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g,茯苓、白术各12g,甘草3g,藿香12g,木香6g,葛根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芳香化浊,解肌止渴。 【主治】小儿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肌肤发热等。 【新用】 1、婴幼儿腹泻 太子参4~6g,白术3~5g,茯苓3~5g,藿香35g,葛根3~5g,木香2~3g,甘草2~3g,炮姜3~5g,肉桂3~5g。久泻不止而无挟杂积滞者加诃子2~3g;大便完谷不化者加干姜3~5g;伤阴者加乌梅4~6g;兼有食滞者加神曲3~5g,麦芽3~5g。水煎分2次服。临床治疗52例,治愈39例,好转11例,无效2例。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喂养不当,易致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常,脾虚不运,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致泄泻,久泻而致脾胃虚寒。如《景岳全书·泄泻》篇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所以临床常用七味白术散以健脾益气和胃;加炮姜、肉桂以温运中阳,燥湿止泻;伺脾机运转开降有度,泄泻乃愈。【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6):325】 2、病毒肠炎 太子参15g,白术6g,茯苓9g,霍香5g,木香3g,葛根15g,肉豆蔻6g,赤石脂10g,鸡内金3g,车前子6g。兼发热加青黛3g;泻甚加石榴皮6g;脂肪球多加炒山楂9g。老年人药物剂量加倍。临床治疗64例,治愈47例,好转17例,无效0例。 病毒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七味白术散具有补脾益气,养胃和中,祛湿行气而止泻的功能,鸡内金化积滞,肉豆蔻、赤石脂温暖脾胃、敛肠止泻,车前子分利水湿从小便排出,诸药配合调和脏腑功能,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湿浊得化,小便自通,大便自实,机体免疫功能得到了增强。(河北医学.1999;5(1):90] 3、小儿夏季热 白术6g,茯苓5g,太子参6g,葛根5g,藿香3g,石斛5g,西瓜翠衣6g,甘草2g。每日1剂煎煮3次,药液混匀,代茶饮。纳呆、食少者,加麦芽、山药、蔻仁;烦躁明显者,加竹叶心、莲子心;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者,用西洋参代太子参,并加黄芪少许。临床治疗18例,治愈16例,无效2例。 小儿夏季热发病多因患儿体质虚弱(脾胃气虚),夏季暑热亢盛,机体不耐暑气熏蒸所致。热蕴于肺胃,灼伤脾胃之津,津亏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易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而出现多尿;肺主皮毛,司开合,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肌腠闭塞,故少汗或无汗。七味白术散健脾和胃,清热生津,原用以治疗脾胃虚弱证,今以其加减治疗小儿夏季热机制一致。方中“四君”益气补中,健脾养胃;石斛、西瓜翠衣滋阴清暑,葛根生津解肌,以免邪热伤津。诸药共济,故暑热证可去。此外,保持患儿优良的饮食起居也是防治该病不可少的手段。【江西中医药,2000;31(5):38】 4、精尿病餐后高血糖 人参10g,茯苓20g,白术10~15g,套香10g,木香10g,葛根15g,甘草3~6g;口渴明显者加知母、石膏;多食易饥者加栀子、黄芩;多尿者加山药、黄芪。临床治疗1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0例。 中医认为餐后高血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不能将水谷化生精微而致。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气不化精则化浊”,如果脾胃不能将水谷化生精微,则浊气内生,营养物质不能利用,产生糖尿病。从健脾入手,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理想。方中白术、人参、甘草益气健脾,藿香、茯苓、木香祛湿理气醒脾,葛根生津止渴。诸药合用,使脾气健运,水谷得化,浊气下降而达治疗之目的。[中国民间疗法,2001;9(2):40] 5、虚寒型胃痛 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木香10g,藿香10g,葛根15g,甘草10g,陈皮10g,半夏10g,延胡索15g,香附10g,郁金10g,高良姜10g。脘腹胀闷加枳壳、砂仁,泛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气虚明显者加黄芪。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临床治疗50例,冶愈3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劳累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从而导致中焦虚寒,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此治疗时应温中健脾,理气止痛。七味白术散原方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加味后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者,收效颇佳。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牌,藿香辛温芳香化浊而和中,葛根甘辛平鼓舞脾气,升清而止泻,半夏、陈皮化饮降逆,高良姜、香附、木香、郁金、延胡索温中理气止痛,全方合用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有较好疗效。【中医研究,2001;14(3):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