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人来人往,那些勇于直面死亡的人活得更透彻、走得更远

 了无一客 2018-04-10


生命最后一程,不留遗憾。

作者丨依雪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适逢清明前后,朋友圈里多了几篇关于死亡教育的文章。对于医者来说这个字眼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终于有人开始呼吁这个在国人传统教育中被列为禁忌的字眼的重要性了。而这个重要性在医疗界有它特殊的意义。


工作中见过太多这样的患者,姑且称之为胆小吧,查房时,一再叙述心中的恐惧:“大夫,我这病没事吧?死不了吧?”“我尿毒症了怎么办?我眼底出血看不见了怎么办?想想就吓死我了!”工作中也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属,姑且称之为孝顺吧:“大夫,我爸可不能死,您一定要好好给他看,钱不是问题!”“我妈是离休老干部,医药费实报实销,您一定要治好她!”


这样的患者和家属被前辈们列入“高危患者”行列,言外之意您懂的:一旦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就有可能产生纠纷。于是,医者在副作用较大但却值得一试的药物前犹豫,在风险较大却值得一拼的手术前驻足。因为,这些患者和家属不接受预期效果以外的结局,更不用说死亡了。



死亡也是人间寻常事,愿亲情长留心间


死亡对于每一个人都一样,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中却有不一样的认识。在国人的眼中,死亡是不愿被提及和接受的字眼。我们不能接受亲人的离世,无论多大年纪,无论因何原因。我们甚至不愿与任何和“死”谐音的字眼有联系。电话号码、门牌号数、楼层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回避象4、18这样的数字。


在国人的印象中,墓地应该是在荒郊野外。越廖无人烟越好,似乎那才应该是亡者的世界。墓地是让活着的人恐惧、不愿接近的地方。而在有些国家,墓地可以建在生活区。人们可以坐在长椅上阅读,而旁边就是逝去者的墓碑。阳光、鲜花、绿草映衬下的墓地留给人们的不是痛苦的追忆,而是静静的与亲人的交流。


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公墓的建立,阴森森的墓地也变得像景区一样。扫墓的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鬼魅般的阴森,而是和亲人相聚、默默交流的温馨。每次祭奠父亲,总会在那舒缓的音乐中平复悲痛的心情,可以平静的和他说说话,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




亲人得了癌症,应该被隐瞒吗?


我的父亲是因为癌症去世的。从他被确诊为癌症的那一刻开始,作为医生的我就清楚的知道他和我们未来将要面临的一切。我清楚的知道,无论他的生命延长多少,他都无法避免所有癌症患者在临终前油尽灯枯时都将面对的痛苦。


父亲说他不怕死亡,但他恐惧放疗、化疗的痛苦。手术后父亲放弃了这些常规治疗,换来了1年半高质量的生活,完成了很多心愿。作为医者我尊重了父亲的选择,但作为女儿,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父亲走的那一天,我们没有哭。守在父亲的床前,看着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默默为他整理遗容,打理身后事。我以为我可以一直理智的面对这一切,可在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一切理智都崩溃了,企图用绝望的泪水和哭喊声能留住父亲最后一点什么……



有人说癌症患者拥有最尊严的死法。他的意思是说癌症患者在被确诊的那一刻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将至,他可以从容的安排自己有限的人生时光。可以让挚爱的亲人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事实,可以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如何度过余生。甚至可以瞬时顿悟,做一些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然而事实却是:更多的家属选择隐瞒患者的病情,想尽一切办法去延长患者的生命。患者在病床上与病魔痛苦的抗争,期待痊愈的那一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甚至没有机会去交代后事,更不用说去完成未了心愿了。



承认医学不是万能,但依然选择信任


作为医者,我们希望能尽力挽留患者的生命。但不得不承认,医学上有太多的未知领域,治疗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家属接受患者在家中突发病重,但却不接受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家属接受患者在家中故去,但却不接受在医院死亡。因为在他们眼中,医院是治病的地方,去医院是因为相信在医院能把病治好。但他们忘记了医生不是神,不论哪一级医院的哪一级医生,都有他无能为力的时候。


我的收藏夹里收藏着尚书医生的一段演讲视频,其中有一句话在朋友圈里广泛流传:医生,你只要给他一丁点信任,他就愿意为你去和死神拼命!这句充满正能量的话激励着所有在从医路上坚定走着的同行。在他们被病患误解、谩骂,甚至殴打时,正是这样的正能量支撑着他们,坚定的走下去。



不久前接诊了一位80岁的农村患者,年前就生病了,一直拖到年后,到医院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当即下了病危通知。在签署病危通知书时家属很淡定,签完后只说了一句:大夫,您放心看,老人年纪大了,我们有准备,不会找医院的麻烦,我们会尽力配合医院。这句话中透着农民的纯朴和一丝无奈。接下来的治疗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配合,频繁的采血化验、各种监护仪器、留置尿管、连续不间断的输液治疗,还有无创呼吸机的使用、输血、每小时的指尖血糖监测,所有的一切没有家属提出异议。


患者最终康复出院了,纯朴的患者和家属走时留给我们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和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大夫,谢谢你们,我们出院了!”接受死亡,才能更好地感悟生的意义。信任和配合为家人赢得了生的希望。


记得世界上有一个民族,年龄是倒计时的,出生时是60岁,每过一年少一岁。虽然听起来有点恐怖,但却诉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天天接近死亡。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让每一天都活出精彩,在离世的时候也不会留有遗憾。


医学在延长预期寿命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绝大多数疾病是无法治愈的。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精彩活过的人才怕死。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但不是爱的分离。直面死亡,为人生留下更多的精彩!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