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首赠友诗。“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全诗如下: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晚年”指年老之时。意思是说,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这里,诗人首先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从表面来说,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诗人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其实,这里隐含了诗人的消极生活态度。其中,“唯好静”的“唯”有“只”的意思。为啥好静?因为不能“动”而“只得”好静。可以是说,这就是古诗词中虚词表意而意蕴更深。
接着颔联写到:“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自顾”级自念;自视。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长策”就是良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意思是说,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空知”即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上句“自顾无长策”,诗人说出了自己的理想破灭,以及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于是,下一句说“空知返旧林”。诗人是明智的,在他看来,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放波山水,归隐田园。一个“空”字,不但表明了理想的落空,也表明了内心空荡。在这恬淡好静的外表下,暗含了无尽的隐痛。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感受。诗人写到:“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吹解带”即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意思是说,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理想落空了,而隐居深林中,悲哀却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歌中,“松风”、“山月”都含有高洁之意。在王维看来,如今追求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自然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
于是,诗人最后写道:“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意思是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这是劝张少府要达观,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穷”指不能当官。“通”即能当官。“理”即道理。“渔歌”就是隐士的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浦深”就是河岸的深处。我们联系上文来看,诗人好像说,既然世事如此,为啥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其实,这就暗含了诗人与现实不合作的态度。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含蓄蕴藉,耐人咀嚼。其次,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再次,形象鲜明,注重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