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医学有荣光、生命有尊严的医者们光耀永存!

 昵称41082923 2018-04-09

—— 导言 ——

人走到哪里,

都有一份牵挂,

有故土、故乡、故人.......

人驻足哪里,

都有一份记忆,

因为那曾是我们驰骋的“战场”......

哪怕华发悄然爬上我们的鬓角,

哪怕我们的梦想曾被无情击碎,

哪怕我们的心被伤得遍体鳞伤。

既然,

此生注定来往于生死间。

那就,

泣血与每个生命用心相握。

漫漫行医路上有他们,

镌刻着医者的誓言,

照亮着我们的初心。

今天,请允许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怀念他们,那些让生命荣光、让医学荣光的医者们,还有那些用鲜血去唤醒社会良知的医者们——

—— 1 ——

不是无畏 死神太近舍我其谁

叶欣,原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也是广东省中医院历史上最年轻的护士长,在那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成为了第一位献出宝贵生命的医务工作者。

非典肆虐,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除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面对肆虐的非典型肺炎,危险和死亡那么真切地走向医务人员。

“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默默地作出一个真情无悔的选择——尽量包揽对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检查、抢救、治疗、护理工作,有时甚至把同事关在门外,声色俱厉,毫无协商的可能。

2003年3月4日清晨,病魔终于没有放过她。经确诊,叶欣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就在她最后所抢救的、也是传染给她“非典”的那位患者健康出院后不到一个星期,3月25日凌晨1:30,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

那年,她只有47岁。

“在可怕的疾病与死亡中,我看到人性神圣英勇的升华。”——南丁格尔

......

2003年初,SARS暴发,全国共有4698人被感染,其中,医务人员达917例。在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控上,从SARS、H5N1流感、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疫情、登革热疫情的防控,到国际上的NDM-1超级细菌疫情、中东MERS疫情和非洲埃博拉疫情防控,医护人员是冲在第一线的人。

距离危险最近、距离死神最近,舍我其谁?

—— 2 ——

毕其一生 披荆斩棘为苍生

裘法祖,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

作为一名医生,他从纳粹的枪口下抢救了几十名犹太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和一位德国姑娘演绎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动人爱情;作为外科专家,他开创了中国的器官移植学科,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0年创办中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任主编。1948年,基于“医学归于大众”的理念,创办国内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任主编10年,为该杂志撰文。

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 裘法祖

林巧稚,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而每一个的接生牌上也会亲笔写上“Linqiaozhi's Baby”。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

“万婴之母”林巧稚、'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中国整形外科之父”张涤生、“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中国肿瘤医学之父”金显宅教授......他们是杰出医者的代表,开天辟地,用毕生的努力推动着医学的进步!

医学大家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一代代医者的梦想!

—— 3——

以身犯险 拯救黎民于疾苦

百年湘雅的汤飞凡教授被称之为“衣原体之父”,他是“东方巴斯德”。

汤飞凡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他研究的乙醚杀菌法让中国比世界提前16年消灭天花,至今为止医学上共有10大种类病原微生物,他是发明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的中国人,也是被认为此前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他在成功分离沙眼病毒的过程中,汤飞凡却没有急着发表试验成果,他的原则是:“如果科学研究需要用人做实验,科学研究人员就要首先从自己做起。”1957年的除夕,他再次以身犯险,要求助手将病毒滴入自己的一只眼睛里。几天后这只眼睛果然红肿起来,形成了典型沙眼。

为了观察全部病程,汤飞凡冒着失明的危险,带着这只红肿发炎的眼睛坚持工作了40天,记录了沙眼完整的病程,证实了TE8的沙眼致病性,才接受医生的治疗。

直至今日,国际上最权威的微生物学教科书Bacterial infections of humans: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 Alfred S. Evans, Philip S. Brachman 编著),病理学教科书 Robbins and Corto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Professional Edition, 8th ed (Kumar 等编著)上,任何关于衣原体的综述,都写到了 Dr. Tang, 这个必须镌刻在世界医学史上的中国人。

......

医学充满了太多的挑战,还有太多未知的领域,人类的历史就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镌刻着一代代医学科学家的前仆后继,在忘我中永生!

谁是最想拯救患者于水火之中的人,一定是医者!

—— 4 ——

医者风骨 丈量灵魂高度

在江苏南通大学医学院人体标本陈列室,一具完整无缺的人体骨架让所有来访者肃然起敬。“他”望着前方,右手弯在胸前,仿佛还握着手术刀。“他”就是曾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代理院长的夏元贞老教授。

1994年的除夕,老人安详离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这名85岁的老人,留下一份遗嘱:把我的遗体制成标本,让医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老人把自己近60年的医学生涯,连同自己的身体,全部捐给了医学事业。206块遗骨制成的标本不仅是供学校教学之用的教材,更是一座无声的丰碑,成为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心中的医德之魂。

一架骨骼

一尊无字的路标

为信仰再次坚守

用站立扶持跋涉

一具标本

一把威严的骨尺

以无形的刻度

测量着灵魂的身高

“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夏元贞

这位牵动沪陇两地人心的医生,名叫宋巍,年仅34岁,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到上海长海医院烧伤科进修,2016年5月31日突发脑干出血,6月15日他告别了这个世界,在上海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页。

宋巍医生共捐献了一个肝脏、两个肺脏、两个肾脏、两个角膜和全部皮肤组织。这是上海市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捐献器官最多的一例。宋巍用他的躯体又救治了六个人。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患者自体皮源不足与烧伤面积大,是烧伤科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对重度烧伤患者来说,人体皮肤异体移植的救治效果是最好的。”宋巍捐献皮肤显然和他烧伤科医生的经历有关。

......

他们,用毕生、用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医学事业、奉献给素不相识患者的医者名单太长太长。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生命的珍贵、世界的美好。

无言的大爱在医者的血脉里流淌,生生不息!

—— 5 ——

父母在上 却无以慰亲恩

唐耘熳,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医生,母亲是在今年3月31日摔倒后再没有醒来,此时的唐耘熳正在手术台上。作为全国著名的小儿尿道下裂诊治专家,此时的她身怀六甲,但全国慕名来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找她看病手术的患者已经排到了2019年,为了让患儿和家长安心,她连自己怀孕的消息都没有告知等待手术的家长们。

3月31日这天,唐主任完成了4台手术,没有人知道她心里强忍着怎样的伤痛。4月1日晚,唐耘熳终于做完这安排好的8台手术,回到了母亲身边。家人已经把一切都操办好了,她唯有看着母亲的遗容,泪如雨下。

吉云兰,通大附院急诊科护士长,她隐瞒了老父亲垂危的实情,义无反顾地赶赴四川接转伤员;她,在33小时2486公里的川通生命大接力中,抑制着对老父亲的牵挂,奔波于'临时病房';她,在将伤员安全送达南通时,老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

......

多少没有能赶去尽孝的医者,也都是儿女身啊!谁不想床前尽孝?谁不想执子之手?谁不想花前月下?可是手术台上、病床前、抢救车上有他们毅然决定留下的垂危生命,医者内心的痛谁能解?

我有一壶酒,无以慰亲恩。因为我们有一个相同的岗位,叫“救死扶伤”!

—— 6 ——

白发送黑发 唯求不再添新坟

王浩、康千红、王云杰、陈仲伟、李宝华......这是一些必须让历史铭记的医者。

白发送黑发,天空里落的不是细雨,而是一份含泪的控诉,是一个时代的耻辱。希望曾经的鲜血唤醒社会的良知,更希望这份逝者名单从此嘎然而止。

清明时节雨纷纷,白衣行者欲断魂。

长使英雄泪满襟,唯求不再添新坟。

追忆逝者,更为生者。

医者之尊, 乃生命之尊!

生命当敬畏,医者应荣耀!

让我们共同来缅怀

一支白菊寄心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