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大国之相,未必能为小国之臣

 恶猪王520 2018-04-05

大国之相,未必能为小国之臣

14.12【原文】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读解】孔夫子的施政原则和着眼点与众不同,孟公绰是鲁国大夫,孔子认为他若是担任晋国赵、魏这类上卿的家臣,可以说才能绰绰有余。在孔夫子时期,晋国国政已经被以赵、魏等六家为代表的大夫瓜分得差不多了,实际上晋君的实权都掌握在这六家大夫手中,且以赵、魏两家为大,所以,孔夫子认为孟公绰如果到赵、魏这类执政的家中去做家臣,将会是一等的好人才。但是,孔子认为孟公绰没有能力担任滕、薛这类小城小邦的大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滕、薛这两个国家都在鲁国境内,是鲁国治下的小城小邦,都是“洙泗之地,弦歌之地”,受儒家文化浸染很深;而晋国地处山西和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其文化底蕴远远没有齐、鲁那么深厚。春秋时期,晋国百姓生性好勇斗狠,比较粗犷;鲁、卫一带的小国却是天天礼乐弦歌,国民文化素质很高。滕、薛这样的小城小邦相当于现在欧洲的安道尔、圣马力诺之类的国家,虽然土地面积小,但老百姓文化素养高,先王礼乐丰富,规矩礼数繁杂,要治理好这样的小城小邦并不容易。所以,孔子认为孟公绰可以在赵、魏这样的大邦胜任家臣,辅助治理大国,却没有能力胜任当滕、薛小城小邦的大夫。就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你让他担任负责宣传文化的部长,他未必担当得下来。这里,孔子充分考虑到了晋国与齐鲁文化的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