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建国以后,对辽战争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前期,女真各部进行的是以反抗契丹统治者压迫、争取女真民族解放为目标的正义之战。建国之后,随着对辽朝外强中干本质认识的日渐深刻和金军对辽朝作战的屡屡得胜,女真贵族的态度也日益强硬。因此,积蓄力量,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进而消灭辽朝,便成为新生女真政权的目标。金朝建国后的第五天,阿骨打即亲率大军攻打辽朝。自起兵抗辽,女真在对辽不断的军事胜利中得到了发展壮大,契丹、奚、渤海、汉人和系籍女真、室韦、达鲁古、乌惹、铁勒等诸部,或被金兵俘获,或慑于金朝日益上升的势力而投靠,金兵人数日渐增多,影响迅速扩大。辽朝却如西山落日,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事上节节败退。尽管如此,辽政权的力量仍很强大,辽军数量尚多,金朝尚没有足够的力量消灭辽朝,金辽之间处于对峙局面。有鉴于此,天辅元年(1117),金朝向辽提出求封册和议和。 天辅元年至四年(1117~1120),金辽之间展开“不懈”的议和。议和是围绕金朝提出的条件进行的,这也反映出金朝掌握着议和的主动权。议和过程中金辽互派使臣、讨价还价。金朝认识到辽朝的腐败和软弱,于是提出了甚为苛刻的条件。据《辽史》记载,1118年阿骨打在给天祚帝的书信中说:“如果能以事兄之礼事我,每年进贡方物,归还上京、中京、兴中府三路州县,以亲王、公主、驸马、大臣子孙作为人质,归还派出使臣及相关人员,以及信符和与宋、西夏、高丽的往来书诏、表牒,则可以如约。”这封书信蛮横而无理,对辽朝来说无疑是一种要挟。但辽朝迫于女真人咄咄逼人的攻势,不得不改变过去以宗主国自居的高姿态,对阿骨打的要求多次让步。在两年多的议和过程中,辽金双方均有所妥协和让步,双方没有爆发大的战争,但辽朝并没有利用这个相对和平的时机整军备战,以应付日后金朝的强大攻势,这不能不归结于以天祚帝为首的辽朝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无能,而金朝却抓住有利机会,巩固内部统治,进一步壮大军事力量,为下一步的攻辽战争积极准备。 在议和期间,南方的北宋念念不忘从辽朝收复幽蓟“旧疆”。当女真兴起并向辽朝频频发动军事进攻时,北宋统治者十分关注辽金战局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看到金朝连连得胜,认为收复失地的时机成熟了。因此,宋朝向金朝提出联合灭辽的请求,对此,金朝自然是持欢迎态度的,于是宋金之间便结成了共同抗辽的“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由北宋率先提出的,但首倡者却是燕人马植。马植本是辽人,他看到辽朝日益腐朽没落,“知契丹必亡”,加之自己在辽朝得不到重用,遂产生降宋并怂恿北宋灭辽的想法。政和初,童贯出使辽朝,路遇马植,马植见时机来临,遂向童贯献“取燕之策”:“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莱涉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也。”童贯闻之大喜,将马植带回宋朝,宋徽宗很赏识马植的计策,并赐名为赵良嗣(此时马植已改名李良嗣)。1118年,北宋派遣武义大夫马政及呼延庆、高药师率领80多人,携带礼物,泛海使金,与之相约夹攻辽朝。金太祖闻知宋人主动前来通好,并愿意联合灭辽,非常高兴,热情款待了宋朝使者。自是,宋金开始通好。1120年,宋再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假朝奉大夫,和忠训郎王瓌以买马为名,由登州(治今山东蓬莱)泛海使金,“面约夹攻辽,以燕地归我”。赵良嗣会见金太祖后,双方商定:宋金同时出兵攻辽,金取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宋取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还宋朝。因双方使臣均由渤海往来洽谈,故称“海上之盟”。 金宋“海上之盟”是两国为共同抗辽而结成的暂时的军事、政治同盟,金宋结盟改变了金、辽、宋的三角关系,使辽朝更加孤立,从而加速了辽朝的灭亡。但是,“海上之盟”潜伏着金宋双方根本的利害冲突,这也注定了盟约必将破裂。而宋金结盟的缘起及宋人的主动,以及结盟过程中宋朝的表现和结盟后宋朝对辽的军事失败,使女真逐渐认识到了北宋的虚弱。宋人宇文虚中就曾指出宋金结盟的危险性:“引强悍之女真为邻域……恐中国之祸未有宁息之期也。”实际上“海上之盟”的真正得益者是金朝,宋朝每年给金朝的50万岁币,体现出金朝在这场结盟中占据了主导和优越地位,这对此后宋金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对辽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金朝展开了以攻陷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西京(治今山西大同)、南京。收国二年(1116),辽东京渤海人高永昌杀留守萧保先自立为帝,遣使向金求援,金太祖乘机占领东京,擒高永昌。天辅四年(1120),金太祖亲自率军攻打上京,上京留守投降,天祚帝逃往西京。五年,辽宗室耶律余睹降金,天祚帝逃至南京。宋金结盟后,天辅六年,金军在耶律余睹的指引下,攻克了辽中京。四月,金军下西京。而北宋却按兵不动,见辽败亡之势已定,才仓促出兵进攻辽的南京,但几次进攻均被辽军击败。 天祚帝出逃后,只留下南府宰相张琳及参知政事李处温等协助其叔父、秦晋国王耶律淳守御燕京。耶律淳在天祚帝即位后,袭父职为南京留守。因天祚帝出逃,宋金对辽形成对峙局面,于是燕京地区的政治势力开始膨胀。以汉人李处温父子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于1122年,勾结都统萧幹、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义等,以郭药师的“怨军”为外援,谋立耶律淳为帝。“淳惊骇,再三辞,不获,已而从之。以处温守太尉,左企弓守司徒,曹勇义知枢密院事,虞仲文参知政事,张琳守太师,李处能直枢密院,李奭为少府少监、提举翰林医官,李爽、陈秘十余人曾与大计,并赐进士及第,授官有差。萧干为北枢密使,驸马都尉萧旦知枢密院事。改怨军为常胜军。于是肆赦,自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降封天祚为湘阴王。遂据有燕、云、平及上京、辽西六路。”这就是北辽政权。 北辽政权建立伊始,就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金朝在东北方面不断侵逼,南面宋兵分两路进攻南京。除了金、宋之外,尚控制着西南、西北两路都招讨司的天祚帝,也积极备战,准备进攻南京,消灭伪政权。可见北辽政权一建立便注定要失败。在这种三面临敌的情况下,尽管北辽取得了对宋的局部胜利,但内部却不能团结一致。李处温等倾向于投降宋朝,而耶律大石、萧幹等实力派则反对降宋。天锡帝耶律淳本人面对互相对立的两派,无力协调二者的关系,他曾决定遣使向宋朝求和,但遭到了耶律大石等人的坚决反对。此时又传来天祚帝调集精兵五万,准备攻燕的消息。忧惧不已的耶律淳,在内外交困之中很快病死了。 天锡帝死后,萧幹等人拥立其妻德妃萧氏为皇太后,控制朝政。耶律淳临终前,曾密授李处温为蕃汉马步军都元帅,属以后事,但李处温只是徒有虚名,实际兵权并不掌握在他手里。耶律淳死后不久,李处温私通童贯,欲挟萧后降宋。同时又北通金朝,欲为内应。阴谋败漏后,李处温被迫自杀。北辽内乱,北宋以为有机可乘,于是再度举兵攻辽,结果被萧幹击败。金兵则绕道燕京西面展开进攻,萧德妃危急之中屡次上表于宋,并试图说服童贯联辽抗金,但均未奏效。天辅六年十二月,萧德妃见大势已去,于古北口出逃投奔天祚帝,燕京被金军攻占,辽宰相左企弓等降金。至此,辽朝的五京全部落入金朝手中,以天祚帝为首的辽王朝奄奄一息。 萧德妃和耶律大石等投奔天祚帝后,天祚帝杀德妃而宽恕了耶律大石。天辅七年,天祚帝在得到耶律大石率兵归附以及阴山室韦漠葛失的援兵后,不自量力,准备出兵收复燕云。耶律大石劝谏天祚帝应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天祚帝不听,大石见他一意孤行,知道其败亡已不可避免,遂脱离天祚帝而自立为王。八月,阿骨打病亡,弟吴乞买(即完颜晟)继位,是为金太宗,是年改元天会。完颜晟继位后,被占领的辽地出现了波动,太宗采取果断措施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天会二年(1124)三月,吴乞买派完颜娄室击败辽兵于朔州(治今山西朔县)西山,擒其帅赵公直。又派斡离不安抚居民,派斜野击败遥辇昭古牙,浑啜袭破奚人七岩,安定其部民。这一系列措施,平定了太宗刚刚即位后政权出现的波动现象,稳固了吴乞买的统治。 在稳定了统治之后,金太宗集中全力搜捕天祚帝。天会二年十月,金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斡鲁获知天祚帝的行踪,于是金兵加快了搜捕力度。次年,金将完颜娄室最终俘获天祚帝于余睹谷(今山西应县西),辽朝终被女真所灭。天祚帝也在被囚禁一年后死去。 |
|
来自: david808cncn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