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宝马骏奇出未央, 饰金羁,踏春草,游上林。 丰腴肥盛,骨相峥嵘。 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文/徐袖海 编辑/丁琳馨 1 马形的“立”与“卧” 国人对马的感情深厚,把马看做忠诚、勤勉之代表,成语常以“马到功成”,“龙马精神”等作为吉语。历朝历代,都有名画描绘骏马。元赵孟頫作《双骏图》《浴马图》、任仁发作《贡马图》,明时仇英作《藩马图》,清代西洋画师中,王致诚作《十骏马图》,郎世宁作《四骏图》《郊原牧马卷》,均是将马作为绘制的主题。 元 赵孟頫《双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 仇英《藩马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传统印钮及相关雕刻中,以马为题的作品虽然出现较早,却始终并非一种强势的主流命题。譬如汉代至东西晋时期的印钮,龟钮、瓦钮居多,骆驼钮都比较常见,唯马钮之数目则远逊前三者;后世的民俗雕刻中,与麒麟、狮子相关的作品,也比马形态题材为多。 东晋 ·十六国 铜马钮“亲赵侯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 然而不可否认,传统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文人绘画还是器物雕刻,马之形象仍算常见,虽然更多是和骑手、牧马人等一起出现,非独立存在,但依旧“曝光率”十足。 寿山石雕刻延续此风,也有不少与马相关的有趣作品。 由于寿山石是一种软性宝石,柔而易攻,故此不易镂刻过度,以免磕碰之后有所残损。因此绘画里常见的奔马、立马,在寿山石雕里属少数派,远不如兽钮为多;尤其是进入现代之后,立马的雕刻多是以硬度较大的石种为材质。 徐悲鸿《骋马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名的“奔马”,多是雕刻总厂用于出口的“外贸订单”,这种“外贸马”的造型写实,形态颇类徐悲鸿所绘之奔马。虽然有传统的意味,却更多还是西化的造型。 其材质,多半是坚硬的石种,最常见的即以老岭石雕刻,以免开裂、折断,这一批奔马,大多雕刻不甚精美,配有底座,早年是不少福州人作兴摆在家中陈设的物件。如今时代更迭,大部分人对这种奔马已经只剩下稀薄的回忆了。 陈锡铭 《八骏图》其一 载于《寿山夜话》 六十年代有些大型的旗降石组雕中,亦有出现立马形象,但非单一主题,而是和人物一起以有故事性的造型一同出现。并且其雕刻风格也明显受到木雕的影响,依然并非寿山石传统雕刻工艺所遗留下的风格。 近年来,亦有“马奔战鼓”这一类的雕刻,如某年东南夜场,就曾出现以战马奔跑在一面大鼓上的创新形制。这种战马钮在寿山石雕中并非孤例,但踏鼓确属少见。 雷剑镖 | 猪油白高山石 马钮椭圆章 福建东南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形“踏鼓”的形象,大约是移用故宫所藏的竹刻鼓式盒之概念,与战马钮相结合而成,可以说是借古成新的典范。但这类立马在雕刻时还是尽量将四蹄刻的短而粗壮,以避免损坏,也未成主流。 芙蓉石《马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1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竹雕鼓式人物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 常见的寿山石雕刻中“马”之形象,多是卧马。故宫博物院中,即有一件淡红色的清代中早期风格的寿山石马钮章料,从马的眼、耳位置,以及其整体的用刀风格来看,带有清晰的清中期以前的工艺特征,且马身肥盛,丰腴,线条极有分寸,没有臃肿之感;马头回望,咬住后足,内侧蹄子微向外翻,未打马掌,高度写实的细节极大丰富。不但充满了华贵、富丽气息,也带有浓厚的生趣。 寿山石马钮章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 后代寿山石雕刻中,这类“衔足马”钮雕,石友们一定都不陌生,因为不论是如孙洁鸣、姚仲达等中生代,还是年轻雕刻师,不少人都刻过这一体卧马,选料也都甚优,可以说是不负此题。 但“衔足马”对于马腿上扬的角度、肌肉牵引时造成的块面变化,均有较高的要求,如不小心,容易弄巧成拙;故而一般刻马,常见的做法还是将后腿平置于印台,而非“衔足”。 孙洁鸣作荔枝洞石马钮方章(局部) 福建东南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将军洞芙蓉石卧马钮圆章(局部) 福建东南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晚清、民国时期,马钮雕刻的风气一度变化,马的躯体塑造开始变得相对较弱,在印钮中流行一双前腿平行屈起,作站立状,而后腿与臀部则照旧以卧姿在印台上的款式,是以马起、卧的过渡动作表现生动之意。 寿石工刻 芙蓉石马钮朱文闲章 福建东南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躯体刻画渐弱,是晚清、民国时代马钮的一种普遍情况,这大约是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在故宫所藏的晚清文房器物中,也能感受到马的形象产生了类似的变化,时代使然,亦属正常。 晚清(同治~光绪) 黄釉仿竹雕笔筒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一时期的羊钮,也常有这类的姿态。有些马钮身躯不够丰润,为保持“身肥腿细”的传统,有时会将前足雕刻极细,强调膝、蹄之间的折顿,以强化力量性。 同时,也有一些印钮中,马的身后会靠一“江崖”(或云山石、石壁),此举大约是为防止磕损,同时也为保持画面的平衡,当然,寿山石一贯重视材质,或者也与创作者的惜才之心有关。 旧工 高山石马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当然,马钮中也有与众不同者。如笔者曾在雕刻家江晓先生处,见一红高山卧马钮,即非常见形制,而是以汉代茂陵前的神道石马为大型参考。 江晓藏 杨玉璇刻 高山石马钮扁章 众所周知,茂陵石马的雕刻胜在圆整紧密,块面起伏位置清晰,此钮亦是如此,可见眼、颊、腿、腹处均有清晰的块面结构。但鬃毛、尾毛的装饰手法,则是使用明清时代的工艺风格,眼目阴刻的形态亦属明清风气。 对比茂陵石马,可以发现两者的联系 足见寿山石雕刻之风的养分来自方方面面 西汉 茂陵石马 咸阳茂陵博物馆 这种风格的交融汇聚,与其他同时代以马为题的雕刻作品区别颇大,虽非仅见,也属稀少,可见寿山石雕刻,在演进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类造型风气之影响。 2 玉雕带来的深远影响 寿山石中马把件的创作上,大大有别于钮雕,大多不做“衔足”“抬腿”一类肢体与躯干有较大分离的造型,马身元素全部贴体附生,多以内敛、浑厚的造型示人,以便握玩。如芙蓉、汶洋这类较温润者,雕卧马把件者,多参考玉雕形态。 汶洋石马到成功把玩件 福建东南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玉雕中的卧马,随着年代区别,各有姿态:汉代玉卧马,体魄强健,表情丰富生动;唐代玉卧马,体态多健壮、肥硕,但神态安静,章法严谨。宋、元时期玉料不丰,卧马虽形制未有大变,但有些工艺难免粗疏。 汉代 玉双马摆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代 玉卧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元时代 玉卧马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中期以后,由于平定了新疆,得到相当丰沛的玉石来源。当时新疆一年春秋两次,向清廷进贡玉料。因此清代玉雕技法与表现形式,可说相当成熟。 清代卧马的形态大体相类,对于当今的寿山石雕的影响不可谓不小,大部分如今坊间所雕卧马把件,祖本多从清代玉卧马来,但时间既久,陈陈相因,难免不循祖本,形态也已渐变,高下分际颇大。 善伯洞石《马把玩件》 福建东南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有些印钮在造型上,往往亦参考玉雕马之造型结构。如去年东南上拍的郭祥忍刻双马钮章,其双马的体态、开相,以及造型结构,即能看到玉雕中双马件的影子。从这一点上来看,寿山石雕刻和玉雕之关联之紧密,确实到了难以分割的地步。
郭祥忍 高山太极洞石 双马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不过,在明清时期寿山石雕刻的传统工艺里,虽然有受到玉雕语言的影响,但古代寿山石雕刻的高手们,早已经有独立的雕刻语言,并不受限于玉雕领域。 如苏州博物馆中的“田黄卧马”件,虽然亦属类玉卧马形态的作品,但其线条之细腻,块面之清爽,神态之温驯,再至于躯体肌肉的刻画精准看来,都远胜于明清时期可见的玉卧马,石雕的柔和曲线,也明显比玉器因砣制而过于板硬的线条要更有张力。 清 田黄卧马(宽5.5cm) 苏州博物馆 苏博此田黄卧马的款式,堪称经典:团身回首,头眼向上,鬃毛、尾毛随体附收,优美已极;雕刻匠人对于肌肉处使用的挤压式刀法,也是明清时期寿山石雕刻中的经典手法。无论从技巧、趣味而言,除题材一致外,仍属寿山石独立的语言范畴。 典型的清代寿山石雕刻语言 与玉雕线条相比更加柔和细腻 清 乾隆 青玉卧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退一步说,就马形题材的雕刻来看,相比硬度偏大的玉石,温润而易奏刀的寿山石显然更易展现出雕刻者的工艺水准,其雕刻艺术的尖端成果也更适合被细致的品味与把玩。 3 与“马”有关的种种题材 晚清民国的旧工印钮中,常见长有翅膀踏浪而行的马钮题材。这一体印钮,今坊间称为“飞马”钮,实是一种误解。这种踏浪翼马,一般前、后腿处有飞火纹,蹄子踏入浪中,作海中奔腾状,乃是古代传统的“海马”形象之变体。 所谓海马,并非现代人所熟知的海马,而是一种祥瑞。元明瓷器中都有此类饰纹,据说原型为古籍中所记载的“泽马”,是一种祥瑞之兆,但古籍中所载的“海马”并无翅膀,当是后期流变而成。 明 成化年斗彩海马盖罐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代流行的“海兽图”中,往往就有这种海马的形象,今天如果大家前往北京石雕博物馆中参观,尚能在馆藏清代的石碑底座上见到这类海兽图。 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现藏一剔红海马漆盒,亦是以之作为命题的例子,这一作品中的海马,就没有双翼,依然遵循古籍中的描述进行创作。 清 剔红海马圆盒 苏州博物馆 海马又有“龙马”之称,清代宫廷就常有“龙马负书”的玉雕件,完全为马形。今日寿山石业界中之龙马,则大为不同,形象多类麒麟,只是身无鳞片而已。 这类流变,颇有望文生义之嫌,但在工艺造型方面,这种民间创造属于常见之事,故笔者认为也不必去深究,了解概念之后,日常交流时就此随俗,亦无不可。 清 墨玉龙马负书摆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 周宝庭 都成坑石 龙马负图摆件 福建东南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龙马在寿山石雕中最为标准的器型,当以南京博物院内的两件龚氏旧藏为例:两钮所刻海马均四蹄踏浪、腿附火纹,但一者有翼,一者无翼,相比之下甚为有趣。 南京博物院藏两件寿山石海马钮 马腿带火纹,踏浪而行 当然,寿山石刻中,亦偶见真正的飞马之题,如前两年笔者曾在东南秋拍见过一踏云翼马钮。这类钮并非古制,但亦有渊源:飞马的概念来自西域,汉代即有,当时称为天马,也就是后世熟悉的大宛良驹。 汉 玉天马 北京故宫博物院 汉代升仙思想流行,认为仙人乘天马可以升九霄,因此汉砖画、玉雕中,都有天马存在。唐代与西域交通更为频繁,故此乾陵(武则天与李治墓)神道也有雄壮的翼马石雕。这种题材,虽然流传已久,但仍属于西方到中国的“舶来品”。 乾陵前的石雕翼马 今人对翼马,有时解释为飞黄腾达(飞黄最初为一良驹之名),则为一种时下趣味对古典文化的全新释读,与古人的原意无关。 芙蓉石飞马钮椭圆朱文闲章 福建东南201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除此之外,如“马上封侯”,“辈辈封侯”之类,均属取口彩、谐音的形制,在玉雕、竹雕、寿山石雕中都属常见。“马上封侯”为一马、一猴,而“辈辈封侯”则是二马载猴之情状。 清代 竹刻马上封侯把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辈辈封侯玉把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 寿山石雕刻中,笔者所见“辈辈封侯”或“马上封侯”的马钮多是小钮。某次聚会,蒙江晓先生示一所藏小钮,即此题也。虽然此钮极小,但马呈卧姿,背有灵猴抓住马耳,马、猴神气活现,玩赏之下,也感趣味盎然。 江晓藏《马上封侯》扁章一枚 体量极小,但形制生动灵趣 传统寿山石印章浮雕上以“马”做主角者,以笔者所见,似乎唯有以赵孟頫《洗马图》为源流的《洗马图》《饮马图》或《滚马图》之类的题材。这一类作品,多在竹刻笔筒上出现,故宫所藏甚多。 元 赵孟頫绘 《浴马图》卷 绢本设色 纵28.5cm 横154cm 故宫博物院馆藏 去年在外国拍行中,亦曾经出现过以《洗马图》为题材的芙蓉石印章,拍出千万级天价的例子。 清乾隆 御用芙蓉洞石四骏图“乾隆御笔”玺 2017年佳士得香港 当然,《洗马图》这一题材亦有圆雕作品,今藏苏州博物馆中“清代墨玉洗马图摆件”即是其一。 清 墨玉雕《洗马图》摆件 苏州博物馆 故宫现存的青玉山子中,亦有《洗马图》为题的藏品存世。明代泥塑,多有“驰马入海”、“海中牵马”的例子,则应该并非与此题材同类。
明 彩塑牵马像 故宫博物院 今日荐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