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学派

 半点寒心 2018-03-14

浙派中医”中的伤寒学派,以《伤寒论》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经历了孕育、成长、兴盛几个发展阶段,大大提高了中医学的临证水平,其发展史是浙江中医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医家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颇多,主要始于宋代,代表人物有宋代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朱肱,著有《南阳活人书》;明代余杭(今浙江杭州)的陶华,著有《伤寒六书》《伤寒全生集》等;清代慈溪(今浙江宁波)的柯琴,著有《伤寒来苏集》;清代秀水(今浙江嘉兴)的徐彬,著有《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伤寒论注》《金匮要略论注》等。兹将“浙派中医”伤寒学派的学术特点介绍如下。

  旨遵《内经》,以经解义

  朱肱根据《素问·热论》中有关外感热病的内容,首倡六经即经络说,认为伤寒六经就是足三阳、足三阴六条经络,是辨病位之纲。他指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学说是从《素问·热论》的理论发展而来,并据此提出六经纲要。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对《金匮要略》的条文进行注释时,经常引用《内经》中的原文,追本溯源,以经解义。如对“色白者,亡血也”一条,其引用《灵枢·决气》曰:“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又引《灵枢·五色》中“白为寒”一句,指出色白也见于寒邪为病。

  法宗六经,合以八纲

  朱肱从众多的六经具体病证中提纲挈领,突出了表里阴阳的辨证大纲,其中亦包括寒热虚实之证,因此也开创了以八纲论六经的重要方法。陶华在《伤寒六书》中对伤寒证候的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见证亦作了细致论述。柯琴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将六经与八纲辨证相结合,认为六经病证之各异,缘由人体阴阳气血之不同,从而使疾病表现的表里寒热虚实有别。其充分发挥了仲景的六经辨证,指出六经辨证实涵八纲辨证。

  立足伤寒,兼论温病

  余杭陶华习儒精医,其所著的《伤寒全生集》,不仅对仲景伤寒学说阐发有功,而且在揭示温热病病机、诊治及理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卓见,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是书一直被叶天士祖辈数世奉为业医读本,对叶氏学术思想颇具影响,其《温热论》中诸多内容均从该书中汲取精华,并结合其临证实践而成。如《伤寒全生集》云:“风寒中人,先入营卫……风为阳邪,阳邪传卫,阴血自燥,热入膀胱,壬病逆传于丙,丙丁兄妹,由是传心。”初步阐明了温热病病变的中心在营卫气血,传变过程可出现“逆传”,对叶天士总结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影响颇深。

  意承仲景,别有发挥

  柯琴著《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进行注疏,影响深远。他认为《伤寒论》乃百病立法,不仅为外感热病所设,杂病以及其他各科疾病皆寓意其中,视其为阐述辨证论治规律的专书,还明确指出临证划分阴阳的总纲为是否发热恶寒。柯氏独创六经“地面”说,力求将伤寒六经病证的发生和演变落实到人体的形态结构上,十分重视疾病的具体定位。其还补充三阴合病说,认为合病、并病不独三阳病存在,三阴病以及三阴病和三阳病之间亦普遍存在。徐彬著《金匮要略论注》,采用先注释后论述的方法,逐条对原文的脉因、证治和方药进行注解阐释,其博采众家之言,引经据典,质疑校勘,对仲景学说进行了充分发挥。

  总的来说,“浙派中医”的伤寒学派丰富了外感病理论,弥补了仲景详寒略温的不足,并且扩大了六经分证,对仲景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在整个伤寒学术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凤岐 陈永灿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