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谯凤英运用温胆汤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经验

 普朗克1 2018-04-07

樊凌杉1谯凤英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该方由半夏、竹 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理气 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方 中以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竹茹为臣,清热 化痰、除烦止呕。枳实降气化痰、开结除痞,陈皮理气 和胃、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此三者同 为佐药。生姜和胃化痰、兼制半夏之毒,大枣调和脾胃, 甘草益气和中、合茯苓健脾,此三者共为佐使。此方为 理气化痰之经典方剂,耳鼻咽喉疾病与胆胃关系密切, 吾师谯凤英主任在临床诊病中谨遵“辨证论治”“异病 同治”原则,将此方灵活应用于本科疾病的治疗中,如 耳聋耳鸣、脓耳、眩晕、鼻渊、慢喉痹、梅核气、口腔溃 疡、扁平苔藓等,往往收到良好的疗效。现列举典型治 疗案例,以供临证参考。

1耳聋耳鸣

陈某,男,53岁,教师。左耳鸣如蝉呈持续性,听力 下降,伴有耳堵闷半年,自行服用银杏叶片、甲钴胺、耳 聋左慈丸等,效果不佳,遂于我院门诊就诊。初诊:左耳 鸣如蝉,听力下降,时有耳堵闷半年,伴口苦,心烦,失 眠。专科检查:左外耳道畅,鼓膜标志清。电测听检查 左耳中度神经性聋,500、1k、2k、4k平均听力为45dB, 声导抗检查正常,舌红,苔黄微腻,脉弦。西医诊断为 神经性耳聋、耳鸣,中医诊断为耳聋耳鸣,辨证属痰热 郁结型,治宜清热化痰,活血通窍,方用温胆汤合通气 散加减,方药组成: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竹茹 10g,炙甘草6g,香附10g,川芎10g,石菖蒲20g,路路通 20g,钩藤15g,鸡血藤15g,络石藤20g,首乌藤30g,生龙 骨30g,生牡蛎30g,葛根30g,胆南星12g,广藿香20g, 佩兰20g,珍珠母3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温服 150ml。二诊:左耳鸣、耳聋稍减,耳堵闷、口苦、心烦、 失眠均明显减轻,舌淡红,苔黄微腻,脉弦。原方葛根 减为20g,去珍珠母,续服7剂。三诊:耳堵闷消失,耳 鸣耳聋、口苦、心烦、失眠均有好转,舌淡红,苔薄黄, 脉弦,原方去香附、川芎,续服14剂。四诊:耳鸣基本 消失,寐安,电测听左耳听力已恢复正常,平均听力为 15dB,原方去藿香、佩兰,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灵枢·经脉》:“足少阳胆经之脉……其支 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痰火郁结,蒙蔽清窍, 故而耳鸣耳聋、耳堵闷;痰火郁热则有口苦;胆经上入

 

1天津中医药大学(3000198)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通信作者:谯凤英,主任医师.Email:15822131181@163.com

耳窍,痰热循经上扰,故有心烦失眠。舌红、苔黄微腻、 脉弦为内有痰热之象。以温胆汤之理气化痰,加香附、 川芎、石菖蒲、路路通通利耳窍;钩藤、鸡血藤、络石 藤、首乌藤活血通络;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安神;胆 南星、广藿香、佩兰清热化湿。全方共奏化痰清热,散 结通窍之功,气顺则火自降,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 无所附,故诸症皆除。

2鼻渊

安某,女,29岁,某公司市场部职工。鼻堵,黄浊涕 量多,时有头痛2年,既往就诊于西医院,CT检查示双 侧上颌窦、额窦炎症,建议手术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就 诊。初诊专科检查:双鼻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肿大,鼻 镜示鼻咽部可见大量黄色分泌物。舌红,苔黄腻,脉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中医诊断为慢鼻渊,辨证属痰 热郁结型,治宜清热化湿,理气通窍止痛。方用温胆汤 合苍耳子散加减。组方:半夏10g,竹茹10g,枳实10g,陈 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苍耳子10g,辛夷10g,白芷 10g,薄荷6g,鱼腥草15g,黄芩10g,生石膏20g,广藿香 15g,佩兰15g,川芎10g,藁本10g,细辛3g。7剂,水煎服, 日1剂,早晚各分服150ml。二诊:鼻堵,黄涕量多,头痛 均较前好转,舌淡红,苔黄微腻,脉弦。上方广藿香减 为10g,佩兰减为10g,又7剂。三诊:患者自述症状基本 消失,CT复查上颌窦、额窦炎症均较前明显减轻。舌淡 红,苔黄腻,脉弦。按原方续服14服。随访至今未发。

按:《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 渊”。胆腑有热可循经直犯鼻窍,或循经移热于脑,下 犯頞与鼻窍。胆腑郁热,燔灼气血,熏腐黏膜,故鼻涕 黄浊量多;胆经火热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有头痛;舌 红,苔黄微腻,脉弦为湿热内郁之象。本方以温胆汤之 理气化痰,合苍耳子散之清热通窍,加鱼腥草、黄芩、 生石膏清热,广藿香、佩兰清热化湿,川芎、藁本、细辛 通络止痛。全方共奏清热化湿,理气通窍止痛之功,清 利胆腑湿热,湿热一去,则鼻窍得通,症状自除。 3慢喉痹

耿某,男,36岁,某公司干部。咽堵,异物感3个月, 曾服用多种抗生素、中成药等治疗,效果不显,遂就治 于中医。初诊:咽堵异物感,时有头痛、口苦,大便溏薄。 专科检查咽黏膜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喉镜 检查大致正常,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西 医诊断为慢性咽炎,中医诊断为慢喉痹,辨证属痰热郁 结型,治宜清热化痰,理气和胃。方用温胆汤加减。方

1/2页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年第22卷第3期

药组成:半夏10g,竹茹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 6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薄荷6g,炒白术10g,香 附10g,丹皮10g,胆南星15g,广藿香15g,佩兰15g,黄芩 10g,细辛3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温服150ml。 二诊:症状减轻,咽中黄痰量多,便溏减轻,加川贝10g, 桔梗10g,续服14剂。一月后随访诸症消失。

按:《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之脉……循喉 咙,上入颃颡。”肝胆不和,循经直达咽喉,发为慢喉 痹。患者肝气不舒,失于调达,阻于喉咙,故咽堵异物 感;脾失健运,则有便溏;口苦,舌苔黄腻,为痰热之 象。以温胆汤为基本方理气化痰;“善治痰者,不治痰 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故加柴 胡、香附、薄荷疏肝理气;丹皮、黄芩清热;胆南星、广 藿香、佩兰清热化湿;白芍、白术健脾柔肝,全方共奏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之功,故而诸症自去而获良效。 4扁平苔藓

王某,男,69岁,退休干部。自述咽部、口腔进食辛 辣时疼痛4个月。既往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数10年,经某口 腔医院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服用各种抗生素均无 效,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初诊主症咽部、口腔时有疼痛, 专科检查见双侧颊黏膜可见散在溃疡,局部表面少许白 膜覆盖,咽黏膜慢性充血,舌暗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 为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诊断为口破,辨证属湿热郁结型, 方用温胆汤加减主之。方药组成:半夏15g,竹茹10g,陈

231

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胆南星12g,广藿香10g,佩兰 10g,半边莲10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5g,赤芍10g, 丹皮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牛膝10g。7剂,水煎服,日 1剂,早晚各温服150ml。并嘱其局部外用喉友口腔抗菌 液。二诊:症状稍缓,时有咽干,舌暗,苔黄微腻,脉弦。 予上方加石斛10g,玉竹10g,荆芥10g,牛蒡子10g,续服 14剂。三诊:咽干痛消失,专科检查双侧颊黏膜溃疡及白 膜均减少,续服14剂。2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述咽部、口 腔内已无明显不适,口腔医院复诊已痊愈。

按:口腔扁平苔藓为慢性口腔黏膜皮肤疾病,因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西医治疗疗效欠佳。此病属 于中医“口覃”“口破”范畴,本例患者舌暗提示气血 不畅,黄腻苔提示湿热存在,辨证属湿热内郁,用温胆 汤加减主之。全方以温胆汤清利湿热,加胆南星、广藿 香、佩兰以清热化痰利湿,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 草清热解毒,赤芍、丹皮活血通络,生石膏、知母清热, 牛膝引热下行。全方配合治疗湿热郁结型扁平苔藓,加 以外用喉友口腔抗菌液局部消炎,效果显著。

以上是谯凤英主任应用温胆汤治疗耳鼻咽喉疾 病的几个典型案例总结,她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 础上,将“异病同治”原则灵活应用,以温胆汤治疗湿 热引起的耳鼻咽喉科诸症,临床上起到了良好的效 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收稿:2013-12-06 修回:2014-01-10)

 

(上接第215页)

2两组治疗时间,好转平均时间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时间、好转平均时间比较(n,天)


组别  例数  治疗平均时间   好转平均时间

 

治疗组  63    19.6       10.5

对照组  63    28.2       17.6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 义(P<0.01)。

讨论

贝尔面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面瘫,约70% 的急性面瘫是由贝尔面瘫造成的,发病率约11 ~40/100000,也有报道低者为8/100000高至 240/100000,20~40岁多发[2]。其原因不明,可能与血 管痉挛、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多因面神经肿胀受压 引起神经缺血水肿、传导阻滞而麻痹。本病诊断不 难,确诊后,应尽快给予治疗解除面神经水肿。西医 内科治疗通常应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和营养 神经药物以促进局部水肿消退,改善局部血循环,促 进神经机能的恢复,但临床实践中发现疗效并不太 满意。

而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营卫不和,络脉空虚, 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由于气虚不能抗邪;络脉

受风而局部麻痹;受邪一侧脉络血不养筋;经络缓而 不用[3]。因外邪中络、病邪浅,所以只有口眼歪斜,而 无半身不遂,病因病机不外是虚、火、风、痰、气、血 六端引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去濡养,纵缓 不收而成;治法以祛风通络、养血活血为主,除了针 灸之外,较常用的方剂有大秦艽汤、牵正散。我们的 中药组方中参照了这两个方剂的治法用药:方中白附 子、全蝎、僵蚕为祛风通络之品,三合用,力专效著; 白术、茯苓能消肿利水;丹参、三七能养血活血;黄 芩、栀子、甘草清热解毒;桑寄生滋养肝肾、养血、祛 风湿;结合西药,可以标本兼顾,增强疗效。本组治 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单纯西 医治疗总有效率85.7%,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且 治疗平均时间也是前者较后者明显缩短。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版.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198.

2 伊海金,刘丕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科治疗.中国耳

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6(3):237-238. 3 孔凡清,孔凡红.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32例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33.

(收稿:2014-01-28 修回:2014-03-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