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武汉友好相处

 圆角望 2018-03-31


全文共1765字,请听着歌读下去吧。


作 者 之 之 

排 版 之 之 

「 在这无尽漫长的夜晚,静静迎来黎明。




诸君,若是有生活在武汉的经历,想必明白标题中的苦楚。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来说,武汉实在不是一座好相处的城市,各种意义上的。饶是在武汉土生土长的朋友,也难免抱怨连连。

 


武汉这座城市地处中间,既比不得北方清爽干冽,又不如南方湿润温暖,只得在两边来回翻着跟头。阳春三月的天气,通常是早起阴风惨惨,非得裹上棉衣出门不可;继而出大太阳,晒焦了花儿;直到傍晚时分,一片乌云出来,遮了日头,下些淅淅沥沥叫人不好落脚的小雨,裤子和鞋上沾些泥点,这一天才算完。我们叫苦不迭,风里来雨里去,教学楼间多番辗转,昏沉欲睡,失去最后一点听课的兴致。在武汉,“草长莺飞二月天”是没有的,“春雨贵如油”也是没有的。恐怕湖北的小朋友们时常疑惑,不知连带着电闪雷鸣的瓢泼大雨何以被冠上“贵如油”的称号。



为应对此番莫测天气,行人也全副武装。伞是必须的,最好是晴雨伞,且往往两种功能都会派上用场。衣服要一件套一件。早晨里三层外三层以抵抗寒风,一上午的时间内,解开外套又脱掉毛衣,中午只穿着衬衫,在太阳下仍觉得热气逼人,头顶要烤化,发际线要倒退三厘米。


“怎么会这样呢。冬天又冷夏天又热,简直一无是处。”这恐怕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关于天气的抱怨。北方的朋友从未经历过如此炎夏,在冷到骨子里的冬季又失去了暖气的庇护;南方的同学感慨武汉竟能把南风天的潮气与冬季的干燥结合得如此无懈可击;昆明来的友人尤其震惊,数十年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温柔小城,哪经得起如此雷厉风行颠来倒去的大阵仗。

 


吃了天气一记重拳,带着痛感再去看周围,其他一切事物好像也跟着不友好了起来。

 

公交车是一例。乘客们在站台已经开始暗暗较劲,为赶时间,如何在人山人海中抢先一步赶上车是大学问,倘若不会挤,就只能站在一旁干瞪眼,看着车走掉一辆又一辆,偏就是上不去。好容易挤上车,(碍于路况)司机师傅急踩刹车是便饭,好在车上人挤人,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施展,打不得趔趄,更翻不得跟头。



最显功力深厚的是到站时的上下车:公交车如流水般滑过站点,轻柔缓慢却没有一丝停顿;车上车下的乘客早已蓄势待发,等候在门口,只待站点靠近,“凌波微步”轻巧一跃——动作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情要有条不紊镇定自若。老乘客与司机师傅早已磨合出默契,如我等初来乍到的新乘客则看得目瞪口呆,畏畏缩缩不敢上前,又免不了被一顿催促与抱怨。好在若是遇到老小与腿脚不方便者,公交车还是会停下好好等待一番。纵是司机师傅再有一腔热血与急性子,安全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吃是另一个永恒的话题。热干面为难住各地前来的友人,谁也不肯相信仅凭芝麻酱和一点酱油萝香葱卜丁能制造出一碗美味。尝试与接受的过程是艰难的,此外或许还要受点语速极快的早点摊的阿姨难以理解的武汉话打击——武汉话不好听懂,甚至总有点凶的意味,也对外地人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然而,一旦感悟到热干面的妙处所在,武汉式“过早”又太容易让人沦陷。一碗麻酱浓郁的热干面,一份酥脆与软糯并存,肉香与笋香同在的三鲜豆皮,都能够轻而易举的抚慰早起饥饿的胃与苦涩的心。


无可救药爱上它们的后果,可能是连续一周早晨到同一个窗口叫同一碗面,也有可能是踏出湖北省后突然为买烤红薯却没有塑料小勺而困扰,甚至有可能会收获一个名为“端着汤面边走边吃”的技能,在家乡惊掉一众亲朋好友的下巴。

 


如何和武汉友好相处,起初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些难度的问题。但在武汉呆的久了,我竟也渐渐生出一些感想。城市总是有自己的脾性的,武汉肯定是个急性子,还是暴脾气,有点像叛逆期的少年,刺喇喇地咧着嘴笑,对周围人的看法毫不在意。


可长江大桥下奔腾而过的江水呢。早点摊蒸腾而起的雾气呢。东湖的粼粼波光、武大娇美的樱花、黎黄陂路走到头那些从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坚韧地站到现在的建筑呢。我站在那里,看着每一滴水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块砖,光线轻轻浮动,带着一点柔情。那是眼波流转的情意呀。

 

少年在成长。成长的路很艰难,担子很重。他就这么从泥土里钻出来,无所谓泥也无所谓灰,背着所有过去,就这么往前走着,带着一点戾气,又带着一点情意深重。我站在人挤人的公交车上抬头望一望天空,月亮被一片薄云罩住了,可澄黄明亮依旧,和其他任何地方的月亮一样好,一样亮。


这是今晚的月亮。

月色真的很美,希望你们都能感受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