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方

 大极禅宗师 2018-04-10
​慢性结肠炎方是药物,成分有柴胡、白芍、白术等。
中文名
慢性结肠炎方
药物组成
柴胡、白芍、白术等
适用证
慢性结肠炎。
症状表现
腹痛肠鸣,便下溏薄
药物组成:
柴胡、白芍、白术、防风各10克,木香、甘草各6克,椿白皮12克,青陈皮各5克,槐花15克,黄连3克。
适用证:
慢性结肠炎。证见腹痛肠鸣,便下溏薄,挟带粘液或脓血。
症状表现:
1、腹泻:这是慢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质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水样、粘液便不一,但大便以粘液脓血便多见,有的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早上起床后腹泻及餐后腹泻最常见。个别病人还会出现便秘、腹泻交替进行的现象。
2、腹痛:腹泻前多有腹痛症状,腹痛则腹泻,腹泻后疼痛减轻。疼痛多以胀痛为主,多局限在左下腹或左腰腹部,持续隐痛者也不少见,轻者多无腹痛。
3、便血:便血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轻者血液附于表面,重者鲜血下流,以至休克。
4、里急后重:这是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本病常见。
点 评: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久泻证是责于肝脾,治疗应当健脾止泻,疏肝达木,调胃肠,双管齐下,本方是肝脾同治法。以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味,前者柔肝实脾,泻木扶土,后者清湿热理肠腑,二方相伍,祛邪扶正。待邪退正复,转为调脾,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健胃和,则肝木不会相克,肝脾二和,久泻也能止。另外,服药期间,必须忌吃不消化食物以及油腻、辛辣、酒烟等食品。
【处方与加减】党参20克,白术10克,炒白芍30克,吴茱萸12克,川朴6克,黄连6克,附子15克,米壳6克,乌药15克,车前草30克,木香10克,椿根白皮10克,枳壳12克,甘草5克。舌质红苔黄腻者,去附子,黄连加至10克;纳差,不思饮食者,去椿根白皮,加焦三仙15克; 肠黏膜充血、水肿兼有溃疡,症状较重者,可用白头翁30克,蒲公英30克,五倍子10克,白芨10克,槐花10克,黄柏15克。
中药方
方剂1
【处方与加减】党参20克,白术10克,炒白芍30克,吴茱萸12克,川朴6克,黄连6克,附子15克,米壳6克,乌药15克,车前草30克,木香10克,椿根白皮10克,枳壳12克,甘草5克。舌质红苔黄腻者,去附子,黄连加至10克;纳差,不思饮食者,去椿根白皮,加焦三仙15克; 肠黏膜充血、水肿兼有溃疡,症状较重者,可用白头翁30克,蒲公英30克,五倍子10克,白芨10克,槐花10克,黄柏15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并加水200毫升,煎至8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1次。
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下腹疼痛,便后痛解,腹泻,便下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党参、白术、炒白芍补气健脾,和血;吴茱萸、附子、米壳、乌药暖中,理气止痛,温肾补阳固摄,并助温化湿邪;枳壳、川朴宽中理气,以通肠腑; 椿根白皮、黄连、车前草清热利湿;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补气,温肾固摄,清热利湿,利气暖中止痛之功效
方剂2
【处方与加减】一见喜60克,生地榆30克。
【功效与用法】浓煎成100 至150毫升,晚上临睡前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个疗程。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纳差(吃饭差)等。一见喜苦寒,清热解毒,对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地榆凉血,解毒,止脓血,其煎剂对溃疡性大出血有止血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二药合用可收敛止血,消炎止泻。
慢性肠炎的食疗方法
1、低脂、少纤维。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常会使腹泻症状加重,因此患者不应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纤维食物,可选择容易消化的细挂面、烩面片、馄饨、嫩菜叶、鱼、虾、蛋及豆类制品等,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2、慢性肠炎患者如伴有脱水现象时,可喝些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3、排气、肠鸣过强时,应少吃蔗糖及易产气发叫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白萝卜、南瓜、牛奶、黄豆等。 4、慢性肠炎病人多半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5、苹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肠炎患者可经常食用。现介绍几款有止泻作用的药粥,患者不妨一试。
6、大蒜粥:取大蒜30克,去皮,切碎末,粳米100克加水1000毫升煮粥,早、晚温服,有止痢、止泻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