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地理 | 陕北榆林地区地界演变

 二少爷收藏馆 2018-04-08
陕北榆林地区地界演变

  明 朝时本区西北部边界并不明确,大体以边墙(即明长城)与内蒙为界。清初实行屯垦,府谷、神木、榆林、横山、定边、靖边沿长城开出了大片“伙盘地”,即形成新的村落,当时伙盘地的行政归临近各县管辖,地租归内蒙各旗王爷收取,经过清康熙58年、乾隆8年两次初步定界,最后于光绪29年(1903)确定蒙陕界线,“自活鸡兔沟南畔以南已垦之地归陕西各县分管”。

    民国初年,绥远省(即今内蒙地)都统蔡成勋设局派人收租,引起沿边之定、靖、横、榆、神、府6县群众不满,于是联名呈请陕西省政府勿令绥远省设局收租。陕西省刘镇华省长派贾永德、巫岚峰为划界委员,从民国8年(1919)9月22日到民国9年(1920)5月4日来榆考查,历时227天。考查后经陕西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内务部,陕绥划界暂缓,实际仍维持光绪29年(1903)确定的蒙陕界线。

    当时绥陕划界涉及的村庄有榆林市保宁堡口外、常乐口外、双山口外、建安口外、即今芹河、小纪汉、可可盖、孟家湾、小壕兔、耳林兔、补浪河、红石桥等乡镇204个自然村,府谷皇甫口外、清水口外草牌、孤山口外、木瓜口外草牌、镇羌口外即今大岔、哈镇、墙头、皇甫、清水、大昌汉、新民、木瓜等乡镇478个自然村,神木永兴草牌、三塘草牌、北草牌、西北草牌、西草牌、解家铺草牌、柏林草牌、即今孙家岔、大柳塔、中鸡、瑶镇、大保当等402个自然村,横山怀远口外、波罗口外、响水口外、威武口外、清平口外、即今响水、白界、韩岔、艾好峁、塔湾、赵石畔、雷龙湾等共230个自然村,靖边县镇靖口外、镇罗口外、新城口外、宁塞口外、宁条梁口外、即今东坑、宁条梁、海则滩、红墩界、黄蒿界、牛山界等279个自然村,定边当时的1、3、5区口外,即今盐场堡、周台子、白泥井、海则梁、石洞沟、郝滩、堆子梁等352个自然村。

    通岗浪原为内蒙古乌审旗辖地,距神木县城西北向120公里。清光绪年间,乌审旗蒙古人仇杀汉人,将神木籍商民驱逐回县,并将房屋烧毁。边商吕万有等人控诉于神木理事厅和榆林府尹,转报督抚派人查实,会同蒙人代表查办。结果将通岗浪南北长100余里东西宽10里的地域,赔给边商,此后这250平方公里的土地,便成了边商的“独立王国”。民国初年,边商从长计议,呈请神木县管辖。1949年,人民政府将通岗浪全部划归内蒙伊克昭盟。

    1933年以后,随着神府革命根据地建立,原神木县石窑以南、府谷武家庄以南至沙峁头、佳县界牌以上谢家沟以南地区连成一片,后成为神府县,与神木县同时存在,1948年将原属神府县的马镇区的6乡、白云乡划归府谷,1949年曾一度将榆林县的安崖区和双山区划归当时的神府县,1950年神府县并入神木县,将安崖、双山两区归榆林县,将榆林县大保当乡划归神木县。

    明朝时高家堡属佳州,清乾隆27年(1762)划归神木,万镇原属佳县,1949年划归神木。

    元朝初年,撤绥平县(今老君殿)辖地并入怀宁县(今淮宁湾)元代至元2年(1338)撤怀宁县,并入清涧县,将清涧县改属延安路。1942年将清涧县老君殿、裴家湾两区划归子洲。

    明朝时延安府下辖3州16县,北部归延绥镇,由于实行军屯,今子洲境内大理河及小理河川道地区归绥德卫营,系军籍,当时绥德有州有卫、军民分治,其时子洲大部地区属米脂。米脂往西与安定(即今子长县)接壤,当时高家坪、槐树岔为安定地。1946年9月成立镇川县辖镇川、盐湾、清泉、鱼河、武镇、响水。1950年撤销时,将镇川、上盐湾、清泉、鱼河给榆林县,响水、武镇给横山县。1950年将常乐堡由佳县划给榆林县。其时,榆林县区划调整如下:将原属横山北区的红石桥划归榆林县,1959年,将榆林县的镇川、盐湾、清泉3个公社划归米脂。1961年大县撤销后又划回榆林。另外将榆林境内插花地调整如下:将安崖王寨大队100户,划归佳县王家砭公社。将神木摆言彩当乡的贾旺得汗17户,划归榆林孟家湾乡。将神木、榆林、佳县、横山连邻边缘村、队整理如下:将榆林巴拉素公社的大河湾队14户、龙泉东队37户、芹河公社所属马扎梁30户、归德堡公社陈家沟队35户划归横山白界公社管辖,将横山白界公社的卜家湾、赵家湾两队100户,划入归德堡公社,白界公社杨官海子、苏庄则、曹海子3队165户,划归榆林芹河公社。1962年,靖边石湾公社划归横山县。1958年将原横山县傅家坪公社划归米脂,1961年又回归横山。米脂县元代时县境宽阔。明洪武4年(1371)置绥德卫,千户刘宠屯米脂北境(即今榆林红山),永乐元年(1403)设榆林寨,正统年间置响水、鱼河诸堡,这些寨堡均属米脂。明成化7年(1471)设榆林卫,以后相继修筑清平、怀远、归德、威武、常乐、保宁、镇川7堡,堡下设柴塘,增驻军队,扩大屯垦,辖地为军队管辖,成化9年(1478)延绥镇制迁于榆林,米脂县界向南收缩,由于军屯挤占民田,至嘉靖年间,县城以北无定河川、响水、怀远、威武堡川区,苗家坪以西大理河川以及巡检司西北小理河川,均成军屯地,脱离米脂管辖,米脂县境再次缩小。当时米脂在境外西南有白面宽、杜家沟、狼牙刺湾、雨家畔(这些村子今均在子洲境内)等数十个村的一大块“飞地”东南有伸入绥德州北境的武家崖窑、大叶河、楼坪等“飞地”,北部榆林卫境内也有5处分散“飞地”,以余新庄、曹家坬、吉家峁等村一块最大。清康熙17年(1678)绥德卫并入绥德州、军屯属州。雍正8年(1730)以“卫地辽阔,鞭长莫及”将原绥德卫西部部分军屯地和马湖峪以北至响水堡川区部分村子划属米脂(周家硷至苗家坪仍归绥德)米脂县境扩大。雍正9年榆林卫撤销,其下属双山堡、常乐堡、归德堡、鱼河堡、保宁堡、镇川堡及13柴塘改归新设之榆林县;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及所属21柴塘归新设之怀远县。直至民国23年(1934)陕西省民政厅指令调查插花地、飞地问题,米脂西北暖水峁子、石窑则、苦水、石碧则等74村和北部姚庄、胡沟岔、张存有地、无庄子等37村插入横山,相应横山有80个村子插入米脂、榆林南部之碎金驿、镇川、红柳滩一片无定河川地插入米脂,米脂县东北角的海会寺,史家坬、榆河梁沟、阳圪台、冯家中庄一片又与榆林石窑坪、持家峁、高圪台、崔家坪等南北相插,绥德县沿大理河的双湖峪、马蹄沟、周家硷、师家坪等川地和沿三川口沟的铁匠湾等横插入米脂南部,米脂境内西部有王家墕、麻地沟、张家山及无定河边的孟岔、孙家沟等绥德“飞地”,米脂在邻县境内的飞地有:横山境内北部的水磨沟、白草塔、黄家峁、孟家畔等村,榆林境内的余新庄、吉家峁、桐条沟等村,绥德境内北部的南王家坪、楼坪、武家崖窑、大叶沟等村,有的村庄竟分属两县,清代吉镇北片属米脂、南片属绥德、苗家坪也是一半属米脂,一半属绥德,民国初年调整,吉镇全归绥德,苗家坪全归米脂。1942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米脂西部的插花地——第6区的冯家乡、纸房沟乡的229村子全部,第7区的苗家坪镇、米脂沟乡、姜家崖乡、驼耳巷镇、曹家沟乡的157村及第4区瓜园乡、吴家山乡的72个村划归绥德警备区西川办事处代管,1943年3月将石窑沟区也划给绥西办事处。1944年1月,将原属米脂第7区曹家沟乡的高家沟、寨山、艾家沟、第2区南部的佛殿峁、武家坬、马家沟等28个村划归绥德,将米脂境内的绥德“飞地”白家沟、周家沟、孟岔、孙家沟交米脂。

    1946年10月设镇川县时,将原属米脂的武镇、余新庄乡、吉星乡的姬家坡、白草渠等90个村子归镇川县,雷家墕乡、高家沟乡的234个村子划归横山,原属榆林县的斑家沟、雷家峁、东山、党家沟、马湖峪等14个村子移交米脂。1956年9月,将杜家石沟区的贺家畔、姬家界划归子洲。在历次划分中,孟家畔、园则峁、榆林机等6个村子的村民坚持要留在米脂,形成了至今在横山境内的一块米脂“飞地”。


陕北文化

值班编辑 秦小雅

版权所有,转载请至后台询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