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霄洪:坚守着,让窑火不灭

 七里山人 2018-03-16
汪霄洪:坚守着,让窑火不灭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8-03-13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123 ]

汪霄洪认为,传统工艺烧制出来的陶器,虽有瑕疵,却更有味道。
汪霄洪认为,传统工艺烧制出来的陶器,虽有瑕疵,却更有味道。

在华宁县宁州街道碗窑村的一座小山坡上,隐身着一家传统手工陶器厂,两条近30米长的古龙窑,顺着山势伏踞而上,窑洞里一件件陶制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有水缸、酒缸、瓦罐、盆、碗、盘、茶具等生活器皿,也有花瓶、摆件等工艺品。窑壁上的石砖被窑火烧得又黑又亮,似乎在诉说着这一窑洞久远的历史。

这里就是华宁汪氏古龙窑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家庭式陶艺公司,57岁的“窑上人”(碗窑村人对世代制陶人的统称)汪霄洪便是这里的主人。

“窑上人”汪霄洪

据汪霄洪介绍,汪家制陶已有上百年历史。出生在碗窑村的他从小就在“泥巴堆”里长大,16岁时正式开始跟着父亲学制陶技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窑上人”。“我小的时候全村都是做陶的,我学做陶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那时候并没有想到会传承这么深远,就是为了生活而已。”汪霄洪告诉记者。

成年后,汪霄洪跟随父亲进了陶器厂工作,备料、搅泥、拉胚、挂釉、烧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40岁从陶器厂下岗。人到中年,只会制陶的汪霄洪似乎别无选择,只能在窑上重新开始。于是,在父亲、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在自家的龙窑上开始了一条全新的制陶之路。

汪霄洪说:“那时候还是挺迷茫的,不知道做什么东西好卖,做成什么样式的会有更多人喜欢,那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先做了,做出来让客人选择。”一开始,汪霄洪跟着形势走,主要做生活器皿,经过不断摸索与学习,现在,汪霄洪做的陶器品种已经超过40余种,在陶器厂的陈列室里,坛坛罐罐摆满了柜台。据汪霄洪介绍,目前他做的东西销量还算好,大多数都是定做,摆在陈列室的主要是方便客户选择。

如今,汪霄洪大多数时间会用来完成客户的订单,不忙的时候,也会与父亲做一些工艺品。2017年7月,汪霄洪第一次带着他与父亲一起完成的作品《凤凰笔挂》和《苦瓜花盆》参加玉溪市文化产业博览会,两件作品均获得了一等奖的殊荣,这对汪霄洪来说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也更加坚定了他手工制陶的决心。

用传统手工艺生产要依靠经验

细算下来,汪霄洪已经与泥巴打了40多年交道,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采用手工制作,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从备料、搅泥、过滤、揉泥、制坯、晾坯、打磨、美化、上釉、入窑烧制,每个工序从不偷工减料,除了搅泥、揉泥会用机械外,其余工序均采用传统工艺。

汪霄洪介绍,要做好一件陶器,从选料开始就要认真对待,选用白度较高的黏土(又叫陶土)为好,配料时要把握好粗土、细土与水的用量。烧窑时,他拒绝用煤作为燃料,每次烧窑都会亲自选取燃料,亲自掌握火候,夜间值守也是亲力亲为,时刻保持着窑火温度,两天三夜之后烧制完成,还要均匀冷却3天左右才可出窑。

“烧窑是不会全部成功的,特别是传统龙窑,一般烧制的产品合格率为70%至80%左右。”汪霄洪说。在他看来,陶器制作是一门比较传统的手工艺,很大程度要依靠制陶师傅的经验,经验往往决定了出窑陶器的品质。他说:“在烧窑时,有经验的师傅可以根据窑火的颜色变化,就能感知窑内的温度,继而适当增减柴火让整条龙窑的温度更加均衡。”

现在除了水缸、咸菜罐、碗等生活器皿,花瓶、茶叶罐、摆件等工艺品外,汪霄洪还在尝试开辟新的陶艺之路。“如果客户有喜欢的图案或者样子,把图传给我,我都能‘依葫芦画瓢’做出来。”汪霄洪自信地笑着说。

汪霄洪认为,传统手工制陶虽然比不上机械的速度,也比不上机械的“完美”,但传统工艺自然也有它无可替代的优势,“老窑烧出的陶器时常会有些小瑕疵,但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虽不够完美,但这不正是手工艺独有的‘味道’吗?”

汪霄洪一直坚守着传统的制陶技艺,让他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他表示,正是老客户的不离不弃,让他相信,传统手工制陶还有一片春天。 (玉溪日报记者 何超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