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学中医书馆 2018-04-08
麻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 仁9g 上4味,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 下诸味,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ml,服法如下: 1.麻黄去节。历代医家对麻黄去节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 。节”指麻黄根,其根茎部生长得像节一样(此说不准一一作者 注);一种认为“节”指茎间之节。麻黄根有止汗之功,而麻黄 茎间之“节”,古人认为与根同功,故宜去之。现代药理研究, 节中麻黄素含量只有茎的1/3,但假麻黄素在节中的含量却较 高。麻黄素有发汗作用,假麻黄素有显著利尿、扩张支气管平滑 肌作用。因此,去麻黄茎间之节,可以增强麻黄发汗之力,符合 麻黄汤为发汗重剂作用。然而,现在之制药厂家,麻黄大都不 去节。 2.杏仁去皮尖。,历代亦有不同意见,王昂认为皮能“涩”, 尖能“发”;左季云认为“连皮尖生用,取其发汗”。现在制药厂 亦有不去皮尖者。 3。先煎麻黄,去上沫。陶弘景说;“沫令人烦”;张锡纯说: “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 猛力,去之所缓麻黄发表之性也。”现在煎药多不去沫,未见 人烦。 : 4。用量.本方麻黄之剂量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不能 起到发汗解表作用。尤在泾:“桂枝,甘草,虽曰佐之,实以监 之”,说明桂枝、甘草有监制麻黄发汗作用。所以,若麻黄量小 而桂枝、甘草量大,就失去了它的发汗解表之意义。[医方发挥.辽 宁科技出版社,1984]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主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腰痛,骨节烦痛,无 汗而喘,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副证:或喘而胸满,脉浮数,或失于发汗鼻衄。
(临证加减)
1.不喘者,去杏仁;若不喘因痰而呕者,加半夏;呕水者, 加生姜;呕宿食者,加神曲;胸闷者,加枳壳;腹胀者,加厚 朴、枳壳。
2.风寒袭肺所致之喘急胸闷,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初 起兼恶寒,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者,酌加紫 苏子、白芥子、化橘红、桔梗,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效。
3.风寒袭肺,症见恶寒身痛,喘满心烦,口干,舌苔黄白 兼有,此为寒热夹杂之证,本方加石膏、黄芩、连翘、苏叶之 类,以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医方发探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 4.麻黄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分两部分对麻黄汤的作 用进行了综述。 (1)实验研究:麻黄汤具有抗病毒、解热、促进汗腺分泌、 镇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等作用,并能对抗抗癌药顺铂的毒性 作用。 (2)临床应用:麻黄汤可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五 官科、皮肤科等疾病。[新疆中医药,1992,cz,:40-44]
5.麻黄汤治疗杂病的临证:麻黄汤是辛温峻剂的代表方,凡 属感受寒邪而致的病症,投用本方均能收到异病同治之效。如肩 凝:本方加薏苡仁、秦艽、半夏、川乌等,以通经活络,散寒利 湿,荨麻疹,本方加黄芪、荆芥、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助以益气; 失音,本方加荆芥、前胡、桔梗、蝉衣等,以疏风散寒,宣肺利 窍;鼻渊,本方加黄芪、苍耳子、辛夷花、白芷等品,以宣肺散 寒通窍;冻疮,本方加附子、黄芪、红花、细辛、干姜等,以温 阳散寒活血;大便难,本方加黄芪、半夏、桔梗、五味子等,以 温寒肃降,佐以化痰;癃闭,本方加怀牛膝、葱白,以辛温宣肺, 开上窍以启下闭;痛经,本方加白芍、当归、黄芪、吴茱萸、干 姜等,以温经散寒,补气益血。
6.麻黄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上感或扁桃体炎):3岁以下 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6g,4—7岁各8g,8岁以上各 lOg。均每日一剂,水煎100~140ml,分3次服,药后加衣被发 汗。 7.麻黄加减治疗普通感冒(风寒表实证):仿麻黄汤之方 义,用麻黄素30~45ml,复方阿司匹林0.42g,复方甘草浸膏片 0.9g组成方药,治愈太阳伤寒证患者。患者服药后,全身常有 微汗,恶寒头痛等自觉症状改善最快,体温随之恢复正常;也有 全身不出汗而治愈的。一般服药1一2次即愈,未发现该药有明 显副作用。认为复方阿司匹林与麻黄素配合有协同作用,凡上 感、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等,具有麻黄汤适应证者,都可用本方治 疗。
8。麻黄汤在五官科疾病中的应用:在急性鼻炎,慢性鼻炎 急性发作时,以轻微的表寒证,有鼻塞,流清涕,脉浮,作为投 药指征。尤以小儿疗效为最佳,但对虚弱患儿,应注意药量或加 味用之。治疗外耳道疖肿时,主要用于早期具有恶风寒、发热、 头痛者。[经方的临床应用.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9.麻黄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小儿遗尿乃临床常见病,中 医多从肾治。该病患儿多伴有睡眠过熟,即使尿液积满膀胱后的 刺激亦不能促其从沉睡中醒来,遗尿亦由此所致。方药及加减: 麻黄5g,桂枝、桑螵蛸、金樱子各3g,甘草2g。麻黄同煎,夏 季减至4g;冬季增至6g;气虚者加党参6g;阳虚者加巴戟、益 智仁各3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四川中医,1996,《3,:38]
10.本方加知母。治间有汗出不解者,实因余热未清也,佐 以知母于发表剂中兼寓清热之意,名麻黄加知母汤。 11.本方合桂枝汤。用以和解太阳留连未尽之寒热,名桂枝 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12。本方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汤。用以解太阳热多寒少之 寒热,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13.本方去桂枝。治邪在太阳,卒中暴厥,口噤气绝,下咽 奏效,而皆不温复取汗,名还魂汤。
14.本方加白术。治外感风寒湿邪,身体烦疼,寒热无汗 者,名麻黄加术汤。 15。本方去桂枝,加薏苡仁。治外感风湿,一身尽痛,发 热,午后较甚者,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16.本方去桂枝。治外感风寒,鼻塞咳嗽,气促痰多者,名 三拗汤。[和剂局方] 17。本方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治外感 风寒,肺气失宣,痰阻气滞,以致咳嗽上气,痰吐不利,呀呷有 声者,名华盖散。
18。本方去杏仁,加黄芪、人参、当归、白芍、麦冬、五味 子。治内虚外感吐血,名麻黄人参芍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当归、陈皮、生姜。治伤寒瘟疫,阴暑 疟疾等,名麻黄饮。
20.本方去桂枝、杏仁,加旋覆花、前胡、荆芥穗、半夏、 赤芍。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舌苔白 腻,脉浮者,名金沸草散。
2L本方去麻黄、桂枝,加苏叶、制半夏、前胡、桔梗、枳 壳、橘皮、茯苓、生姜、大枣.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 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口干,苔白,脉弦,名杏苏散。
22。本方加桔梗,治同麻黄汤,名麻黄加桔梗汤。
23.同名药异之麻黄汤:除《伤寒论》外,尚有四方同名药 异,现摘录如下.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麻黄汤:麻黄一两,大枣十二 枚,茯苓三两,杏仁三枚,防风二两,白术二两,当归二两,升 麻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黄芩二两,桂心二两,麦冬二 两,.甘草二两。为粗末,加清酒,水煎,分四次(日三夜一) 服,夏令小汗,莫令见风。治恶风,毒气冲心,脚弱无力,顽 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 (2)《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麻黄汤:麻黄、升麻、葛根各 一两,射干、鸡舌香、甘草各半两、石膏半合。为粗末,水煎, 分三次服,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 (3)《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麻黄汤:麻黄、升麻、牛蒡 子、蝉蜕、甘草各一钱。加腊茶叶一钱,水煎服。治小儿发热六 七日后,麻疹伏而未出者。若烦渴,加石膏末四钱。 (4)《证治准绳。妇科》卷三引《古今录验》麻黄汤:麻黄、 黄连、蛇床子各二两,艾叶一两半,乌梅十个。为粗末,水煎外 洗,避风冷。治妇女阴肿,或疮烂者。

第二节 麻黄汤证(35、36、37)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 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歇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提要] 太阳伤寒的证治。 [释义] 本条阐述太阳伤寒的证治,当与第1、3条合看。第1条曰: “太阳之为 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由此可见,除本条所述症状外,其脉当为浮紧, 头痛多为头项强痛,恶风乃恶寒之互词,故风寒俱恶,然其程度,一般重于桂枝汤证。 其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风寒之邪袭击太阳,卫气受其束缚,难以伸展,则必然恶风寒。惟其于此,则被束 缚之卫气,必求其伸展而抵抗之,则邪正交争剧烈,是以发热而脉浮紧。足太阳经脉循 头下项,挟脊抵腰。其受风寒侵袭,经脉为之不利,故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营阴郁滞,毛窍闭塞,故无汗。肺主气,外合皮毛,既然毛窍闭塞,必然影响肺气 之宣降功能,故喘。此为太阳伤寒之主要特征。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同为表证,其区别要点在于有汗、无汗,脉浮缓或浮紧,然 则非自汗不为中风,非无汗不为伤寒,故自汗。无汗,乃中风、伤寒之分水岭,而脉象 受多因素影响,而常中有变,故脉浮缓、浮紧,仅可参考,并非重要区分。 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而以伤寒为明显,然头项强痛,不同于项背强几几。盖头项 强痛者,头连项痛,不甚柔和,其程度尚轻;项背强几几者,乃项背强痛较重,拘急难 舒,顾盼不能自如,以此别之。 又本证之喘,良由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得宣降所致,并伴见发热恶寒无汗 等伤寒征象。而葛根芩连汤证之喘,乃里热上熏,肺气不利所致,伴见下利、汗出等 证。可见葛根芩连汤证,总以里热下利为主,其喘并非主要征象。 [选注] 成无己: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营,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 营血不利也。 (内经)日: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者,寒在表也。 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者, 自汗出而恶风寒也;寒并于营,营实而卫虚者,无汗而恶风 也。以营强卫弱,故气逆而喘,与麻黄汤以发其汗。(《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法中》) 方有执:此条申上条(指第3条)而更互言之,所以致其详而出其治也。头痛已见 太阳病,而此犹出者,以其专太阳而主始病也。上条先言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而此言 头痛,次言发热者,则是以其已发热者言也……上条言必恶寒,而此言恶风者,乃更互 言之,与上篇(指桂枝汤证)啬啬恶寒,浙淅恶风,双关互文之意同。无汗乃对上篇之 有汗而言,以见彼此两相反,所以为风寒之辨别,不然无是证者,则不言也。然所以无 汗者,汗乃血之液,血为营,营强则腠理闭密,虽热,汗不出也。喘,气逆也,卫主 气,卫弱则气乏逆,呼吸不利而声息所以不遂也。然上条言呕而此言喘,呕与喘皆气 逆,亦互言以明互见之义……(<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医宗金鉴):此承上条而详言其证,以出其治也。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趾出其端。寒邪客于其经,则营 血凝涩,所伤之处,无不痛也。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营病而言恶风者,盖以风 动则寒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 中,每互言之,是以知中风、伤寒,不在恶风恶寒上辨,而在微甚之中别之也。无汗 者,伤寒实邪,腠理闭密,虽发热而汗不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阳经被 寒邪所遏,故逆而为喘,主之以麻黄汤者,解表发汗,逐邪安正也。(<医宗金鉴.订正 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柯韵伯: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太阳脉抵腰中,故 腰痛。太阳主筋所生病,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从风寒得,故恶风。风寒客 于人则皮毛闭塞,故无汗。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闭郁于内,故喘。太阳为开,立麻黄 汤以开之,诸证悉除矣。麻黄八证,头痛,发热,恶风,同桂枝证,无汗,身疼,同 大青龙证,本证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麻黄汤证 上)) [评述] 上列诸注,各具特色,可互相发挥。成氏引<内经)而为注,堪称得体。 <医宗金鉴)以太阳经脉循行及其感受风寒之病理状态,而释所见诸证,亦为合拍。然 则以上二家,均以风伤卫、寒伤营为其学术思想,如成氏谓“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 “寒并于营,营实而卫虚”;<金鉴)谓“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均是这种学术思想 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成氏以此思想贯穿注文始终,则难免牵强之嫌,盖以“卫实营 虚”,固与论桂枝汤证之“营弱卫强”同义,而伤寒乃“营实卫虚”,则令人费解,盖太 阳伤寒因营阴郁滞而身痛,谓其“营实”,固无不可,而卫阳为风寒所束,并欲求伸展 以抗邪。证见发热、恶寒,无汗之际,则何卫虚之有?若以虚实为相对之词理解,则自 汗者为虚,无汗者为实,方得相对性之奥妙,故以无汗之伤寒为卫虚,显然不确。<金 鉴)立论中心虽同于成氏,然则发现“营病者恶寒”,与本条原文之“恶风”抵触,于 是笔锋一转,谓恶风、恶寒”仲景于伤寒、中风证中每互言之”, 自此以下之文字又处 处合理,是由偏颇之立论,而转换成正确之结果。方氏将本条与第3条对举互发,而弃 风寒、营卫之芥蒂,信笔写来,流畅自如。柯注简要可取。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方。 [方义] 本方以四味药成方,而配伍谨严,效速功卓。君麻黄者,以其辛温发汗, 解散风寒之力胜也,更有宣肺平喘之功,故为主病之药。桂枝辛温,为解肌祛风之要 药,能协同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是为臣药。杏仁宣肺平喘,协同麻黄,功力显著, 故为佐药。炙甘草益中焦,意在顾护汗源,更能调和诸药,故为使。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故服药时,不须啜粥,以防汗出太过。 [方论选] , <医宗金鉴):名曰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 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 之师也。杏仁之苦温,佐麻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饮入于 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必尽祛而不留;痛 . 止咳平,寒热顿解,不须啜粥而借汗于谷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 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汪苓友:……又问:仲景法无汗不得用桂枝,今麻黄汤内复用桂枝者,何也?余答 云:按仲景法,无汗不得服桂枝汤,以其中有芍药、姜、枣也。夫伤寒无汗为表实,表 实者,津液内固而不外泄,故禁用芍药以收敛津液,且使寒邪不得外散。津液既不得 泄,更用姜枣以升脾胃中之津液,尤为无为。其用生姜固无害,若用大枣则过于温补, 恐非表实证之所宜。今麻黄汤内用桂枝者,以寒伤营,桂枝亦营中药,能通经脉而发散 寒邪,兼佐麻黄而泄营卫中之邪实。盖风寒在表,营卫俱实,肌肤燎热,头痛项强,腰 脊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者,必须用之,其汤中用杏仁者,以利喘也。用甘草者,和 营卫也,且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炙甘草有补虚之义,大抵古人用疏利之药,必少兼 补药,有如调胃承气汤中,亦用炙甘草,即此意也。仲景此方,乃冬月正伤寒,太阳经 发表的药,后学如辨证精切,何难遵而用之。(<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中)) 柯韵伯:此为开表发汗逐邪之峻剂也,古人用药用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 毛窍骨节,故能去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 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汗出,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 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 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 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藉汗于谷也。其不用姜、枣者,以 生姜之性,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之性;滞泥于膈,碍杏仁之速降,此欲急于 直达。稍缓则不迅,横散则不峻矣。(<伤寒来苏集。伤寒论附翼。麻黄汤证上)) [点评] 以上三注,堪得本方组成及其功效之要领,多有可取。然汪氏谓本方“乃 冬月正伤寒,太阳经发表的药”,则难以盲从。盖太阳伤寒,四时均有,惟以冬月居多 而已。四时之中,但见本系所述之证象者,皆可用之,何拘时令哉。关于本方不用姜、 枣,汪柯二氏虽作诠释,然则将较为简单之事,反解为复杂似无必要。其不用生姜者, 以生姜亦可辛散解表,若用则便是麻、桂、姜为伍,恐发汗之力太过,故避之。大枣甘 而滞腻,不利于速散风寒,故仅用甘草安中而调和足矣。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太阳与阳明合病,重在太阳,无汗而喘或喘而胸满者(见36、235条) 2)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见37条) 3)太阳伤寒日久不解,表证仍在者,麻黄汤主之,服汤后,可能发生瞑烦、鼻衄 等欲解之兆(见46条) 4)太阳伤寒,一般为脉浮紧,若证候不变,而见脉浮、浮数者,仍可用本方(见 51、52条) 5)太阳伤寒之证,浮紧之脉,未曾发汗,而有少许鼻衄者,可用本方发汗解表 (见55条)。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肘后方)麻黄汤治卒乏气,气不复报,肩息。 2)(玉机微义)麻黄汤治肺脏发咳,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 3)(111~科锦囊)麻黄汤治为风热所侵,而眼目赤肿,生障翳。 4)(类聚方广义)初生儿有时时发热、鼻塞不通,不能哺乳者,用此方即愈。又治 痘疮现点时,身热如灼,表郁难发,及大热烦躁而喘,不起胀者。 5)(伤寒论附翼)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 6)(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谓凡目暴病太阳,白珠血丝作淡红,涕如清水, 目漏如 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者,寒也,麻黄汤主之。 (3)现代应用 麻黄汤在现代临床中被广泛用于各科病症的治疗,惟近期相关报道甚少,今以(伤 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用)一书为主要依据,简要概述其应用情况如次。 1)呼吸系统:以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白脉浮为其辨证要点,临床常用治各类 感冒、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急性支气管炎等病。 2)循环系统:麻黄汤具有通调营卫、疏瀹气机的功效,临床上以寒凝表郁为特征 的多种循环系统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胸痹胸痛、末梢循环障碍等。皆可在审明其 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相机选用本方进行治疗。 3)消化系统:以卫闭营郁、气机不利为病理特征,以本方酌情化裁,可用治黄疸、 习惯性便秘、膈肌痉挛等病症。 4)神经运动系统:以肢痛、恶寒、脉紧、无汗、苔白为审证要点。临床常以本方 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肩周炎、关节炎、肌肉疼痛等。 5)泌尿系统:以卫遏营郁、气化不利导致津液敷布失调为辨证要点。临床常用本 方治疗急性肾炎、慢性尿路感染、遗尿、尿潴留等病。 他如妇科病症乳腺炎、痛经、产后高热、妊娠中毒,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慢性 鼻炎、失音、急性结膜炎,皮肤科病症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银屑病等,如其病机 属于卫闭营郁而病性属寒者,均可酌情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4)医案选录 1)急性黄疸。张某,男,62岁。隆冬劳动汗出当风,淋雨,当夜恶寒而栗,身 痛,时作干咳,小便点滴,一夜间全身皮肤黄染如橘,舌苔黄薄腻,脉浮紧而弦。诊为 伤寒表实之急性黄疸。由风寒湿邪袭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湿郁化热,交蒸于肌肤 所致。方用麻黄汤加茵陈,发汗利尿以退黄。处方:麻黄、桂枝、杏仁各12g,茵陈 lOg,炙甘草6g。煎服2剂后表解尿畅,黄疸消失。(<国医论坛)1986;(2):24) 2)急性肾炎。刘某,男,9岁。患急性肾炎半月余,经西药治疗,病情仍不稳定。 近2曰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 腻,脉浮紧。证属风水。由风寒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方选麻黄 汤加茅根lOg、蝉衣5g以增强疏风利尿之功。煎服2剂后,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 服3剂,诸症消失。后用四君子汤加生黄芪调理周余收功。追访一年,未复发。 按:陈氏认为:临床运用麻黄汤时,常用药量为“三等一半”,即麻黄、桂枝、杏 仁三味用等量,甘草一味用半量。按照这个原则,再根据年龄、体质、病情轻重而酌情 用量。根据临床观察,此用法比较安全,效果较好。虽麻、桂大辛之品,但配合相当量 的甘草,却无汗多之虞。((国医论坛)1986;(2):24) 3)产褥感染。潜某,女,28岁。产后高热7天,体温39.2℃,投以解热镇痛、抗 生素、激素类及生化汤加荆防等治疗无效。诊见高热(40.4℃),畏寒,无汗,头痛, 不思饮食, 口不渴,咳嗽,痰稀色白,胸闷,腹不痛不胀,舌苔薄白,脉浮洪。诊为产 后伤寒。处方:麻黄3g,桂枝6g,杏仁(打碎)8g,炙甘草3g。水煎服,停用其他药 物。二诊:诸症未见减轻,细审脉证方药,觉药量与证不合,君臣主次配伍不明,仍投 上方:麻黄lOg,桂枝8g,杏仁8g,炙甘草3g。服药后约1小时后开始出汗,持续8 小时左右,汗息热退,诸症悉除。 按:<伤寒论)指出:衄家、亡血家不可用麻黄汤。患者产后亡血伤津,气血大虚, 本属不可发汗之例,但证却为太阳表实证,并且产妇体质尚健,故选用麻黄汤获效。此 即“有故无殒”之谓也。(<江西中医药)1985;(5):32) 4)支气管炎合并前列腺炎。李某,男,48岁。因咳嗽气喘、恶寒发热,诊为支气 管炎,予以抗生素治疗。翌日小便不畅,越曰小便点滴不通,诊为前列腺炎。行导尿才 能排出。治疗3天,诸症不减。仍咳嗽气喘,胸膈闭闷,咯痰稀白不畅,不能平卧,面 青唇淡,恶寒发热,无汗,小便不出,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紧。体温37.8℃。此乃 寒邪外束,肺失宣降,通调失职之证。方选麻黄汤加味:麻黄6g,桂枝6g,杏仁lOg, 苏子lOg,葶苈子6g,桔梗lOg,甘草3g,通草lOg。煎服2剂后,喘咳大减,咯痰较 畅,寒热已除,小便畅行。原方减桂枝、通草,加法夏lOg,茯苓10g,继服2剂,咳 喘已平,诸症消失。((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7;(6):25) [按语] 麻黄汤作为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之著名方剂,组方严谨,功效专一,颇受 历代医家之重视。因其发汗力量峻猛,仲景为之立禁森然。后世业医者亦每多顾虑,而 致其用渐湮。然若得其法,用之合度,则每每效若桴鼓。上述应用情况实为此方之具体 诠释。 [现代研究] 有关本方的现代药理研究,<伤寒杂病论汤方现代研究及应用)编著者系统总结了 前期成果,兹摘录介绍如次。 解热作用:对正常小鼠皮肤温度的观察结果表明,本方能迅速降低其皮温,于30 分钟时达到最高值(平均降低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对发热家兔的肛温 观察表明,静脉注射本方30分钟后,能降低升高温度的63.8%,2小时后温度降低最 显著,达到130.4%,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其解热作用最小有效剂量为0.18g/kg,作 用期为6.4小时,体内生物相当药量的消除半衰期为1.11小时。 增强腺体分泌作用:其对小鼠唾液腺分泌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组间比较有显著 差异;对泪腺分泌亦有较强的增强作用,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显著。 祛痰镇咳平喘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可显著延长氨雾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潜伏 期,减少咳嗽次数;同时,亦能显著抑制蟾蜍口腔粘膜纤毛运动;可显著促进小鼠支气 管对酚红的分泌;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提示该方具 有明显的祛痰镇咳及平喘效应。 抗细菌及病毒作用:本方能抑制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的生长,并在RSV的噬菌 体噬斑形成过程中,能显著减少其生成数,从而提示本方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JL感冒 病毒及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作用。 另外,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有增强抗癌剂顺铂的抗癌效果、增加其给药量和减轻其 毒副反应的药理作用。 毒理研究结果表明, 以概率法测得注射本方液24小时内小鼠半数致死量为 28.51g/kg,95%的致死量为56.35g/kg,部分小鼠兴奋抽搐死亡,部分小鼠呼吸停止 死亡。病检小鼠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呈广泛性扩张充血,肝细胞明显颗粒变 性,空泡变性及肝瘀血,脾脏被膜下瘀血、出血,滤泡增大,可见吞噬现象及巨噬细胞 反应,肾脏间质充血,肾小血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心脏未见显著异常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