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局越小,生活越平庸

 追梦人7v9hl8d0 2018-04-05

加入有书共读计划,一年读完52本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关注

回复【早安】领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签

文 | 林小白 · 主播 | 贾落

各位书友早上好,今日早读我们继续共读亚瑟·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根据我们所拆的主题点,建议今日早读阅读第86-99页。

真正善于思考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判断如同君主的圣谕,他的话就是权威。

这世上有两类作家,一类是有思想的作家,一类是“书籍哲学家”。

有思想的作家以思考终其一生,他们的作品半是靠切身的经验直接领会理解而来,绝不会人云亦云;

他们都能把握事件的客观原则,如果事件本身未使立足点发生任何变化,他们的见解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而“书籍哲学家”与之相反,他们以读书终其一生,他们所讨论的不外乎是,甲的说法如何,乙的看法如何,丙又是怎么想的,然后努力做出比较。

表面上看,“书籍哲学家”翻阅了典籍,下了不少苦功,但其产生的作品却浮于表面,不能仔细推敲。

这两者的区别就像一个阅读了大量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的人,对祖国各个省份的知识可以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你要是细问“哪家小吃最好吃?”“春天时,去哪条路拍照最好看?”他们则答不上来。

而有思想的作家,就像当地土生土长的老百姓,一打开话匣子就把本地所有事物的来龙去脉等等如数家珍地道出来。

读书不是思考的“替身”。用读书来替代思考,长此以往,思想会踏着人家已经开拓的道路行进,而忘了要走自己的思考道路。

正如乔布斯所说: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于重复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尤其在这个知识获取空前容易的时代,思考能力才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所在的关键。

既然如此,上面提到的“书籍哲学家”为什么不试着朝有思想的作家靠拢呢?

因为思想是稀缺的,它不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东西。

思想和人一样,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让你随叫随到的。思考需要契机,你要思考一件事,需要一切外在机缘和内在气氛都很调和,只有这样,思想才会自然地喷涌出来。

所以我们万不可勉强自己去思考,应该学会等待。

思考除了需要一个契机之外,思考过程大都呈现一种“分割”的状态。如何理解“分割”呢?因为思考是一个间断性的长久过程。

好比你之前经历了某件事,你对一个观点的看法是向上的,但随着你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事,一些事物逐渐明朗,你的了解更加深刻,你思考后的看法就会随之改变。

在这整个过程中,你在间断地思考,但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它又是持续性的,因此,我们把思考过程看作是分割的。

思考需要契机以及思考过程是分割的这两点特性,导致了思考这件事变得可遇而不可求。任你再好的头脑,并不是所有时间都是适合思考的。

因此,叔本华建议,我们最好能利用思考以外的时间来读书,或是在思想的源泉停滞时才去读书。

也就是说,按照优先级排序的话,思考的优先级高于读书。

你应该在想要找寻某种答案时去读书,在思考的气氛突然来到时,停止读书,专注思考。

经验和读书一样,不能替代思考。

纯粹的经验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就像食物和消化之间的关系一样。

你的所有经验并不能完全经过思考成为某种思想,正如你吃下去的所有食物也不可能全部消化完全。

真正善于思考的人,会懂得为思考腾出时间,不把眼睛完全聚焦于书籍。

经常把脑袋扎在书籍中,眼睛就会脱离了现实世界,而思考的机缘,由书本所启发的次数远不如现实世界多。

因为现实世界和眼前的事物,具有刺激思考的强劲原始力,是思考精神的最佳对象,最容易促成这种精神活动。

罗素说过: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放弃思考的人,会掉入三个陷阱——从众心理、惯性思维和固执己见。

不思考的人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们从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

最终的结果就是,你没要求我思考,那我就不思考。最后该跳的坑还是自己跳,该踩的雷还是自己踩。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复杂的世界里,很多人活得像一群整天忙碌的蚂蚁,却不知生命的意义。现在,该在哲学睿思的引领下,深入地思考,理性地分析这千变万化的世界。

有书共读内容升级,新增精华解读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