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随(泽雷随)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大象传曰:随卦下震雷、上兑泽,故为泽中有雷之象。即雷震于泽中,泽随雷震而动,为随之象。
君子者观察随卦雷震于泽中,泽即随雷震而动之象,悟知「凡事随时」之道理,故生活起居随时而行,昼则自强不息,入晚则按时入室休息,以安其身。
◎向晦:犹言向晚、入晚。向,通「向」。晦,晚也。 ◎宴息,安身休息也。宴,安也。
本卦下卦为震,震为雷,上卦为兑,兑为泽;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是随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随天时而沉寂的雷声,随时作息,向晚则入室休息。
雷发声于春,收声于秋,兑正秋也,时为秋则雷亦随时而收声,故曰泽中有雷,随。若言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则是归妹之象,非随之象也。君子以向晦入晏息者,时动则动,时静则静,时当止息,君子亦随时而止息。礼:君子昼不居内,夜不居外,随时之道也。夫当旦昼之时,事物交接于前,君子盖不能不与之酬酢,至昏晦之时,群动既息,则君子不能不与之俱息,若乃终日役役,至暮夜而不知止息,则神疲力竭而弗能继矣,岂随时之道哉。或曰:然则周公坐以待旦,孔子终夜不寝,非欤?曰:向晦入晏息,君子之随时处常也,待旦不寝,圣人之救时,处变也。震东方之卦,日出之地,曰旸谷。兑西方之卦,日入之地,曰昧谷。今自震东而趋于兑西,有向晦之象,卦互巽入艮止,有入而止息之象。
【先哲释义】
1 . 程颐曰: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为随之象。君子观象以随时而动,随时之宜万事皆然,取其最明近者言之:君子昼则自强不息,及向昏晦,则入居于内,宴息以安其身,起居随时,适其宜也。
2 . 翟玄曰:晦者,冥也。雷者阳气,春夏用事,今在泽中,秋冬时也。故君子象之,日出视事,其将晦冥,则退入宴寝而休息也。
3 . 刘沅曰:雷二月动、八月息,泽中有雷,阳气收敛之时。盖阴阳动静,造化之自然,即人事之当然。
4 . 朱熹曰:雷藏泽中,随时休息也。
5 . 朱震曰:「随时」之道,著而易见者,莫若随昼夜。
6 . 冯椅曰:雷发于震之春,收声于兑之秋,由震而兑,雷藏泽中。日出于东方之震,入于西方之兑,由震而兑,自明向晦。天地之随,为昼夜、为寒暑、为古今。君子之随,为动息、为语默、为行藏。
初九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象传曰:初九能随时改变其思想观念,屈己以随人者,此其所以能迁善趋正,获致吉祥也。而其不以私情与人交往必获有功者,乃说明其不错失所应相随之人。
官吏把事情办坏了,归从正道则吉祥。出门同行都得好处,这是不失正道的缘故。
六二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象传曰:六二只就近随从于在下之初九者,乃因其未能多方面获得亲与。
捉住了小的,跑了大的,意思是两者不能兼得。
六三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象传曰:六三近比九四而随从之,得承阳之义者,乃说明其心意是宁舍在下之初九小子。
抓了大的,跑了小的,其志在于追逐大的,舍弃小的。
九四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象传曰:九四阳刚而居多惧之高位,人心多随从之而有所获益者,此乃遭危疑之道也,宜其有凶险。而其能心存诚信,行为合乎正道者,正可阐明其事功之崇高,及其为人所从之道理。
追名逐利,贪多务获,这种人遭遇凶险是应该的。谨取信用,严守正道,这是明察事功的结果。
九五
象曰:孚于嘉,吉,位中正也。
象传曰:九五能孚信于天下善者、贤者,而获吉祥者,乃因其居位中正不偏,从善而尚贤,感物以诚,故天下随之。◎嘉,美善也,指上六、六二。
信守中正之道,诸事吉祥,由于九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人守中正之道。
上六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象传曰:九五君王以强迫方式,来挽留上六者,乃因上六已居随卦之终,终极而不随,故强迫之。
本爻先哲程颐释义不同,请参阅先哲释义 6 。
◎拘系,谓强迫使附从。
被捆绑拘禁,由于上六居一卦之尽头,像人处于穷困之境地。
6.程颐曰:上六以柔顺而居随之极,极乎随者也。其随之极,如拘持縻系之,又后而维系之,其固结如此也,昔者大王用此道亨盛王业于西山。西山,岐山也,周之王业兴于此。昔大王避狄之难,去豳来岐,豳人老稚扶携以随之如归市,盖其人心之随,固结如此,故能亨盛其王业也。
泽中有雷,是《随》卦的象征;君子据此应该到了晚上就入室休息。(初六爻辞说)“思想要随时变化”,这是走正道而获吉祥;“走出家门与人交往而获成功”,这是不失正道。(六二爻辞说)“结识小伙子(而失去了丈夫)”,因为二者不能兼得。(六三爻辞说)“跟随丈夫(而失去了小伙子)”,这是决心舍弃下面的小伙子。(九四爻辞说)“将追随的人都收为己有”,从本来意义上说就有凶险;“心怀诚信又走正道”,这是明智而产生的功效。(九五爻辞说)“心怀诚信又有善美之心”,这是位正又居中。(上六爻辞说)“拘禁起来强迫随从”,说明居上的人“随”道已经穷尽了。
《随》卦讲的是随从的道理。其原则有,一是要“从正”,思想观念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直走正道。二是“不失”,走出家门广交朋友。三是“弗兼”,随从要专一,尤其在夫妻关系上,不能三心二意。四是“有孚”,即以诚信去待人。五是不能“随有获”,贪图近利,不守本分,有朋友就交,这是有凶险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六是不能强迫人家随从你,随与不随都是自愿的,“拘系之”说明随从之道穷尽了。
随卦震为刚,在下卦;兑为柔,在上卦。一刚一柔,合在一起显得很随和。另外震为刚,本应在上,兑为柔,本应在下。现在位置互换,说明震来兑去,彼此往来密切,关系随和。卦中是震下兑上,震代表动,兑,代表愉悦。震在下动,兑觉得愉悦,以此表现兑能随着震的行动而愉悦,也具有随的意思。
泽雷随卦指相互顺从,己能随物,物能随己,彼此沟通。随必依时顺势,有原则和条件,以坚贞为前提。
随卦位于豫卦之后,《序卦》之中说道:“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意思是说,愉悦一定有人随从,所以接下来就谈随卦了。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象》中这样解释随卦:震为雷在下,兑为泽在上,全卦如同泽水中响起巨雷,而泽水随着雷声而震动,故本卦取名为随。君子应该学习这种随的精神,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决定自己的行为,白天勤奋干活,到晚间就应该入室休息。
泽雷随卦启示了随时变通的道理,属于中中卦。《象》中这样来断此卦:泥里步踏这几年,推车靠崖在眼前,目下就该再使力,扒上崖去发财源。
泽雷随卦名为随。《说文》中的解释是:“随,从也。”可见随的本义是跟从的意思。而跟从者必然顺从领导者,于是“随”也有顺从的含义。所以《广雅》中说:“随,顺也。”即随含有“依顺、顺从”的意思。人们为什么要跟随、顺从你呢?因为你能给人们带来喜悦而没有伤害。所以《周易》将随卦安排在豫卦之后,这便是《序卦传》中所说的:“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杂卦》中说:“随,无故也。”指的便是因为没有伤害,所以有人追随。比如西方人为什么相信耶稣呢?因为耶稣能够给人们带来喜乐而远离伤害和罪恶。豫卦表示和平盛世人们尽享欢乐,所以接下来是人民拥护君王,跟随君王的随卦。
从卦象上分析,豫卦上卦为兑为泽为喜悦,下卦为震为雷为动,雷在泽中、心喜而动便是豫卦的卦象。雷怎么会藏在沼泽地里呢?古人通过观察,发现春雷响过之后,惊醒了蛰伏的动物,于是万物苏醒,大地上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可是到了秋天的阴历八月以后,便没有雷声了,一些动物开始为冬眠做准备。通过这个现象,古人认为这就是天道的善意,天气转暖了,天用雷声唤醒大地上的万物;天气转凉了,天便把雷藏了起来,不再惊动大地上的万物了。由于此时沼泽地里也会发出一种声音,所以人们便认为雷到了秋天便藏到了沼泽地里了。从这个卦象中可以看出,随卦还有随时而动的含义。而震卦代表动,兑卦代表喜悦,所以有随着喜悦而动,追随喜悦的含义。
随卦之象:云中雁传书,主信至;一堆钱,有才义;朱门内有人坐,主坐官府;一人在门外立,主士人求进,欲得变身。凡事值此,得贵人力。良石琢玉之卦,如水推画之象。
18.蛊(巽下艮上)
象曰:山下有风,蛊; 君子以振民育德。
大象传曰:蛊卦下巽风、上艮山,为山下有风之象。天下有事,则应移风易俗,振起民心,犹如山下有风,风起遇山,则回旋飞扬,万物振动,万象更新,故为有事而加以拯治之意。
君子者观察蛊卦山下有风,风散万物,万象更新之象,悟知为政当先改正百姓之陈风陋习,提振其向上精神,培育其道德修养,始能拯治弊乱。
小畜之风在天上,观之风在地上,涣之风在水上,并无所阻,故皆言行。蛊之风则止于山下,为山所阻,而不能条达,故不言行而言有。康节邵子曰:蛊者风之族也,蛊以风化,故风字从虫。今夫山下有风,则木多滞淫而蠹生焉,蛊之象也。振起也,君子以振民育德者,民心偷惰而风俗浇薄,则当振起之,使之深耕易耨,欢于生业而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则庶乎民德归厚也。育德与蒙取象同,而其意则异。蒙言育德,乃君子之德;蛊言育德,乃民之德。紫阳朱子曰:振民有风之象,育德有山之象。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蛊者,有事而待能者之时也,故君子以济民养德也。
2 . 程颐曰:山下有风,风遇山而回,则物皆散乱,故为有事之象。居子观有事之象,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在己则养德,于天下则济民也。
3 . 李简曰:山下有风,振物之象。蛊之时,民德败矣,败而育之,必振动之,使离其故习,犹风之挠物,适所以养之也。
4 . 张洪之曰:不敝则不新,敝所以将有事也,故名「蛊」。民德败坏,非振育不为功。
5 . 何楷曰:蛊之时,百废未举,而独先民德,圣人之施为气象可见矣。
6 . 马振彪曰:蛊象之成,实由于人民不振,民德不明,欲新其民而振作之,当先重德育,使人皆各明其德,乃可新民。以此知康诰言「作新民」,即治其国民之蛊。放勋言「劳来匡直辅翼之,使自得之」,即「育德」之事;「又从而振得之」,即「振民」之事。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巽为风,贤人如山居于上,公布德教施于下,所谓山下有风,这是巽卦盼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吹拂万物的风,从而振救万民,施行德教。
解读
蛊卦上艮为山,下巽为风,“山下有风”,振动万物,培育生机,虽在蛊坏之时,仍有推陈出新的希望。君子观此卦象,体悟到治蛊之道应该抓纲治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振奋人民的精神,培养人民的道德,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颓废败坏的风气。
儒家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假如说自然界恢复生机依靠于“山下有风”的振动培育,为了使社会恢复蓬勃的生机,也同样依靠于这种“振民育德”的风华。这是治蛊之道的根本,只有从道德教化入手,移风易俗,才能消除弊端,使社会重新回到良性运转的轨道上来。
初六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象传曰:初六能匡正尊上之弊病,使改过迁善者,其意乃欲以其贤善之德,尽其诚以承担父之事。
◎承考,谓以子之贤善,承担于父之事。◎干,匡正也。 ◎考,父殁曰考,或有生亦称考。
《象辞》说:继续父业,意思是继续其父遗志。
解读
干,借为贯。《尔雅?释诂》:“贯,习也”。习,即继续。蛊,《序卦》:“蛊者,事也。”考,于省吾说:“考、孝金文通用。有子考即有子孝。”《象辞》释考为父,与经意有出入。
初六,当大家想不通时,一定要找最早的过失。人都是奔着终纵目标而去的,假如一开始就错了,那就是“父之蛊”。
九二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象传曰:九二之匡正母过者,乃以其能委屈权变,守正待时,委婉以劝,而得其适中之道。
《象辞》说:继续母业,九二处下卦中位,爻象显示其人得中正之道。
解读
干母之蛊,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没有地位,受刭藐视歧视,儿子假如继续母亲的意旨则为不吉祥。但《象辞》释此爻辞显与经意不合,盖以九二爻位为据。
九二,这是一个阴位,就要阴柔一些,阳刚之人居于阴位,表明纠正先辈的过错不要太强硬,不要太固执,这样就可以得中道了。
九三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象传曰:九三能匡正其父之不义者,其志乃在成全父亲之美,以阳刚得正之质,能坚持至终,终而复始,故将无所咎害。
《象辞》说:继续父业,最终不会遭逢灾难。
六四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裕,谓宽缓不争也。 ◎往,谓长此以往。
象传曰:六四对父之弊,宽延顺容,不能速治者,乃谓其长此以往将不能获得治蛊之要道。
《象辞》说:光大父业(困难重重),施行之中未尽得当。
六五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象传曰:六五之匡正父弊,能做到使父子皆广受称誉者,乃因其善继志、善述事,能用美德来传承家业。
《象辞》说:继续父业而博得了赞誉,由于继续了其父的美好品德。
解读
用,利。誉,赞誉,这里甩如动词,犹博取赞誉。
六五,从正面说明纠正父辈蛊惑、弊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但纠正的方式是柔中带刚的。
上九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象传曰:上九致仕隐遁不奉事天子诸侯,然其高风亮节,著书立说,垂教后世,高尚之志,足为楷模。
《象辞》说:不服务于王侯,这种志趣可以效法。
解读
则,榜样,楷摸,这里用如动词,犹言效法。
上九,前面五条爻都说要纠正父辈的过错、弊政,纠正之后肯定就能成就先辈祖业了,但为什么自己不做王侯、去隐退而逍遥物外还觉得非常高尚呢?都不建功立业这个世界还怎么进步?由于这是上九爻,已经走到头了,事情已经到了另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到达顶点时就一定要转向。《易经》讲求“变”,上九爻到头了,而且是刚爻,因此要隐退,要逍遥物外,这样才能吉,否则又开始“蛊”了。
蛊卦告诉我们蛊惑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消除蛊惑、拨乱反正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不同时位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大家看整个爻辞,初六的“干父之蛊”是一开始就要纠正父亲的过错,但不可太过,由于初六爻是阴爻,所以纠正时要柔顺些;九二的“干母之蛊”是说你有能力去纠正了,但纠正时不要太固执,居阴位就要阴柔一些;九三的“干父之蛊”是阳爻居阳位,纠正太过了会小有悔,但不会有大的灾祸;六五的“干父之蛊”,是柔中带刚。然后到头了就不能继续往前,而是要逍遥物外,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第十九卦临卦——君临天下。 山风蛊,是异卦相叠而成,上卦为艮,上卦为巽。上艮为山,下巽为风,风向山上吹,草木果实散乱,是开始衰败的景象。下卦巽又为从,上卦艮为止,在下者屈顺,在上者停滞,必然就会腐败,所以此卦为蛊卦。
古时把许多毒虫放在一个瓶子里,毒虫在里面发生争斗,互相吞食,经过一番拼杀,总有一只最强的虫子剩了下来,这条不死的虫子就叫作“蛊”。蛊是毒虫中的强者,毒性更大,甚至说是毒到了极点。在易经的卦之中,则是指这个卦很糟,坏到了极点。
卦象上艮为山,性刚,在上。巽为风,性柔,在下。这就像一座坚固高大的房子建在了柔软的地基上,是非常危险的,随时都可能倒塌。艮为山,含有止的意思,巽为风,含有顺从的意思,上止下顺从,事物肯定就会停止发展,结果会很糟。
本卦中的“蛊”是事,即“有事了”、有“麻烦了”的意思。这里是以腐败来比拟人事,指风云际会之时,也正是英雄用武之际,应以自新的精神来应对。蛊卦除了揭示人们将陷入麻烦之中,还告诉了人们如何解决麻烦的方法 自新、自省、自察。这样做,会减少麻烦的出现,能把麻烦扼杀在萌芽之 蛊卦位于随卦之后,《序卦》这样说道:“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在此上承豫卦与随卦,亦即愉悦而随从别人,形成某些弊端,需要整顿修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象》解释蛊卦的卦象,认为巽(风)下艮(山)上,为山下起大风之表象,象征救弊治乱、拨乱反正。这时候,君子救济人民,培育美德,纠正时弊。
蛊卦启示了振疲起衰的道理,属于中中卦。《象》中断此卦:卦中爻象如推磨,顺当为福反为祸,心中有益且迟迟,凡事尽从忙处错。
《说文》:“蛊,腹中虫也。”也就是说“蛊”的本义是指人肚子里的虫子。人肚子会有寄生虫,可是《说文》中的“腹中虫”却不单指寄生虫,还指人吃下的虫子跑到了肚子里。远古时代有些人会一种巫术。他们将一百种有剧毒的虫子放到一个坛子里,然后把坛口封住埋在地下。若干年后,坛子里的毒虫互相攻击,最后只剩下一条最毒的虫子,这条虫子便叫“蛊”。这条虫子可太厉害了。谁要是被这条虫子咬伤,必死无疑。谁要是不小心把这条虫子吃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并且,这条虫子不单可以使人死亡,还可以迷乱人的心志,使被蛊者完全听从干“蛊”的主人的安排。这个“蛊”可以使人毫无察觉地受到伤害,所以这个“蛊”字,不但有寄生、腐败的含义,还有诱惑、迷乱、淫邪等含义。前面从同人卦开始到随卦,讲的都是和平富足的社会现象。到了随卦,众望所归,社会更加富足。可是正是由干富足,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享乐,于是便暴露出一种危害。这种危害便是腐败与淫邪。这种现象是逐渐形成的,人们毫无察觉,可是它的害处却相当大,就像人们被养毒虫的主人蛊了一样。所以豫卦之后便是蛊卦。
蛊卦的卦画是三个阴爻三个阳爻,随卦的所有阳爻变为阴爻,所有阴爻变为阳交,便形成了蛊卦。可见《周易》中的蛊卦与随卦是有一定联系的。
山风蛊从卦象上分析,蛊卦言害义之象。
上卦为艮为山为少男,下卦为巽为风为长女,山下有风便是蛊卦的卦象。少男与长女处在一起,是女蛊男的形象,所以此卦也有男女淫欲过度的含义。风在山下刮,怎么会与“蛊”有相同的含义呢?原来,古人观察到,风可以吹走沙尘,一座山,被风成年累月地吹走沙尘,最终会使大山变为平地。可是刮风时人们丝毫不会感觉到风对大山的威胁,可是经过许多许多年以后,一座山没了,哪里去了?古人通过研究发现是被风给分解了,被风给吹走了。所以这风太厉害了,就像“蛊”一样。而古文中的“风”,兼有“男女相合”之意,所以“山下有风”可谓是一语双关。 19.临 地泽临
象曰:泽上有地,临;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大象传曰:临卦下兑泽、上坤地,故有泽上有地之象。泽上有地,泽卑地高,则有居高临下之意;而泽上有地,地大容泽,泽满止于地,则有坤德广大之意。
君子者观察临卦泽卑地高,居高临下之象,悟知当亲临于百姓之时,应竭心尽力,施行教导,以启发民智,移风易俗;而体会地大容泽,坤德宽厚之意,则应以此宽厚的美德,容纳百姓,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无不尽心尽力。
泽上之地岸也,岸在泽上而下临于泽,故曰泽上有地,临。言其相临而最亲近也。君子之临民,岂以威加而力制之,盖以德教容保之而已,若以刑政临民又施以威力,是不能容又安能保民乎哉。教取兑口之象,容取坤腹之象,节斋蔡氏曰:教思无穷,泽润地之象也。容保民无疆,地容泽之象也。蛟峰方氏曰:思训斯语辞。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兑为泽,上卦为坤为地,堤岸高出大泽,河泽容于大地,这是临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君临天下,教化万民,覃恩极虑,保容万民,德业无疆。
【先哲释义】
1 . 程颐曰:泽之上有地,泽之岸、水之际也。物之相临与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泽上有地,临也。君子观亲临之象,则教思无穷;观含容之象,则有容保民之心。教导人民,至诚无穷,容保百姓,广大无限。
2 . 朱熹曰:地临于泽,上临下也。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二者皆临下之事也。
3 . 刘沅曰:地大容泽,泽满等地,大之义也。君子法之,教化斯民,至诚恻怛之心无穷,与兑泽同其渊深。含容保固斯民,无有疆域,与坤土同其博大。以是相临,临之至大者也。
4 . 胡炳文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兑泽之深。不徒曰保民,而曰容民,其肚量如坤土之大。
5 . 马镇彪曰:地大、泽大,圣人教人之心亦同其大。孔子教人不倦,实教思无穷也;有教无类,实容保民无疆也。
6 . 黄寿祺曰:大象传所发「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之义,显现居上位者,治人同时重视教育,印證古代教育与政治关系之密切。
初九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咸,感也。
象传曰:六四能以正道感应于尊者,而为尊者所信任,能谨守正道,而获吉祥者,乃说明其心存正道而行为正当。
《象辞》说:以感化的政策治民,治道贞正,自然吉祥,由于居心端正,作风正派。
九二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象传曰:九二秉刚中之德,能感应于尊者而获得重用,因以临事、临人,可获吉祥而无所不利者,乃因其不委顺于天命之安排,能处事得中而趋吉避凶。
《象辞》说:用温顺的政策治民,吉祥,无不吉祥,由于庶民尚未驯化从命。
六三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甘临,谓以甜言佞色临人,有失德之象。 ◎既,不久,未几之意。
象传曰:六三以甜言佞色,悦以临人者,乃因其居位不中正,施为不合正道。而其能心存忧惧,而及时改过,则其虽有咎害,亦不会长久如此。
《象辞》说:用压服的政策治民,正如六三阴爻不当居阳位一样,这样的君王不是称职的君主。假如能有所忧悔,其灾祸则可消除。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甘者,佞邪说媚,不正之名也。六三履非其位,居刚长之世,而以邪说临物,宜其「无攸利」也。若能尽忧其危,改修其道,则刚不害正,故「咎不长也」。
2 . 程颐曰:六三居下卦之上,临人者也,阴柔而说体,又处不中正,以甘说临人者也。在上而以甘说临下,失德之甚,无所利也。其兑性既说,又乘二阳之上,阳方长而上进,故不安而益甘。既知危惧而忧之,若能持谦守正,至诚以自处,则无咎也。邪说由己能忧而改之,复何咎乎?
3 . 刘沅曰:六三互震恐惧,变乾惕若,故忧。位不当者,阴柔不中正也。咎不长者,既忧则必改过,非徒忧也。
4 . 李士珍曰:甘过则苦必至,喜过则忧必生,知盛大之不可恃,恐凶咎之有时来,不敢纵恣,故无咎。即「死于安乐、生于忧患」之意。
5 . 胡炳文曰:节五中正,为甘则吉;临三不中正,为甘则无攸利。
6 . 董仲舒曰:凡人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
六四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至临,言以厚实柔顺之德临人。至,谓至诚之德,即坤德也。或谓:至者,近也;至临者,切近临人也。
象传曰:六四为能以厚实柔顺之德临人,而无所咎害者,乃因其居位正当,施为合乎正道。
亲身理国治民,没有害处,正如六四阴爻居阴位一样。这样的君王是称职的君王。
六五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大君,谓英明之国君。
象传曰:六五能任用刚健大臣辅政以君临天下,有英明国君之所风范者,乃因其有知人善任之明,行为合乎中道。
得君王之体,由于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人行事得中正之道。
上六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敦临,谓以敦厚仁惠之德临人。敦,仁厚质朴也。
象传曰:上六能以敦厚仁惠之德临人而获吉祥者,乃以其虽处上卦之极,而高处虚位,然其心意恒在于内卦之二阳,即恒在于邦国之安治。
◎志在内,指心意专注于国内之百姓。
以敦厚之道治民,吉祠,由于敦厚老实之意存于内心。
上六,这种领导者才华不是很够,又居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因此一定要敦厚、温柔、仁慈,要有爱,用爱来治理。“敦临”应该看成治理的一种本质,领导的本质就是爱,,上六爻的爱就是母爱。母爱有三个百分之百,第一是百分之百的宽容,第二是百分之百的奉献,第三是百分之百的责任。上六爻具有这样的美德,因此是大吉。
临卦启示,在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才华的领导者要有不同的领导艺术。从本质上说,领导者可以分成阴阳两类。阴柔型领导者,在卦中指的是从六三爻到上六爻,才华不够,决策不果断,就要多贴近群众,多亲近下属,要有智慧,又要符合道义,要温柔敦厚,多付出一些爱心,因此在临卦中用了“知临”“敦临”这样一些词。
阳刚型领导者,在卦中指的是初九爻和九二爻,性格刚健,就要“咸临”,要感应别人而去领导,当然也要专心去做,初九爻感应的人是一般大众,而九二爻感应的人是智者、尊者,因此又有不同的领导方式。
泽上有地就是《临》卦的象征,君子观此应该以无尽的思虑实施教育,无休止地包容和保护天下的百姓。(初九爻辞说)“用感应的方法去监临,守正可获吉祥”,这是立志要走正道。(九二爻辞说)“用感应的方法去监临,吉祥,没有什么不利的”,这不是听从上面的命令(而是自愿的)。(六三爻辞说)“用甜言蜜语接受监临”,是所处的位置不当;“既然知道了错而改之”,咎害就不会长久。(六四爻辞说)“亲自参加监临没有咎害”,是所处的位置恰当。(六五爻辞说)“君王(以智慧)监临得当”,是因为实行的是中庸之道。(上六爻辞说)“以敦厚的态度监临天下”,是心系邦国内部。
地泽临卦以在地与泽水接壤通气为象,表明君与民和平相处,君亲近于民,民和悦于君。这一卦既有领导亲临下级,又有下级恭迎领导之意。临卦启示了教民保民的道理,属于中上卦。《象》中这样来断此卦:君王无道民倒悬,常想拨云见青天,幸逢明主施仁政,重又安居乐自然。
“临”的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察看。前面是蛊卦,是讲如何去除盛世中的淫邪与腐败,进行整治之后,君王还要经常巡视,观察社会的势态,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所以蛊卦接下来便是临卦。
地泽临卦卦象下面的两个阳爻代表阳气的逐渐增强,也可引申为正气的增长。临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的节气为大寒。临卦六爻代表小寒至立春的三十余天。五天为一候,一爻代表一候。此时卦象上已有两个阳了,表示阳气逐渐在壮大。所以临卦也有壮大的意思。另外,临卦的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兑为泽,所以泽上有地便是临卦的卦象。“泽上有地”意思是说,沼泽的外边是无边的土地,而土地的位置是高于沼泽的,所以说“泽上有地”。站在沼泽边上的土地上往沼泽里看,这就是临。可见卦象与卦名的含义还是较为一致的。 20.观(风地观)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大象传曰:观卦下坤地、上巽风,故有风行地上之象。风行地上,无所不至, 万物迎风而起,各得其所化,故有上观视于下之意,亦有下观仰于上之意。古先圣王观察观卦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万物各得其所化之象,悟出当时时 出行,巡视四方,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因其俗而设其教,使百姓有所观仰, 而能顺从教化。
风之行于地上,则卑而及物,所加者偃,所触者动,有周游历览之义,故为观之象。先王以省察四方,俯观民之风俗,而就为之设教,如王制所谓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令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修其教,不易其俗是也。夫风行地上,各随其时,时为二月则谷风至,自东;时为五月,则凯风至,自南;时为八月,则阊阖风至,自西;时为十有一月,则广莫风至,自北。四时所至,无有差忒,先王之省方,二月则东巡守,五月则南巡守,八月则西巡守,十有一月则朔巡守,亦犹风行地上而无不周及也。平庵项氏曰:方与民,属地;省之、观之、教之属风。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风行大地吹拂万物,这是观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周流八方的风,从而巡视邦国,观察民情,推行教化。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象传曰:初六所观甚浅,犹如童子之见识,此乃一般小百姓常有的情形。
初六爻辞讲,愚蠢近视,这恰是小人们的思想特征。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象传曰:六二犹如妇人女子身居户内,谨守妇道,不能尽见大观之美者,乃 谓其见识浅陋,应该感到羞愧。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象传曰:六三能向外观仰而内自修省,以谨慎抉择其进退者。乃说明其处可 进可退之时,能反求诸己,自我检视,未失正道。
《象辞》说:观察亲族的思想动向,从而决定为政的措施,这才未失去用人行政的正道。
六三,初六爻到六三爻都是阴爻,但它们的位置不同,一个是在最下面,因此像孩童一样“观”,一个放在第二位,在中间,也就是在家里面,因此像奼女那么窥视。到了六三就到了下卦的最高位,固然也是女人,但要更成熟一些,懂得就观察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反省自我行为,然后才决定进退,这样是有好处的,一定要从自我的内心来观。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象传曰:六四观视天下之贤士俊才,乃以其礼贤下士,崇尚贤者,欲国君能 进用之。 ◎尚宾,礼尚贤者而荐用之也。
《象辞》说:观察国家政绩风俗的辉煌表现,此来者为国宾。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象传曰:九五贤君也,如欲自省其施为之善否,则可从社会之风俗民情观察之。若民风淳朴,民情善良,则政治、教化亦可谓臻于善矣。
《象辞》说:观察亲族之意向,就是观察天下万民的意向。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象传曰:上九欲使下观者皆受感化而为君子者,以其虽退居虚位,不当事任, 而化民之志,民胞物与之心,丝毫未曾稍懈。
《象辞》说:观察其他部族的意向,是由于尚未全面摸清情况,心不踏实,决心难下。 风吹拂在大地上,这就是《观》卦的象征;先王据此视察各方、实施教育。初六(爻辞说)“儿童观察(事物)”,这是小孩的浅见之道。(六二爻辞说)“偷偷地去窥视,妇女守正可获吉祥”,因为这种行为是丑陋的。(六三爻辞说)“观察同宗人,可进可退”,这也不失观察的正道。(六四爻辞说)“(外宾也来)观光国家盛典(成为君王的宾上客)”,这是礼尚宾客。(九五爻辞说)“观察同族人”,这是观察全国民众。(上六爻辞说)“观察其它异姓人”,是志向还没有实现。风地观卦是异卦相叠,下卦为坤,上卦为巽。风行地上,喻德教遍施。巽为风在上,坤为地在下。说明巽在上,为民办事,像风一样迅速,无处不到。地在下,表示地上的万物仰首观察巽的行为,产生敬重和羡慕的心理,决心学习巽的德才。由此可知,观卦本身是以敬重的态度观察和学习他人优点和长处的卦。
象》这样评断此卦:卦遇蓬花旱逢河,生意买卖利息多,婚姻自有人来助,出门永不受折磨。
《说文》中说:“观,谛视也。”“谛视”就是仔细、详细地察看、审察的意思。前面的临卦也有察看的意思,而这一观卦也有察看的意思。《杂卦传》说:“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也就是说两个卦都是看的意思,但临卦的出发点是给予,而观卦的出发点是求取。临卦的巡视是为了掌握老百姓的真实情况,最终目的是给予老百姓更优惠的政策,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观卦则是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观察天地运转及神灵的相关信息,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这种变化规律与哲理。简单来说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是探索未知而掌握知识。观卦排在临卦之后,主要是它与临卦的含义相反的缘故。临卦代表阳气渐长,观卦代表阴气渐长;临卦表示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卦则是探索未知掌握知识卦画上也是排列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将观卦排列在临卦之后。“非覆既变”是《周易》排列八卦的特点,其内涵便是让人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好让人懂得从双方面思考问题,对利弊都要考虑。这按现在的话来说就叫换位思考。
风地观卦的卦画是下面四个阴爻,上面两个阳爻,与临卦的卦画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风地观卦从卦象上进行分析,观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风吹拂着大地就是观卦的卦象。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人也应当像风一样,无所不观,观察万物而得到更多的知识。(国易堂) 21.噬嗑 火雷噬嗑
“噬嗑(shìhé)”,上下牙齿咬断口中之物使之整合。此卦的外形如同人的口腔,初九、上九两个阳爻为上下唇,六二、六三、六五三个阴爻为齿,九四一阳为横梗在口中之物,必须用力咬断,始能整合,所以说“颐中有物,曰噬嗑”。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大象传曰:电以明照、雷以威势,二者乃相须并现之物,威镇而明察,有用刑之象,故以象徵噬嗑卦。
古先圣王观察噬嗑卦电明、雷威相须并现,威镇而明察之象,悟知施政当先辨明刑罚之轻重,整饬法令之得失,方能使万方顺服,天下一心。
◎敕,音饬,整饬也。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震为雷,上卦为离为电,雷电交合是噬嗑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威风凛凛的雷、照彻幽隐的电,思以严明治政,从而明察其刑罚,修正其法律。
诸卦象皆顺说,唯泰与噬嗑倒说,泰不言地天而言天地,此圣人崇阳抑阴,尊君卑臣之微意也。噬嗑不言电雷,而言雷电,伊川程子紫阳朱子皆以为倒置,或曰:按噬嗑之彖传云:雷电合而章,盖取其交而相合耳,不交则电雷,交则为雷电也。愚则曰:噬嗑之象,岂有他哉,不过取其威明二者之并行耳。先王以明罚敕法,则威明并行,亦如电与雷相合而震耀,使天下之所畏而莫敢犯也。或又疑之曰:若然,则噬嗑与丰取象何以异哉?曰丰则光明后动,犹电闪而雷继之,震而击物,故丰之象曰:折狱致刑。噬嗑则不然,雷先动于下,电乃明于上,唯震耀而已,不击物也,故噬嗑之象但曰明罚敕法。明罚如金作赎,刑所以惩其过也。敕法如象以典刑,所以防其恶也。言之于设教之后,所以辅教之不逮也。秀岩李氏曰:释文云:敕俗字也,字林作敕。圭叔吕氏曰:明罚离象,敕法震象,明而示之,虽愚知避,严而敕之,虽悍知畏。深居冯氏曰:离火也,而不为火者五卦,其遇雷则为电,噬嗑丰是也。遇地则为明,晋明夷是也。而重离亦以明言之。
【先哲释义】
1 . 程颐曰:雷电相须并见之物,电明而雷威。先王观电雷之象,法其明与威,以明其刑罚,饬其法令。法者,明事理而为之防者也。
2 . 宋衷曰:雷动而威,电照而明,二者合而其道章也。用刑之道,威明相兼,若威而不明,恐致淫滥;明而不威,不能伏物。故须雷电并合,而噬嗑备。
3 . 侯果曰:雷所以动物,电所以照物,雷电震照,则万物不能怀邪。故先王则之,「明罚敕法」以示万物,欲万方一心也。
4 . 王符曰:夫积怠之俗,赏不隆则善不劝,罚不重则恶不惩,故凡欲变改风俗者,其行赏罚,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5 . 刘沅曰:明者,辨也,辨其轻重,象电之明;敕者,正也,正其得失,象雷之威。罚者,法之用,即一时所用之法;法者,罚之体,即平日所定之法。
圣王以礼乐化天下,有梗顽不顺者,必以刑罚治之。夫噬之所以嗑之,明刑所以弼教,非尚猛也,欲受罚者改其恶,无非仁民之心也。
6 . 马振彪曰:圣世彰善瘅恶,明威并用,道在雷厉风行。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火猛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治刑之法,取火雷为象,盖有道矣。然以柔中为主,仍不失辟以止辟、刑期无刑之意。老子擅用柔,经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盖得柔中之道矣。
初九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象传曰:初九被处以穿著窒足之刑械,以限制其行动之刑罚者,乃戒其不再以恶小而行之也。
《象辞》说:拖着刑具,磨破了脚趾,小惩则可大戒,使之不重犯过错。
六二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象传曰:六二治刑虽易,而不免有所伤害者,乃因其本柔顺中正之质,下乘初刚之倔强难服者。
《象辞》说:大吃鲜鱼嫩肉,遭受割鼻之刑,由于六二之爻居于阳爻之上,像人享受非分之福。
六三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象传曰:六三用刑无方,致受刑者不服而生怨者,乃因其阴柔失位而不中,居位不得其当。
《象辞》说:中毒,由于六三阴爻居于阳位,像人不称其位。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六三处下体之极,而履非其位,以斯食物,其物必坚,岂唯坚乎,将遇其毒。然承于四,而不乘刚,虽失其正,刑不侵顺,故虽遇毒,小吝,无咎。噬,以喻刑人;腊,以喻不服;毒,以喻怨生。
2 . 程颐曰:六三居下之上,用刑者也,以其居位不当,故用刑于人,则人不服而怨怼悖犯之,如噬齧乾腊坚韧之物,而遇毒恶之味,反伤于口也,是可鄙吝也。六三虽处位不当,而强梗难服而至于遇毒,然用刑非为不当,亦小噬而嗑之,非有吝也。
3 . 朱熹曰:腊肉,谓以全体骨而为之兽腊,坚韧之物也。六三阴柔不中正,治人而人不服,有噬腊肉遇毒之象。虽有小吝,然时当噬嗑,于义为无咎也。
4 . 李士珍曰:腊肉者,前日之肉,曝于日而成腊。凡肉陈则气味变而为毒,论语所以有不宿肉之戒也,易而不戒,是受其害。阴为小。
5 . 马其昶曰:六三不中正,其所噬肉,炀于火而焦焉,则其味苦不堪食,故曰遇毒。然以其苦而不食,则不致有他患,故虽小吝而无咎。
6 . 黄寿祺曰:治理刑狱,必先正位,才能服众。六三遇毒小吝,实由于其居位未正,而匆匆施用刑法,故象传特发「位不当」之义。
九四
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
象传曰:九四之治狱用刑,须于艰困中固守正道,始可获吉祥者。乃谓其治狱之道,尚未能广受肯定而顺利推行,虽得金矢,仍应艰贞自守。
《象辞》说:卜问艰难之事,结果是吉祥的,但目前仍处于艰难之中,尚未进入光明之境。
六五
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
象传曰:六五能固守贞正以防危厉,必可治狱而无咎害者,乃戒其施用刑罚必须求其正当。
《象辞》说:卜问得危险之兆,但最终可以无灾祸,由于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位象得当,可以化险为夷。
赵汝梅曰:彖言「不当位」,此言「得当」者,彖以位言,此以事言。六五以柔用狱,行以贞厉,其无咎者,得用狱之当者也。
黄寿祺曰:六五以阴处阳位,遂有得黄金之正,故小象传所谓「得当」,与彖传之「虽不当位,利用狱也」之理,实相一致。故李过曰:「九四以刚噬,六五以柔噬。以刚噬者,有司执法之公也;以柔噬者,则人君不忍之仁也。」
上九
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象传曰:上九屡犯刑法仍积恶不改,终致颈项上被套上枷锁,施以严刑者,乃因其刚愎自用,有耳而无聪,屡受明戒而不知悔改。
《象辞》说:肩上杠着大枷,磨破了耳朵,由于其人不听劝阻,触犯了刑律。
电闪雷鸣,这就是《噬嗑》卦的象征;先王据此明确刑罚、整饬法律。(初九爻辞说)“带上脚枷,砍掉脚趾”,这是教训他不再行其犯罪之事。(六二爻辞说)“在皮肤上剌字,割掉鼻子”,这是因为他凌驾于阳刚之上。(六三爻辞说)“遭到毒打”,因为他所处的位置不当。(九四爻辞说)“在艰难之时利于守正可获吉祥”,是还没有进入光明的境地。(上六爻辞说)“带上木枷,割掉耳朵”,这是由于他不聪不明造成的。 火雷噬嗑是异卦相叠,下卦为震,上卦为离。离为阴卦,震为阳卦。阴阳相交,咬碎硬物,喻恩威并施,宽严结合,刚柔相济。
从监狱的角度来分析卦形,初九和上九,好像厚实的狱墙。而墙内的六二、六三、六五,又像软弱的犯人,而九四正好像强悍的狱官或巡狱者。 《象》中这样解释本卦:雷电,噬磕;先王以明罚赤法。
《象》中指出:噬嗑卦的卦象是震(雷)下离(火)上,为雷电交击之表象。雷电交击,就像咬合一样;雷有威慑力,电能放光明,古代帝王效法这一现象,明其刑法,正其法令。
噬嗑卦启示了刚柔相济的道理,属于上上卦。《象》中对此卦的断语是:运拙如同身受饥,幸得送饭又送食,适口充腹心欢喜,忧愁从此渐消移。
前面临与观两卦是察看的意思,在临卦中君王观察百姓需要什么,观卦中君王让百姓看到君王在做什么。君王给予了百姓的所需,便会得到百姓的拥护;百姓看到了君王的典范行为,便会明白自己该怎样做。君与民这样就团结起来了,于是一些不法分子便无处藏身了,百姓能够看到不法分子的行为,君王也能够看到这些不法分子,于是民众与君王一起将这些坏人绳之以法,以维护社会的治安。所以临卦、观卦之后,便是噬嗑卦。
火雷噬嗑卦上卦为离为火为电,下卦为震为木为雷,闪电雷卦上卦为离为火为电,卦为震为木为雷,闪电雷鸣,击中物体使其燃烧起来,这就是噬嗑卦的卦象。下雷阵雨时,一些建筑物遭受雷击会倒塌,一些动物与人遭受雷击会死亡,森林遭受雷击会发生火灾。古人看到这个自然现象,认为是天神在惩罚罪恶。君王效法天神的做法,所以也像雷电击中物体一样打击犯罪分子。雷电是迅猛的,所以也表示打击犯罪要迅捷,要彻底,力度要狠。 22.贲 山火贲
“贲(bì)”,文饰的意思。贲卦由噬嗑卦发展而来。《序卦传》说:“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噬嗑通过明罚敕法来整合社会,侧重于以刑狱禁暴,这种整合缺少精神文明的联系,只能称之为“苟合”,即建立在强制基础上的委曲苟且的整合。所以应该继之以贲,用礼乐轨制来文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大象传曰:贲卦下离火、上艮山,有山下有火之象。山下有火,或其热力藏于地中,热气上蒸,长养草木,则山色青葱翠绿;或其火焰光耀于山下,光明上照,则山形焕发光彩,皆有贲饰之意。
君子者观察贲卦山下有火,而山色青葱,山形焕彩之象,悟知应修明庶政,教民于未犯刑之先;而审断刑狱,则必以情实,不敢师心自用,以文饰其所审断之刑案。
◎折,断也。
艮山静而止,质也;离火动而明,文也。火明于山下则质而以文,故曰山下有火,贲。夫山下安得有火,所以有火者,有人于此居之也。人居于山下,则烟火辏集,与荒山寂寞之境不同矣。庶,众也。与庶物之庶同,非谓其小也。秀岩李氏曰:政与狱皆有小大不当执,庶字以为小也,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者,修明庶政之治具,则可饰之以文。若断狱则不可也。书吕刑曰:非佞折狱,唯良折狱。佞为口才也,口才且不可断狱,矧可以文而饰之乎。苟恃其明察而深文巧诋,缘饰以没其情,在小人则敢如是,在君子则无敢如是也。君子而如是,则非君子矣。丰卦明于内而动于外,故其象曰「折狱致刑」,贲则明于内而止于外,故其象曰,明庶政无敢折狱。深居冯氏曰:明庶政者离之明,无敢折狱者艮之止。又曰,先之以临观之教养,后之以噬嗑贲之刑政。刑特以辅教而已。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离为火,山下有火,火燎群山,这是贲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思及猛火燎山,玉石俱焚,草木皆尽,以此为戒,从而明察各项政事,不敢以威猛断狱。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也。
2 . 程颐曰: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类皆被其光明,为贲饰之象也。君子观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果敢于折狱也。折狱,人君之所致慎也,岂可恃其明而自用乎?乃圣人之用心也,为戒深矣。故折狱者专用情实,有文饰则无其情实矣,故无敢用文饰以折狱也。
3 . 吴澄曰:山下有火,则山腹内有温暖之气,能长养草木,贲然有光,故曰贲。
4 . 马其昶曰:造化有温燠之气,而草木荣;君子有无敢折狱之心,而人之生机遂。盖明庶政者,悬书读法以教之于未犯之先;无敢折狱者,哀矜勿喜以慎之于听断之际。无敢者,罔敢自用也。
5 . 马振彪曰:明庶政,是从下卦离明之意推之。无敢折狱,是从上卦艮止之意推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使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亦无敢折狱之意也。
6 . 黄寿祺曰:治理庶政当追求文明之景象,折狱则以明慎为本,不可文饰其事。大象传强调「无敢折狱」,正指出文饰不宜滥施的道理。故程颐称此语「乃圣人之用心也,为戒深矣!」
初九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象传曰:初九舍弃乘坐车马,仅安步当车,徒步而行者,乃以其位为庶民,应固守本分,不宜乘坐大夫之车马。
《象辞》说:舍车不乘,徒步而行,为显示鞋子之美丽,理应不乘车。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初九在贲之始,以刚处下,居于无位,弃于不义,安夫徒步以从其志者也,故饰其趾。
2 马振彪曰:贤者安步当车,终身不辱,揆之于义,弗背而乘车,虽徒行亦为之生色,即贲其趾之义也。
3. 黄寿祺曰:贲当合于义。初九有应于六四,其义似体现于安步当车,静待六四之应,故不乘非义之车。礼记坊记云,「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亦可与此爻之义相发明。
六二。
象曰:贲其须,与上兴也。
◎须,通「须」。毛在颊称髯,在口称髭,在颐称须。九三互震与上九互艮合成颐卦,六二在颐下,故须也。
象传曰:六二专意上承九三,犹如在尊者之颐下贲饰其美须者,乃说明其与九三相比而同心,互为文饰而相得益彰。
《象辞》说:润饰自己的胡须,说明老人不服老,匡助君王振兴国家。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六二得其位而无应,九三亦无应,俱无应而比焉,近而相得者也。须之为物,上附者也。循其所履,以附于上,故曰「贲其须」也。
2 . 程颐曰:六二贲之主,故主言贲之道也。饰于物者不能大变其质也,因其质而加饰耳,故取「须」义。须,随颐而动者也,动止唯系于所附,犹善恶不由于贲也。六二之文明,唯因其质而贲之,善恶在其质也。
3 . 侯果曰:自三至上,有颐之象也。二在颐下,「须」之象也。二无其应,三亦无应,若能上承于三,与之同德,虽俱无应,可相与而兴起也。
4 . 刘沅曰:六二柔来文刚者也。柔来文刚,非有加于刚之外也,文其不及者,以成礼也。阴随阳而动,文附质而行,如「须之附颐」而动也。与上兴者,上谓九三,火炎上故象兴。六二为贲主,盖刚为质,柔为文,文不附质,焉得为文?圣人右质左文之意也。
5 . 袁枢曰:柔不能自立,得刚而后立。下不能自兴,得上而后兴。六二上与九三合志,同心而兴起也。
6 . 黄寿祺曰:六二贲九三,正是彖传所谓「柔来文刚」之意。故刘沅曰,「阴随阳而动,文附质而行」,「刚为质,柔为文,文不附质,焉得为文?」
九三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
象传曰:九三应永久守住柔文附于刚质之正道,而可获吉祥者,乃说明其施为和成就,终究无人能凌驾其上。
《象辞》说:永远贞正,必吉祥,由于决没有人侵凌正派人物。
俞琰曰:文过则质丧,质丧则文敝,要当永久以刚正之德固守则吉。
黄寿祺曰:三与二以刚柔之正,亲比互贲,惠泽相施,所谓文饰适得其美之象。但九三又有「永贞」之诫,可见下卦终极之地位,有多凶之难处。
六四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象传曰:六四虽阴柔得正,然其处于多惧之位,心中仍存有疑惧。而谓其所相应之初九,非为强寇,实乃其相应相得之配偶者,乃在勉其不必疑惧,应速往相应,终将无所怨尤。
《象辞》说:六四阴爻居阴位,所处恰当。既知不是来抢劫,而是来娶亲,疑虑冰释,终无灾祸。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六四有应在初,阂于三之刚猛,以为己寇,虽二志相感,却不获通亨。欲静则失初之应,欲进则惧三之难,故或饰或素,内怀疑惧也。鲜洁其马,翰如以待,虽履正位,未敢果其志也。匪缘寇隔,乃为婚媾,则「终无尤也」。 ◎阂,通「骇」。
2 . 程颐曰:六四与初九为正应,相贲者也,以其相远而九三介于其间,是所当之位为可疑也,虽为九三寇雠所隔,未得亲其婚媾,然其正应,理直义胜,终必得合,故云「终无尤也」。
3 . 黄寿祺曰:六四虽当位得正,然其处多惧之位,心仍疑惧,不敢速往应初,故特以「匪寇婚媾」勉之。且初九舍车弃华,而其白马尚素,两者志趣相合,故不须疑虑,往必有得。
六五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象传曰:六五终能获得吉祥者,以其能以阴承阳,亲比上九,阴阳相贲,喜获贤士之助。
《象辞》说:六五爻辞说的吉祥,指的是有婚姻之喜。
装饰好家里山丘林园,手持一束微薄的丝绢来迎接远亲。虽有一点吝啬,但最终可获吉祥。六五爻卦位是吉利的,是指将有喜庆临门。此爻说明君子做事诚意朴实,虽然奉献微薄之力,但付出的一片真心一定会得到好的报答。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六五处得尊位,为饰之主,饰之盛者也。施饰于物,其道害也,施饰丘园,盛莫大焉。贲于束帛,丘园乃落,贲于丘园,帛乃戋戋。用莫过于俭泰而能约,故必吝焉,乃得终吉也。
2 . 刘沅曰:六五艮体得中,文明以止,而密比于上九之贤,犹比于丘园之中以求贤士。帛戋似吝,然礼薄意厚,不过乎文,终有吉也,喜庆也。阴阳相需而成贲,六五与上九近而贲之,是能求贤自辅,以成贲之治者。
3 . 李士珍曰:上九不在位,如贤人之在野,故以束帛聘于丘园。贤者邦家之光,聘贤者礼文之美。六五履中蹈和之君,文而有质,虚衷求贤,丘园生色。虽礼仪俭啬,而诚意以求,不以虚文相炫,故吝而终吉。贤者固可以诚求,而不可以货取也。
4 . 马振彪曰:意质实则文仪可略,若诚意不足而虚文有馀,亦何足贵?吝而终吉,盖礼不足而敬有馀也。
5 . 程颐曰:六五以阴柔之质,密比于上九阳刚之贤,获比于外,比之于贤,贲于丘园也。能从人以成贲之功,享其吉美,是「有喜」也。
上九。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象传曰:上九由文返质,文饰以白为主,而无所咎害者,乃因其刚居柔位,又得六五以柔承之,故大得其以白为贲,崇尚朴质之志。
《象辞》说:白底的布帛饰以诸色花纹,没有灾祸,由于上九居一卦乞首位,像人高高在上,志自得满。
修饰的素白朴质淡雅,没有祸害。“修饰的素白朴质淡雅,没有祸害。”是指努力发展到了上位时表明志向已经实现了。此爻说明君子一生奋斗为人真诚,勤俭朴实,有了很好的发展,实现了最初的志向。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上九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
2 . 程颐曰:上九处贲之极,贲饰之极,则失其华伪,唯能质白,其贲则无过饰之咎。白,素也。尚质素则不失其本真,上九在上而文柔,成贲之功,六五之君受其贲,故虽居无位之地,实尸贲饰之功,为「得志也」。
3 . 李士珍曰:上九处贲之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由文返质,文明而止矣。志高品洁,自得于山林之外,虽失位而亦无咎。
4 . 刘沅曰:上九居艮之终,止之极也,尽去其华,归于无色,故「白」也。白非贲也,贲极而反于白,以白为贲,正所以善其贲也。无咎者,反本复始,救败之道也。救敝扶衰,得行其志也。
5 . 论语八佾曰:绘事后素(绘画之事后素功)。郑玄注曰,「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是功成于素之事也」。马振彪释曰,「此有质而后有文,所谓无本不立者也」。
6 . 邱富国曰:阴阳二物,有应者以应而相贲;无应者以比而相贲也。此贲卦六爻之取象也。
7 . 黄寿祺曰:贲卦要旨有二:一、刚柔相杂而成文。系辞传下:物相杂故曰文。二、文饰不尚华丽。杂卦传:贲,无色也。
山下有火,这就是《贲》卦的象征;君子据此应该明察众多政事,不敢以修饰之辞去断狱。(初九爻辞说)“不乘车徒步而行”,不乘车是适宜的。(六二爻辞说)“修饰他的胡须”,是给他增加光彩。(九三爻辞说的)“永远坚守正固可获吉祥”,因为这样做始终不会受到欺凌。“六四”所处的位置就是多有疑心;(爻辞说)“不是匪、不是强盗而是来求婚的”,最终还是没有了忧虑。(爻辞说)六五吉祥,是因为有了喜事。(上九爻辞说)“不加修饰而没咎害”,是在上的心志得以实现。 《贲》卦讲的是修饰的道理,其主要思想,一是刚柔相辅,“物相杂故曰‘文’”(《系辞下》)。二是修饰不要过分,“《贲》,无色也”(《杂卦传》)。卦中六爻有承有应,初与四相应,初步行前往“义弗乘”,四以素“白”之质相应而“无尤”;二承于三,二只为三“贲其须”,壮其阳刚之气,没有改变其面貌;五承于上,上以“白贲”应五之“束帛”,五“有喜”,上“得志”。“贲”的目的是弥补人或事物的某些不足,但不能过分。玉不琢不成器,只有去其瑕疵才能增其光彩,也只有琢成器才能有实用价值,这都没有改变玉的性质。 山火贲是异卦相叠,下卦为离,上卦为艮。离为火为明;艮为山为止。贲,指贝壳的光泽。光泽和贝壳相互映衬,彼此装饰,色彩交错,合为一体,显得文雅又光明。因此,贲含有装饰和文明之意。贲卦论述文与质的关系,以质为主,以文调节,文明而有节制。贲卦下卦为离,离为火,上卦为艮,艮为山。山下有火,一片艳红,花木相映,锦绣如文。喻男婚女嫁,国政家制,都有仪礼制度,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人文关系,用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以文明的制度,使每个人都懂得一定的礼仪,这就是人类集体生活必需的装饰。
贲卦位于噬嗑卦之后,《序卦》中这样说道:“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事物不可以勉强相合就算了,还须加以文饰,所以接下来谈的就是贲卦。《杂卦》之中对贲的解释是:“贲,无色也。”由此可知,所谓的文饰,并非加上颜色,而是以无色来突显出其原有的面貌。在方法上,则是通过适当的安排,使事物处在合宜的位置上。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离火在下,艮山在上,所以离下艮上之卦如同山下有火一般,形成山火相映,彼此装饰之势,故本卦起名为贲。君子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以光明磊落的行为处理各种政事,对人狱的事,不可轻易地决断。
贲卦属于中上卦,象征装饰,告诉人们饰外扬质,返朴归真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笃实平淡,不慕虚名。贲卦启示了饰外扬质的道理,属于中上卦。《象》对此卦的断语是:近来运转锐气周,窈窕淑女君子求,钟鼓乐之大吉庆,占者逢之喜临头。
《说文》说:“贲,饰也。”可见“贲”字的本义是装饰、打扮的意字。从字结构上分析,贲由“卉”与“贝”组成,花草与贝壳都是古代人们的装饰品,花草与贝壳都有斑斓的色彩,所以贲卦讲的便是用斑斓的色彩修饰朴素。在盛世中,人们富足了,便会滋生淫邪与腐败,惩治这股歪风邪气后,君王要经常体察民情,然后还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对一小撮的坏分子给予严厉的打击,于是社会开始出现了平安与兴旺,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对生活的追求便会有所提高,便幵始追求修饰的艺术。所以噬嗑卦之后便是贲卦。贲卦其实表示的是艺术的发展。一个穷困的社会,是不可能盛行艺术的,只有社会财富积蓄多了,人们才会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于是艺术便开始在生活中唱主调了。住房要讲究装潢艺术,吃饭要讲究饮食艺术,穿衣要讲究服饰艺术,写文章也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总之,盛世是艺术大发展的时代。贤明的君王把道德的教育同艺术结合起来,于是使民众可以普遍受到教育,提高修养。
山火贲贲卦的卦画也是三阳三阴,与噬嗑卦的卦画排列顺序正好相反。从卦象上进行分析,贲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离为火,山下有火就是贲卦的卦象。山下的火是怎么装饰山的呢?远古人类居于山中的洞穴中,晚上点燃篝火照明,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从远处望去,处处的篝火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这就是贲的意思。
柔来而文刚:贲卦从泰卦变化而来,泰卦的九二爻与上六爻互换,便成了贲卦。此句意思是泰卦的上六爻来到贲卦的六二的位置,文饰离卦的两个阳爻。 23.剥 山地剥
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坤,坤为地。高山屹立于大地,风雨侵蚀,山石剥落。警诫君王提防小人与政,侵凌君子,剥蚀国家。所以卦名曰剥。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大象传曰:剥卦下坤地、上艮山,有山耸立地面之象,而言山附于地,则为 高山颓落,而委附于地面,故象徵颓圮剥落之意。 居上位者观察剥卦山附于地,即高山颓圮剥落之象,悟知民为邦本,本固邦 宁之道理,当厚待其下民,以安保其高位。此固本防剥之道也。
山之根深藏于地中,不可得而纪极,而曰山附于地,以众人所共见者言之耳。莫高匪山,今乃附著于地,剥之象也。山之巅,高出于地上,安静而不摇,盖以地厚故也,宅居也。为人上者,欲安居,于上可不使下之厚乎。《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盖本固则邦宁,下厚则上安,未有本不固而邦宁,下不厚而上安者也。谓之上者,凡居众人之上者,皆不可刻剥其下,非但人君为然也。隆山李氏曰:易中象辞曰大人、曰君子、曰先王,而此独曰上者,剥之世在下,故指在上之一阳而为之辞也。圭叔吕氏曰:厚下坤象,安宅艮象。上九一爻为庐,亦宅之义,卦取柔变刚义,象取上安下义,各有所主也。平庵项氏曰:凡彖所言皆六爻消长之象,凡象所言皆八卦取物之象,大抵卦有吉凶善恶,而象无不善者,盖天下所有之理,君子皆当象之,遇卦之凶者,既不可象之以为凶德,则必于凶之中取吉以为象焉,剥与明夷是也。人君无用阴剥阳之理,则当自剥以厚下,君子无用暗,伤明之事,则当自晦以涖众,凡此皆于凶中取吉,诸象之例皆然。
剥卦上艮为山,下坤为地,山本是高起于地的,由于地面的基础剥落而崩塌下来附着于地,有山附于地之象。居于上位的君主观剥之象,用于国家管理,应该采取措施,“厚下安宅”。这是因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使人民生活安宁,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如果人民的生计发生了问题,国家政权也将如同“山附于地”一样随之而崩溃。
刘沅曰:山,形峙地上,根蟠地中。言附于地则圮剥矣,故为剥。
刘沅曰:上,谓居民上者,一阳在上之象也。宅,上所居之位。居上者厚其 民以安其位,高而不危,厚如坤,安如山也。
刘牧曰:山以地为基,厚其地则山保其高。君以民为本,厚其下则君安于上。
司马光曰:基薄则墙颓,下薄则上危,故君子厚其下者,所以自安其居也。
马振彪曰:剥之象,孤阳在上,群阴日进,其势甚危。临兆民者,懔乎若朽 索之驭六马,于此求有以安之之道,在薄取于民,以厚其下,下厚则上自安 矣。所谓厚下,即顺而止之之法,惟顺民心者能挽回剥运。
初六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象传曰:初六之剥落,犹如大床之剥落,先自其足始者,其用意乃欲先蚀灭 其下方之基础。
《象辞》说:床足脱落,这是自毁根基。此爻“剥床以足”及六二“剥床以辨”,六四“剥床以肤”皆为象占之辞,即这种现象皆梦中所见,为其异常,故拈蓍以占其凶吉。
卢氏曰:坤所以载物,床所以安人。在下故称足,先从下剥,渐及于上,则君政崩灭,故曰:以灭下也。
六二
象曰:剥床以辨,未有与也。
象传曰:六二之剥落,犹如大床之剥及床面(床柱)者,乃因其未有相应之 阳爻相助,即所谓君子之势不可孤也。
《象辞》说:床板脱落,这是自毁辅佐。六二,已经剥落到中间了,用床头作比喻。“辨”通“端”,指床头。此爻居中间,上面和下面都跟它一样,都是阴爻,阴爻不可能帮助它,因此还要继续剥落。
邱富国曰:阴阳相应为有与。咸六爻皆应,曰感应以相与;艮六爻皆不应, 曰敌应不相与。
龚焕曰:六二阴柔中正,使上有阳刚之与,则必应之助之,而不为剥矣。惟 其无与,所以杂于群阴之中而为剥。若三则有与,故虽不如二之中正,而得无咎。
六三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象传曰:六三虽已消剥成阴,而可以无咎害者,乃因其独应上九阳刚,而不 与上下众阴为伍。
《象辞》说:割取邻国邻邑的土地人民,可以无灾祸,因为邻国邻邑的统治者已失去了上下臣民的支持。六三,继续剥落却没有灾祸,这是为什么?因为它跟上九爻相应,所以不像初六和六二爻一样,无人帮助。上九爻是唯一的一条阳爻,是阳刚之人,是领导,它可以帮助六三爻,因此六三爻就不怕剥落了,这也就说明相应、相助的重要性。
马振彪曰:三居坤顺之极,而上应艮止之终,是外虽与小人为伍,而内实与 君子为援,以失上下之阴类为得者也,故虽剥而无咎。
黄寿祺曰:坤六三曰:含章可贞,章犹阳质,可见三位若为阴爻所居,必蕴 育阳质。剥卦六三又兼应上九,内含之阳益充,以此处剥待复,自可无咎。 六五亦处阳位,比近上九,获利之理,与六三同。
赵彦肃曰:三应、五比, 皆能存阳而免凶。
六四
象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
象传曰:六四之受剥,有床剥已尽,正剥及床上之人,而伤及皮肤之象,此 乃说明其所处之境地,已切近于灾祸。
《象辞》说:剥取床上的垫席,灾祸就在眼前。
马其昶曰:六四切近君位,所谓贵戚之亲,与国同休戚者。剥之,是自剥其 身也。
六五
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象传曰:六五能统领众宫人如贯鱼相次,循然有序的受宠于君王者,以其得 顺止之道,善于处剥,从阳而不剥阳,使上下阴阳各爻,终究无所怨尤。
《象辞》说:宫人依次当夕受宠,秩序不乱,厚薄均匀,因而终无忧患。六五,还在继续剥落,但它取了另外一个意象。皇后带着四个妃子鱼贯而入,一起来承宠于君王,这样是有利的。六五爻好比是皇后,马上就要接近阳爻了,这个阳爻好比是君王。皇后不是一个人去受宠,而是带领别人一起去,是有着宽容气度的。
张?渠曰:阴阳之际,近必相比。六五能上附于阳,反制群阴,不使进逼, 方得处剥之善,上得阳功之庇,下无剥之之忧。
上九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
象传曰:阳刚君子在位,万民受其庇荫而安,犹如出入家门,得有车舆之便 者,乃说明上九为万民所推崇拥戴。而阴柔小人揽权,万民失所庇荫,犹如 庐舍剥落,无以为家者,则明示小人祸国伤民,终究是不可任用。
《象辞》说:君子乘坐华丽的车辆,这是老百姓沉重的负担。小人的破屋不蔽风雨,这种取象表明终究难保平安。 上九,这是唯一的一条阳爻。君子摘取这个硕果以后,不是独自享受,而是驾着车去给老百姓吃,下面的五条阴爻就是指百姓、众人。而小人摘取了这个果实后,一定是自己吃了,不管下面的老百姓了,老百姓就遭罪了,就会万家剥落。
刘沅曰:民所载者,乃剥极将复,民心翼载君子,冀其奠安。终不可用者, 以民失其所庇,而宅身无所。自古小人害正于无事之日,而欲求于有事之时, 究之国亡家破,小人必不能独全,圣人戒而叹之。为君子谋,亦未始非为小 人谋也。
黄寿祺曰:上九一阳,代表事物剥而不尽,终将回复之蕴意,其硕果独存, 阳刚不灭之形象,一方面表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另 一方面显示唯有象徵君子的阳刚,才能使硕果萌发生机,转剥为复。 乔中 和曰:硕果不食,核也,仁也,生生之根也。自古无不朽之株,有相传之果, 此剥之所以复也
万事万物都是从下面开始往上败坏的,都是下面那些最细微的东西、最潜在的东西先变质的,这就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剥”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越来越盛,我们怎样才能止住这么一个不好的局面?那就要像君子一样,要往下看,要把你取得的成果、硕果给予百姓,不能一个人独享,这样的话老百姓有福了,也就不会反对你了,也就止住这种剥落的现象了。
反之,如果像小人那样,虽然自己得到硕果了,但是不管下面的百姓,那么老百姓也不可能来拥护你,你就会继续剥落,就要全面遭殃了。这是一种太极思维,就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是互补的,是共赢的,不要一个人去独赢。六五爻也说明了这一点,它是“贯鱼以宫人宠”,没有独享,而是皇后带领着下面四个后妃一起去承宠于君王,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 高山依附在大地上,这就是《剥》卦的象征;居于上的人据此应该加固下面,使住宅安稳。(初六爻辞说)“剥落床先砍掉床足”,这是灭掉在下的基础。(六二爻辞说)“剥落床砍掉床的立柱”,是因为在上没有应与。(六三爻辞说)“床被剥落而却没有咎害”,这是因为上下不着边。(九四爻辞说)“剥床拆掉了床板”,这是因为切近(六五)的原故。(六五爻辞说)“(带领众阴)入宫受到宠爱”,最终而莸无忧。(上六爻辞说)“君子得以乘车前往”,是民众为其承载;至于说“小人拆掉了草房”,这样的人终究是不可任用的。
《序卦传》说:“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剥》卦一阳在上,五阴在下,很像一张床,故以“床”喻。五阴俱来剥阳,阴盛阳衰,大有秋风萧瑟、万物零落的景象。下三阴是拆床的,初剥足,二剥辩,三剥肤;四顺于阳,五承于上,这是护床的。这说明,在“剥”之时众阴的态度和做法也不一样。卦中唯一的希望是上九,阳刚不灭就有生机;阳刚也不会灭,最终将由“剥”转为“复”。孔子说“上以厚下安宅”,道出了此卦的真正含义。《剥》卦是上为艮山、下为坤地,犹如一座统治政权的金字塔坐落在大地上,下坤是基础,上艮是宝塔,基础不牢则地(坤)动山(艮)摇,统治政权的大厦必然会倒塌!夏朝的统治者就认识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歌》)的道理。孔子说“‘君子得舆’,民载也”,坤为众、为民、为大舆,要想驱车前进,还得民众来承载,这就是后人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剥卦是异卦相叠,坤卦在下,艮卦在上。坤为地,在山之下;艮为山,在地之上。山在地上,常年受到风吹雨打,雷击日晒,被剥蚀不止。
卦象上五阴在下,一阳在上,阴盛而阳孤;高山附于地。高山被风雨侵蚀而剥落,其原来的美色遭到破坏,剥落物落在地上,把大地上的原物压坏,破坏了大地原有的美色,对大地也是一种破坏。所以剥卦具有破坏性。此卦阴盛阳衰,喻小人得势,君子困顿,事业败坏。当然,易经是充满辩证思想和发展变化的哲理,若是剥落物落到地上,地上正是一个坑,剥落物将其填平;或者地上是贫瘠的土地,剥落之物土壤肥沃,这又是好事了。
剥卦位于贲卦之后,《序卦》之中这样说道:“致饰,然后享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经过贲卦的文饰,通达到了尽头,接着就是剥蚀了。
剥卦为坤卦和艮卦组成,坤卦为柔在下,山为止在前。这又喻示着,从平坦的大地顺利前进时,突然遇到了高山,是应该前进还是止步不前,个人选择不同,结果也不相同。剥卦告诉人们的道理就是顺势而止。
剥卦是承接上一象征盛大无比的贲卦而来的一卦。此卦谈的是事物有盛必有衰落的道理。从初爻到第四爻基本上都是这个意思。其第五爻谈的是对衰落采取的一些补救办法,其最后一爻谈的是采取的一些补救办法之后所取得的效果。
剥卦属于中下卦。《象》中这样评断此卦:鹊遇天晚宿林中,不知林内先有鹰,虽然同处心生恶,卦若逢之是非轻。
《说文》说:“剥,裂也。”《广雅》中说:“剥,离也。”可见“剥”字的本义是指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也就是剥离、剥脱、剥落的意思。装饰的东西不会长久,最终都要脱落,就像我们搞家装一样,过几年,墙表面就得剥落,还得重新装修。所以贲卦的下面,便是剥卦。《序卦传》中说:“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杂卦传》中说:“剥,烂也。”可见《序卦传》与《杂卦传》是社会变化而言的。盛世之时,人们讲究装饰,过度的奢侈,就像腐烂物一样,会逐渐剥蚀盛世的繁荣,使盛世走向衰落。
剥卦的卦画是下面五个阴爻,上面一个阳爻。
剥卦卦象,五个阴爻代表阴气的强盛,强胜的阴气将剥蚀掉上面的弱阳,这便是剥卦表示的意思。剥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的节气为霜降。剥卦六爻代表寒露至立冬的三十余天。五天为一候,一爻代表一候。此时万物的生命活力大减,草木凋零,落叶纷飞。天地间的生气被剥夺。另外,从上下卦的卦象分析,剥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土,山附于地便是剥卦的卦象。其实这表现的是一个大形象,即地剥山的形象。它的性质与前面的蛊卦有些相似。大山逐渐沙粒化,最后变为土地,所以是地剥去了大山。
24.复 地雷复卦
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坤上)。复卦外卦为坤,坤为阴为顺,内卦为震,震为阳为动。内阳外阴,循序运动,往返无穷,所以卦名曰复。
复卦一阳在下,五阴在上,由剥卦发展而来,体现了剥极必复的自然规律。《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卦在上之一阳不可以终久剥尽,由上返下,称为“刚反”,也叫做一阳来复,成为复卦。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大象传曰:复卦下震雷、上坤地,有雷在地中之象。时值冬至,阳气正待回复,万物正待静养,故雷在地中,静待时机而复,尚未显其作用。
古先圣王观察复卦雷在地中之象,悟知于冬至阳气复生之际,当休养生息,以辅成阳体,因此封闭关阙通路,使人民不得出入,商旅不得通行,君王公侯亦不出门省视四方。
◎至日,指冬至。复为冬至,姤为夏至。 ◎闭关,谓封闭关阙通路,使人民不得出入。
复十一月之卦,是时天气正寒,而井泉初温,阳气在下故也。先王以至日闭关而不通往来,故商旅于至日不行,后于至日不省方,盖安静以养其稚阳之气,不敢先时而动夫。震阳初复于坤地之下,其气至微,唯安静而后能长,是宜爱护以养之,未可劳动,人或动而泄之,是争天地之先而分夺其气也。先王谓古先哲王,后谓时王,或谓后乃继体守成之君,言先王而又言后,所以别于先王也。至日闭关,乃先王之遗法,至日不省方,后王遵先王之遗意也。平庵项氏曰:彖取阳之复来,故可以出入;象取雷之在地中,故不可以行,不可以出。彖与象取义不同,诸家与彖同,说则非众象之例,亦非此象之义也。愚按:《书舜典》云:十有一月,朔巡狩,正当省方之时,今乃曰「后不省方」,盖为冬至之一日尔,他日不然也。夫关所以通来往,岂可闭。商旅皆欲出于涂,岂可使之不行。今曰「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亦不过谓冬至之一日而已。闭关象坤之阖户,商旅象坤之众。震为大涂,商旅所行之路。坤为迷,不行之象也;坤为地,方之象也。颜师古训方为常,谓不省方为不视常务,殆非也。
《象辞》说:本卦内卦为震为雷,外卦为坤为地,天寒地冻,雷返归地中,往而有复,依时回归,这是复卦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雷,在冬至之日封闭城门,不接纳商旅,君王也不巡视邦国。
雷在地中,古时侯人以为天寒之时,雷返归地中,沉寂无声,万物蛰伏。至日,冬至之日。关,城关。闭关,封闭城门。后,君王。省,巡视。方,邦国。
复卦下震为雷,上坤为地,为雷在地中之象。一阳初生,与二十四节气相配,相当于冬至之日,此时雷潜藏于地中,尚未奋起地面,必须经过一定阶段的培养积蓄,才能发展为震动蛰伏的春雷,促使万物复苏。先王根据这种卦象,制定相应的轨制,划定冬至之日为全国例行的假期,封闭城门,停止贸易旅游活动,君王也不去省察四方,目的是为了顺应天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安静待时,预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的繁忙事务。
【先哲释义】
1 . 程颐曰:雷者,阴阳相薄而成声,当阳之微,未能发也。雷在地中,阳始复之时也,阳始生于下而甚微,安静而后能长也。先王顺天道,当至日阳之始生,安静以养之,故闭关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视四方,观复卦之象而顺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当安静以养其阳也。
2 . 白虎通云: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者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以静,不复行役,扶助微阳以成万物也。
3 . 宋衷曰: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将以辅遂阳体,成致君道也。制之者,王者之事,奉之者,为君之业,故上言先王而下言后也。
4 . 尚秉和曰:至日,兼二至言也。盖古最重二至,汉书薛宣传云,「至日休吏,所繇来久」。后汉书鲁恭传云,「易五月姤用事,先王施命令,止四方行者。」是夏至亦休息,与冬至同也。
5 . 张洪之曰:一阳体成,在天为元气复反,在人为良心复见。闭关云者,闭其内使不出,防其外使不入,理欲关头不可不谨慎如此。人以天地之心为心,此心复于清夜平旦,而亡于旦昼,学者当涵养于不睹不闻之时,省察于隐微独知之地,内外交修,乃能见天地之心。
初九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象传曰:初九能知其不善,而能及时悔悟而复归于善者,乃因其能端正其心而修养其身也。
《象辞》说:出外不远就返回,比喻能时时反省,严于修身。初九,为下卦震雷的第一爻,雷声大作,阳气开始冲出大地,春天万事万物开始复苏。一阳来复,在一年中就是冬至日这一天,在一天中就是子时。先贤在修炼时都非常重视一阳来复,此时闭关不出,内守阳气,因此说“不远复”。
【先哲释义】
1 . 刘沅曰:阳动于初,复之最先者也。一念稍非,则为身累,念始动即复于善,修身莫吉于此。
2 . 崔师训曰:念起即觉,觉即不再,复于意念微动之始,谓之「不远」。
3 . 陈梦雷曰:天地之一阳初动,犹人之善念初萌,圣人所最重。
4 . 黄寿祺曰:复卦借阳刚以喻美善,其意义则以复善趋仁为归。象传以修身解释不远复,是对爻辞的具体阐释。故系辞传下引孔子语释,谓不远复有「知不善而未尝复行」之意。
六二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象传曰:六二阴柔中正,是复道中之休美者,其可获吉祥者,乃因能亲近在下有仁德之人,而复归于善。
◎下仁,谓亲近在下位有仁德之人。
《象辞》说:圆满而归之所以吉祥,是能够去位让贤。
六二,这个时位既中又正,与初九爻相亲相和,因此是愉快地返回。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六二得位居中,最比于初,上无阳爻,以疑其亲。以其比初之上而附顺之,「下仁」之谓也。既处中位,亲仁善邻,复之休也。
2 . 程颐曰:六二阴柔中正而切比于初,志从于阳而能下人,复之休美者也。复者,复于礼也,复礼则为仁。初阳复,复于仁也,仁者,天下公善之本也,二比而下之,所以美而吉也。
3 . 刘沅曰:六二虚中,休休有容,比初之贤而能下之。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能亲师取友以成德者,非但以其柔中也。
4 . 马其昶曰:六二虚中之德,休休有容,以涵养微阳,其位居初上,而心则下之,是以吉也。
5 . 赵彦肃曰:初九先觉,六二资之,易为功也。草木之仁,布种于地,其生也根茎畅达,莫之能遏。六二居初上,不期而化,何异于此。 ◎布种,此谓下仁犹布种也,布草木之种于地也。
6 . 黄寿祺曰:初九阳刚有仁,是善的象徵,六二比之,此其所以复善亲仁而获吉之关键所在。朱子语类云,「学莫便于近乎仁,既得仁者而亲之,资其善以自益,则力不劳而学美矣。」
六三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频,屡也。
象传曰:六三之改过复善,虽多艰难危厉,惟其能振奋向善、努力不懈,宜其无所咎害。
《象辞》说:固然愁眉苦脸地回来,但已脱离危险,理应没有灾祸。六三这个位置大多危险,它是下卦的最上爻,跟上六爻呼应。可上六爻也是阴爻,两个都是阴爻,因此不能对应。它也不正,因此只能愁眉苦脸、委曲地回复。
【先哲释义】
1 . 程颐曰:六三处动之极,阴柔失正,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复贵安固,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开迁善之门,不可以屡失而戒其复也,过在失不在复也,故云「厉,无咎」也。
2 . 朱熹曰:六三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动极,复之不固,有屡失屡复之象。屡失故危,复则「无咎」也。
3 . 刘沅曰:频,数也。六三居震动之极,上接静坤,有旋动旋静,复而又复之象。人心惟危,故「厉」。旋失而能旋复,故「无咎」。
4 . 李士珍曰:改过向善,虽危无咎。礼记中庸云,或安而行之,初之象也;或利而行之,二之象也;或勉强而行之,三之象也。
5 . 马其昶曰:六二以中正近初而复,六三以震动善变而复。厉无咎,则与乾三同辞,以乾乾之道处复,自无频失之悔矣。二、三同复,所谓「朋来无咎」者也。
六四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象传曰:六四能居中行正,专意应阳以复于善者,乃说明其能循初阳之应而复归于正道。
《象辞》说:中途独自返回,这是返回到道义上来。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六四上下各有二阴而处厥中,履得其位,而应于初,独得所复。顺道而反,物莫之犯,故曰「中行独复」也。
2 . 程颐曰:六四居众阴之中,而独能复者,自处于正,下应于阳,能从阳刚君子之善道也。不言吉凶者,盖居群阴之间,初阳甚微,不足以相援,无可济之理也。又其以阴居阴,柔弱之甚,虽有从阳之志,终不克济,亦非无咎也。
3 . 朱熹曰:六四处群阴之中,而独与初应,为与众俱行,而独能从善之象。当此之时,阳气甚微,未足以有为,故不言吉。然理所当然,吉凶非所论也。董子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计其功。」于剥之六三爻及此爻见之。
4 . 刘沅曰:六四在群阴中,独与初阳相应,外不立异,中不茍同,独立而不计毁誉祸福,故不言吉,以坚独复之志。
5 . 缪昌期曰:盖复之所以为复,全在初爻,犹人之初念也。五阴皆复于此而已,惟四在阴中,有所专尚,故发此意。
6 . 马振彪曰:剥与复之为卦,阴阳倒翻,剥三独能应上爻之阳,复四独能应初爻之阳,皆于群阴中自行其道谊者,岂为功利所诱哉。董仲舒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此见之。
7 . 马其昶曰:初九之不远复,是省察克制之要;六四之中行独复,是应事接物之方。初九为天命之性,六四应初是从道也。子思曰:「率性之谓道。」
六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敦,厚重也。
象传曰:六五能敦厚持中,以复归于善而无悔恨者,以其内心能自我省察,以成就复道也。
◎自考,谓自我省察。考,察也,成也。
《象辞》说:经过考察,决定返回,可以无悔,意思是从内心用正道检察自己。
六五,一定要诚信、要敦厚。六五爻居上卦的中位,非常重要。阳气回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敦厚、要反省、要诚信、要守中道。
1 . 王弼曰:六五居厚而履中,居厚则无怨,履中则可以自考,虽不足以及休复之吉,守厚以复,悔可免也。
2 . 程颐曰:六五以中顺之德处尊位,能敦笃于复善者也,故其无悔,虽本善,然戒亦在其中矣。阳复方微之时,以柔居尊,下复无助,未能致亨吉也,能无悔而已。唯其处中而体顺,能敦笃其志,以中道自成也。自考,谓自成也,自成其中顺之德也。
3 . 侯果曰:坤为厚载,故为「敦复」。六四体柔居刚,无应失位,所以有悔,唯能自我考省,动不失中,故曰「无悔」矣。
4 . 朱熹曰:六五中顺居尊,当复之时有敦复之象,此其无悔之道也。
5 . 陈梦雷曰:六五与初九非比非应而复,困知勉行者也,故曰「自考」也。盖六五本远于阳,但以居中能顺,因六四之自返而加厚其功,故能自成也。
6 . 胡炳文曰:六五本有坤体,又互坤,厚之至也。不远复,入德之事也。敦复,则其复也,无转移,成德之事也。
上六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迷复,谓一念之妄心,不知复善。
象传曰:上六迷入歧途,背离复善之道而有凶险者,则说明初阳为本觉之光明,阴之君也,气之帅也,而上九去初绝远,阴不从阳而迷失其道,乃反君道而行也。
《象辞》说:迷途难返遭遇凶险,这是由于君王违反君道。迷途不知返就会有凶险、有灾祸,假如在上六爻这个时位用兵打仗,终究大败。
【先哲释义】
1 . 王弼曰:上六最处复后,是迷者也,以迷求复,是「迷复」也。用于行师,难用有克,终必大败也。用之于国,则反乎君道也。大败乃复,量斯势也,虽复十年修之,犹未能征也。
2 . 程颐曰:上六阴柔居复终,终迷不复者也,其凶可知,在己则动皆过失,灾祸亦自外而至,盖自招也。既迷道不复,则无施而可,用以行师,则终有大败,以之为国,则君之凶也。十年者,数之终也。既迷于道,则终不能行也。
3 . 朱熹曰:上六以阴柔居复终,有终迷不复之象,此凶之道也。
4 . 陈法曰:雷出地上,豫,故利建侯行师;雷在地中,复,故不利行师。微阳初复,宜休养生息,乃欲用震雷之威,未有不败亡者。
5 . 李士珍曰:复者善念,善念迷则转而为恶;复者生气,生气穷则变而为杀。杀心盛则生机隐,人欲盛则天理亡。老子曰,「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贪功而强战者,天人之所恶也」,故大败而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天道之穷也。
雷在地中,这就是《复》卦的象征;先王观此在冬至日就关闭城门,商旅也不出入,以后的君王也不再视察四方。(初九爻辞说)“走不远就返回来”,这是回来修身养性。(六二爻辞说)“美好的回复,吉祥”,这是亲近下面的仁人。(六三爻辞说)“皱着眉头不情愿地归复,有危险(没有咎害)”,(但还是回来了)理应是没有咎害。(六四爻辞说)“居中而独自迎接阳刚的回复”,这也是遵从正道的。(六五爻辞说)“以敦厚的态度迎接阳刚的回复而没有悔恨”,这是居中而又能自我反省。(上六爻辞说)“迷途而不知返回”,是国君违反了阳刚回复之道。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是《剥》的综卦,《剥》卦()是一阳在上,五阴从下向上剥一阳;《复》卦()是一阳反归于下,一阳自下至上剥五阴。“剥穷上反下”道出了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是曲线发展的,当发展到底谷时就得转向反面,犹如阳气从上反回下,从下向上渐长,这种回归是不可抗拒的,是“一阳复始”的局面,渐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初九是卦之主,阳气渐升,每升一级就将剥掉一阴,五阴对阳刚回归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六二是“休复”而“下仁”,六三虽“频复”获“无咎”,六四是“从道”而“独复”,六五“自考”而“敦复”,唯有上六“反君道”“迷复”而获“凶”。这就好像每个人对新生事物的不同态度。 复卦是异卦相叠,震卦在下,坤卦在上。震为雷、为动;坤为地、为顺,动则顺,顺其自然。动在顺中,内阳外阴,循序运动,进退自如,利于前震为雷,为内卦;坤为地,为上卦。地内有雷,意味着雷声一震,大地松动,万物萌生。复,有复兴和回归之意,是事物新生的转折点。从卦象上看,除第一爻为阳外,余爻皆为阴,似有太阳从地平线的一端升起的景象。复卦代表的节气是冬至,正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复卦代表阳性力量复兴而阴性元素衰退,长夜过后太阳升起,启示去而复回和失而复行的方法与哲理,并告诫人们:发现错误就是敢紧复归正道,这样才能吉祥。若是执迷不悟,就会产生灾祸。
复卦启示了寓动于顺的道理,属于中中卦。《象》中对此卦的评断是:马氏太公不相合,世人占之忧疑多,恩人无义反为怨,是非平地起风波。
此卦卦名为复。“复”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复,往来也。”可见复的意思是返回、回来的意思。前面泰卦的九三爻说“无往不复”,说的便是没有一直往前走而不返回的,事物都有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规律,前面剥卦群阴剥去阴爻,接下来便开始一阳复生。所以剥卦的下面是复卦。这正如《序卦传》所说:“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也。”
卦象上卦为坤为地,下卦为震为雷,雷在地中便是复卦的卦象。也就是说此时天上还不会出现雷声,但惊雷已孕育于大地之中了。
复卦最下面的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始生。复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的节气为冬至。复卦六爻代表大雪至小寒的三十余天。五天一候,一爻代表一候。此时一阳来复,阳气重新有了生命,也象征正义又开始出现了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所说的“春夏”便是指冬至到夏至的这段时间。古人效法自然,从这一天开始补充自己体内的阳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