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故称高句丽。 关于高句丽,很多人会联想到高丽,便认为高句丽就是古代韩国的一个政权(韩国自己也这样认为)。 这个想法无疑是错的,其实高句丽是不折不扣的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其地位就有点像先秦时期的闽越古国的性质。 但是就是这个割据政权给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强盛一时的隋朝就是因为三征高句丽而导致国内民变,发生农民起义的。 一出生便是一个好战分子高句丽从建国开始就不断的扩张,最开始汉朝没怎么关注东北地区,给了高句丽壮大发展的机会。等到了东汉末年,公孙度在辽东割据称霸,曹魏政权为了解除后顾之忧,联合了高句丽打击公孙家族。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公元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 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趁着中国国内战乱,高句丽成为了东北亚的一个超级大国,就是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给刚刚统一中国的隋朝制造了一个个大麻烦。 隋文帝:出师未捷身先死,大隋子弟陨辽东不管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出了名的打战高手,但是就是这样一对父子却四次栽在高句丽的手中。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但是天不遂愿,走陆路的汉王杨谅遇到了雨季,后勤物资深陷泥潭,前方将士衣食不饱,又患疾病,走海路的周罗喉遇到大风,船只沉没。 最终水陆两军都折戟而归,隋军人员损失惨重,恰逢这时高句丽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正好趁此机会退兵回朝,在他任内也再无东征高句丽。 一征高句丽失民心隋炀帝时期,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下诏集结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军队之外,更是召集了两倍于士兵的民夫来维护后勤。大规模的征兵、征民夫,导致很多老百姓自己打断双腿以此拜托兵役、徭役。 隋炀帝的东征高句丽使得隋朝的民心尽失,但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东征高句丽之际,隋炀帝要求军队的每一次部署都要有自己的批准,这一来二去的贻误前方的军机。使得本来形势不错的大隋军队变得处处被动,士气低沉。 最终这一次东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隋朝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将领跟士兵。 二征高句丽引叛乱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因国内杨玄感叛乱,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则趁着隋军混乱撤军之际,派兵出击小胜隋军一场。 三征高句丽被诈降大业十年,隋炀帝再一次发兵东征高句丽。这一次东征隋军其实已经乱套了,一路上有很多士兵相继逃亡,即使杨广斩杀逃兵也不能抑制士兵的逃亡,不仅如此此时国内也已经乱套了。本来这就是一场不应该的东征。 好在隋朝乱,高句丽此时国内也出现内部矛盾,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请求投降。隋炀帝非常高兴,以为东征高句丽取得胜利了,便叫来护儿班师回朝。 令杨广不曾想到的是,高句丽的请降并非真心实意的而是缓兵之计,等到来护儿回国后,高句丽便再一次反抗隋朝。 后来杨广还想再第四次东征高句丽,但是国内已经彻底乱套了,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再也没有能力发起东征了。高句丽成为了横亘在大隋帝国咽喉里的一根刺,一根永远也拔不掉的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