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世上不可能让两个国君来统治一个国家,就连小小的蜜蜂社会也是这样,一个蜂巢里只能有一只负责产卵的蜂王,雄蜂和工蜂则俯首称臣。如果再放进一只蜂王的话,无疑就像放进去了一颗炸弹。可是如今,偏偏就有人在一个蜂巢里,不仅能养两只蜂王,而且还能养更多的蜂王呢。 记者:您这个巢里有几只蜂王啊? 金水华:五只 记者:五只?它们在一起不打吗? 金水华:不打,我打开来给你看 金水华:一、二,在一起 记者:蜂王身上的红点是什么 金水华:红点是我们做上去的标志 看,这里一只,这里一只 记者:那你们一个巢里最多能养几只蜂王呢? 金水华:我们做了试验,最多能养11只蜂王 11只?这一山可不止能容二虎呢!可在五年前,这一巢能养多王,对于出自养蜂世家的金水华来说,也只不过是个梦想。 金水华:这在生产上的应用对我们来说也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梦, 因为生产王浆需要一日龄的幼虫 平常我们就是,一个群一个群地找 它们大小不一致,那这样你要找到一日龄的幼虫,就非得翻好几个箱子,这样很麻烦, 是啊,如果能多几只蜂王,生产蜂王浆的过程中,就能找到足够的年龄大小差不多的蜂卵,因此也就能找到足够的一日龄的幼虫,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蜂王浆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蜂王浆的产量。同时,在花期还可以加快蜂群的繁殖速度,这样就能生产出大批能采蜜的工蜂,蜂蜜也就可以高产稳产了。如果真正能实现一巢多王,不仅对像金水华这样的养殖户来说,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很多生物学家来说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 正是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胡教授和金水华一拍即合,一个是研究蜜蜂的,一个是饲养蜜蜂的,蜂言蜂语对他们来说自然是耳熟能详,可人有人性,蜂有蜂性,怎么才能让几只蜂王一见面就能忘记你争我斗呢? 采访金:刚刚开始我们就是胡乱地把几个蜂王集中在一起做做了以后假如说是放了五个王,但是过了两天看看,留下三个,有的时候留下一个,也往往淘汰掉的死掉的都是年纪大一点的蜂王,年纪轻一点的蜂王都留下来了。但是这里面还是发现,年纪特别轻的蜂王,组合在一起它们就是打,打到只留一只为止。 多次试验后,胡教授和金水华他们发现,中年的蜂王更容易相处。因为此时的蜂王“母性”较好,“好斗”的性格也会相对减弱。也就是说,上一年5、6月份培育的蜂王,到第二年4~6月份,组建多王群比较容易。胡教授告诉我们,选择合适年龄的蜂王仅仅是让它们相互认识、化敌为友的第一步,但是这些蜂王都各自携带着兵器,稍不对眼,它们还是会大打出手。 胡教授:蜂王打架往往是用它的上颚咬住对方,咬住对方的翅膀或者某一个部位然后用它腹部的蜇针,蜇针进去以后把蜂毒注射到对方体内,把对方给杀死。 解说:所以说,要想让它们从此不再武力伤害对方,就必须没收它们所携带的“武器”。 采访胡:上颚剪了以后从某种程度可以削弱打斗的欲望。 既然上颚和蜇针都是蜂王的武器,为什么单单只剪上颚,不把蜇针也一同处理掉呢? 胡教授:因为打斗的过程中,要用蜇针的话,肯定要现用上颚咬住对方,就像我们抓住以后,我们这个拳头才能过去,不抓住,这样就打不到,你必须要用上颚把对方咬住,咬住才有支撑点,蜇针才能进去。 原来,处理了上颚,蜂王的蜇针也就形同虚设,可当金水华拿起小剪刀时,又停住了,这上颚到底该剪多少呢? 胡教授:那么剪多少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如果剪的多,效果肯定是好,但是对蜂王本身有伤害,如果剪的少,对它伤害是小,但是效果达不到,所以在实践当中我们反复在摸索,在达到效果的前提下,剪的越少越好,所以发现这个点,是在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大概这个位置。 剪颚的时候,先抓住蜂王胸背部,口器向上,再用小剪刀或指甲钳剪掉蜂王两侧上颚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字幕:(注意不要伤到蜂王的喙和触角)。然后将处理过的蜂王放回原来蜂群内饲养几天,等伤口愈合后再组建多王群。 胡教授和金水华把选择蜂王,和减去蜂王部分上颚的方法,叫做“生物诱导”,诱导后的蜂王在一个蜂巢里,还真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过上了和平共处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胡教授:蜂王和工蜂之间原来有一个群界,就是一群和一群之间它有一个界限,工蜂一看这不是它们的王,所以它们会围王,给围住。 围王空镜 与此同时胡教授和金水华还发现,并不是每一个蜂巢里的工蜂都会去围攻新来的蜂王。 采访金水华:我们在组建的过程当中,有的蜂箱里面的蜂王就被围掉了,工蜂就围王了。有的群就没有围王。 在随后的观察和研究中,他们又进一步发现,对新的蜂王进行围攻的都是那些成年的工蜂,而年幼的工蜂就不会参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胡教授:幼蜂和成年蜂比,它对信息素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幼蜂的时候它的敏感性比较弱,成年蜂它的敏感性比较强。这样使得在组建过程中,幼蜂很容易接受蜂王。 弄清楚了围王的真实原因,胡教授和金水华便决定,把生物诱导的蜂王都放在全是幼蜂的蜂巢里。说干就干,凭着多年的养蜂经验,金水华和饲养员先从一个蜂巢中提出2张封盖脾,放在一个空蜂箱里,所谓封盖脾就是上面都是还未出房或即将出房的幼蜂的脾,然后再带上它们的粮食――1张带蜂的蜜粉脾,也放在空箱内,为增加幼蜂数量再抖入2框蜂,这时候敞开巢门,会飞能飞的工蜂就像找妈妈似的都飞回了原来的蜂巢。最后箱子里就只剩下即将出房的小家伙,和还不会飞的幼蜂,这时候就可以把经过生物诱导过的蜂王一个一个放进去了。 胡教授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就是他们继生物诱导之后,又提出环境诱导的方法之一,所以说组建多王群,其实除了要注意蜂箱内的环境,还要注意蜂箱外的环境。 金水华和胡教授的努力没有白费,2005年,同巢多王的项目也顺利经过了科技部门的验收,一个不可思议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胡教授:同巢多王是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所以我们做了这个以后,同行之间非常感兴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多少年都在想做还没有做成的。在南非开了个世界养蜂大会,我的导师他是一个美国人,我跟他提了这个事情,他觉得是不可能,说我是吹牛,他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蜜蜂生物学家,他说你吹牛,第二年,我说请你过来他也有其它到我们这里访问的机会,请他到平湖去看了这个多王群,他看了傻掉了,说中国人聪明,不可的思议的事情。 责编:肖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