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光的的几种模式 i-TTL模式→自动光圈闪光模式→距离优先手动闪光模式→手动闪光模式→重复闪光模式 1、 i-TTL模式 ·相机通过预控闪的信息和曝光控制信息,自动调节闪光输出量 · i-TTL分为均衡补充闪光(BL)和标准闪光 (1) i-TTL均衡补充闪光:自动调节闪光输出量,使主要拍摄对象和背景均得到均匀曝光。TTL-BL出现在LCD屏上时候。(背景光亮于主体) (2)标准i-TTL:不论背景亮度如何,主要拍摄对象得到正确曝光。 TTL出现在LCD屏时。 *如果使用i-TTL均衡补光模式,照相机测光设定为点测光,则i-TTL模式将自动更改为i-TTL标准模式。 2、自动光圈闪光模式 和 分别代表:不带监控预闪自动光圈闪光和不带监控预闪非TTL自动闪光。 *还有两种形式是带监控预闪自动光圈闪光和带监控预闪非TTL自动闪光 自动光圈闪光适用于相机的程序自动(P)和光圈优先(A)曝光模式。在该模式下,闪光灯内置传感器检测被摄主体反射回的闪光亮度,并结合从相机、镜头自动传输至闪光灯的数据(包括ISO值、曝光补偿、镜头的光圈和焦距)控制闪光输出,以获取正确曝光。 非TTL自动闪光适用于相机的光圈优先(A)和手动(M)曝光模式。在该模式下,闪光灯内置传感器检测被摄主体反射回的闪光亮度,自动控制闪光输出,以获取正确曝光。 3、距离优先手动闪光模式 在此闪光模式中,当输入闪光灯至拍摄对象距离值后,闪光灯会根据照相机的设定自动控制闪光输出量。 *当闪光灯头调至向上或向左、向右时,有效闪光输出距离范围指示不会显示。 4、手动闪光模式 在手动闪光模式下,需要手动选择光圈和闪光输出量。 ·闪光输出量可从M1--M1/256进行调节。 ·在手动闪光模式下,不能使用监控预闪,也不会提示闪光输出不足所致的曝光不足。 5、重复闪光模式 利用闪光灯多次闪光,在一帧图片上记录被摄体的运动轨迹。 二、自己常用的模式 在闪光灯运用中,常规用法,我一般就用到i-TTL和M两种模式。 首先, i-TTL可以说为全功能自动挡省时省力,在突发事件中必须用到闪光灯时,即使在相机调控中出现纰漏,但用到 i-TTL模式时候,几乎都可以避免成像失败的尴尬。在这里说下,可以调整闪光灯角度,形成反射式闪光的拍摄习惯,这也是被人常说的“跳闪”。如果用“跳闪”的空间不允许,如:四周都是深色墙、空间太大或房顶太高,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场景。那我们该如何用“跳闪”呢?这就需要我们准备几样小道具了,如:反光铲、柔光球。当然,如果我们不采用“跳闪”方式,还有其他方式拍摄吗?有人说我就想“直闪”,这种操作,我是很鼓励,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认知和挖掘闪光灯的运用,假如我们“直闪”拍摄,我们在拍摄前也需要准备些小道具,如:蜂巢、偏振片或FP高速同步。这些都是的技巧方式。为什么不管“跳闪”还是“直闪”都不能直接一些,就这么拍呢,就是因为这种拍摄模式太自动一体化了,考虑全局光照,主体光照会过于生硬。虽然很智能的拥有均衡的补充闪光和标准补充闪光,但都不足与达到面面俱到的地步。这就要求摄影师能找到积极应对的方式方法。“跳闪”我们就要从墙壁和天花板练起,“直闪”我们就要熟知道具的运用和高速闪光的技法。 M挡模式,就是对闪灯性能的最大一个摸底考察。一定要对现场环境有很好的预估,并且要熟练闪光输出量的控制,假设在屋内同一环境光下,闪光灯用M档,事先测评出一组闪光输出数值,这样这组数值就可以有效的在这间屋内运用了。如果屋内遇到混合光源或是舞台光源,凭借这一组闪光输出数值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拍摄时,一定要对拍摄现场有很好的评估与测试。我们大多会在什么场合运用到M档呢?首先,当场面出现较大光比时,主体测光就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时候如果选用i-TTL模式,那拍摄出来的画面,很有可能出现曝光异常,或者跟自己预想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形。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i-TTL模式的测光系统, i-TTL是通过镜头的入射光来分辨场景的光照亮度的,在结合闪光灯预闪的数值,综合起来自动得到一组闪光输出量。但就是这种的模式,很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情况。像我刚提出来的在大光比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就是画面主体占面积很小一部分,闪光计算可能按背景进行,这就对主体的正确曝光是灾难性的。 M档可以根据特定场景随意输出闪光输出量,具有主控性,能让作品按拍摄者本意来操控,当然在这个档位也同样可以运用“跳闪” 三、FP高速同步和高速离机闪运用 我们大多拥有闪光灯的摄影者,常不涉及FP高速同步和高速离机闪。这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拍摄手法,首先,我们应该在相机调节上把FP这个功能打开,随后就可以用闪光灯拍摄了。那我们用高速同步有什么妙处吗?首先要知道,高速闪光,有快速凝结影像的作用、有衬托主体的作用、可解决高光比的阴影凝重的问题,无论是创意还是实用性上都是一种先进的拍摄手法。 另外很多人对于闪光的误解就是:只有在光线不好的地方,或者晚上才能用闪光灯。闪光灯在摄影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营造光线氛围,比如制造逆光效果、增强人物脸部轮廓阴影等等,而绝对不是简单的把照片“提亮”而已。 高速离机闪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主光源能更加随意的调整,来为主体营造氛围,静物摄影、花卉摄影也常用这种手法。高速闪光也是控光的最有效方法,可以让光做到点到为止。 四、闪光灯配合自然光的运用 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闪光灯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我认为只要没有拍摄用灯禁制,任何拍摄都需要灯的辅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时刻记住,灯是为了更好的营造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只为了补光才想起用闪光灯。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闪灯呢?人造光源能够融入自然光源我觉得才是最为重要的。其中,在室外运用闪光灯拍摄。另一种就是在室内与自然光混合光拍摄。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如何在室外运用好闪光灯,我就用最简单分述方法以人像摄影师的角度来讲述用灯拍摄,早晨、中午、傍晚、夜晚。请注意,这个讨论只基于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和经验,可能与其他摄影师不同。 我们每天只能迎接一次日出日落,这也是拍摄的黄金时刻,我相信摄影从业人员不会浪费掉这短暂的时光,在这两个时间领域,我们可以随意配合自然光得角度,任意用光,但我推荐,顺光和测逆时运用高速闪或高速离机闪,有人会问为什么顺光了,还要打闪光灯呢?其实大家会忽略细节的体现,高速闪光不仅能烘托氛围,甚至改变背景基调,而且还能制造出点睛之笔,人物的眼神光。正午时刻,有的人也会拿起相机拍摄,虽然这个时间段的光线很不理想,但运用好闪光灯也是可以避免负面的效果的,如果选用正午时间拍摄,我们尽量把人安排在一个阴影状态下,可以刻意制造出大光比的环境,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制造出来的逆光状态下选用高速闪或高速离机闪,进行拍摄了。夜晚的拍摄,大多数人运用闪光灯拍摄时,经常出现,前亮后黑的景象,以至于大家对闪光摄影很抵触,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人眼的色位深度、光照范围是很宽泛的,有别于相机内测光的宽容范围。所以我们在拍摄时,不能全指着i-TTL,我们在夜间拍摄时,背景尽量选用光照度高一些的事物作为背景,这样我们可以适当在调整ISO值。光圈尽量开大一些,这样我们对背景进行矩阵测光,得出的数值,作为曝光的基础值,如果得出来基础值是1/30秒,8的光圈,可以在此基础上稍作调整,改做1/60秒,5.6的光圈,因为这样的调整都是在高动态范围之内,被我视为允许的光值组合。这样我们在闪光灯M档,针对主体调节输出功率,进行闪光。这样我们及能得到背景的正常曝光值,又能得到主体人物的正常曝光值。 我们再来说下,室内闪光灯与自然光相结合的拍法,这种情况大多出现有窗户的情景下,窗户配备好白窗纱,可视为最柔和的柔光灯,我们可以把窗户视为辅光,人造光源的闪光灯可作为可调试的主光,我们可以配置出基础版的伦勃朗光,光源的使用 是需要大家不断摸索探讨的,所以真想学好灯,必须投身到实践当中去。 五、图片赏析 几点说明认识: 1、闪光补偿,(相机曝光值调节与闪光灯补偿的的区别)拍夜景人像的时候区别就出来了,假设你拍了一张结合闪光灯应用的夜景照片,背景和人物曝光都非常正常,这时灯的补偿-2挡,相机曝光值不变,人物会欠曝。(背景正常);灯的闪光补偿值不变,机身曝光值-2挡,这时会出现背景会变暗(人物正常)。高速闪同样的道理。 2、闪光灯是很重要的拍摄辅助工具,并不是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只能起到提亮主体的作用。 3、闪光灯拍摄需要大胆尝试,万不可一味追寻理论的束缚,尤其国内论坛充斥着许多大量错误讯息。 您是不是在为机器的好多功能不会使用找不到教程而烦恼? 您是不是对刚买来的相机众多功能一无所知? 相机的快捷功能您还没有发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