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 脾胃与它脏同治 第一节 补益心脾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一节 补益心脾法 (概述] 心主血,脾化血,又统摄血液。脾气健运正常,则血 有生化之源,同时又不会溢出脉外,而使心血充盈,循环不息。 然脾气要得以健运,也必须依靠心血灌流入脾和心火的温煦,从 而体现了心脾两脏的互相供养,相互为用的关系. 当脾胃虚弱,纳化失司,则血的化源不足,可导致血虚,血 虚不养心,则形成气血双虚,出现心悸,健忘、面色不华,舌唇 皆淡,脉细,无力等证,反之,当思虑劳心过度,心血亏虚,脾 失滋养,则可导致脾胃两虚,出现纳差食少,食后腹胀,消瘦倦 怠,腹胀便溏等证。脾失健运,又可进一步导致气血化生不足, 使心血更加亏虚,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形成心脾两虚的病 理性恶性循环。故治疗当补益心脾。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 茯苓、丹参,龙眼肉,大枣,远志、莲子,柏子仁等组成方剂, 以治心脾两虚所致诸证。临床上凡心悸、健忘、多梦、食少、体 倦、便溏、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病证,病机与心脾虚证相关者, 皆可用补益心脾法来治疗。 . “ (常用方剂} 1.归脾汤(见助脾生血法) 2。人参养营汤(《大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由人参6克、焦白术,茯苓、当归各9克,白芍,熟地, 黄芪各15克,炙甘草、川芎,远志、五味子,大枣各6克,生姜、 肉桂、陈皮各3克组成。功能补益心脾,益气生血,宁心安神。主 治心脾不足,气血两虚,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等证。 本方是由八珍汤加味组成,立法之意在补益心脾。故方用四 君子汤配黄芪、大枣、陈皮补气,四物汤补血,五味,远志宁心 安神,生姜调和营卫,肉桂温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补益心脾, 益气生血,宁心安神之目的。 [主治病证) 1.心悸 心主血脉,血赖心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周身,以奉脏腑、四肢 百骸,然心必须血液的奉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脾胃虚弱, 气血不生,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发为心悸。诚如朱丹溪云:。人之 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 端。”其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纳呆腹胀,头晕目眩,面仑无华,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益气生血。归脾汤加减。 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当归、龙眼肉、丹参补养心血;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白蔻、 炒谷芽芳香开胃;若心悸兼脉结代,重用炙甘草24—30克,便溏加 赤石脂15-24克。 2.不寐 不寐,又谓失眠,乃由思虑劳倦,伤及心脾,脾气虚弱,气 血生化之源不足,血不养心所致。《类证治裁》云:“思虑伤脾,脾 血亏虚,经年不寐。”朱丹溪也指出:失眠者,“必营血之不足也, 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临证所见,除失眠 外,常伴心悸健忘,饮食不香,面色无华,肢倦神疲,气短懒言, 舌淡苔薄,脉细而弱。宜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八珍汤加炒枣仁, 夜交藤、远志、或归脾汤化裁。 3.健忘 健忘一证,遇事善忘,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心悸少寐,纳 呆腹胀,腹泻便溏,苔白质淡,脉沉细弱者,乃心脾两伤所致也。 《济生方》云:“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 神官不职,使之健忘。”宜补益心脾,归脾汤化裁。 4.胸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胸痹又称心痹。心脾两虚所致者,则见胸闷气短,食纳不香, 心悸蕴痛,倦怠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质胖,苔白或腻、脉沉细 弱或结代。《圣济总录.心痛总论》云:“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 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幅幅如满,蕴蕴而痛, 是谓之心痹。”治宜补益心脾。保元汤加茯苓、茯神,远志、半夏 柚,炒枣仁、五味子,川芎,丹参,当归之类。 5.脏躁 {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主,数 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病多见于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缘由思 虑过度,情志抑郁,心脾受损,血不养心所致。治宜补养心脾, 滋阴润燥,甘麦大枣汤加白芍、茯苓、枣仁,龙骨、五味子等. 6.梦交症 梦交一症,前人多有论述。如《金匮要略》云:“男子失精,女 子梦交。”究其发病之因,多与心脾两脏相关。益心主血脉,脾主 生血,心脾虚损i阴血不足,阴病及阳,阳失阴涵,则浮游不敛; 阴无阳之固摄,则精不内守,阴阳俱损,梦交之症作矣。临床以 入寐之后,有如房事之感。患者初起往往不以为然,稍久则羞对 人言,以至长期不治,神体日衰,疲乏无力,食少纳呆,甚至精 神恍惚。治宜补益心脾,调理阴阳,安神定志。用归脾汤和桂枝 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方取归脾壮后天之化源,取汁化血以养心神, 用桂枝龙牡调理阴阳。潜阳入阴,阴阳相使,神明归附。临床可 加朱砂一味,不仅色赤入心化血,且重坠安神定志,一举两得, 显效益彰。笔者曾治黄某,女性,42岁.因丈夫病故3年,思虑过 度,伤及心脾,渐致头昏心悸,多梦失眠,饮食不香.形体消瘦。 近半年,入寐之后,时感梦交。诊其脉,沉细弱,观其舌,质淡 白。脉证合参,乃心脾不足,神不安宅之梦交候。拟补益心脾, 佐以安神。处方。 潞党参、炒白芍、丹参、朱麦冬各18克,焦白术,炒当归、 大枣各12克,炙黄芪15克,炒枣仁24克,桂枝9克,龙骨(先 煎)、牡蛎各30克(先煎),炙甘草6克.连进5剂,诸症大减,梦 交偶作.继进5剂,梦交消失. 7。遗精 遗精一证,多关乎心肾,涉及脾者尚少,然遗精日久,火不 生土,亦累及脾矣。脾虚气陷,心营不足,肾失封藏,遗精发生. 治宜补养心脾,温肾固涩。归脾汤化裁。药如党参、黄芪、山药、 菟丝子、当归、枣仁、茯芩、远志,升麻,甘草等。 8.滑胎 滑胎乃西医“习惯性流产”。凡自然流产3次以上,每次流产 均发生在同一妊娠周数者,谓之滑胎。本病的发生多因肾气不固, 心脾虚损,气血亏虚,或因孕期房事不慎,或劳作过度,以致冲 任不固,胎元失养所成。 本病的治疗,孕前宜服补肾之品,方如泰山盘石散,孕成之 后,当用固胎之药,方如胶艾汤合当归散化裁,反复流产,心脾 两虚,又宜归脾汤加川断,杜仲,菟丝子,补脾养心安胎,可保 无虞。 9.产后虚汗 产后失血较多,阴不维阳,阳无所附,卫气不固,腠理不密, 周身汗出不止,是谓产后虚汗。清代陈莲舫曰:“产后虚汗不止者, 由阴气虚阳加之,是里虚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血为阴,虚则 伤血,是为阴气虚。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阴 气虚弱不受者汗出不止。”其证汗出不止,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饮食不香,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宜补益心脾,敛阴止汗。若 汗出气喘虚极而小便不通者,此亡津液者也,不可用利尿药。急 用参附或参芪汤加减之,归脾汤调理之。 [临证心得]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之与脾,有互相资生的 关系,一主气,一主血。若心脾两虚,气血亏损,当用朴益心脾 法,以两顾其虚。放临床对于心脾不足,气血两虚之惊悸、怔忡, 失眠,健忘,体倦,食少,腹胀,便溏,崩中漏下,滑胎,脏躁 等症,投以补益心脾之法此最为合拍。 . 本法常用的方剂,首推归脾汤。但从主方而盲,归脾汤虽属 于心脾同治的代表方,然笔者体会,其重点仍在治脾。因为心血 乃脾所转输的精微所化,补脾即可以养心。故临床常以补脾为主, 辅以养心安神为治。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亦可养心为主,心脾 同治,如人参养营汤便体现了这种配伍形式。 补益心脾法,临床上习惯上指的是补益气血,以治心脾两虚 之证。但确忽视了另一方面的含义。即心火与脾土的关系。火生 土的含义,除命火生脾土外,还另有心火生脾土之意。脾主运化, 赖心火的温煦,心火的物质基础,又赖脾化生水谷精微的濡润, 心火正常,脾土得温,则纳化有权,气血能生,水有所主,不致 发病。若心火不足,脾失温煦,纳化失常,化源不继,不但心火 不得濡养,且脾本身也病。例如以痰饮为例,一般认为脾阳不足, 健运失司,水液潴留而发病,其实与心阳不足相关,可从治疗痰 饮病的方药中得到证实。《金匮耍略》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而去,苓桂术甘汤 主之。”其中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就是温通心阳,化气降逆,心 阳得复,脾阳得运,而留中之痰饮得以消散,这种配伍形式,就 是根据心火生脾土的理论而组方的,也体现了心脾同治之意。 再如中阳不足,寒从中生,胃寒作痛,痛而喜按,得温则减, 不食饮食,大便稀溏,苔白,脉沉细弱之虚寒证,用桂附理中汤 治疗其效甚好。究其组方之理,肉桂附子均能温振心阳,心脾同 治,以温阳化气为主,虽异于归脾之异,也属于补养心脾另一配 伍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