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战国古墓和一个盗墓贼,让儒家尴尬万分

 思明居士 2018-04-01

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道黑暗影匆匆穿行在死寂的旷野。他的名字叫不准,是一个专职的盗墓人,他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

就是这个千年前的盗墓事件,极大地改写了中国上古史。

不准在古墓里没有找到金银宝物,映入眼帘的却是无数用绳子穿起来的竹简。

竹简对于他来说当然没用,他抓了一把当火把点燃,继续寻找宝藏。燃烧竹简的火光很快招来了官兵,抓了不准,并运走了全部竹简。

一座战国古墓和一个盗墓贼,让儒家尴尬万分

竹简数量非常之多,装了几十车。运到洛阳后,官方确认了这些无价之宝。当时晋武帝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命令全国顶级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

这些竹简到底是什么?

据记载,这是战国时期的竹简,只是这些竹简运到洛阳后已经残缺不全了,专家学者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来整理,最后得到的结果震惊史界。

竹简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纪年》十三篇、《易经》二篇、《国语》三篇、《名》三篇、《琐语》十一篇、《大历》二篇、《穆天子传》五篇等。这些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献,多数已经失传。

然而,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是《纪年》十三篇,它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史书,堪称无价之宝。《纪年》十三篇,又称为《竹书纪年》!

一座战国古墓和一个盗墓贼,让儒家尴尬万分

我们都知道,东周之前的中国史书都已经失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各国史书付之一炬。楚汉争霸中,就连秦国自己的史书也不知所踪,这个损失无异是巨大的。

焚书后,儒家的史书《春秋》《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在儒生们的努力下得以恢复,秦朝以前的历史记录才勉强保留,但是,这些并不是官修史。

而《竹书纪年》就是魏国的官修史!想想看,这有多么的珍贵!而且,魏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竹书纪年》也记载了晋国的历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魏襄王二十年,近两千年的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晋武帝命人整理竹简文字,这样,就形成了《竹书》的“初释本”十三篇,后来又整理出一个“考证本”。

西晋灭亡后,“初释本”和“考证本”得以保留,使得我们有机会一睹另一本权威史书对历史的记载。《竹书纪年》中,大部分的先秦史内容与《春秋》《史记》相吻合,另有一些关键的记载,却与两书北道而驰。

一座战国古墓和一个盗墓贼,让儒家尴尬万分

比如,对于上古“禅让”的记载,《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是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夺了他的帝位,并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来见父亲。

《竹书纪年》里有关伊尹的记载更是颠覆人们的三观:“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桐 ,杀伊尹。”

翻译过来说是,伊尹把太甲流放到了桐这个地方,自立为帝。后来,太甲从桐偷偷跑出来,杀了伊尹,夺回了帝位。

一座战国古墓和一个盗墓贼,让儒家尴尬万分

在儒家学说里,尧舜禹都是被推崇的上古贤君,“禅让”也符合便宜对美好首先的宣扬,所以,儒家弟子们对那个“禅让”的美好年代一直念念不忘。然而,在《竹书纪年》里,根本没有什么“禅让”,有的只是赤祼祼的宫廷斗争。

伊尹是商朝建立的功臣,儒家的记载是“汤过世后,其子太甲即位,太甲昏庸,伊尹就把他关起来,让其反省,太甲改过后,伊尹让他继续当帝王”。然而在《竹书纪年》里,伊尹却成了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

《竹书纪年》里的记载,让我们认识到了上古历史的黑暗,可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让人恐惧的问题:

《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中期,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如果书中记载属实,孔子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内容,儒家学记却对这些历史只字未提,而是一直宣扬尧舜禹的禅让制以及仁德的一面。这就意味着,从孔子时代,儒家就在有意识的篡改历史。

也许其用心为善,但后世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真的可靠吗?

一座战国古墓和一个盗墓贼,让儒家尴尬万分

《竹书纪年》曾经一度失传,宋代又突然出现。这不由得让人怀疑起这本书的真伪来。清代从历史文献中的只字片语集成出一本古本《竹书纪年》,或许能更权威一些,但也只是一个残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