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沙面南街是小岛南侧的一条小路,宽度与沙面北街相当,看到这座占据了五个街道号码的建筑,我不禁疑惑沙面到底居住了多少印度人。沙面北街、沙面大街,现在又轮到了沙面南街,也许这些房子所指的印度人,并非完全是那些来广州靠英国人施舍的老印,而是一些自主创业或是在外资机构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印度人。这样理解并非因为别的,而是我实在无法将这样优雅的环境和精致的建筑与穷困潦倒、颠沛流离、肮脏龌龊联系起来。一位时髦的妙龄少女正款款站在整齐划一的拱廊之下,她的身后就是上文我拍到的全国文保单位石牌。不知这位美女是否会回头看看那块石牌,用来打消无聊的等待时间,如果这样的话,建筑和人倒是组成了一张和谐的图画。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印度人住宅)

    明信片是从19世纪末开始,开始流行于中国中心城市的一种寄情于景的流通、表达方式。外国人通过这种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让自己的亲朋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这个遥远陌生的国度。沙面法国邮局旧址双重符合了上面的这些情愫,明信片从这里发售,又是从这里飞向万里之遥的欧洲,同时,它是近代广州明信片曝光率最高的一座建筑。虽说它的英姿让很多人认识了沙面,但有一点我很疑惑,近代著名的商埠城市均以租界或是外国人居住地的为背景登载在明信片上,可广州除外。沙面的建筑和规划不亚于任何一块中国租界,可宣传要落后的多,后人只能更多地从滨河一圈去感受沙面。

    从这张明信片上,还可以看到刚才那位美女身后的印度人住宅。法国邮政局旧址的照片直接印证了沙面早期的券廊均是空廊,如今建筑身上的蓝色玻璃,应当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装饰特色,可能更早一点的时间是普通的无色玻璃,如果今天重新装饰,难不成要换成玻璃幕墙?

    曾经建筑拥有一座醒目的塔楼,上面还印刻着法国邮政局的名字,不过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看不见了。我站在建筑面前,还隐隐能感觉到塔楼的轮廓。后来的使用者可能是为了扩展一下建筑的使用面积,于是二层上方的平台上加建了部分房屋。绿树环绕的沙面因为这份坚守而褪去了那层浮华和媚颜。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法国邮政局&法国海军处)

法国宝华义洋行,我只能从它的英文名“Vaucher&Co.”中读懂一点洋行的创始人应当是一位叫做Vaucher的商人。这家洋行在近代中国商界没有留下什么光辉时刻,可这不影响它在沙面留下一座雅致的建筑。我走上建筑入口处的台阶,感受着树荫下一丝难得的凉意,以及那已经被踩得发亮的踏步台阶。即使我无法知道Vaucher是何许人也,但建筑本身的存在就是最真切的历史见证,远比那些只有从书本上才能读到的,或者是只能口口相传的故事要来的现实的多。就像早已远去的那个商业奇迹十三行,我站在那条小巷上,徒留寂寥的孤单在昏暗的路灯下成双。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宝华义洋行)

    深谙沙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沙面有两座东方汇理银行,一座是位于沙面南街的早期建筑,另一座是位于沙面大街的“沙面第一楼”。沙面南街18号的建筑和20号的建筑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披上了东方汇理银行的外衣。《中国近代建筑总揽·广州篇》里,将沙面18号建筑描述为是东方汇理银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汤国华对沙面实测后所写的《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中采纳了《总揽》中的观点。不过,广州市有关部门在给沙面保护建筑订刻地铭牌上,却记录着沙面南街20号的建筑,同时是法国领事馆和东方汇理银行。我站在两座建筑的中间,满腹狐疑地猜测着到底谁叫东方汇理。

    沙面南街18号的建筑在改造前,与沙面南街2号的印度人住宅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建筑,只是印度人住宅更大一些。改造后的18号恢复了二层的空廊,不过增加的半圆拱顶感觉有些不大合拍。

    沙面南街20号的建筑是法国领事馆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的,飘扬着的法兰西三色旗宣告着这里是法国的领地。百年过去,建筑失去了还能称得上装饰的屋顶正中山墙,变身为一座平平淡淡的小楼,也许使用者是为了不让它被人遗忘,刷上了柔和的绿色。法国领事馆面前是沙面一块最大的公共绿地——沙面公园。如今,这里是很多老广州晨练的场所,到晚上或许是很多新广州们谈情说爱的地方。除了颜色,平淡的法国领事馆在沙面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它的地位却是最高的。外国在华租界中,一般都会设有工部局,这个机构在最开始只是一个市政机关,负责租界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本生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但随着手中权力的逐渐增大,工部局成为租界实际上的最高行政委员会。法租界同样设有工部局,但说了算的却是法国领事馆,这是与英、俄、德、意、日等国租界不同的地方。所以,这座小小建筑却是法租界不折不扣的发号施令者。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沙面南街18号)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法国领事馆&东方汇理银行?)

    东方汇理银行是一家法国指定的远东地区殖民地银行,类似于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巧的是,这五家银行组成了为袁世凯提供善后大借款的“五国银行团”。除东方汇理银行之外,活跃在近代中国金融舞台上的法资银行还有中法实业银行。这家法国银行打着二十世纪初的时髦幌子“实业”,大肆在中国各地虚张声势,积攒了不少的人气。不过,法国的国力远不如英美德,法资银行的命运也更多地要寄托于投机上。所以,漂亮的银行外表下,也不见得就一定是资金充裕。比如位于沙面南街22号的中法实业银行广州分行。旧址上的银行建筑,还有一座四面通透的塔亭矗立在顶部,与法国邮政局一道,提升了沙面法租界屋顶上空的档次。据一份资料上称,银行内部的地坪上,还用马赛克地砖拼出了银行的标志,设计者不可谓不用心。而设计者又有意迎合广州人的口味,在设计中加入了很多岭南传统建筑的元素。

    袖珍的沙面法国,配套设施十分完善,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其中有:领事馆、巡捕房(我怀疑这里其实就是法租界工部局,因为巡捕是工部局的一项重要职能)、军营、银行、洋行、邮局、俱乐部、教堂、私人住宅,几乎囊括了所有能分出门类的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中法实业银行)

都说汇丰银行的势力多么大多么强,看到这座建筑,我有了深深的体会。沙面南街22号,是汇丰职员宿舍,这是沙面唯一一座用于特定企业职工的公寓,放眼近代中国,都鲜有这样的建筑。汇丰为广州的员工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工作场所,从这座公寓步行至沙面大街的汇丰银行只需几分钟的时间。

当我走近这座建筑古典主义风格的门楼时,几处数字和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大家不要忽略了这些不起眼的地方,主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将这些东西刻在建筑上,因为它们背后的故事往往是最能代表主人的重要信息。两根石柱的柱础上分别刻着18971917的字样,山墙下方的横条石上刻着“PALLONJEE HOUSE”的字样。两组数字最直观的理解是建筑的动工和竣工年代,可这样一座规模并不大的建筑至于用上20年的时间修建吗?要知道石室也仅仅是用了这么长的时间。PALLONJEE HOUSE可以直译为伯朗兹屋,我的理解是这座房子的产权应当是归属于一位叫做伯朗兹的人,汇丰银行只是租用这座房子。那么伯朗兹是干什么的呢?我查找了很多资料,找到与广州有关,又叫做伯朗兹的两个人。他们分别是Pallonjee DorabjeePallonjee Nassarwanjee Patill,这两人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被迫交出鸦片的商人。沙面这座建筑的主人,莫非就是两个伯朗兹中的一个呢?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汇丰银行职员宿舍)
       沙面南街28号建筑是英国于仁保险公司旧址,保险界的朋友们要打起精神来,这家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开办的保险公司,由英国人于1805年在广州创立。后来这家公司更名为保安保险公司,在近代中国广设分支机构,在我记忆中的就又位于汉口洞庭街的那处保安洋行旧址。其实这座建筑的规模不小,但因为树木遮挡的原因,我只能选取空出的转角处拍摄,在这一小方的空间里,我看到了券柱式的精美结构,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已经领略了它的美。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于仁保险公司)

    1905年,沙面南街30号的一幢豪华的意大利风格别墅被改建成了三层,它的主人是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Nukha(纽汉)先生。尽管这个名叫纽汉的印度人职业不详,但从他所拥有的宅邸来看,一定是身价不菲。如果建筑是联系的拱廊,那么在琳琅满目的沙面就会显得有些乏善可陈,不过设计师为主人添设了一张宽大的阳台,并用富有文艺复兴样式的牛腿支撑。屋顶那极富想象力的山墙已经随着主人飞走了,一层的外廊用各色的硬纸板封堵着破碎的玻璃,好在建筑的整体风貌还在,这已经很让人庆幸了。

    看到它,间接证明了我刚才的猜测,居住在沙面的老印不乏这个南亚国度里的上流人群。他们可能是随着英国人经商来到这里,也可能是觉得广州和加尔各答、孟买、新德里的气候相似移民来此。不管什么原因,广州接纳了他们。我在广州的大街上看到了很多南亚、东南亚面孔,这是在其他城市所看不到的,这是广州的丰富,更展示了它包容的胸怀。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钮汉住宅)

      沙面南街32号的建筑,是这座小岛上最后一座无名建筑了,无名不是它的错,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去史海钩沉,去探究它真正的面目。我站在这些建筑面前,总是充满了愧疚,因为近在咫尺,却总觉得远在天涯。对不起,我只能记录下你的容颜,或许在某个街角,就能找到答案。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沙面南街32号)

    广州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又得到了佐证,泰国人俱乐部,我读着沙面南街34号铭牌上的文字。面积还不如广东省大的泰国,居然在沙面独领风骚拥有一处俱乐部,要知道英法这些大鳄们,也不敢在沙面独享这样的娱乐场所。欧洲、美洲、南亚、东南亚、东亚,小小的沙面,大大的世界!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泰国人俱乐部)

    南欧的葡萄牙,在沙面南街42号设立了自己的领事馆。这个在明朝就已经来到中国澳门的国家在步入近代以来国力衰落,已经无法跟上英法的节奏,所以只能在沙面分享一下英法剩下的残羹冷炙。除了位于澳门的葡萄牙总督府外,中国大陆的葡萄牙近代外事机构只有两处,一处位于北端的哈尔滨,一处就是南端的广州。葡萄牙,用最简单的1+1方式,完成了对中国大陆的跨越。而且,他们还拥有真正的殖民地——澳门,如此地位的就只有英属香港。

    广州的文物保护者们很细心地列出了曾经使用过这座建筑的机构,法国传教社以及沙逊洋行。其实他们还可以在细致一点,把建筑的使用者们排个先后,毕竟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那些曾经业主们的尊敬。不过,我已经要向广州的文保人士致敬了,因为很多城市的文保建筑铭牌很少出现第二个业主的名字。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沙逊洋行 法国传教社楼 葡萄牙领事馆

    沙面的英国领事馆现存有两座建筑,分别是沙面南街44号和46号,他们在1949年英国人离开社会主义中国的时候,均遭到了破坏,其中44号更是只剩下残垣断壁,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义和团的大旗席卷过北京东交民巷时的盛况。

    英国人对广州怀有很复杂的感情。一艘艘满载曼彻斯特制造的纺织品商船让他们充满希望,来到广州这座天堂,可遇到的却是十三行的冷屁股。东印度公司的冒险之旅,非法贸易,却让奉公守法的英国人看到了应该如何同中国人打交道,那就是鸦片。林则徐在虎门销毁了他们的鸦片,英国人却用短痛换来了对这个民族100年的商业掠夺。广州北郊的三元里让他们见识了中国人的力量,也许从那时起,他们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可以被占领,但绝对不能被征服。英国和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颠倒黑白中博弈着,屈服着,妥协着,互利着,上演着一出出末世情缘。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英国领事馆 副楼1)

    英国领事馆静静地躺在沙面,摸着那高高的围墙,看着那外翻的铁网,我相信这不是英国人所为,因为在近代,他们是这里实际的主人,防卫?还是加固好沙面周围的工事吧。两座建筑同为领事馆副楼,但差别却是天壤。44号的建筑朴实的让人无法将其与强盛的英国联系起来,再低调也不至于如此吧。46号的建筑却是另一番天地,尽管没能入内,但我已经看到了拱廊和圆柱,尤其要说的是建筑的侧翼,一处古典柱式撑起的复古版阳台,和一处新艺术运动铁质护栏围绕的新风尚阳台,一高一低,点缀着建筑。保守的外交官可以站在前者,安静地听着屋内唱碟里传出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开放的外交官可以趴在后者,晒着午后的暖阳朝路过的姑娘吹着口哨。

    我想,换做我,该出现在哪个阳台上呢?不好选择,那就都去吧!46号的建筑,让我深刻感受到建筑的细部设计,对整个建筑气质的提升。一座副楼尚且如此,那么曾经的英国领事馆主楼以及领事官邸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很期待。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英国领事馆 副楼2)

      沙面南街48号和50号,是两座建筑质量颇高、名气颇大、实力颇强的英资洋行——太古洋行、新沙逊洋行。太古洋行的主营业务是航运业,广州是华南的航运中心,这里是太古的重要基地。处沙面的洋行办公地点外,广州珠江岸边还保存有太古洋行的仓库旧址。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喜欢这种红砖的建筑,可能与自己小时候住的红砖筒子楼有关系吧。它们不光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年代久远,也在我的人生历史中相当的久远,童年的光阴已逝,此情只待成追忆,幸运的是,我从红砖的建筑身上找到了一种对儿时的寄托,更是对自己未来事业的寄托!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太古洋行)

    沙面南街50号的建筑,是我此次广州之行最期待能触摸到的建筑!2007年,我写了自己平生第一篇关于近代建筑的文章,题目好像是《德华银行在中国》。德华银行是我开始以自己的方式链接中国近代建筑所迈出的第一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仅仅利用网络,没日没夜地搜寻着德华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有一天深夜,我很偶然地登陆到了德华银行的母公司德意志银行的官方网站。凭借着自己的英语四级水平,我可以读懂网站上面的英文词句,我进入了银行历史的链接,找到了银行在历史上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我点开了中国部分,德华银行的几家分支机构赫然在列。从中,我发现了从来没有看到的广州分行的样子。那一晚,那种兴奋的情绪难以言表。

    激动之余,我开始去查找关于沙面南街50号建筑的任何资料。它是华南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我找到了瑞记洋行、新沙逊洋行、甚至是怡和洋行都曾设在这里。唯独没有德华银行,所以我更加觉得自己在那个晚上看到的文字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网站上的记载分明无误地说道这座建筑是由德华银行在1911从瑞记洋行手中接过,两种行得通的理由是,一、德华银行与那些洋行共用这座建筑,第二、那些洋行是在德国一战战败后,才从德华银行手中接手了这座建筑。

    今天,当我亲身站在这座建筑面前时,我想起了那个晚上自己的兴奋,人生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兴奋点组成的,当你找到那个点的真实存在时,那种感觉是超然于兴奋的一种状态。我站在建筑前许久许久,甚至于这家饭店的店员都以为我是要来就餐的而几度欲意推门。这家高档的粤菜馆,可不是我能消费的起的,不过我为自己知道它曾经的历史而欣慰。历史是一份有价无市,但足以饕餮精神的大餐。我的自私占有欲闪过一丝邪念,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是德华银行的办公地点才好呢。可当我摸到建筑的石墙,幸福一刹那后,它告诉我,去吧,告诉所有的人,这里曾经是德华银行!于是,我在《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中,将沙面南街50号的建筑列在了德华银行序列中。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瑞记洋行 德华银行 新沙逊洋行)

    前文说到,沙面最期待的四座建筑,最后一座就是位于沙面南街和沙面四街交口处的德国领事馆旧址。严肃的德国人演绎了沙面最巴洛克的风格,一战之后,建筑被英租界工部局收编,亚细亚火油公司以60万英镑的价格获得了这座建筑,这里又成为了这家石油巨擘的华南总部。

    很多的沙面建筑都曾经有美丽的屋顶,可这些部分也是最容易遭受天灾人祸的侵袭,因为它们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的使用功能,几乎就是扮演着装饰的角色。而这座建筑,它几乎完整地保存下了曾经的屋顶空间!四角的塔亭,装饰着立柱和半球形的穹顶,中央的山墙点缀着锥塔和阁窗,尽管这些部件都是虚的,但美不分虚实,不实用的美,可以让人们品味了残酷现实之后,得到一丝麻醉。它,让我的视线停留在了沙面的天际。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德国领事馆)

       沙面南街58号的建筑,在清末是中国盐务副总稽核的住宅,这个职务是由英国人担任,在民国时期是财政部两广盐务局的办公地点。盐务在任何时代,都是由国家垄断的行业,而在近代中国,这一权力是沦丧于英国人之手的,就像赫德控制的海关系统。不过,盐务副总稽核的宅邸可是要比赫德的广州行辕气派的多了。我围着这座建筑转了半圈,都无法定论它到底是几层,这是多大的悲哀啊。建筑上有很多的搭建痕迹,有的模拟的还算逼真,有的确实山寨。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财政部两广盐务局)

    我走到了沙面南街所能走到最极限的位置,沙面南街60号英国圣公会教堂,再往西是武警站岗,那里就是沙面的外国领事馆区,备注下:是现在的领事馆区。好了,应该在这里结束沙面之行了。我站在教堂的外面,调整着自己急促的呼吸,伸展着疲劳的双腿。圣公会是英国的国教,是英国人在宗教改革中创立起来的民族教会。从此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廷,英国国王自封为教会的最高首脑。所以,沙面上存在的两座教堂,实际上是英国国教与罗马教廷的分庭抗礼。我饶有兴趣地幻想,两派的教众当年在这一方小岛上是否有过论战或是肢体冲突呢?基督教内部应该不会吧,至少不会像在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代表的伊斯兰教和以色列代表的天主教之间的冲突,还有印度国内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那般吧。

    沙面的两座教堂分别呈现哥特式和罗马式,而体量都是欧洲乡间小教堂的大小。精神的庇护所,不需要那么大的地方,《非诚勿扰1》中葛优忏悔的那组镜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物质的东西再多,也是有限的,伟大的精神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承认,在这一点上,精神是决定物质的。

    教堂外的铁门掩着,我感到一丝失望,但我的不服之心得到了充分的回报。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位维修工人,门仅仅是掩着,可是没关啊!就这样精神决定了物质,我走进了圣公会教堂的内部,洁白的圣堂让我顿时平静了下来,圣坛的位置是空的,只有一枚十字架赫立,不像天主教堂里的耶稣,这里的位置是留给英王的。两台大功率的空调醒目地分立两侧,看来精神还是不能让人忘乎所以,真热还是得靠空调啊。我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将圣堂交还给了那几位施工的工人。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圣公会教堂)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56)2008年广州探访 <wbr> <wbr>珠江秋月之(5)沙面南街

走出教堂,我前往沙面大街的星巴克吃午餐,一小时之后,从沙面大街向东跨过法兰西桥,开始了珠江一线的拍摄。直到今天,沙面依然是我最为完整走过的近代租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