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滨:老师为什么要上研究课?

 老刘tdrhg 2018-04-10



(原文刊发于《北京教育》(普教)2018年4期)


记得2000年春节后,我当时所在的学校承担了北京市化学教研的任务,四位老师要上研究课,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各一节,我在高三。教学校长对我说:“罗滨,你要上一节21世纪的课。”“21世纪的课”什么样?我问了很多人,但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抓狂多日,才确定课题,一个月后,却收获满满。和很多老师一样,各种研究课伴我走过了工作的不同阶段。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熟悉研究课,很多老师都上过研究课。纵观当前的研究课,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改进:


一是研究课缺乏研究,为了上课而上课,深度不够,不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是研究课变成了表演课,过度设计,反复试讲,上课时执行教学设计,却忽略了学生的真正参与,解决问题有形式没有结果;

三是研究课的教研止于现场,宝贵的教研成果没有固化下来;

四是研究课难以转化为常态课。


什么是研究课?


研究课是教研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以教师课堂教学现场为案例的集体研讨式教研。在教研安排中,研究课和教材教法分析、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工作坊等并列出现。各个级别的研究课都有,其中以区县级和校级为主。因此,研究课不是一种课型,它和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是不同的。研究课的现场性、互动性、可模仿性,以及集体研讨带来的多角度启迪,是老师非常喜欢的一种教研形式。


为什么要上研究课?


研究课是要解决问题的。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学总会面临新问题,教研员洞察并组织团队研究,老师个体进行超前的研究。通过研究,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教研员要及时发现这些经验,指导老师梳理,并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教研活动,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现场示范。教学案例实实在在地提供了一种思路、一个方向,专家和老师们头脑风暴、集体研讨,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受益。


研究课研究什么?


教研之初主要是研究教材、教法,帮助老师理解教材,给老师提供教学示范。近些年,增加了学生学、老师教的角度,研究课程标准、学生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组织策略、评价方法等多项内容。视角的转变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其实,从教研员的视角看,研究课也是研究老师在教学实践改进中的成长规律、成长策略的重要载体。


研究课是怎样开展的呢?


研究课要整体规划,精心设计。以区级研究课为例,学科教研员要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和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每学年的教研工作计划,计划具体到每周,根据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确定研究课的课题、时间,还包括课前准备的分工、研讨形式等。


好的研究课需要有好的选题和适合的老师。明确要解决哪类问题。例如,是解决关联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创设,还是人工智能(或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应用问题?是针对青年教师,还是针对高水平名师的问题?等等。谁来讲课呢?自己申请、学校推荐、中心组老师推荐都可以,要求是有前期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老师还要有代表性,不能一味地让大校、名校的老师或者名师上课,普通校、农村学校的老师也需要机会,这一类学校遇到的问题也具有特殊性。


好的研究课需要好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和试讲最重要。首先,经过任课教师自己设计、校内研讨、教研员一起研讨几个阶段,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课的思路、整体结构和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然后是试讲,即真实地现场上课,大家一起听课,看学生学习的效果,看示范性是否突出,也要关注可能出现的科学性问题和低级错误,再研讨改进。试讲不是做假,是案例现场教研准备的一部分,是研究的过程,是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水平的实践过程,是保障课例教研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对听课老师的尊重,一般在自己的平行班试讲1-2次即可。研究课也是粉笔字、普通话、PPT制作、板书等教学基本技能的示范。


好的研究课需要深度互动和持续跟进。事先可以设计观察量表,更好地收集课上的数据,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与初衷进行比较,以此作为教学改进的证据。现场通常包括听课、说课、研讨,研讨是平等、交互式的专业研修过程,一般由教研员来组织,要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任课教师介绍备课,特别是修改的过程,可以说是“心路历程”;听课教师说优点,提炼解决问题的经验,讲不足,发现的问题要一一指出,并提出建议。研讨之后,继续跟进很重要,一是将教学案例进一步优化,转化成本区教师研修的课程资源,二是指导任课教师将思考和收获形成文章。


研究课的准备、实施,就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它创设了多方对话的场域,区校学科团队共同研讨、交流学习,形成一种课例或问题解决的范式,把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的优秀经验。以研究课为契机,可以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还要强调的是,研究课一定是真实的课,可以是留有遗憾的课。研究课也是一种历练,能挑多重的担子,就有多大的发展。对于老师,上一次研究课,相当于进行一对一的培养,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发展。但是,无论是试讲还是正式上课,绝不允许相同的学生听第二遍,那是做假。


新时代,研究课也有了新的内涵,在一线老师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罗 滨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化学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化学教育》编委。长期从事化学教育、教师教育、科技教育、创新教育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