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金的神化与祛魅

 从前慢a8m3w2yg 2018-03-22

如果霍金被低估,我们就应当挖掘他真正的价值;如果他被神化,这个祛魅的过程就十分重要,并且必不可少。

如果在北京的地铁上随机找一个人,问他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谁,答案十有八九是“霍金”。但如果把同样的问题抛给物理学家或者物理学的爱好者,结果可能完全不同:答案或许会是斯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电弱理论的创始人;或者是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希格斯场与希格斯粒子的发现者;也可能是爱德华·威腾(Edward Witten),唯一获得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他引领了第二次超弦革命……

正如诺丁汉大学教授Peter Coles在《Hawking and the Mind of God》一书中写道的:“公众对霍金重要性的认识与科学界对其贡献的评估存在着严重的割裂。”大众会不自觉地把霍金视为神一样的存在,但科学界并不买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许多人会误以为史蒂芬·霍金得过诺贝尔奖,但他其实并没有。

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和黑洞,其最大的成就是“霍金辐射”,发表于1974年。霍金辐射很好地解释了黑洞释放黑体辐射的机制,但一直没有观测的证据支撑,他可能正是因此而无缘诺贝尔奖。此外,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为实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联系做出来巨大贡献。

然而,霍金之所以成为科学界的“网红”,与他的这些成就几乎没有关系。在Google上以“Stephen Hawking”为关键词检索,把时间设定在2018年3月12日之前(避免其逝世的新闻造成干扰),结果中只有很少与理论物理和宇宙学相关。事实上,今天的霍金在宇宙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同样尴尬,他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与他发表文章的数量非常不成比例。

之所以专业的信息如此之少,是因为霍金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更多是个人观点而非学术观点。霍金相信外星人存在,并且积极鼓吹“外星人威胁论”;他对人工智能采取保守甚至警惕的态度,认为人类可能因此而灭亡;他公开宣称“哲学已死”,相信科学足以解决一切问题。霍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对世界末日的预言深信不疑,他在2017年认为地球将在100年后毁灭,人类必须在此之前离开,移居外星。而在更早的2016年,他把这一时限定为1000年。

无论结果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这些预测都是缺乏实证和不可证伪的,因此绝不符合科学主义的精神。考虑到牛顿曾预言世界终结于2060年,霍金的这些说法也不算太离谱。霍金的这些言论主要发生在21世纪,而他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就远离了理论物理的前沿;他参加过一些研讨会,但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进步——除了承认过去的错误,以及多次就科学问题和人打赌,并且几乎每次都输。

霍金在大众眼里从来都是以积极的形象出现,他身患奇症早已被医学判处死刑,只有两根手指能活动却从未停止思考,他鼓励残疾人说:“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但诡谲的是,他的许多预言总是透露着宿命论和阴谋论的味道。由于这些话出自霍金之口,媒体也乐于宣传,因此大众也不能不郑重视之。但这些领域既非霍金专长,结论也违背科学的精神,因此确实不必太当真。这使人不免要问一句:霍金说的,便对么?

毫无疑问,霍金是被神化过的人物,但这种“神化”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他总是像一个老顽童,敢于自嘲、不爱惜羽翼,他以成人杂志为赌注和人打赌,在《星际迷航》《辛普森一家》《生活大爆炸》等多部影视作品中扮演过不同形象的自己。以霍金为主题的电影、纪录片有十几部之多,其中《霍金传》《万物简史》等作品更使他妇孺皆知。在中国尤其如此,由于其特殊形象和传奇经历,霍金一直是中小学生写作文的万能素材,当他2016年开通微博时,当天便有200万人关注。

美剧《生活大爆炸》

霍金的如此知名度,与他在1988年出版的《时间简史》是分不开的。外国媒体在报道霍金死讯的时候,他的身份是物理学家和“《时间简史》的作者”(physicist and author of A Brief History of Time),可以窥见这本书对于霍金的重大意义。《时间简史》已经翻译成4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据说超过2500万册。在这之后,他又出版了《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科普的佳作。

关于《时间简史》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本书的编辑是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西蒙·米顿,他劝说霍金删掉所有的方程式,因为“方程每增加一个,读者就会减少一半”。因此,这本书出版时,全书只有E=mc2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科普的重要性,用最简洁的形式将科学传授给更多的人,以达到普及新知、启迪大众的目的。

尖端科学到了大众那儿会形成天然的壁垒,科普则是沟通科学与大众的桥梁。一个优秀的科普作者应该具备化深奥为通俗的能力,然后用最简单的文字、图表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霍金无疑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对于像霍金这样的大科学家而言,愿意花时间为大众创作轻松易读的科普作品,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科学家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

科普不仅使科学走向大众,也会使大众走向科学。许多人会因为阅读了霍金的作品而投身于物理学的研究,也算是功不唐捐。科学是永恒的,经典的科普作品也会长久存在,今天的我们依然在阅读卡尔·萨根、理查德·费曼的作品,并且仍能找寻到跃动着的科学精神的光芒。好的科普不仅是在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也会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信念,后者使几百年前的著作到今天仍不过时。霍金已经去世,但霍金的读者会一直浸润在理性和自由的光辉之中,一直相信科学永恒。

霍金本人在科学界的影响力确实在不断削弱,但他对科学传播做出的贡献却使他一直处在大众中间。科学家与公众对科学有不同的期待,前者热衷于尖端,后者更青睐通俗。科学界会评估霍金的贡献,公众同样可以;他也许不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但绝对称得上伟大。

科学不是梁山好汉的席位,讨论霍金“是否伟大”不免有些大煞风景。但如果要真诚地评价这个人物,就不应该满足于文学性的浪漫表达,套用几句“群星”“宇宙”和“星辰”。如果霍金被低估,我们就应当挖掘他真正的价值;如果他被神化,这个祛魅的过程就十分重要,并且必不可少。霍金对科学的贡献绝不会随着他的去世而终结,他的许多预言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证伪,人类在未来一定会重新评估他的价值。他在理论物理大厦上的添砖加瓦,也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本文首发于腾讯文化·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