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渠:一个阴谋为何变成了惠民工程?

 铁血老枪 2018-03-26

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开始亲政后,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国家发展战略。

郑国本是韩国一位主管水利的官员,公元前246年,郑国以公派的身份进入秦国,公开名目是作为友邦邻国,韩国要帮助发展秦国农业。具体任务是,游说秦国修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把泾水和洛水连接起来,利用泾水丰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带的土地。这样,关中就不怕干旱了。

这一点正合秦国“耕战”的战略定位,水利是“耕”的命脉,之前连年干旱的关中是秦国的基地,提高秦国粮食产量,发展农田水利乃重中之重。

未曾想,这其实是韩国走投无路之下的“疲秦之计”,真实意图在于耗竭秦国实力,以拖延战术求生存。郑国这样一个专业人才,在关键时期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使命——间谍。

仔细研判一下郑国渠的修建时间,就可以发现这项水利工程对于秦国的重要性,这应该算得上此间秦国的“一号工程”。因而,秦始皇很快采納了这一建议,并任命郑国全权主持该项工程,征集大量人力和物力,立即上马。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韩国“疲秦”的阴谋在渠修成之前得以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他已经想好了说辞:“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详见《汉书·沟洫志》)意思是说,即使修建郑国渠消耗秦国大量财政收入,也不过是让韩国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已,而该渠可以使秦国“富民强国,建万世之功”。远见卓识的赢政很欣赏郑国这个“解释”,虽然引来秦国上下热议,他仍然重用郑国。

郑国不愧为经世济用的水利专家,在他的设计下,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东西长达 300 余里。在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二级阶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东,沿线与冶峪、清峪、浊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

郑国还充分利用郑国渠地处“西北略高,东南略低”这一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史记》和《汉书》两部权威著作都说郑国渠修成后能灌溉秦田“四万余顷”。这在当时的秦国,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条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无疑有利于秦国从经济上完成统一中国的准备。

郑国渠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世界水利史上少见。后人在郑国渠遗址上,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的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

以治理滔天洪水,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的大禹,曾在此治水。千年过后,这片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个“大禹式”的郑国。韩国如此稀有的人才,白白献出为秦人所用。一水灌溉关中,“疲秦”成了“助秦”,最后变为“强秦”。其实,诡谲中贯穿着必然的逻辑。

长城是为了防人,郑国渠是为了惠人。曾是战争产物的郑国渠,最终走向了利民利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