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城市”之洛阳电视剧《甄嬛传》中有一段十分精彩: 在鲜花盛开的时节,华妃用芍药的红艳,比喻自己容颜娇美,暗示她才配当皇后。 这时,甄嬛吟诵出一首诗,便为皇后挽回了面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首刘禹锡的《赏牡丹》,一下就灭掉了华妃的威风——牡丹才是花中之王,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甄嬛传》中关于牡丹的片段 自古以来,牡丹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有着国色天香的美誉,居于我国四大名花——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昆明山茶、漳州水仙——之首。 提到牡丹,就不得不提洛阳。同样,提到洛阳,也不能不提牡丹。牡丹与洛阳,自古就有着天然的缘分。 洛阳牡丹,已成为一个固有的名词,一个包含着美丽传说,蕴藏着诗情画意,牵动着动人乡愁的词语。 洛阳牡丹 牡丹与洛阳,是怎样结下缘分的呢?这里有两个传说: 一个是神话传说。 据说,天上有一位美丽的花神。在她的仙苑里,栽种着奇花异草,尤其是牡丹,朵朵雍容华贵,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她听说人间没有这种花,便决定将它们送到凡尘。 下凡后,她游走于名山大川,遍寻牡丹落脚之地。可选了很多地方,她都不太满意。 洛阳牡丹 这天,她来到了洛阳。这里有龙门、北邙两座大山,伊、洛、瀍、涧四条河流,一派山灵水秀的风光,正是牡丹的理想田园。 于是,花神在邙山翠云峰小住,并在八月十五晚上,将一百种牡丹花的种子,撒进了邙山的土壤中。 从此,洛阳成为牡丹的生根之地,邙山开遍了姹紫嫣红的牡丹,而八月十五也成了牡丹的生日。 洛阳牡丹 第二个是历史传说。 在《全唐诗话》里,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武则天想赏花游玩,可那时正值寒冬腊月,到哪儿去看花呢?于是,她宣诏下去: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众花不敢怠慢,一朵朵顶着寒风开放。然而,牡丹却自有一番傲骨,仍以枯枝示人。武则天龙颜大怒,将牡丹贬到了洛阳。 电视剧《武则天》剧照 其实这两个传说,都不能说明牡丹是如何在洛阳繁盛的。 第一个传说是神话,当然不足信。而在第二个传说里,洛阳当时的地位不亚于长安,说牡丹被贬也不准确。 洛阳牡丹之所以名闻天下,原因只有四个字:天人合一。 洛阳地区,是我国野生牡丹的原生地之一。这里的牡丹花朵硕大、艳丽,得益于洛阳独特的地脉。 洛阳牡丹 科研成果表明,锰、铜、锌、钼等元素,能促进花蕾的形成。 而洛阳的伊河、洛河,使火山岩元素沉积,让当地土壤中的锰、铜、锌、钼等高出其他地区。尤其是锰的含量,比其他地方平均高出26.7倍。 这些金属元素,滋润着牡丹的生长,艳丽着牡丹的色泽,培养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姿容。 难怪,民间流传着“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的农谚。 洛阳牡丹 令人称奇的是,洛阳还出产一种石头,名字就叫“牡丹石”。 黑色的石头上,有一朵朵白色的花。那花瓣栩栩如生,犹如白牡丹绽放在黑夜里。这种奇石储量稀少,是洛阳的稀世特产。 这种巧合,像是大自然的预言:牡丹盛产于洛阳是天意。 洛阳特产牡丹石 而洛阳牡丹天下第一,还有着“人”这一因素。 洛阳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 “千年帝都”自然气象不凡,只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才能与帝王身份相配。因此,牡丹也成为王者之花,被王公贵族所推崇。 洛阳牡丹 最早在园林中栽种牡丹的,是隋炀帝。 他开辟了一个庞大的西苑,并向天下征集鸟兽草木。 王公大臣们遍寻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并将最美的牡丹花,敬献给了西苑。 牡丹花的艳丽多姿、富贵雍容,俘获了隋炀帝的心。他令最优秀的花匠来到西苑,专门侍奉牡丹花。 几年后,洛阳西苑中的牡丹,就诞生了许多新品种,比如飞来红、云红、一拂黄、先春红、颤凤娇等等。 每当西苑牡丹盛开,真是一番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醉人景象。 此后,牡丹便成了皇家园林的“首席”,用高贵的姿态征服了诸多帝王。 洛阳牡丹 可以说,正是帝王们的偏爱,让洛阳牡丹的栽培,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像宋单父这样的园艺大师,让洛阳牡丹有了丰富多彩的品种。 正是这“天人合一”的因素,让洛阳牡丹鲜妍明媚至今。 而在1500多年的栽培史上,洛阳牡丹已不单是一朵花、一株植物,它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蕴藏着文人的诗情,寄托着游子的相思。 有人统计,在《全唐诗》中,以牡丹为题材的诗歌,就超过110首。而杨茂兰主编的《历代咏牡丹诗词四百首》中,则收录了419首“牡丹诗”。 洛阳牡丹 洛阳既是“诗都”又是“花都”,在遍地牡丹盛开的氛围下,才子们自然将牡丹,当做了钟爱的诗中意象。 尤其在唐宋时期,洛阳牡丹更加枝繁叶茂,绽放在寻常百姓家里,撩动着人们的心弦。 就像邵雍说的那样:“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李商隐等,都曾将牡丹写进诗里。尤其是欧阳修,更是将对牡丹的爱,融入了血液里。 如果牡丹是位美丽的女子,欧阳修则将她当成了初恋。 欧阳修 欧阳修在23岁考中进士,在此后三年间于洛阳任职。在这事业最初的三年里,洛阳的风土和牡丹花,给了他最为美好的回忆。 他不仅在诗中赞颂牡丹,甚至写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他在书中大力推崇洛阳牡丹:“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洛阳牡丹 他还描述了洛阳牡丹盛开,满城皆为所动的情景:“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 在那时的洛阳,“花”指的就是牡丹。在洛阳人看来,除了牡丹之外,其他的花,甚至不能称之为花。 只在洛阳生活了三年,欧阳修却铭记了一生。洛阳的牡丹,早已在他心里扎根,成了他忘不掉的相思。 洛阳牡丹 离开洛阳十年之后,他做了一首《洛阳牡丹图》怀念: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我昔所记数十种,於今十年半忘之。 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 …… 争新斗丽若不已,更後百载知何为。 但应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这多么像是拿着初恋的照片,发出伤感的叹息:你还像当年那样美丽,而我却年年老去…… 对于只在洛阳生活过三年的人来说,牡丹便成了他终生难忘的相思。 洛阳牡丹 而对土生土长的洛阳人而言,牡丹则是他骨子里的乡愁。 两宋之交的洛阳诗人陈与义,因靖康之变的国难逃离家乡,此后一直没能回到洛阳,直到49岁郁郁而终。 而每当在异乡看到牡丹,他骨子里的乡愁便汹涌来袭,让他难以自持。 他曾写过一首《牡丹》,抒发思乡忧国之情: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此时,那牡丹便是故乡洛阳的象征。可他却与眼前的牡丹一样,再也回不到故乡的土地。 洛阳牡丹 一千多年来,洛阳牡丹从容地在时光里开谢。无论是欣赏的目光,还是伤感的泪水,都没能让她失色。 如今,牡丹已成为洛阳的市花,盛开在每一个春季,惊艳着今天的人们,勾起朵朵幸福的涟漪。 在这里,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节,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化盛会。 每当四五月份,洛阳就成了牡丹花的海洋。牡丹怒放,人流如织,那缤纷的色彩、芬芳的花香,醉了一座城…… 盛放牡丹的洛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