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花风起丨正清明

 关陇之 2018-04-06


烟雨十里春深,

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

心中念念故人。



是日清明。晨起,天阴有雾。


正想着今天会不会有雨,到了九点多,却出了太阳。


小区里静悄悄的,平日假期里嬉闹的稚童不见了身影。楼下的秋千,空荡荡的,只有两株羊蹄甲兀自开花,粉的紫的白的碎花挨挨挤挤,繁盛得不行。


难得在这样的城市里,听到空中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春,已暮了。


想到宋人吴惟信写的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小区里一派寂静,他们一大早扶老携幼,都出城扫墓踏青去了吧。城里空了,想必那城外,该有多么拥堵了。


一直以为,上坟祭扫,主要在于接近带有亲人气息的那抔黄土,看到它,犹如直面故去的亲人。


错峰祭扫,于己于人,都是方便。为什么非要在同个日子上山祭扫呢?


添堵。



其实,清明最早也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第五个节气。


《岁时百问》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这个节气里,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活动。


对于漫长的农耕社会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由节气变成后来的清明节,来源于中国两个消失已久的节日——寒食和上巳。


寒食节是中国民间最早的祭祖节日。在寒食这一天,人们禁烟火、食冷食、祭祀祖先。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只是因为寒食、上巳与清明日子接近,到了唐朝,三节合一,清明,也就成了一个节日了。



经过这一番整合之后,清明节也因此盛大起来,成了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清明依然保留了寒食的习俗,食冷食。比如江南的青团,福州的清明粿。


同时也保留了上巳踏青游乐的习俗。



在二十四番花信风里,清明三候的花信,分别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有意思的是,在古代文人的诗词里,与清明关联最多的,却是春分花信的第二候——梨花。



杨万里的《寒食上冢》说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说远山枫叶树影朦胧,麦田边的小屋兀自孤独。野草一夜间又随春风生长出来,将原来的小路都淹没了。梨花素雅,这样的季节,谁能排遣我对故人思念呢?


晏殊的《春景》说: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浓密的树叶间,传来一两声黄鹂的鸣啼。


多美好的春天呀。



苏东坡《东栏梨花》说: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也是说清明时节,风暖絮飞,梨花如雪。但是,他比晏殊多了一份感慨:看着如此美景,还有什么事不能看淡呢?



苏东坡在宋朝诗坛堪称独步的,就是七言绝句。


《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岁月的流逝,谁也无法挽留,可是心情,却掌握在每个人手中。


此诗看似伤春,而实未伤春,看不出一点颓废,只是纯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透视。


过了清明,就进入暮春了。


人生也是这样,不经意间的青春易逝,舍与不舍,来来往往。


清明,是一个哀悼追思的时节,同时也是一个踏青游览享受自然的时节。


哀悼先人,让我们感叹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佛家说,念念清明,时时当下。

 

清,是清醒,知道生命无常。明,是明白,懂得珍惜当下。只有懂得享受当下,生活才会变得简单,生命也才会弥漫着芬芳。


何必去伤春呢?


就像秦观在《三月晦日偶题》中说: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梨花落了,芳菲歇了。而在漫长的夏日里,浓浓的树阴,不也是可以好好享受的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