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安石之“得”说起

 老刘tdrhg 2018-03-28

 游了褒禅山,王安石的“所得”是想到到达“人之所罕至焉”的“险远”之地,见识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有“志”、“力”、“不怠”,而且还要有“外物以相之”。如果“尽吾志”,结果“而不能至”,就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改变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他虽有“志与力”,只可惜“外物”的影响之大让他始料未及。改革变法触及到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加上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官吏借机敲诈盘剥,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也许,尽力而为的他此时确实可以“无悔矣”。

我们想到达成一个目标,是不是也需要考虑“志”、“力”、“不怠”、“外物”这些条件是否具备呢?

清朝彭端淑《为学》中写到了两个和尚: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彭端淑想要说明的是“为学”的道理:

“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而我们从两个和尚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想达成一个“目标”,有两种不同“做法”:富僧历经数年进行准备,但是一直没去成,而贫僧拿着一瓶一钵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果反而去成了。

不管达成什么目标,很多时候,因为条件很难完全具备,当我们顾虑太多、畏首畏尾、徘徊不前的时候,也许机会正在错失,反而不能很好地达成目标。我们缺乏的是当机立断的勇气,也可以说,缺乏的是单纯和直接。

这可能就像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人际关系一样,前者复杂,后来简单。每个中国人都会被家庭、家族、同窗、师生、君臣、战友等等多重复杂的关系所挟制,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情感为桥梁建立起来的,是“封闭”的。正因如此,我们做什么事才更需要反复权衡利弊,考虑各个方面是否合适,不但要考虑法律、道德、亲情,还要考虑潜规则、利益、名誉等等。只是再怎么努力往往也很难做到让大家都合适,结果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就会“得罪”其中的一些关系,一些人。

“美国人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围绕着工作而进行的,为工作的有效展开而获得的。”(许锡良《美国与中国的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同?》)大家正常的人际交往只需要遵守法律与诚信原则就可以。正因为“简单”,所以无需顾虑太多,做什么可以说做就做。

美国人也许并不单纯,但中国历来不乏“心机婊”,特别擅长勾心斗角,这是铁定的事实。也许这正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孕育出来的“结晶”。

如果说学了又教了这么多年的《游褒禅山记》有什么收获,我也可以说:此余之所得也。

 

按:上课的时候,就王安石的观点,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大都是简单的回答同意或者不同意,很少有自己的看法。一个来自美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女生在班里听课,我让学生把所讲的内容翻译给她听,问她有什么看法,女孩说不用考虑那么多,“just do”就好了。结果引发了很多孩子的热烈争论,就此,我也若有所思,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