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托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发展核心动力—以江苏平望建康小镇为例

 guoke136 2018-03-21

  本文作者:陈蔚蔚 赵雅楠 刘荣

  “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富有特色的产业形态,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充满魅力的生态格局,让人对这些地方印象深刻而充满向往。2015年,浙江省先行实施特色小镇建设,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吸引了各方关注。未来几年,我国特色小镇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十三五期间,苏、鲁、湘、粤等省份均拟建成100个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四大原则

  特色小镇的发展需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平望建康小镇建设实例

  平望镇位于沪苏浙皖的中心,隶属于苏州市吴江区,连结长江三角洲中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处于长三角重要的战略型枢纽节点,南距嘉兴30公里,北距苏州35公里,东距上海95公里,西距湖州55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及交通优势。平望镇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与平望文化相融合。京杭大运河平望段(2120m)、大龙荡生态公园、莺湖生态公园等自然风光与古街古村等人文历史资源相得益彰。2017年,平望镇积极创建特色小镇,提出建设健康小镇。

  【健康小镇建设目标】

  通过大约10年的打造,建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突出、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提升的运动养生产业健康小镇。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92%;到2030年人际生产总值达2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万元;镇域总人口达到1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镇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83.74㎡。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3㎡;城乡基本社保覆盖率达99%。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产业发展优势及特色资源】

  平望拥有6大产业特色资源,成为特色小镇定位的基础条件:

  1、中医保健产业

  吴江中医在历史上属“名门望族”。吴门医派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吴江作为其发祥地之一,在清代出了吴中十大名医之一的著名医家徐灵胎,近有金储之、马云翔、钱星若、宋若霖等一代名中医。民国13年(1924)吴江县中医公会成立,平望医生秦东园任第一届执行委员。平望中医及皮肤科历史久远。

  2、女性养生产业

  辖区内的爱慕内衣工厂店集生产、销售、观光、休闲一体化,服务配置齐全,为女性朋友提供时尚、优雅、精致的产品体验。爱慕内衣工业旅游点在吴江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2015年,爱慕内衣占我国女性行业市场份额的第一名,在国内行业地位显著。

  “苏州玫瑰园”成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是以农业、文化、养生、旅游为主题,融合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四星乡村旅游点、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江苏省花卉先进企业、苏州市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苏州市十大旅游创新产品等。

  3、 体育运动产业

  上海红双喜体育用品苏州有限公司,专门制作各类红双喜品牌的体育用品,是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公司生产的乒乓球自1985年起已整30年,1995年红双喜乒乓球被国际乒联批准为比赛用球,力士牌杠铃在1998年国际举联批准为比赛用杠铃,红双喜杠铃则是登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舞台,牌击剑及各类红双喜网架,均属国家体委确认的比赛器材。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占地8万余平方米,现有员工330余人,现有的生产用房就已占3.5万平方米,总资产12642.31余万元,年产值1.86亿,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4、佛教禅修产业

  小九华寺坐落于莺脰湖畔,与安德桥相连,为平望佛教宝地。小九华寺相传是纪念地藏菩萨诞辰而建,小九华寺信众数千人,遍及江浙沪,香火旺盛,目前是平望主要游客来源。小九华寺雄宝殿后有一口明正德年间古井。

  5、 农林休闲产业

  平望高效农业示范园位于吴江区中部,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生态环境优越,吴江区人民政府于2013年4月批复同意园区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11800亩,其中特种水产5135亩、优质粮油3517亩、品质蔬果园艺1630亩、精品蚕桑1000亩、休闲观光205亩、其它综合用地315亩。规划总投资4.67亿元,建成科技渔业生产示范区、高标准粮油生产区、设施蔬果生产区、精品蚕桑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生态休闲观光区等七大功能区。

  【特色产业聚焦】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优势及特色资源,结合《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总体规划(2017-2030)》、《吴江区平望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平望镇开展建康小镇培育,完善相关产业布局及发展思路,形成以运动产业与养生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形态,并围绕产业重点,开展美丽环境、传统文化、服务设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建设工作。

  重点发展运动产业及养生产业。围绕建康产业,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服务体验、产品展销、产业延伸等方面不断完善产业链,引领建康运动养生产业良性发展。积极推动传统运动产业的延伸,开展“红双喜”球厂开放参观、个性球类产品制作体验、传统体育与科技运动体验、运动康养基地、大龙荡水上运动、莺脰湖景区步道、小镇慢游骑行等室内外运动相关体验项目的建设与推广。聚焦养生产业,开展中医养生、女性养生、禅意养生、饮食养生等项目,吸引城市居民体验,并通过博物馆展览、各类慢生活步道及景观建设、特色民宿客栈发展、民间手工艺传承等,全面传播养生理念,推动养生产业快速高质发展。

  平望历来具有群众健康运动的传统,民国12年8月26日,为筹建平望公共体育场,螽斯港小学筹款演剧八天;1963全镇成立工人篮球球队5个,一年中组织较正规的篮球、乒乓球比赛36场;1975年由镇工会建造灯光球场,经常在此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比赛,特别篮球最为群众所喜爱,1983年在该场地举办全县职工篮球比赛;1980年,工会举办球赛、棋赛、火炬赛、冬季长跑赛和通讯赛; 1983年,平望镇职业篮球队参加全县职工篮球锦标赛,并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1985年11月,全镇举办首届莺湖杯男子乒乓赛。平望民间群众体育活动有打拳、玩兵器、举石担、舞石锁、弈棋、球赛、羽毛球、跑步、太极拳、养生操等,新世纪文化广场是全国首个乡镇特色文化广场。因此,聚焦运动与建康相关产业,既考虑了产业发展现状,又融入了社会与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发展基础。

  【产业培育及相关建设】

  1、产业培育

  做大做强平望多元健康产业,抓住运动 养生两条线,挖掘地方产业特色,大胆延伸相关产业链,扶持地方健康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动居民增收致富、吸纳农民就业。

  2、 环境治理

  严格按照省、市、镇各级指标要求,加速提升全镇绿化率,加快治理古村古街,打造特色文化街区,严控企业排污排废,保护小镇生态环境。

  3、 文化传承

  构建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系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旧城更新应保护与延续历史镇区的传统风貌,强化地域空间特色;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播。弘扬平望镇中医、佛教文化,导入健康小镇建设;挖掘平望酱菜、灯谜、运河文化,助力运动养生小镇概念引申,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总体规划(2017-2030)》等地方文件,加快完善镇域宜居环境建设、休闲旅游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路、铁路和新镇内容建设。充分利用平望丰富的湖泊、河流、湿地等自然环境资源,突出自然生态格局,将城镇建设环境与生态景观环境融合,形成城湖相融的空间格局、突出水乡城镇特色。

  4、 区域协调提升

  对接上海,推动产业升级,衔接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太浦河生态环境保护;与苏州市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协调江南水乡古镇(村)保护及旅游开发;领吴江中部区域崛起,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预留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协调基础设施建设。

  5、体制机制建设

  明确平望健康小镇建设领导小组责任与义务,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积极扶持及引入社会力量,采纳公民意见,积极运用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带动作用】

  平望健康小镇建设过程中,积极实施村企合作,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利用,五年累计新增村级物业用房5万平方米。创新村级统筹发展平台,成立了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村级经济“三年翻番、五年赶超”计划加快实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000元,年均增长13%。村集体稳定性收入达到8100万元,年均增长20%,其中500万级经济强村总数3个。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形态将会更多元,特色将会更聚焦,产业带动作用也会愈加明显。特色小镇建设也将有望成为当前背景下整合投入要素、发挥独特资源优势,促进城镇产业发展和就业的新载体。

  (作者简介:陈蔚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雅楠,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荣,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24班,感谢同济大学智库研究专项项目WX014302170890等基金资助,但文责自负)

  ?免责声明:本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