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面临裁员的人,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只要勤勤恳恳干活,就能有丰厚的回报。 来源:创业智库(cyzk88) 前几天,网上出现一篇文章:《“下不了手开除70、80后,公司死了谁负责?”》,在没看到这篇文章之前,被作者的狂妄口气吓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周喆吾,92年出生,现仅26岁的周喆吾,已在众多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新贵积累了不少关于管理的心得。 自2010年起,他辗转亚马逊,领英,优步,位置从西雅图到山景城又换到旧金山,而职位也随着这些“搬迁”而节节攀升。目前是摩拜单车担任移动端负责人。 这么一看他确实有说出这样的话的底气。 周喆吾上电视时的截图 在文章里面,他分享了一个故事:
虽说这种情况可能是特例,但我们也可以看出,70后、80后工作人在职场上的位置,确实越来越尴尬。 家庭上上有老下有小,职场上一波波优秀又低薪的年轻人涌入,生活上是飙升的房价与生活成本,看病上学买房全要抢,新零售共享经济一堆热门好像都是年轻人的天下。 年龄越来越逼近40,会不会就只能守在不断衰退的传统行业到退休?
年轻,可以无知者无畏,可以幻想未来无尽的可能。人近中年,已经见了很多,无法再忽悠自己。 当直面冰冷的现实与自己的期望时,这种无能为力的焦虑,就是今天的中年危机。 比上,比不了自己的上司们,他们往往位高权重,握着深厚的人脉、资本,再不济,还握着公司的股票; 比下,比不了那些年轻人,他们学历高、体力好,学东西也快,不少曾经的毛头小子还爬了上来,成为了自己的领导。 30岁出头的年纪,正是娶妻生子的时候,一方面家庭压力增大,一方面职场上的地位却越发尴尬。稍不留神,就会在这两个战场节节败退。 那么,在这个时代,想给自己一份保障,让自己能够从容地活着,到底应该怎么办? 哪怕你还没到30岁,也应该好好看下这篇文章。毕竟,人总有30岁的时候,未雨绸缪,总是不会错的。 我们先来看几条新闻: 去年年初,有华为内部人士发帖称,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岁以上的老员工,尤其是程序员。 或许是因为华为员工的高收入和被裁员之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窘状,又或许是35岁的年龄划线猛然触碰到了人们某根敏感的神经,这些的华为裁员传闻引起了不小的动静。直至目前,心声论坛上依然留存了诸如《年龄大了绩效是不是会被特意打差?》《我司34岁以上员工出路在哪里》等帖子。 虽然华为官方随即否认了这条消息,但网上曝光的华为老总任正非的一篇讲话,却还是看出华为对于员工的态度和要求: “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去年年底,42岁的中兴程序员欧某从中兴通讯的大楼顶上一跃而下,留下四位老人和一对年幼的儿女。 自杀的原因,是他被领导谈话,说公司要大规模裁员,要求他主动离职,并回收股权。 妻子没有工作,在家当家庭主妇,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四位老人要照顾,还有车贷、房贷...全家老小的生活,都维系在欧某一个人身上。 重压之下,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除此之外,身边更是不少这样令人心碎的案例: 一个百度出来的总监,40岁左右,因为人事斗争被架空,一气之下辞职创业,觉得自己有人脉有资源能混口饭吃,没想到啥都没做成,最后只好在家里蹲着,每天接送孩子上下课,偶尔给人做做行业顾问赚钱。 一个外资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因为外资撤离,公司倒闭,他失业了,因为超过45岁,没有中国公司敢要他,他只能自己创业,半年就亏掉了100多万。 这些故事里,不少人都会说,都怪他们没有危机意识,完全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觉得,他们懒惰、不努力,才会陷入这样尴尬的地步。 事实上,每一个面临裁员的人,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只要勤勤恳恳干活,就能有丰厚的回报。 在职场的跑道转换中,这是中年人的尴尬。 “这种人(中年人)是最容易被清洗出去的。你的性价比是下降的。”戴尔亚太区前销售总监张思宏向我们回忆道,在他离开戴尔前一年,IT行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整体开始不景气,本土电脑品牌崛起,分割了老牌外企的蛋糕。双重夹击下,戴尔公司在中国开始走下坡路。为了控制成本,他们组织了一次裁员。 被裁掉的大部分是中年人。带领着一个规模不等的团队。他们的精力、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却是公司最昂贵的人事资产。 一个40出头、在戴尔呆了8年的中层管理者,在被通知裁员后面无表情地询问赔偿金。为了体面,刻意表演着镇定。最后,这名员工还是没忍住,质问张思宏:你今天做的这些事,就没想到有一天也会发生在你身上吗? “我能懂,但我也觉得很遗憾,他还没有参透这个游戏。”张思宏说。他被委派了5%的裁员任务,而这位员工所在的部门中,他年龄最大,拿着除了经理外最高的薪酬。“我也挣扎了半天,实在没办法。我不干掉他,我就会被干掉。” 在张思宏看来,大部分人到了中年,处于企业中层一个普通的管理岗,处境就会比较尴尬。他们往往无法适应公司的快速发展,在行业下沉、公司业务收缩,或是发生重大变动的时候,很容易被“甩包袱”出去。 与十年前戴尔那个时代相比,如今职场里中年人的尴尬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这个时代的行业更迭、风口变换要快得多。 之前有一条新闻,某地收费站被撤销,收费员围着领导讨说法,其中一位放声痛哭:“我今年36岁,除了收费啥都不会!” 据报道,收费员们也很辛苦,逢年过节也没得休息,经常在收费点一坐就是一整天。 然而,时代变了,这是一个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时代。 把自己人生的所有希望,赌在一家企业、一个老板身上,却不为自己打算和规划,那一旦被抛弃,受伤最深的一定是你。 这个时代,个人的职场沉浮,会随着新公司新行业新业务的缺人风口而上升,但这个时代的变化超出以往,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风口停了、寒冬来了、公司合并了、业务转型了。 很多人错把平台当作自己的价值,你在平台上,还有价值,但是放到社会上,却没有价值。 即使你目前一切顺利,但隐隐的,你不感到焦虑吗?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大前研一 无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是给自己找到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以后你的职场发展,就会有更多的筹码。 2016年,有一部非常热门的网剧叫做《法医秦明》,这部网剧是改编自《法医秦明》系列小说。 这套小说的作者,就是一名职业法医,名字就叫秦明。工作之余,他写小说、和网友分享自己的办案经历。 秦明 久而久之,他成了中国最有名的法医,小说火得一塌糊涂。 论做法医的专业技能,秦明一定不是最好的,但他聪明之处就在于,将自己的经验,打造成一个有强大变现能力的IP。 这样一来,任凭周围的环境怎么变化,只要“法医秦明”这个牌子还在,他就永远不怕没有饭吃。 由此可见,把握财富的根本,就在于跳出本职工作,挖掘更多让自己财富增值的可能。 老实说,光靠给老板打工,你这辈子就能安稳过去了? 我建议你做两件事。 第一件,找准一个可以为之奋斗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你的职业成长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经验,而这种日积月累的经验积累,也是你日后升职加薪的筹码。虽然经验并不一定与能力相关,但如果没有经验的积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没有提升的可能。 Macolm Gladwell在他的著作《异类》中说:无论是最优秀的运动员,企业家,音乐家还是科学家,经调查,你都会发现他们至少都在付出了长达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时的努力之后才崭露头角的。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多人在抱怨没有机会。其实并非如此。 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弗兰克·弗雷迪认为,有效投入很多时间去练习的人自然会拥有自己的运气:“他们近乎苛求地努力,当运气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准备好了。” 如果你没有遇到机会,不要抱怨,首先要反思:自己到底哪些方面准备不足? 根据我们的经验,只有你在一个方向上坚持至少5年以上,你才有可能得到回报,而且这种回报会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一个相对长期的影响。同时,也正是这么长时间的积累,让你的基础非常扎实和牢固,你的脚步也会站得更稳。 建议你要考虑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学会做人。 我甚至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还要重要百倍。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目标,对于很多迷茫中的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学会做人,则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时候都可以修炼的一种职业素养。 在做人的修炼中,有四项要素,是能够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致命性影响的: 1、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这其中包括与你的上司的关系,以及与你的同事的关系。 2、不断学习的能力 我曾经碰到一个客户,已经近40岁的人了,做会计做了14年,仍然只是一个基层主管的职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晋升的机会,好多年没有加薪了。 我们问他:“在这14年中,你有没有进行过培训、进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电?” “没有。” “从来没有吗?” “从来没有。”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却是非常普遍的。 没有学习,你的职业发展就会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就等于退步了。 3、树立职业化精神 不管你有没有目标,不管这项工作是不是你愿意做的,只要你在这个岗位上,你就应该把事情做好。 即便这份工作你不喜欢,也不要用消极的的方式去对待,因为你不仅在浪费公司的时间,更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 身在职场,你能收获的无非是两种东西:一是回报,二是成长。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所有你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得到的东西,统统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你会两手空空,什么也得不到。 4、要有强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实内心里都很脆弱,无法经受漫长人生道路上所降临的各种苦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耶稣,又何尝不会遭受苦难的洗礼? 强大的内心可以让一个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极悲观只会让你在希望面前错机良机。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你没有本事成为圣者,但一定要变成强者。
要想让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实现比较大的发展,你应该从30岁开始,好好利用5年时间,着手准备以下3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1 、完成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你凭什么胜出?未来能够牵动世界大势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能否独霸世界舞台,锻造他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专业。” 你是一流的商务人士,还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这里!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 为了支撑你“专业化”的品牌形象,你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知识结构问题。 要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成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你要向这个行业里最优秀的人看齐,并以他们为目标,作为自己修炼成长的榜样,一步一步弥补与优秀之间的差距。这个时候,在职学习、进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学会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第二,就是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你要想成为优秀的职场人士,也必须向那些最优秀的人看齐,树立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用你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我们去年遇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至今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印刷专业的大专生,毕业之后去印刷厂做销售。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职位,他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影响力。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求:每月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这个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达到发表的质量,但每个月必须要保证质量写一篇。 这样做的好处,第一是树立了你在这个行业内的影响力;第二,可以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中层管理者 走上了管理者岗位,是你职业成长的关键一步。以后的发展空间,都与此次的晋升密不可分。但这个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坐稳。 盖洛普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基础员工之所以离职频繁,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层管理者。 正因为中层管理的不善,而对于下属员工的发展与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他们职业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能力上,还是在职业修养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你必须要意识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变你的下属的终身命运,是你错误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你的下属,迫使他们离开公司。 当你的成长因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碍的时候,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当你某一天也成为管理者的时候,我们不希望把这种不幸继续传递下去。 3、找一家成长中的公司,伴随其成长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亲眼目睹一家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对于公司的运营也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你也能够体会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长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是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价值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会更容易展现出来。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倾向于寻找大公司,这也可以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长,寻找规模不太大的成长中的公司,其实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你的职位晋升也会更快。 三是你的忠诚度会为你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回报。 企业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度。尤其是现在跳槽率、流失率在众多企业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忠诚就成为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 不论你现在已经“奔三”,还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请始终告诫自己:不要虚度了大好年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时间,为自己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最后,借用我最喜欢的乔布斯语录,作为本文的结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