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火痞 三黄泻心汤一见于《伤寒论》,一见于《金匮要略方论》。见于《伤寒论》的,仲景指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只提了一脉和一证,可谓简要之至。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病的,而浮脉泛指阳脉。关上见阳脉,而又不沉不紧,反映了中州火热之邪痞塞为病。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说明其证自觉痞满而按之不痛不硬。见于《金匮要略方论》的,则是治疗“心气不足”发生的吐血衄血之证,从而显示了“泻心汤”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清血分之热。其中最大的优点在于,“泻心汤”能治心的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气血阴阳不相协调之病变。 张仲景治热痞用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即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没有黄芩在内。后世学者考证当有黄芩,我认为大可不必。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是用“麻沸汤渍药而不煎煮”。至于用麻沸汤渍药之理,吴谦曰:“痞硬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耳?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与之,大悖其旨矣。观其以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余在临床治疗胃病,出现心下痞满,气机不舒,大便不爽,小溲赤黄,于治胃之方中,酌加大黄、黄连各三克,则效果极佳。 (六)火狂 火阳亢盛,心胃积热,三焦不利,六腑不通,阴不制阳,阳气亢奋,精神狂妄,肢体躁动,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凶狠异常。此证脉沉滑洪实,按之有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黄苔厚。 医案:杨某,男,38岁。因与家人争吵,气恼之后,精神异常烦躁,坐立不安,怒目向人,握拳欲击,六、七日不能睡眠,反欲外出奔跑。切其脉洪大有力,舌苔黄厚,口味秽浊喷人,问其家人,大便已七天未解。余辨为心胃火盛,阳亢实证,治当苦寒泻下,使阳气不亢,阴气不竭,则病可愈。 方用:大黄10g,黄连10g,黄芩10g。 连服两剂,患者狂热未减,大便未下。此病重药轻,遂将大黄剂量增至15g,服后泻下颇多。患者顿觉神疲思睡,寐而打鼾,两日后始醒,狂证如失。 (七)火痛 《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吴谦注曰:“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火燔肌肉,近则痛,远则痒,灼于心则烂而疮也,心为火故属然。” 火燔致痛,可分为二:一为火淫经络,二为火淫脏腑。 1.火淫经络: 头痛:临床一般常见者,为少阳胆经之火上炎作痛,其特点多为“偏头痛”,尤以夜晚发作为甚,口苦心烦。脉来弦数,舌质红绛,苔则薄黄。治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当归(重用至15克)、车前子、泽泻、木通,另加白芍(重用至20克)。 如果头痛发于前额,口渴思饮,脉来洪大,舌苔黄干,则为阳明胃经火痛。治用:葛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以清阳明胃经气分之热则愈。 医案:京西门头沟一女青年额头作痛,口噤难开,吃饭不能张嘴,强之则两颊酸痛如绝,服药虽多无效。切其脉浮大而长。余辨为火热犯于阳明经络所致。 疏方:葛根 15g,生石膏30g,玉竹15g,麦冬15g,丹皮10g,白芍10g,钩藤 12g。 服三剂则痛止,六剂口能开,九剂痊愈。 目赤:少阳胆经起于目眦,其支者,下胸贯膈。如果火热邪气侵犯,可见目赤、耳聋、胸满而烦等证。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夹界,当以小柴胡汤治疗,禁用汗下之法。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柴、芩清胆经之郁热,则目痛赤色可去;人参、炙草、大枣健脾培元;半夏、生姜和胃调中。 牙痛:阳明经脉行于牙齿,邪热客于经脉,则见牙齿疼痛,口渴,心烦,脉大,舌红等证。治用:白虎汤加生地,以清气血之热则愈。 咽痛:肺胃两经之火上炎,脉数,舌红苔黄。治用:黄连解毒汤加玄参;如果咽干而渴,脉来细数,为阴虚火旺,禁用苦寒,法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药用:生地、玄参、麦冬、青果、板兰根、生甘草,甘寒清润,解毒滋阴。 2.火淫脏腑 呕吐:胃肠结热,大便秘结,火性炎上,上逆作吐。食已即吐,吐势急迫,不容等待,大便秘结,小溲黄赤,心烦不寐,脉来滑数有力,舌绛而苔黄。 治疗:大黄甘草汤。组成:大黄四两,甘草一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义:呕吐忌用泻下,因逆病势也。本方妙在用大黄泻热破结,导火下行;少用甘草之缓恋,载大黄于上以毕其功。 按:如果火吐不见大便秘结,可用:黄连10g,黄芩10g,生姜10g,党参6g,降逆止呕,辛开苦降,效果非凡。 下利:火热邪气,下灼肠阴,阴气不坚,为火所迫,发生下利。发热,下利有粘液,或带脓血,腹痛,下坠,脉来滑数,舌红苔黄。 治法:此为“协热利”挟有发热表证,治当两解表里热邪。方药: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用法:上四味,先煮葛根,后内诸药。 方义:葛根气味辛凉,而有解肌清热之功,又能清宣肠胃,生津止渴,且剂量须重,使其两解阳明经腑之邪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厚肠,坚阴止利,甘草扶中护正。 如果不是阳明下利,而是少阳胆火,下迫于肠而发生腹痛下利,脉来弦数,口中每苦为其特点,方用黄芩汤。组成:黄芩、芍药、炙草、大枣。 方义:黄芩苦寒,善清肝胆火热;芍药酸苦,能于土中平木,又能养肝胆之阴;甘草、大枣味甘补土,此乃治肝之病,当先实脾之义。 如果不是少阳之火,而是厥阴肝脏之火逼迫肠道,发生下利之变。夫少阳胆火多挟风,厥阴肝火则多挟湿,其辨证特点有二:一是“热利下重难通”,反映了火性急而湿性缓的病理特点;二是“下利欲饮水”,夫热则伤阴,阴伤津少,故而欲饮水也。陈修园先生特别提示:“病因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方珍” (指白头翁汤)。治疗此病,须清热燥湿,凉血疏肝。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方义:白头翁味苦性寒,擅治毒利,疏达厥阴肝木之气;黄连清热燥湿,厚肠胃止下利;秦皮苦寒,能清肝胆及肠道湿热;黄柏与黄芩不同,能专治下焦之热,又能坚肝肾之阴气,而治“下重难通”如神。 按:此方亦治妇女产后下利虚极,阴血不滋,肝血热甚,投“白头翁汤”则无效可言,当于白头翁汤中加炙甘草和阿胶,以补气阴之失而缓连柏之苦寒。 热厥:厥阴病有正邪交争,阴阳消长的变化。如果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便可形成手足厥冷的“热厥”。“热厥”是因热而厥,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所以称之为“热厥”。 热厥的特点:周身发热,手足厥冷,发热越高,则手足厥冷也越甚,兼见口渴,心烦,指甲红润,大便不秘,而脉来滑大者,可用清热和阳的白虎汤;如果热已成实,大便不通,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的,其脉多见沉而有力,或者沉迟不起,舌苔黄厚,可用通腑泻热之法,选用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大便得下,腑气得通,则手足转温。 |
|
来自: AB向往神鹰 > 《65.刘渡舟文集》