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同志促成红印花小字一元回归的幕后故事

 过往邮客 2018-03-17

此图为绿衣红娘

“文革”时期,邮电部军管会决定的对各类邮票的销毁、处理原则是:(1)清代发行的邮票,每种留少量(其中一枚贴册保存,一枚送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其余销毁;(2)民国邮政邮票,每种留少量,其余销毁;(3)解放区邮票,全部归档,不销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邮票博物馆于1985年成立,大家的话题,集中在当时送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那一份邮票,希望能要回来。

于是,孙少颖和吴凤岗直接找到历史博物馆馆长余伟超先生。余先生说:“我刚从北京大学调来不久,原是搞考古的,对博物馆这行、对国家的文物保管制度,并不熟悉。对邮票这一历史问题,还是今天刚听你们说的。我需要与保管部的同志谈一谈,研究之后再定。”

后来听说,他们确实研究过了,但具体经办单位仍坚持不交回。余伟超馆长也无法强行决定,又拖了下来。

接下来,孙少颖找邮票发行局赵永源局长商量。议后的共同意见是,如果请邮电部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正式公文往来,办法不一定好;不如以邮票博物馆名义,直接给万里写信,摘录如下:

“万里同志:我们是邮电部所属中国邮票博物馆,也是国家的邮票资料档案馆。现有一件事,望能得到您的支持。‘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路线影响下,邮电部军管会于1970年4月8日,将我们长期保存的资料档案邮票,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一批。其中计有:清代邮票19套、133枚;民国时期邮票9套、104枚;解放区邮票534枚;新中国邮票1004枚。在这些邮票中,清代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加盖小字‘当一元’邮票和加盖‘临时中立中华民国46枚大全套等,存世极少,是我国重要的邮票历史档案。”

“这批邮票,是在‘文化大革命’非正常历史情况下,移交给历史博物馆保存的。他们是综合性博物馆,保存这些邮票的作用不大。但对于邮票专业部门——中国邮票博物馆,就是极其珍贵的馆藏,是百年来历史档案。目前,我们正筹备編纂《中国邮票发行史》,工作上非常急需。特别是红印花小字一元,全国仅此一枚。”

“这些邮票原本是我馆藏品,文化大革命时的错误做法,现在应该更正了。因此,我们恳请将这些邮票,仍旧拨回邮电部邮票发行局,由中国邮票博物馆作为国家档案资料珍藏,长期保管。”

这两封信发出,大概不到一个月,就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电话,让派人去接收邮票。“红印花小一元”邮票17年后,又回到了邮票博物馆。不过,当时只交回了那枚“红印花小字一元”邮票。其余的清代、民国、解放区和新中国的1774枚重要邮票,仍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国家博物馆。

资料来源于一枚邮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