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之道〗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

 *晚 秋* 2018-03-21

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也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一说到老子与人际关系的问题,大家马上会想起老子的名言:“小国寡民。”这就是说,国家要小,老百姓要少。老子还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大家要问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吗?那么还有什么智慧可以向他学习呢?我们来解读三层内涵。

  第一层,先说老子心中的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

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

现代人对于“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念当然是不会赞同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内在的思路。这就是老子发现,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个道理,我们一想就通。比如原始农业社会那种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很简单,也很淳朴。一旦商业发展了,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许多。再比如说,发展到现代,有了上网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际关系多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的复杂东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写了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的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称为“乌托邦”、“伊甸园”,或者是“世外桃源”。在这里充满着安适、恬淡、淳朴、简单、自足、平衡,人们不争,不斗,不你死我活,不恋名利,不贪财物。其实,不仅老子这样美美地向往、描写过。此后又有多少人这样向往、描写过,中国有,外国也有。

  老子那个时代,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政权的争夺,君王与臣子、大臣之间,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去读老子的书,就发现他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有许多论说。因此,老子对于历史、现实中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心中向往着已经远逝的远古的淳朴的社会、人际关系。

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

  第二层,他不仅个人向往那种人际关系,又希望用这种淳朴、简单、惬意的人际关系来校正当时的以及此后的人际关系。他提醒大家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并不像眼下这么复杂、难于梳理,曾经存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人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将自己调整一下?甚至人类全体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将全体调整一番?这不是很深刻吗?

  《老子》还说过一个很睿智的道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之道是让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将有余的一方减少下来,补充给不足的一方,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将本来已经不足的一方还要减少下来,去补充给已经有余的一方。确实,在自然界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在社会中可以看到贫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们效法天道。如果人们校正了这种人际关系,那么不是很好吗?

  第三层,老子又从理想状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给人们以人际关系方面智慧的教诲。

道祖老子的人际关系大智慧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庄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说:“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实际家,彼乃一切从人事形势利害得失上作实际打算。”因此我们看庄子,是庄周梦蝶,蝶化庄周,像是一只蝴蝶在现实与梦幻中飞呀飞。庄子一会儿又像是一鲲鹏,水击三千里,搏风九万里,逍遥游于长空蓝天。老子固然有他飘逸的仙风道骨的风采,然而读他的书时,又常常看到从书中走来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面向往那种“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境界,但他是个大智者,当然又清醒地面对现实,当然也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事关系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出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在这个国家里,虽然有铠甲兵器,但是根本没有陈列的必要,因为这里用不着打仗。这里对战争说不!但是那是理想状态,老子当时的生活中战争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他怎么会看轻人事,轻视人际关系的问题呢?如果不重视的话,不就又是“几丧吾宝”了?

  知道了这三层意思,我们来看老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就不会先隔阂起来,而心中有个数了。

人际关系"天网恢恢"

  人活在世上不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人与人要交际,这就有了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一生要和多少人发生关系啊,有多少个角色啊!有家里的人际关系,有亲戚邻里的人际关系,一上学就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一工作就有单位里的人际关系,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人际关系。还有啊,我们每个人活着还会和许多历史上的人有关系,比如,我们和几千年前的炎帝、黄帝有关系啊,都是炎黄子孙嘛,因此还有各种历史的人际关系等等。

  你看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形成一张人际交往之网,而且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地在编织这张网,所以每个人都处在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上。

  这真用得着老子的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天的人每听到这句话,先想到的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这是演绎到法律上来的智慧说法.法网是天网中的一个小网,老子本来说的“天网”不是指法网,而是指一个很大很大的“道”之网,就是“道”的纲纪,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天网”是自然的范围。

  现在我们来看,“天网”既然是指一个很大很大的“道”之网,那么法律之“道”当然是“天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多么地生动。再说人际交往之“道”当然也是“天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说人际关系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同样是生动的智慧演绎。

  人际关系这张“天网”真是无穷的玄妙。它够广大够宽阔的了,它无处不在,无远不及,好像网眼很稀疏,但任何人不会失掉这个网,不会漏出这个网。

这样说来真有点玄,我们不妨来看看那个小小的围棋棋盘上的“网”。这里就有美妙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棋网原来是17乘以17,后来变为19乘以19,交织成361个棋位,这不就是一年的天数?当中有9个星点,叫势眼,有的人还认为表示9大行星。围棋盘长1尺2寸,就表示12个月那么天在哪里啊?那个棋子是圆形的,就模拟为天,那个方形棋盘就好像大地,中国人说天圆地方嘛!还有啊,白子象征太阳,表示阳气,表示白昼;黑子就象征月亮,表示阴气,表示黑夜。大家想,就是这张小网上已经有太多太多的玄机了,而且变化是无穷无尽,那个九段棋手的胸中真是满腹玄妙,美不可言了,我们一般人解读不了。  有人说,人生如棋!是啊,人一生就像那个棋子在棋盘上走着,在棋盘的“关系网”上走着,在那个天地、日月星辰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要下好人生的每一步棋,最后就得处理好那每一个网上的“点”,也就是网上的每一个“网结”。所以有句话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不过,你要处理好这张关系网还真不容易,有的人不会处理人际交往,搞得一团糟,那就苦不堪言。比如在家里和妻子关系不和,一出门与邻里关系不睦。你上班和领导关系紧张,与同事关系也紧张;下了班想和朋友聊聊,朋友关系又紧绷绷的。你真会觉得,唉,活得太累,太没有味道了!那么你能怪谁啊!当然除了你自身的一方,还有你交往的那一方也可以琢磨琢磨,不过细细地想来可能主要的还是自己一方的问题。

  下棋尚且要学习研究,要有人指点,那么老子说的那张“天网”、人际交往那张网是更复杂了。我们不去学习学习研究研究,怎么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那么要找老师的话,老子就是圣明的导师了。

把握交际之道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道是万物的“奥”,什么叫“奥”?有的说是庇荫,那么道就是万物的庇荫;有的说是奥秘、奥妙,那么道就是万物的奥秘、奥妙;有的说是主宰,那么道就是万物的主宰。照我看来,表面上说法很多,但是在深层是趋归于一处的,那就是正因为是道,所以它是玄妙的、奥妙无穷的,又是主宰一切的,当然得道可以收到道的庇荫,因此道是个“宝”。

  如果从人际交往关系来看,那么人际交往之道,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规律、原则、方法等,是善人的一个宝。这就很深刻了!如果我们来听听老子的谈道是大有好处的。

  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就认为,人际关系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是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他是怎么说的?他指出一个数字比例。他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当然是否就是这样的比例,还是可以讨论的。比如我们中国有这么些词语,叫“本事”,“本领”等,都有个“本”字。什么意思?这是根本!这就说明要干工作,有饭碗,立足人世,人生成功,还是要有真能耐、真才能、真技术等等,这是根本。不过,话又要说回来,虽然我们可以考虑85%和15%这一比例是不是合适,但是总的观点是很启发人的,是发人深省的。我们经常看到很有本事、本领的人,专业水平很高,但是由于环境、个人的性格等因素的限制,有些人特别吃亏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因此成绩往往比不上专业水平不如他的人。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业而且一个人的人生成功确实是要靠相当大比例的人际关系、处世的技巧来达到的。现在有一个新理念叫“超级成功者”,就是指那些蜚声国际的亿万富翁。有专家分析,这些超级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归功于他们具有很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特别是觉察人们需求的能力,他们具有很强的博得周围人忠诚的能力。

  这就启发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延伸这位卡耐基的话接着说那就是你越是有成就,事业做得越大,就越需要有更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说两者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比如你开始的时候,与老婆开一个夫妻店,你的人际关系就这么个范围。后来你发展为一个上千人的企业了,那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就非昔日可比了。比如后来你又发展为一个跨国公司了,那你的人际交往是那么地广泛和复杂,你的交际能力必须大大提升,否则你怎么能胜任呢?这不是成正比吗?人生活在世上,人际关系特别复杂。有的人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有的处理特别好,像活水流转路路都通,有的人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有的甚至弄得很糟糕。这里有许多学问与智慧的。

  《老子》给了我们许多人际关系的教诲,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怎样识人、怎样定位、怎样言说、怎样慈、怎样善、怎样不争、怎样成功、怎样达到高境界,等等。这些宝贵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交际之道要历练

  人与人的交际之道,需要修养、修行、修炼,一句话要历练。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说得多么好啊!一是要用道来修身,二是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的提高。人际交往之道也就是这样!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财富可以暴发,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比如中了彩票,比如做生意一下发了。但是人的知识不能暴发,人的素质修养不能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人际关系这种素质就有待于长久的历练,这就是老子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我们来看张良,他精通老子之道,是很典型的经过历练的一个例子张良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本来是韩国人,他的祖父辈、父亲辈五代人做过韩王的丞相,出身很高贵。秦国灭了韩国后,他变卖家产寻求刺客报仇。他曾经和一个大力士用120斤的铁锤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结果改名换姓了下邳隐藏了起来。我们大家想像一下,这时的张良是个怎样的形象?一定是个勇猛刚烈的大男人,像个影视中常看到的刺客形象吧?

  一次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拣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不了想揍他,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拣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就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识广,觉得有些奇怪,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怎么回事。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和我在桥上相会。”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并约他五天后早一点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又迟到了,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早一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来了,很满意,赠送给他一部兵书《太公兵法》,要他熟读,然后可以做帝王之师。

  这个故事很有内涵,我们不去考证这本书、这个人黄石公是怎样的如果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这一奇怪的老人是训练培养张良在人际关系中忍让的大本领、大素质。苏东坡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写了一篇评论评论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文章好,好在哪里?我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文笔好,一是他的文章有思想深度,有哲思。比如他专门为此写的这一篇《留侯论》就有思想。文中说:张良有盖世大才,不去干一番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大人物的事业,却去干那种像荆轲等刺客杀手的小计谋,这使得那位老人很爱惜、又惋惜他的才能。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来考验他,目的是使得张良能经受得住屈辱。如果张良能忍受,那么以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业。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忧他的度量不够,因此要挫挫他少年气盛刚锐的脾气,使得他能够忍受小愤怒,而成就大计谋。

人际交往的识人:知人者智

  人际交往中首先有一个“识人”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以前有这样的谚语:“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没饭吃。”你看识人多重要!有的企业家还有这样的话:“用人不当,有业等于无业。”你看问题多严重啊不识人用错人把事业都毁掉了!因此“识人”在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那么老子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智慧呢?老子说:“知人者智。”老子说能认识别人,是一种心智、智慧。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于交际的那人、那些人不了解,就是缺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心智、智慧。

  既然是“智”,那么也有个智商的问题。老子那个时候,没有智商的理念,今人智力有智商的说法,我们不妨将传统的东西加以现代的解读。智商叫做IQ,就是指智力的商数,现在通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智商公式:实足年龄就是人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是一个人通过智力测试后达到的年龄。比如一个孩子10岁,但是他测试后能达到12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那么他的智商是120,这就是比较高的智商了。因为研究结果和现代测试表明,人的平均智商大约为100。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了。

  智商是智慧的表现。确实在“知人者智”这个智商上也有不同的,有的人特别厉害,智商很高。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事业不成功,人生很糟糕,就是老是跌在别人的手里,不识人。

  我们来看历史上这方面智商特别高的人。大家都知道,商代有个亡国之君叫商纣王,也有一个贤能智慧的大臣叫箕子;箕子是太师,还是纣王的叔父。他真厉害啊,他的“知人者智”,那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有一次箕子发现商纣王怎么用上象牙筷子啦?他心里边咯噔一下,他马上反应出来的是这下可坏了。商纣王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他的陶器做的餐具了,因为他会瞧不起了啊,那多老土啊,和象牙筷子配不上了啊!那么他必定还会要求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这才配对啊!再说,商纣王一旦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他就一定不会再去吃豆呀、藿呀这一类普通的蔬菜了,一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胎那些精美食物了。再说啦,商纣王要吃那些牦牛、大象、豹子胎等精美食物了,就一定不会再穿上粗布短衣,在茅草屋子下吃饭了,那么就会穿着多层锦绣的衣服,建造宽广的房子、高大的楼台了。按照这样的变化追求下去,那么天下的东西都不够他一个人享用了。

  箕子说了一句非常睿智的话:“吾畏其卒,怖其始。”这意思是:我害怕它发展的最终结果,因此我害怕它开始的萌芽。这种认识人的洞察力是非凡的。这就是“知人之智”!箕子从商纣王使用一双象牙筷子这个细节上,可以联想到一步步危险的发展,以及最后的结果,知道纣王的未来,预感到将会带来天大的祸害。因此他对于开始的萌芽苗头就非常敏锐,非常警惕,又非常害怕,但又万分无奈!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箕子的明智、高明,历史真的如他预料的那样。过了五年,商纣王已经变得实在不象样了,他建造了肉林,还有酒池,酒糟都堆成了山,还有用火烤人的铜烙刑具,后来商朝也就这样灭亡了大家想一想啊,箕子知人的智商是很高的了。

  箕子的高明还可以再举个例子,商纣王后来是不分昼夜地喝酒,喝得连日子都忘记了。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就问左右的人:“今天是哪一天了?”可是边上的人一个都不知道是什么日子,于是就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心想这下又坏了,他对自己手下的人说:“做天下君子的人、一国的人连日期都忘记了,天下就太危险了。全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么我也就危险了。”大家看,箕子是多么地知道别人,又知道自己啊!他是多么痛心疾首啊!大家想想,箕子会怎么办呢?是回答,还是不回答呢?最后聪明的箕子只得选择一个办法,他说自己也喝醉了酒,推辞说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了。这是没有办法啊,只能装糊涂了。不过后来商纣王还是把他囚禁了起来后来周武王灭商以后才把他放出来。

  其实这种能认识人的高智商的人,不仅政治家、大企业家、大学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啊!

  有的人识人的本领太大了。管仲有一次和齐桓公商量攻打莒国的事情,这是军事机密,非常保密。但结果是,不多久就在国内传开了要攻打莒国的消息。管仲是多厉害的能人,他自己没有泄密,齐桓公也没有泄密,那是怎么回事呢?查来查去,想来想去,没有个结果。还是管仲高明,最后他想到了,国内一定有一个智慧极高超的人。齐桓公想到了有一天在一些服役的人中,有一个拿了木棒槌的人向台上仔细地瞧着他俩,也许就是这个人。后来终于找到那个人,叫东郭垂,管仲问他,是不是他说的,东郭垂也不隐瞒。管仲这么聪明能干就是想不通啊,于是就追问他:“我没有说要打莒国,你为什么说攻打莒国?”

  东郭垂说:“君子有三种脸色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一是欣赏音乐时的那种自得其乐的脸色,二是家里有丧事时的那种悲哀清凄的脸色,三是要用兵打仗时的那种严肃愤怒的脸色。那天我远远地看到,你在台上脸上带着严肃愤怒的表情,这是要用兵打仗的脸色。你叹气而不歌唱,谈论的是莒国,你举起手臂指向的是莒国。我私下考虑那些小诸侯国中,没有降伏的不就只是莒国吗?所以我说出了攻打莒国的话(《说苑》)!”有意思的是,管仲、齐桓公没有因为他泄漏了军事秘密而处罚他,因为是他们自己泄漏的,非但没有处罚他,而且赏识他的高智商并赏赐给他俸禄。

  我读这个故事时,心里很有触动。这个人识人的智商这样高,而他只是一个在做苦力服役的人。他从动作、脸色上知道了管仲、齐桓公想打仗,而且准确地判断出要打哪一个国,这甚至让智商特高的管仲一时都想不出其中的道理来。

  这两个高智商的事,说明了什么呢?一是说明了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能认识别人,确实是一种心智、一种智慧。人际交往需要这种“智”,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这种“智商”。

  二是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们有时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就能了解人,在无声中听到信息,在无形中看到信息,从而解读出这个人、这个人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以后又会怎样,等等

  三是老子的话虽然很简单,但是他是对一种历史的、现实的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而且可以一直指向未来,所以对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时段中的现代人依然有用。

  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我们也许达不到像他俩这样的高境界,那么我们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一个人呢?

  我们先来看晋商的故事。山西的晋商最有名的是搞大票号、大商行大家想一想搞金融的,都是每天要和大把大把的钱打交道的,那么选择什么人来办事、管理、操持就十分重要了,一旦不识人,用错了人,有业就变成无业了.据说他们考察一个人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也就几个字,但是令人感叹认识人的到位.这些字就是:“远”、“近”、“易”、“烦”、“危”、“卒”、“杂”,等

  什么意思?这就是提供你去考察、认识一个人的视角、切入点、坐标系统。

  比如第一、第二是“远”、“近”这两个方面,是教你远距离、近距离地考察一个人。这个人当他一个人在外地很远的地方办事,没有人监督他时,他是怎样办事的,特别要考察他忠心不忠心、忠诚不忠诚。相反这个人他就近在你身边办事,看他什么呢?看他是不是尊重、敬重你,而不是因为亲近而狎,就没大没小,骨头轻了,态度不庄重。

  还有三是“易”,是干容易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现。

四是“烦”,是干繁琐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现。

五是“危”,是干危险的事情,看他是什么表现。

六是“卒”,是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事情,看他怎样对付。

七是“杂”,是面对纷杂乱麻样的事情,看他怎样处理,等等。

大家想想,这样的不动声色的考察,那多厉害啊!这说明山西商人要干好自己的事业,他们充分知道老子“知人之智”的重要,而且归纳出一套有效的“知人”的方法,这也是山西商人的“知人之智”。

  那么,他们的智慧又从哪里来的呢?我后来发现,他们是从传统文化中来的。

  《庄子列御寇》中就这样写道: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这说得非常精警!第一条,是让他到远的地方去,观察他是否忠诚第二条,是让他在近处,观察他是否庄重谨慎。第三条,是让他干繁杂的事,观察他是否有才能。第四条,是突然发问,观察他是否有知识。第五条,是给他一个紧急的期限,观察他是否讲信用。第六条,是委托他财物,观察他是否仁义。第七条,是告诉他危险的事情,观察他是否有节操。第八条,是在他喝醉酒时,观察他是否不忘准则。第九条,是让他混杂地相处,观察他是否失态。用这九条去观察,那么不好的人就被考察、区别出来了。当然贤者也分辨出来了。

  你看,山西商人那些条条就是从这种智慧中化出来,并用来认识一个人的,这多聪明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库,里面有价值的、可以为现代人利用的东西很多、很美妙!

人际交往的识人:知己者明

  老子教导我们:“自知者明。”人际关系是自己和别人打交道,只了解对方一方不行,还要了解自己,深刻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就是一种明白、一种聪明、一种精明。人人都以为了解别人是困难的,认识自己有什么难啊?错!其实了解自己并不容易,有时比了解别人更困难!所以老子选择了一个“明”字,好耐读啊!

什么叫“明”啊?“明”是对着黑来讲的,是对着盲来讲的,“明”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大家都知道看别人看得见,因为眼睛长在我身上;大家知道自己看自己的后背看不见,看自己的头顶看不见,也因为眼睛长在我身上。这是自我的盲区。老子的教导,让你走出自我的盲区,进入自我的明察中去,面对自我应该具有一种明智、一种聪明、一种精明。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我们来讲一讲国画大师张大千,他很有自知之明。徐悲鸿曾经称赞他可以领五百年画坛之风骚,然而张大千说了一番话:“当代的我国画坛,人才辈出,我侧身其中,常感得益良多。真的,不是说客气话,能把山水竹石画得清逸绝尘,我不及吴湖帆论气韵的刚柔相济,我不及潘心畲;明媚软美,我不及郑午昌;画瀑布山岚,我不及黄君碧;论寓意深远,我不及陈定山、谢玉岑;画荷菱梅兰,我不及郑曼玉、王个簃;写景入微,不为方寸所囿,我不及钱瘦铁画花鸟虫鱼,我不及于非闇、谢稚柳;画人物仕女,我不及徐燕荪;画鸟鸣猿跃,能满纸生风,我不及王梦白、王慎生;画马,则当数你徐悲鸿先生,赵望云当然也是佼佼者;还有汪亚尘、王济远、吴子深、贺天健、潘天寿、孙雪泥诸道兄无一不在我之上。徐先生说我能领五百年画坛的风骚,我哪里担当得起啊!”张大千一口气能说出二十多个画家的名字和他们的艺术特点、风格,一连都说“我不及”,此绝非虚情假意的人能够做到的。艺术家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的比比皆是。张大千能接着徐悲鸿的话,马上随口答出来,真是“卒然问焉,而观其知”了,而且不仅观到了其知,又观察到了他自知之明之智。惟其如此,因此张大千能够不断完成自我的超越,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我们再来看一个国际大企业家由“不自知”到“自知之明”的经过以及给人们的启发。美国的约翰D洛克菲勒很厉害,据说23岁时就全力追求他的赚钱目标,到33岁赚到了100万美元,43岁他创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垄断公司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据说当时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周的收入可以达到100万美元。他非常了解商场、了解竞争的对手,否则他不会胜利,但是他对于自己却缺乏全面的了解,缺乏正如老子说的那种“自知者明”。他不知道财源滚滚正在向自己滔滔涌来的时候,自己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怎么回事呢?到53岁时,因为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烦恼、忧思的赚钱生活中,他已经很快向着坟墓走去。你看他,失眠,消化不良,头发和眼毛都掉了,整个人“像个木乃伊”。他不知道就在拼命赚钱的过程中,自己也正在一滴一点地变化着,最后是医生告诉他身体的恶化情况,让他选择一是财富和烦恼,一是生命本身。

  洛克菲勒在医生和事实的面前,他才开始真正从这一角度来认识自己,于是他选择了后者,即是生命,即是退出原来那种生活。有人说他如果再不认识自己,那么他很快就结束了生命,五十几岁就死了。正因为他顿悟了,及时有了解自己之明,因此有人说他多活了四十多年。他退休了,重新调整了自我,结果他竟然活到98岁。

  正因为重新认识了自己,有意思的是,他的这种自知之明又促使他重新去认识金钱与事业。他从以前贪欲地占有财富转变为热心去做慈善等事业,比如他曾经捐出数百万美元,去支援一所因抵押权而关闭的学校,将它建设成为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大学。他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致力于消解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无知。在他的资助下,发现了盘尼西林,以及其他多种发明。

  这个事实也说明要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真正认识自己,会给人生、给人际关系开拓出一个新的景象、新的成功来。

人际交往的识人:知人又知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何等美妙的人际交往的智慧啊!老子非常懂得辩证法,他教你得把两方面辩证地结合起来。只有一方的“知人之智”不行,只有另一方的“自知之明”也不行,而应当合起来,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这就在人际关系中做到明智了

  我们想起《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这是可以和《老子》的智慧互动解读的。《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看,要打仗百战百胜,就得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那么如果追问下去,只知己不知彼,或是只知彼不知己呢?那么结果就是一胜一负。什么意思?就是胜败各占50%。如果不知己也不知彼,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了,那就是彻底失败!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张良的人际交往处理得很好,刘邦开国的三大功臣中,韩信最后被杀了,萧何也几次被刘邦怀疑过,惩罚过,而张良没有遇上这些事情。这就是归功于他既有深邃的知人之智,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

  他有深邃的知人之智,凭借这一点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出谋划策,因此帮助刘邦建立了许多功业,功劳很大。但是他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虽然功劳大,但不应该去和别人争功,处处感到满足因此他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心态很好,说:“自己凭着三寸之舌成为帝王的军师,封得万户侯,这是平民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了,这对于我张良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我愿意抛弃人间的事情,想随着赤松子去漫游。”于是他就学辟谷,学导引,隐居起来,完成了他一个美好的、成功的人生!

  我们再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现在有不少人因为资金的缺少,便联合起来合伙创业,有的最后很好,有的最后闹翻了。许多经验都表明,选择合伙创业就要注意很多东西,除了要依法合伙,比如按照国家的企业法规定的程序运作,来保证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外,还有比如财务上务必透明,而最关键的可能还是认识人的问题。一是你对于合伙人一定要知道底细,特别是他的人品、素质要了解清楚,甚至要知根知底这样才可以选择好的合伙人。这就是要知人。还有,虽然合伙人都成了股东,但是要明确责任分工,因为各人的才能不同,这同样需要知人。二是还要知道自己,在这些合伙人、这些股东中自己是什么地位、什么才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等等。这样你的企业办起来,就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而用好人是最重要的保证。

  老子的智慧教诲我们去成功地知己知彼,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祝大家取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