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勇于探索创新,在全市各街道建立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并实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由于启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时间较短,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需要完善、改进的问题。为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广州社会工作服务的成就与问题,本报与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和办公室联合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广州市多位政府、行业协会、社工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等各抒己见。
发言嘉宾: 广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杨海清 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会长李敏兰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秘书长段鹏飞 广州市三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姚文富 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副总干事甄鹤 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助理李俏燕 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发展协会主任董沛兴
1.统筹协调机制如何建立? 现象:目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主要由民政和财政部门牵头,实际上,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来穗人员服务、司法矫正、禁毒、信访等部门以及工青妇残等群团组织都有开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需求,但各领域的界限不完全清晰,存在重复投入、浪费资源的风险。
杨海清: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发展规划 一是针对部门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广州市将研究成立全市层面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统筹、协调和促进发展工作机构,完善定期的会议制度、沟通协商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二是召集业内知名专家、机构负责人、一线社工等,成立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委员会,建立购买服务项目需求调研论证机制,准确定位社工服务内容,做好购买社工服务项目设立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推进社会工作立法工作,《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条例》已被广州市人大列入立法计划,争取2016年前出台,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并配套出台实施《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标准》等制度和标准。
段鹏飞:政府购买服务的定位要统筹规划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应考虑社工服务购买的定位。我认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向有三个:公共职能类、公益慈善类、政府无法解决而需要社会组织完成的。广州目前还处于社会工作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了项目平台,社工才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展现。广州现缺统筹机制,社工委与民政部门的职能需要厘清。
李敏兰:社会工作行业需加强规划 广州市也好,广东省也好,社工行业发展需要有科学规划,包括行业应当怎样发展,哪些人群需要服务等,都需要规划先行。
2.运行机制如何完善? 现象一:招投标制度存在缺陷。当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招投标办法基本采用工程和商品招投标的方法,尽管建立了专门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评标专家库,但依然未能完全弥补制度的缺陷。招标代理公司专业性不足,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标书设计、商务评分、技术评分等标准及环节不熟悉,各项标准缺乏统一的规范。
杨海清:规范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 出台招标文件的规范指引,制止招标过程中的不规范乱象;提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优先购买3A以上等级的民办社工机构服务。提升招投标工作专业性,制定统一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出台广州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指标和工时标准体系。
董沛兴:招投标时应考虑机构的公信力 招投标工作确实会引发一些机构的恶性竞争,如机构有可能为了创新,而减少服务时间。在香港,成立时间长、公信力强的机构才有可能承接到购买服务;而在广州,家综服务一年200万元的资金预算难以调整,特别是无剩余资金可供调剂,同时项目服务的同质性较高,没多少时间花在创新、研究上。
姚文富:招投标还要考虑发展中的社工机构 如果机构不中标,现社工机构缺乏风险基金,遇突发事件时承担能力较弱,机构的社工有失业的风险,机构没钱赔,社工的社会保障欠缺。
现象二:评估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广州市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评估均采用独立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全市共由8家评估机构中标承担评估工作。由于不同机构的具体评估方式和具体评估标准设置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存在“标准不统一、理解不统一、执行不统一、反馈不统一”的现象。
杨海清:改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评估工作 要加强对全市家综评估工作的统筹力度,出台全市统一的评估标准,科学确定评估合理次数,打破各区(县级市)评估标准不统一、评估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要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优化评估程序,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政府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服务能实现既定目标。
李敏兰:要培育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治作用 社工服务是靠市场运作还是靠财政,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公益类组织如何生存、运作,协会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这些都有待研究。同时,要注意发挥行业自治作用。
李俏燕:有评估、有监督很重要 服务是机构发展的根本。加强机构自律,会抑制“编个案”的现象;而加强行业评估、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象三:项目布局不够合理。广州市家综虽已覆盖全市街道,但部分街道存在面积较大且服务对象分布过散或面积较小而服务人口过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辐射范围。
杨海清:优化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布局 当前应重点研究解决面积较大且服务对象分布过散、街道面积较小但服务人口过多等街镇的家综布局问题,致力于形成全市家综布局合理、项目设置科学、民办服务机构稳步发展的良好格局。
甄鹤:项目服务需深挖掘 服务设计上应延续人的需求层次和程序、遵循本土文化规律。如,家综有长者配餐,有文娱宣传,并注意本土文化特色服务。北京街家综倡导商家为困难群体提供商品优惠活动,现已有23家商家参与。只要老老实实去做,必然有服务成效。
3.社会工作发展环境如何优化? 现象一: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税收负担较重。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属非营利性机构。目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均按照购买营利机构的税收政策要求纳税,机构平均承担约6%左右的税费,且跨年度的人员工资和服务经费被确认为机构盈利,还须缴纳25%的营业税,加重了社工机构的负担。
杨海清:民政部门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 税收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只要国家政策一天不改变,下面也很难操作。这几年民政部门已将这一问题反映到国家、省、市的有关部门,我作为市政协委员也提过提案,而且我知道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过相关建议、提案,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但我相信呼声多了,国家会重视并予以解决的。
段鹏飞:呼吁改革税务法规 现社工行业税收负担重,属于松绑不够,呼吁改革税务法规。
李敏兰:可否改政府购买为“委托” 社工服务属于公益类,可否将政府购买服务改称为政府“委托”服务,这样既尊重历史,也带有协商性质。当前购买性质定义不清,可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凡项目标准不健全时均不称为“购买”。
现象二: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广州市虽然重视社工人才建设,但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奖励表彰、晋升流动、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激励措施力度不足,这是造成社工流动率较高的重要因素。据统计,近三年来社工的平均年流动率达21.5%。
杨海清:完善队伍建设 亟须建立一套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出台有关激励、优待和保障政策,落实社工人才在专业培训、住房保障、创业优待优惠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提升广州市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待遇,促使社工人才队伍稳定发展。
董沛兴:形成人才培养产业链 以人才为核心的产业链还没成为主要产业链,六成人员经费不足,希望加大投入。
现象三: 社会工作宣传有待加强。近年来,广州市在社会工作宣传上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认知度还较低,社会上将社会工作者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义工混淆的现象较为普遍。
杨海清: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知度 一是打铁还须自身硬,社工机构、社工要尽快提高专业能力和服务成效,没有成效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二是酒香还需勤吆喝,政府要加大宣传的投入和公益宣传的激励机制,让政府、社会、企业、媒体等资源都动起来,“社工宣传周”“社工开放日”等活动要定期举办,引导媒体加强社会工作常识、个案及公益性、惠民性、专业性的宣传报道,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姚文富:应深入宣传 应重视新生的社工行业的文化建设,将宣传列入社会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让社会更清晰地看到社工的服务成效。
李敏兰:培育社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 加强宣传的同时,要大力培训一线社工,提升社工实务能力,加强交流合作。广东省民政厅的粤港合作计划就为一线社工提供了赴港学习机会,从而有利于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
现象四: 专业服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存在行业自治自律水平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部分机构缺乏明确定位等问题;从社工队伍看,从业人员平均年龄25岁,其中从业3年以下的占92.8%,存在社区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服务水平不高、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等问题。
杨海清:规范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行业自治自律体系和信用体系,完善行业自律监督、政府监督和公众监督的多元化监督机制。全面推进社工机构等级评估工作,建立社工机构淘汰退出机制,引导社工机构自身规范管理,强化社工机构公益性和专业性定位。
董沛兴:加强机构问责,打破人才培养和流失的怪圈 目前,行业组织的作用不够明显,缺少检测、注册等手段,对违反社会工作伦理的人和事缺乏追究机制,应加大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强化资金预算、招投标、评估监管、社工机构评估准入。同时,社工的实践实务能力严重不足,社工专业教育需要加强。当前愿意从事社工的大多是非名校的,对调研、个案有时确实难以胜任,加上经费投入不足、社工收入不高,导致留不住高材生,只留住了大专毕业生。 来源:中国社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