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着容易做起难,中庸之道需力行

 昵称41082923 2018-04-02

管理视角看国学(499)

《中庸》之六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u)擭(huo)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ing),而弗失之矣。”

翻译:

孔子说:“人都爱说‘我很聪明’,但是却经常陷入各种各样的困苦、矛盾、陷阱之中,而莫不知道怎么挣脱。人都爱说‘我很聪明’,选择了中庸这条道路却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选择了中庸这条道路,得到了一个善念就紧紧抓住,追根究底,牢记在心,真心信奉,而不会让这个善再从自己这里遗失掉。”

解析:

这一部分主要讲“知易行难”的道理,尽管从前面所举的舜的案例来说,知也不是那么容易,很多人以为的知,其实并不是知。而要把知转化为可以付诸实施的行动,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孔子在这里形象的指出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说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好像什么事情都看的很透彻,但是当自己亲自去做的时候,却常常寸步难行,或者说遇到一些困难、挫折、陷阱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要把一件事情付诸于实际,困难、挫折、陷阱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比如还是以开车来打比喻,很多人在练车场上觉得自己可以操作进退自如了,一上路遇到前面一个急刹车就可能给撞上去,或者遇到稍微狭窄崎岖的路就开不过去了。这些情况都说明从知到行还有巨大的空隙需要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填补,不断积累,不断进步,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程度。

另外就是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稍微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也是“很聪明”,但少遇挫折就放弃,往往结果就是哪条路也走不通,最后反而一事无成。所以在后面对“智仁勇”三达德的分析中,提出“力行近乎仁”,即仁者一定要在实践和行动中体现出来,而不只是在头脑想象中,所以仁者一定是行者,是实践者,而不是空想家。

这里孔子是举出颜回作为正面典型来强调走中庸之道一定要在实践中积累仁德,说明颜回不但好学,“闻一知十”,不但择善,而且确认一个善言善行之后,就“拳拳服膺”,“拳拳”是紧紧抓住不放手,“服膺”是铭记心中。“择乎中庸”就是依据中庸之道作为取舍标准,以此判断一个行为是善的时候就“拳拳服膺”,就是让这个善牢牢地铭刻在自己心中,变成自己的德行,如果这个善只是以知识方式存在自己头脑中,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当变成了自己的身心的一部分,就会伴随自己终生。这样今天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明天得另一善也“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日积月累,德行日厚,“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