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邵子易数 | 二更 —— 李邵渊源

 隐然 2018-03-28


前两周因工作原因一直出差在外,本打算定期更新的邵子易数也被耽搁了。这几日刚调整好状态,我们的邵子易数又恢复更新了,希望大家多多给予支持和鼓励。


上一更我们分享的是先天八卦的由来以及阴阳的互化关系。

 

而这次我们要来介绍一下李邵渊源。也就是邵雍先生与他师父李子才先生之间关于易学的故事。据史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在我原本的阅读计划中,本想跳过此章,因未涉及太多的理论知识。但是经过这些时日的修整思考,倒是觉得此章不可不读。若将易学的理论知识比喻为阳,那么本章的李邵渊源可谓是阴,正所谓负阴而抱阳,貌似无功但却必不可少。

 

姑妄听之,姑妄看之。



原文摘录

宋邵康节先生受学于李挺之,著《皇极经世》。

其命象定数之法,俱在《观物内外》篇。大而天地始终,小而人物生死,远而古今世变,无不该贯。盖得伏羲氏画前之易,而发四圣之所未发者。要其旨归,与易实不相悖,而同出一太极,非自成一家也。


夫太极者,气之理,皇极者,气之用。理不离乎数,数因理而有。具天地阴阳之理者,易也。所以体天地阴阳之理,变易以从道者,心也。心不能静,则无以扫除杂念,收敛身心,以有为为应迹,以明觉为自然,久而行之,则志气清明,易理昭著,而理数自然贯通矣。


昔张子厚为商洛令时,屡过康节先生之庐,拜而问之曰:此学几日可尽?先生曰:本无多事,以子之才,顷刻可尽。须弃却仕宦,静养十年,使尘虑消散,自然可得。


邢恕和叔来学,援引古今不已。先生曰:姑置是。先天未有许多话,且当虚心使胸中荡然无一事方可。故其诗曰:若论先天一字无。又曰:拔山盖世称才力,到此分毫强得无。他日又曰:数学非十年不成。由是观之,可见数学以静养为先也。盖心静则胸次玲珑,而物来顺应矣。鲁斋有云:先天之学,纯乎天者也。非纯乎天之人,不可轻授。盖以此数藏前知之妙诀,(眉批:一言道尽,当深味之)泄造化之元机,非其人不能明,非德行不足守。此康节先生所以不授邢和叔也。



话说邵雍邵康节先生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至衡漳。其曾祖父邵令进在太祖时当过武将,祖父邵德新早卒,是一名儒生。到他的父亲邵古时,家境已很贫寒。不过,邵古并不以清贫为意,他“长益好学,必求义理之尽余”,也是一位高人。


邵雍在十几岁时,随父亲邵古迁居到了共城(今河南辉县),这里有苏门山,是西晋易学家孙登躲避战乱的隐居之地。一次,父子俩登苏门山,邵古对儿子说:“你知道孙登吧?他的为人正是我所崇尚的。”他便在山下结庐隐居了。


邵雍的母亲李氏是邵古的原配夫人。在她看来,自己的儿子别的都好,就是体弱多病,便不肯要求他用功读书。不过,17岁那年,邵雍突然起了雄心,“慷慨欲树功名”,自己在苏门源上另筑一室,开始刻苦攻读。对邵雍苦读的经历,《宋史》中的记载是“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可见其毅力非凡。这样读了几年书后,学业精进的邵雍突然想到,古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己是不是也该出去游历一番,长长见识?于是他在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尽情游学,直到听说母亲因思念自己而致精神恍惚,才急忙赶回了家。


邵雍25岁那年,母亲李氏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在共城担任代理县令的李挺之先生慕名登门拜访,问邵雍是否愿意跟随自己学易经。邵雍一听,这样的机会岂能放过,遂拜李挺之为师。


  李挺之 

1

李之才(980年-1045年),字挺之,山东青社(今山东青州)人。



这位李挺之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当时的易学大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被授予同进士出身。他为人纯朴直率,自信而不做作。他拜河南穆修为师,穆修性情躁烈严厉,即使像李之才这样的人也经常在呵斥怒骂之中,但李之才事奉他更加勤谨,终于能够从他那里学到《易》。当时苏舜钦等也从穆修学《易》,但是得穆修专门传授的只有李之才一人。而穆修的《易》是向种放学的,种放的《易》是向陈抟老祖学的,其源流最远,它的图形象数变化之妙,是秦汉以来少有人知道的。


  陈 抟  

2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著有《指玄篇》、《易能图》等,他关于太极的思想,对后来北宋的理学家们影响甚深。



陈抟《正易心法》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见气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

易者,希微玄虚凝寂之称也。

及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

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也。


李挺之先生问邵雍说:“你这样好学与专心一致在哪一方面?”邵雍说:“除了典籍之外,我没有研习其它。”李先生说:“你不是考究典籍的人,对关于万物周期规律的学问怎么样呢?”日后他又对邵雍说:“关于万物周期规律的学问你已经学了,不是还有关于性命的学问吗?”邵雍遂对李之才再拜,表示愿意从他受业。于是李之才就先教邵雍关于陆淳的《春秋》,打算以《春秋》揭示《五经》,如果能和邵雍谈论《五经》的要旨,就最后传授邵雍《易经》以完结学业。后来邵雍最终以《易》学而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有:


《奉答勤师山中见寄》


羡子幽栖地,空山十月天,

清檐朝饭后,寒壁夜深禅。

霜树留残果,冰崖断旧泉。

刘雷好为社,邑客有谁贤。



《行次凤州》


去年三月洛城游,今日寻春到凤州。

欲托双鱼附归信,嘉陵江水不东流。



话说,邵康节一生所学尽在他的《皇极经世》中,《皇极经世书》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钱穆先生指出:庄周、邵雍为观物派哲学。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


邵先生强调,要体天地阴阳之理,必须要修心,心不静,扫除杂念,收敛身心。如果用精神分析的专业词汇形容就是,如果心不静,就容易产生反移情,没有办法客观地照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心静才能做到自然观照,从而易理昭著。


话说,后来张子厚拜会邵雍时,邵雍就称,如果张子厚愿意抛弃官位仕途,那么易学顷刻可以学会,可见修心的重要。


   张子厚  

3

张子厚,本名张载。是北宋官学学派创始人,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张载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国哲学史和关中思想文化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后,邢恕邢和叔来向邵雍求教易学是,就被邵先生婉拒了。先生回复说:“先天未有许多话,且当虚心使胸中荡然无一事方可”


   邢 恕  

4

邢恕,字和叔,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西)人。早年从二程学,举进士,补永安主簿。神宗熙宁二年,为崇文院校书,忤王安石,出知延陵县;十年,复为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一)。他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典籍,古今成败故事尽在胸中,每每高谈阔论,口若悬河,颇有战国时游说于七国之间的纵横家气度。但他在做官的文人中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鲁斋有云:先天之学,纯乎天者也。非纯乎天之人,不可轻授。


   许 衡   

5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人物传记:摘自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