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挂职,背后告诉你几句大实话……

 秉思曜道 2018-03-16

原创 2018-03-16 和颜悦色刘富君 遴选大赢家


 

最近,有几位年轻公务员朋友问了我一个同样的问题:有个挂职机会,要不要去报名尝试?

我没有明确回答他们,我不好对他们说那不是机会,是坑。

不是所有的挂职都是机会。要区分什么是正牌的,什么是杂牌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些地方整顿了一番借调乱象。实际上,挂职也是五花八门,需要区分对待。

一级党委组织的挂职、组织部发文的挂职,这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过来的,有红头文件,有正式政策和手续,甚至自上而下的层层把关推荐,真正入档案的挂职,这是正牌的挂职。

那些非组织部门自己发文,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于发函,那是要慎重的。有的挂职,组织部门尚不知情,有的部门就给下边发个文,未必得到承认。还有的部门并不算强势,自己也搞了挂职,有点类似于“邀请”别的单位的人参加。

有的挂职文件,来头不小,但挂职条件不确定,挂职期限漫长,但2年或3年之后,并没有确定结果。

几位年轻人所谓的挂职机会都是如此。他们去挂职,搞不好还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单位,白搭。

凡事不是一级党委组织的,凡事不是组织部红头文件的,凡事不是你单位出于锻炼你的,凡事不是层层筛选的,凡事没有确定条件的,一律都要慎重对待。

有的年轻人太渴望机会了。或许,他们正陷入单调、瓶颈和迷茫,特别渴望改变和机会的出现。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极易出现“机会妄想症”、“机会多动症”,面对外部信息进行自我想象,幻想这是一次契机。

最近,我给我团队成员开会时提到一个观点。人的实力不济,便没有机会与合作。比你高出一截的,你高攀不上;找上你门来的,应该和你同一圈层甚至不及

机会也是如此。我曾遇到一位极度纠结的年轻人,他习惯于详细论证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弊端和不利。我告诉他,我们是最普通的人,我们能得到的任何选择机会,其实都好不到哪里去。

普通人能够获得的机会,都是代价型机会,可以改变你某一方面,与此同时代价不低。你想考中央机关遴选,你的代价或者说面临的痛苦就是北京的生活压力。你考了公务员,毫无疑问算是人生机会,但其实也是有利有弊,冷暖自知。

踏实的普通人,从不幻想“机会”。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提高职场的自我进化力。历经10年体制内生涯,我相信的是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必须经过至少7年以上的、超过一般人刻苦程度的高度强刻意练习、深度工作、高效能阅读,你或许才能获得略胜他人一筹的优势。

拥有优势之际,即是机会来临之时。此时的机会已不是代价型机会,而是回报型机会。

与代价型机会不同,回报型机会不需要你迫不得已的忍受附带痛苦,满足你所有的向往。

我是和颜悦色刘富君,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给体制内年轻朋友的成长建议,在你职业生涯早期,1)放弃“机会妄想症”、“机会多动症”;(2)不用过早去勉强的采摘代价型机会;(3)经过一万小时严格训练后,收获如期而至的回报型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