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来座山 2018-04-05

谢邀。题主的问题是: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如今是一个海量信息快速获取的时代,市面上贩卖各种速成知识的书籍五花八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划分一个边界,就是我们读的是哪种类型的书籍,不同类型的知识获取方法论是有差异的。

我们把日常用到的两种知识做一个粗略的划分:

1.公共基础知识。

就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技巧性偏执行的知识,例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办公软件、沟通谈判等等。这种公共基础知识,不分行业不分人群,大家都可以通过学习后,通过重复多次练习,达到熟练运用并轻松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专业必修知识。

这类知识不仅仅是指的学校划分的一些学科专业,更重要的是你从工作和实战经历中,重新学习到的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这类是可以实战并且可以帮你快速变现的知识,需要具备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除了前面每个人都要用的这两种,还有一些更多更底层更重要的知识类型。扯远了,回到问题。

从上学开始,老师交给我们的读书方法就是:不断记录。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下来或者摘抄到笔记本上,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

摘抄下的的名言警句好像都是闪着金光的金句,可是对我们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的什么呢?所以导致了“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如何才能避免掉入上面这种记录式的“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呢?

1.升级读书方法论,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我拿到一本书,会先看序言,再看引言,然后看目录,根据目录去猜想,如果我是作者,这个话题我会怎么写。先自己想,自己写,遇到自己想不通的,直接翻到相关章节看看作者的观点。大概领略了本书的架构后,再从头开始通读。

有人会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把自己之前的知识体系和马上阅读的新知识做个对比,当你通读全书,得出的对比后的差异,就是你的提升,把这种提升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就可以摆脱单纯记录金句试的低水平勤奋了。

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我们读书不求多,不求量,求的是知识的内化和对自己的提升。读书一定要花费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我们读到的知识点跟自己的生活或者经历产生联系,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梳理,叠加形式新的知识体系。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读到的知识不忘记,变成我们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在记录和寻求新旧知识点联系的过程中,放慢速度,我们时常会惊喜的发现,原来的一下过去不曾想到的规律,也能够直接改进我们的学习方法,这样读书就会形成复利效应。

什么是知识的复利效应?
01.今天学习到的方法,能够运用到明天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02.不能够忘记。(学着新的,却忘了旧的,就是缺少知识内化和新旧知识体系融合。)

3.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功利”的去读书和思考。

当我们遇到某个难题,主动寻找这类相关的知识和书籍去观察,带着解决问题功利的心态去读书。去观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的,这个解决方案中,有没有我之前了解的知识体系呢,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我还能够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到哪里呢?

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的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生命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低水平的勤奋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