也是如此。其路途很深遠。
箫友:初学者何时才开始练习节拍?
是否要等到口风与气息都顺畅与能轻松控制时较佳?我是规划最初三个月只练口风,等口风熟悉之后,再练音阶与节拍。
文松:吹声若顺畅可以持续稳定了以后,就可以一面练习音阶与节拍, 例如:每音四拍,每音二拍,一拍,半拍转音等,参考练习曲, 这样会有趣点,或学吹熟悉的简单歌谣,一面学基础一面就可以享受旋律. 节奏是音乐很重要基础,因此节奏感在吹箫上也很重要, 它关系着旋律的律动感,不同音符出现时间的衔接就是节拍的处理. 最准的节拍是midi,计算机音乐最准,不过好像时钟那样的准确度也不太需要. 即使是midi为配乐的歌唱与主旋律演奏,还是容钗阴◇坁漫鴗@点点,快一点点. 这就是人性与情感. 以前老一辈口中提到"紧中慢慢中紧",就是叙述着曲情的变化,慢中有快,快中可慢 的变化,不能一味机械化的刻板时间. 话虽如此,初学还是需要将节拍处理好,慢慢再来导入情感的情绪变化.
箫友:叠音和打音的问题
3和4的叠音怎么吹?4和5的打音怎么吹? 若4的叠音是5的话,指法变化较大,时间会长,感觉不是叠音效果了! 曲子中相同的两个音来区分时,什么时候用叠音,什么时候用打音?按旋律来区分运用,上行时用叠,下行用打,这种理解对不对?
文松:4的音我这样处理 一般只按567孔比较不明显,我遇须装饰时,加按123孔,七孔颤指就有装饰音的感觉. 也可以用此指颤音.变化不大,但有装饰作用. 5是全按音,没有打音,若第三八度就可以,按567孔打4孔.我常打4孔半孔,隐约的效果很好. 还有全按音快速开合4孔,也是特别装饰法.放孔降低大二度,与打相同效果,但反动作.
文松:容易輕忽的音色問題
音色好壞是吹簫的很基本問題,也是很容易輕忽的問題。 不少人吹了很久往往忽略此問題,曲子吹得很熟練,音色就是沒有掌握好。 吹簫的技巧不多,音色算是最關鍵,也是最深的問題,隨著自己的注重與開拓, 它是一條很遠的路,現在我也一直在努力中。自從十年前我留意此問題以後, 回顧以往所吹簫聲,每年都有所差異。 我所發現的音色問題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 一個是口風氣門與吹口的氣鳴與風阻的簫聲結實度 ,另一個是共鳴飽和度的深淺 。這兩個問題絕對不是單一來思考,他有互相影響的關係。 例如要吹純淨簫音不難,但不收細要純淨就較難, 吹純淨已經掌握好,要變化沙啞與純淨間就不容易。 例如要吹出共鳴不難,要吹寬鬆高飽和度就較難, 高飽和已經可以把握了,要從高飽和低音轉高純淨高音就很難。 音色的要求很基礎,但可以開拓一生,有走不完的發現歷程!
前陣子在處理神崎老師的錄音,其中有一段有點問題,來回確認好多次, 後來神崎老師寄來一段,其師三橋貴風的教學即席錄音讓我參考,是錄音筆所錄。 我聽了那一段,驚訝那張力範圍與音色變化,還有那信手拈來的穩定度。 感嘆自己該努力的路還很長!
箫友:看到文松老師這篇文章, 心有所同感… 之前一直看文松老師關於吹奏各種音色的方法,但對於音色的掌握真的很難轉換… 最近心中又有疑問:
一、用頻譜筍G(就是音柱很均勻),但是諧波上的音波很均勻時,音準可能又掉個 3、4 hz
二、吹高音時,不可以用吹低音的口風角度去吹(這樣就一直理解不出:好的簫要可用同一角度就可吹出準的音的問題)
三、收細時的掉音問題。吹平沙落雁的第一句(唉…第一句我就搞不定,覺得這一句超難的…),他的收細時,聲音會掉(就是不準的意思),我需要以調整簫的角度來讓音不掉下來,這種方式正確嗎?
四、吹江河水時,以尺八(筒音當2),吹3時音孔就不可以全按,用頻譜程式下去對校,發現音準時,感覺音就會有點虛掉,不會很飽滿… 請老師指教一下… 謝謝
文松:1、用頻譜來練習,參考多重音色的豐富度,音準的問題與俯仰(吹口開口量)關係較大. 試試將唇稍上提一點,音高就會高很多了. 2、"吹高音時,不可以用吹低音的口風角度去吹",這句話有誤,應該是說"吹高音時,不可以用吹低音的口風(氣束)去吹"角度需要一樣.只是氣流的集中度與強度須要變化. 3、收細的掉音問題很多人都有,我收細是以唇橫向收,據說甯寶生老師也如此收法. 有的人上仰收.具體方法可以各自開拓.
帮梦岚补充一条文松老师的问答:)
箫友: 不知各前辈对于高音转低音或低音转高音如何处理? 会不会觉得高音转低音较低音转 高音容易,尤其是跳3度音以上。 文松老师说音要一次到位,气要到位指也要到位,后学总觉得低音 转高音或中音转高音如辅以轻吐或滑音会较顺,如单以气及口风 来控制,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怪声。
文松:
这个主题,我的经验是这样: 不管由高转低或由低转高,都有唇控的变化与精精确度需要适应的. 上回我曾经分享过"口风的定型性",看到很多来交流的箫友这样吹(我以前也曾经这样)> 高音音色吹的很结实纯净,箫也吹得熟练而从容,不过口风定型于高音区的集中型, 每逢 低音便转弱,低音的厚实度与饱和度就会出不来.因此箫声音量会在高音区适中音量。 还有一种情形是低音还蛮松弛宽厚,但吹到高音就觉得音色不佳,杂音很多. 这也是口 风定型性问题,因为保持在低音口风,吹高音没收集中,只有使大力 让气流增强而让音 吹高,这情形很难一次到位,也会觉得箫声较吵人. 我感觉吹箫唇的收放很重要,前天晚 上的林老师来交流,他吹笛箫多年,特别对笛子吹得很厉害,不过他说,比较起箫,笛子很 简单,因为笛膜的关系,没有共鸣音色可追求, 只有在舌上与手指上下奶?唇部只针对高 低音强弱控制. 要不要吐音,我的感觉是这样: 以前我练竹笛,阳明春晓,牧民新歌,扬鞭 催马...没有一首不用吐音的,笛子以轻快活泼见长. 箫我尽量不用吐音,因为箫以气韵见 长,虽然少部分例如[百鸟归巢],我用了花舌与部分吐音. 除此之外,我都以领音或唇起音 取代单吐.. 箫的手指触指特色,与简单音符中变化浓淡,我觉得最能扣人心弦,比起长笛的 键控, 它非得由吐音来让音符清楚,有不少古典偏爱者,还是喜欢吹六孔木笛,或加几孔有 直接触指的音孔,这能线性变化,比较接近人性,不仅是机械性的开与关而已. 以上粗略看法,有待大家再添补或订正.
箫友: 如各前辈能多分享初学心得,想必可以让初学者少走很多冤枉路。 文松老师文中所说"领音"与"唇起音"能否再具体详加说明? 经常在练习一段时间后最佳口风位置跑掉了,又得重新找, 且不一定重新找就能找到,往往因找不到就中断练习, 想必最佳口风的位置是须经过长时间练习并练就文松老师 所说得搜寻口风吧!
文松: 领音与唇起音,在以前分享的音头讲解录音中有. 请参考. 唇起音可能没说很详细, 它是南管箫法中偶而有用到的,以唇控制音头之起. 上唇稍抿,闭气而开出气.好像 发p的音.详细须自己体会,或当面看比较清楚.
纯音与共鸣的层次变化而形成箫音的一种浓淡对比的意境。这样理解对吗老师?
文松回答: 是的!簫聲共鳴深淺間的變化,就是可變化濃淡的簫聲,為曲情發揮增添了素材。
以下是引用听竹在28/3/2006 11:34:39的发言: 求教老师,泛音偏高有办法吗?
回答: 是可以調整,不過關鍵的地方有好多個點,須整體了解後才能動手. 還有泛音屬於第三組倍頻,它是純律的完全五度音,與十二平均律的完全五度是不一樣的.
問: 是呀,純律的五度音比十二均律的高2音分。用普通調音器測量結果會偏高。如果簫以十二均律調律,對比簫上的相同音,也會偏高一點點。 想請教一下文松兄的意見,如果該簫制作時是以十二均律調律,那第三組的泛音,應該怎樣處理才較理想呢?
答: 泛音還是維持純律比較理想,雖也可調到合乎十二平均律,不過音色會有所差異。 例如西方絃樂器,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調性,以和諧的純律音階,這樣聽起來比較美感。我雖對調音器製簫,不過會考慮和諧關係,還是要能融入與和諧為重。我的簫不太精準於十二平均律。以音色為最佳考量,要指定也可以,共鳴會差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